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目前歐洲最火紅的中文歌居然是36年前問世的費玉清代表作《一剪梅》!
《一剪梅》為中國電視公司於1984年12月17日至1985年1月18日,每週一至週五晚間八點至九點所播出的國語連續劇,初期宣傳劇名為《大地風雨情》,全25集,由寇世勳、沈海蓉、李烈、龐祥麟、馬之秦、趙學煌、孟元、李志堅等人主演。
本劇描述1930年代的中國鄉野傳奇風故事,劇名「一剪梅」引用自宋詞的詞牌名《一剪梅》。宋代時,人們習慣稱一枝為一剪,而一剪梅就是一枝梅花的意思。
《一剪梅》劇情敘述萬家莊與沙河鎮同飲青湖之水,卻為了爭奪水源而嫌隙叢生,而萬家莊的莊主萬大權更是不時以「截斷水源」相逼。沙河鎮文武雙全的青年趙時俊為了解開糾葛,毅然決定迎娶萬大權柔弱多病卻善良賢慧的獨生女秋玲,成為有名無實的夫妻,但秋玲卻仍然對他一往情深。而趙時俊也因此不得不放棄與他彼此真心相愛的孤女沈心慈。其後,更由於心慈的仇家梁永昌從中作梗,導致了心慈身死的悲劇。
製作群:
製作人:夏璐華
執行製作:鄒筱痕
編劇:夏美華
編審:曲瑾生
導播:陳正中、曾斐莉
現場指導:張家梁、夏咸欽、李迪捷
助理導播:張玲惠、傅慧芬
戲劇指導:李泉溪
美術指導:江憲正
武術指導:王圻生
音效指導:李林
製作助理:彭朝敏、何琇瓊
外景拍攝:平振華、葛金鵬、甄健明、張克成
外景剪輯:白照國
技術指導:黃雁國
攝影:侯匡仁、劉辰章、吳明達、林文苑、古南淦、林忠仁
燈光:沈仁賢、楊啟佑
視訊:許澄源、袁德鄰
音訊:黃茂雄、塗能榮、張邦雄、盧日昌
錄影:張載湖、曹安靜、呂修身、陳允武、張敬德、陳俊明
化粧:張數珠、林麗卿、鄭阿滿
服裝:張國棟、賈蘭君
梳粧:李榮夫
片頭曲:
《一剪梅》
曲:陳怡(陳信義)
詞:娃娃(陳玉貞)
唱:費玉清
真情像草原廣闊
層層風雨不能阻隔
總有雲開日出時候
萬丈陽光照亮你我
真情像梅花開過
冷冷冰雪不能淹沒
就在最冷枝頭綻放
看見春天走向你我
雪花飄飄 北風蕭蕭
天地一片蒼茫
一剪寒梅 傲立雪中
祇為伊人飄香
愛我所愛 無怨無悔
此情長留心間
中國電視 連續劇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懷舊八點檔-1988陳圓圓】
港星來台演戲賺外快曾經蔚為風潮,
當時老三台播出的戲,都可發現他們的演出。
陳圓圓這部民間傳奇劇兩位男主角就由港星主演
你有看過這部劇嗎?
一起來回顧
日期:1988-12-16
圖說:中視下一檔連續劇「陳圓圓」,在台中成功嶺的後山拍攝大場面的戰爭戲。主要演員左起梁家仁、蘇明明、湯鎮業。
來源:聯合報
攝影:楊嘉慶
#陳圓圓 #蘇明明 #湯鎮業 #梁家仁
#懷舊八點檔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88-12-17/民生報/11版/影劇新聞】
人叫馬嘶炮彈飛 塵飛土揚屍遍野
陳圓圓 演練攻防燃戰火
【記者陳念慈/楊嘉慶專訪】在台中成功嶺的後山,中視下一檔連續劇「陳圓圓」展開大場面的戰爭外景,由吳三桂(湯鎮業)帶領的明兵與清軍作戰,黃土地上擺著特製的三門巨砲,其他主要演員蘇明明、梁家仁、龍天翔、田平春等,也都趕去風沙滿天的外景地,拍攝大場面的片頭。
談起吳三桂用的三門巨砲,製作人周遊就一肚子火:「當初我和中視財務單位,為了這幾門砲還大吵一架,說好了製作費,『砲』是他們的,『彈』是我的,一人一半,結果又要我出砲,『彈』也不肯做,要等中視出錢,吳三桂根本沒砲可用。」
多虧製作人識大體,湯鎮業才能在這一次戰役中,砲彈齊發,現場有近三百名的臨時演員充當清、明和闖王李自成的軍隊,廿七匹馬縱橫沙場的感覺,十分壯觀。
即使有這麼多的演員,三軍交陣,還略嫌不足,懂得調配的周遊,立刻叫方才戰死的清兵,換上明裝,再與李自成的軍隊打殺一番,隨時維持場面,該劇導演李朝永對夫人這種指揮若定的本事,也不禁要稱讚她是中國電視史上的奇人。
蘇明明說:「周遊這個人實在誠實得可愛,我只希望她做戲的場面,從第一集到四十集都能貫徹始終,到目前為止,劇本和拍攝方式我都很滿意。」
中國電視 連續劇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中成功嶺拍古裝戲陳圓圓】
成功嶺藏著許多人當兵受訓的回憶
但你知道它曾經登上八點檔
化身為古戰場嗎?
1988年在中視播出的歷史劇「陳圓圓」
有不少經典戰事都在此拍攝
而當年的專訪相當精采
記者筆下的製作人斡旋調度描述
讓人想起阿姑生動的表情
#成功嶺的不同面貌
#叫方才戰死的清兵換上明裝 #再與李自成的軍隊打殺一番
#製作人周遊果然武功高強
#中國電視史奇人
#吳三桂差點沒砲可用
#報時光UDNtime
圖片來源:聯合報
圖片日期:1988/12/16
圖片說明:中視下一檔連續劇「陳圓圓」,在台中成功嶺的後山拍攝大場面的戰爭戲。
圖片攝影:楊嘉慶
歷史新聞節錄
【1988-12-17/民生報/11版/影劇新聞】
陳圓圓 演練攻防燃戰火
【本報記者陳念慈/楊嘉慶台中專訪】在台中成功嶺的後山,中視下一檔連續劇「陳圓圓」展開大場面的戰爭外景,由吳三桂(湯鎮業)帶領的明兵與清軍作戰,黃土地上擺著特製的三門巨砲,其他主要演員蘇明明、梁家仁、龍天翔、田平春等,也都趕去風沙滿天的外景地,拍攝大場面的片頭。
談起吳三桂用的三門巨砲,製作人周遊就一肚子火:「當初我和中視財務單位,為了這幾門砲還大吵一架,說好了製作費,『砲』是他們的,『彈』是我的,一人一半,結果又要我出砲,『彈』也不肯做,要等中視出錢,吳三桂根本沒砲可用。」
多虧製作人識大體,湯鎮業才能在這一次戰役中,砲彈齊發,現場有近三百名的臨時演員充當清、明和闖王李自成的軍隊,廿七匹馬縱橫沙場的感覺,十分壯觀。
即使有這麼多的演員,三軍交陣,還略嫌不足,懂得調配的周遊,立刻叫方才戰死的清兵,換上明裝,再與李自成的軍隊打殺一番,隨時維持場面,該劇導演李朝永對夫人這種指揮若定的本事,也不禁要稱讚她是中國電視史上的奇人。
蘇明明說:「周遊這個人實在誠實得可愛,我只希望她做戲的場面,從第一集到四十集都能貫徹始終,到目前為止,劇本和拍攝方式我都很滿意。」
中國電視 連續劇 在 電視劇政治折射文化困境- 看板China-Dram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廣電總局禁令不斷 電視劇政治折射文化困境
https://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10:43 南風窗
這兩年,廣電總局在人們的印象裏似乎總是和“禁令”聯繫在一起的。儘管不
許說方言不見得能推進中國的普通話事業,不許拍婚外戀題材的電視未必能拯救那些質
量不高的婚姻,不許在黃金時間播出境外影視劇也顯然無助於提高人們的民族自豪感,
但類似的禁令仍然層出不窮。
在1990年代以前,是沒有明確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這一口號的,整個80年代,是
一種相對寬鬆的文化政策,但進入90年代,“穩定壓倒一切”的政治口號下,文化?業又
被納入意識形態的統轄之中,影視業首當其衝,全國上下大搞“五個一工程”,在電影
業內還成立一個“重大歷史題材小組”,小組的任務,就是專?主旋律影視劇的製造服務
。
坦率說,電視作?一種思想文化的載體,自然不能規避其教化的現實功能。對當
代中國而言,“主旋律”也從來就是一個政治術語,而與音樂無關。在那段“社會主義
就是好”的日子裏,主旋律不叫主旋律,直呼樣板戲。然而,現在畢竟已經不是那個全
體國民被訓練用一個腦子思考問題和執行號令的年代了。毛姆說:?藝術而藝術,不會比
?喝酒而喝酒更有意義。“?藝術而藝術”地談一場“行政愛情”,縱使滿熒屏都是鏗鏘
的主旋律,別忘了,遙控器可不在廣電總局的手裏,況且還有那?多不上星的地方頻道呢
。
然而,還是有不少的“主旋律”電視劇獲得了頗高的收視率,這裏頭最引人注
目的就是歷史劇了。?了配合2000年前後整個社會開始彌漫的“和平崛起”和“盛世中國
”的民族主義熱情,集中發掘、再現中國歷史上的幾大“盛世”成?歷史劇從業者非常自
覺的文化策略。於是,勾踐和夫差剛走,嘉靖與海瑞又到;才走了順康雍乾,又來了太
宗武帝;清宮劇才退燒,漢唐戲又升溫。歷史在這個傳媒時代,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供需
關係,贏得了可觀的消費擁躉和經濟收益。
當官方的意識形態需求和商人的金錢衝動各取所需、心照不宣地製造著文治武
功、歌舞升平的氣象時,觀?已經不再是改良社會、創造歷史的主體,而不過是可以計入
“收視率”進行市場交易的消費群體。只是,當人們日復一日地以臣民心態死死地糾纏
著帝王情結和強權暴力時,當諸多傳統文化裏最具封建腐臭、最泯滅人性光芒的弊端,
依然被作?審美趣味青睞著、張揚著時,許多人念茲在茲的“崛起”和“復興”,也許正
在和我們擦肩而過。
生?環境與市場空間
20世紀初至今,中國在建立現代化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不斷遭遇各種形式的現代
性危機,特別是新中國建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和文化運動、改革開放後中國該往何處去
的彷徨、19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文化困惑等。這些現代性危機的催迫
,使得中國電視劇從一開始就與其他文化形態一起被賦予了明確的現實政治功能和文化
功能。
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即後來的中央電視臺)開播
,1個多月以後,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播出。“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的1
8年,中國大陸共播出電視劇約180多部 。可以說,電視劇幾乎與中國電視一同誕生。當
時,中國僅有一座電視臺,電視覆蓋面小,全國電視機擁有量一開始僅僅數百台,“文
化大革命”時期達到數萬台,除極少數政府領導和高級知識份子,一般中國觀?看不到電
視節目,所以這些電視劇對於普通觀?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
這一時期的電視劇,大多是對國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宣傳性演繹,具
有明確的政治教育主題。如《一口菜餅子》通過劇中人物的倒?,回憶了“舊中國”人們
缺衣少食的不幸生活。這個故事是劇中的姐姐用來教育弟弟珍惜糧食的政治教材。顯而
易見,這部電視劇是?了配合當時“憶苦思甜”、“節約糧食”的宣傳精神而製作的。
1966年,中國開始“文化大革命”,如同當時整個中國社會一樣,起步不到10
年的中國電視發展也陷入低谷,電視劇生?基本停頓。電視劇在這10年數量更少,而且都
是直接的政治宣傳品。由於電視還沒有成?大?媒介,中國電視劇也沒有成?大?文化。即
便作?政治宣傳工具,電視劇也不能與當時中國的印刷、廣播和電影等媒介的重要性相比
。
1979年,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第一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建議各地電視
臺凡有條件的都可以製作電視劇,並在國慶30周年時舉行全國電視節目聯播。於是,19
80年全年電視劇生?達131集,是前一年電視劇?量的6倍以上。1983年,中央電視臺成立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電視劇?量再次大幅度提高,比上年增加100%。從這時起,電視劇
開始成?中國最具大?性的視聽?事形式。
而電視廣告的出現標誌了商業力量開始影響一直被看作“黨和人民喉舌”的電
視運作之中,通俗娛樂電視劇的出現對中國的電視劇觀念提出了挑戰,電視劇的政治意
義開始淡化,其消費意義開始被重視,通俗電視連續劇形式逐漸成?中國電視劇的主導形
式。電視劇的生?資金越來越多地來自於社會、來自於企業、甚至來自於國外和港臺地區
,越來越多的非電視臺機構製作電視劇,政府對電視劇生?的直接控制減小了。
從那時開始,多家媒介調查公司的調查都表明,電視劇是電視觀?選擇中僅僅居
於新聞類節目之後的節目類型,電視連續劇在中國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可以說遠遠超過
了電影、小說、戲劇等其他?事形式,電視劇在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它遠遠不只是肥皂
劇、情景喜劇,而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事渠道。
與此同時,政府對電視劇?業的干預也在加強: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
八年》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是“資本主義精神污染”的例子,26集《加裏森敢死隊》播放
到第13集便迫於壓力中途停播。
從1986年6月1日開始,國家開始實行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制度。任何機構只有獲
得製作許可證才能合法製作電視劇。
電視劇的生?還要經過審批。電視劇拍攝必須由具有電視劇拍攝許可證的單位將
題材上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審批,獲得批准以後的電視劇才具有合法身份。同時,所
有電視劇的發行和播出必須通過當地宣傳部門的審查。而且,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和
一些省級以上電視臺都有電視監播機構,可以監看已經播出的電視劇,發現政治問題,
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一定的行政手段來終止電視劇的播出。總之,政府通過電視劇的
規劃、生?、流通等整個傳播環節來完成管理和控制,保證電視劇生?符合國家的意識形
態要求。
顯然,電視劇的市場化、通俗化與政府的主旋律要求之間存在意識形態衝突。
而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大量出現,應該說是電視文化衝突的一種必然結果。歷史由於遠離
了當代中國各種敏感的現實衝突和權力矛盾,具有更豐富和更自由的?事空間。在這一領
域,國家、市場、知識份子、觀?的需求得到了完美結合,大家都可以通過對歷史進行“
當代史”的演繹來獲得2,歷史劇的蒙昧主義
https://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10:43 南風窗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繁榮歷史劇已經蔚?大觀,這些年來拍出的歷史劇可能有
上千部之多,從三皇五帝,一直拍到滿清的長辮子旗袍,從皇帝、國王、將軍、大臣、
商人、畫家、詩人、作家一直拍到漢奸、叛徒、流氓、無賴、幫閒、賭棍、妓女等等,
無所不包。在這些歷史劇中,諸如國家至上、民族復興、強國盛世、改革除弊、反腐倡
廉、以民?本、重農興農等關乎國運民生的主流政治觀念都得到反復表現,構成對現實政
治生活的全方位隱喻。
歷史劇最常受到詬病的就是史實方面的硬傷:《康熙王朝》裏孝莊文太后口口
聲聲說著自己死後的諡號:“我孝莊”;《大明王朝》裏嚴世藩事實上從來沒有入過閣
,裕王那時候謹小慎微,從來不敢干預國政,這裏竟然成了一個政治派別的領袖。《新
編花木蘭》中,房間裏居然挂著李白的詩《贈汪倫》,導演提前100 多年把李白的詩挂
到了隋朝人的房間裏。妲己穿著帶拉鎖的連衣裙,卓文君的房間裏挂著尼龍紗──給人
的感覺,似乎拉鎖和尼龍紗都是中國人發明的。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四大名著都是娛樂歷史的名著,
《水滸》和《三國演義》都是把歷史演繹成了小說,不能算作信史;《紅樓夢》僅僅是
對時代背景的影射;而《西遊記》雖然是神怪小說,但也嫁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時代背
景,並且玄奘本人也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即便如此,這絲毫無損于它們的崇高地位和
深刻的思想內涵。對歷史有意無意的娛樂化態度,有專業知識的人或許難以忍受,但對
普羅大?來說,這並不是什?大問題。
最讓人擔憂的是,現在的歷史劇似乎正在走向另一條道路──?我所用,?了所
謂的政治目的,可以隨意改變、隱瞞歷史,生拉硬拽一些故事來解說、篡改的態度,胡
編亂造,黑白顛倒,美醜不分,隨意演繹,幾乎成了中國歷史劇的一道風景。如此的歷
史觀能造成什?樣的民?心態,當然大家都是很明白的了。
《雍正王朝》把歷史上一個殘暴的皇帝寫成民?的大救星,一個古代的暴君對讀
書人採取的滅絕性行動卻得到當代編導的充分肯定和讚揚,他們看來是支援那種“讀書
人是天下禍害根源”的說法的。《漢武大帝》一開場,就是司馬遷在劉徹面前誠惶誠恐
,高呼:“萬歲聖明!明見萬里!臣就是只小蚊子,鼠目寸光……”歷史上有沒有這一
場見面已不可考了。碰巧的是,上世紀80年代,也拍過一部《漢武帝》的正劇,裏面也
用了這場見面作開場戲。可裏面是劉徹對司馬遷說:“你,是天下唯一一個不曾從精神
上臣服於朕的人。但是,朕因此敬佩你!”?什?在上個世紀,是一個社會的權威向一個
社會的良心表達敬意,到了新世紀,卻讓一個社會的良心匍匐在一個社會的權威面前叩
頭如搗蒜呢?
所以,問題不在於歷史劇表現了傳統政治,而是對傳統政治不加掩飾的好感;
不是表現了帝王權力,而是強化了大?對帝王權力的信任;不是表現了專制者的人性,而
是以人性?幌子將罪惡一筆勾消;不是歌頌了清官,而是用個人道德遮蔽了體制的痼疾;
不是批判了貪官,而是將懲處貪官的希望寄託於明君和賢臣;這種冷血文化培養出的冷
血道德,魯迅稱?“瞞和騙”:“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不想光復舊物
,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就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
懲凶,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瞞和騙”的要訣在於,閉上眼睛,繞開真實
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現實問題轉化成一個無私奉獻的道德自律問題,苦難和苦難的
製造者就此一齊消失。
於是,在《漢武大帝》的末集,英雄一世的漢武帝已經年老昏聵,但還能喊出
諸如“朕畢生所求就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這種主旋律式的口號。《武》劇片頭插曲
更是肉麻地吹捧武帝,“你燃燒自己溫暖大地,任自己成?灰燼”,把封建皇帝說得像革
命先烈一樣先進。《康熙王朝》的主題歌詞是“我真的還想再活500年”,企望皇帝萬壽
無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懼身後?名滾滾來”,把
歷史上一個殘暴的皇帝寫成民?的大救星。難怪有兒童看了歌頌好皇帝的某些清宮戲後就
困惑不解地問爸爸:清朝皇帝那?好,幹嗎孫中山還要鬧革命,把它推翻掉?歷史發展到
今天,我們完全可以作這樣的斷言:所有“好皇帝電視劇”,都不該成?一個走向現代化
之國的“主旋律”《貞觀長歌》算不算“主旋律”? 一個好皇帝的“積極向上”與
“價值取向”在哪里?
除了勤政愛民,那些“大帝”們的另一偉大之處就是文治武功:雍正讓國庫扭
虧?盈,有了幾千萬的存銀;康熙收復了臺灣;漢武帝抗擊了匈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
有了GDP的增長,有了統一的實現,其他一切就都不重要了,暴君即便殺人如麻,那也是
不得已:殺人,是?了不殺人啊!然而,史有明鑒,1840年鴉片戰爭時,中國GDP占世界
總量的22%,遠遠高於英帝國;1895年甲午戰爭時,中國GDP也要比日本多得多;20世紀
以色列打贏了4次中東戰爭,但其GDP與整個中東阿拉伯國家相比相差也很懸殊。丹麥在
14世紀末是一個橫跨今天丹麥、挪威、冰島、瑞典、芬蘭的大帝國,到今天萎縮成?僅擁
有日德蘭半島周邊一隅之地的小國;但另一方面,丹麥人從燒殺搶掠的海盜成?世界上文
化素質最高和福利最好的人群之一,幾百年來,丹麥所失去的,是統治者的野心、欲望
與虛榮,而得到的則是大多數國民的幸福和民主。那?,應該怎樣評價丹麥的歷史?從主
旋律的角度,那毫無疑問是充滿了屈辱和失敗的歷史,不堪回首。
與對皇帝的稱頌相輔相成的,是對清官的呼喚:包公、海瑞、于成龍,不一而
足。這樣的忠臣賢士,?民做主,不計個人安危,對奸臣進行了不妥協的鬥爭,最後因?
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可而大獲全勝。更奇怪的是,銀幕上的這些清官從不曾有過緋聞,
也好像沒有什?兒女情長。幾年不回家、大義滅親成了清官的必備情操,不如此仿佛不能
烘托出清官的偉大,所以包公親手殺了自己的侄子,海瑞?了照顧母親的起居結婚後居然
一直睡在母親房中,一妻一妾均死因可疑。這大概是清官如此之少的根本原因:標準太
高了,一般人可望而不及,成本太大,不但有自己的性命安危,家人往往必須放棄自己
的幸福甚至一起陪葬,如此才能成就一個人的幾世清名。
無可否認,這些人身上凝聚著傳統士大夫的不少優秀品格:清廉、正直、機智
、俠義,但最終也跳不出“士?知己者死”的狹隘體認。這一點,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
》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個人道德之長並不能彌補制度缺失之短。於是,羅賓漢會?愛人
編織花環,華萊士會因?妻子的死奮起追求蘇格蘭的獨立,但永遠不要期待他們會和王權
握手言和。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英雄對親人總是冷酷無情,要求他們無條件地犧牲,
在皇帝面前卻永遠磕頭如搗蒜,這大概是另一種中國特色吧。
當下的利益。
3,中國文化市場多年萎靡不振
https://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10:43 南風窗
問題不僅僅是電視劇
在當今的政治環境中,中國的文化體制如何能破冰?文化市場如何能翻身?中
國的文化?品又如何能走向世界?這個道理每個人似乎都明白,電視劇的導演也每每以迫
不得已?藉口將製作水平差的責任推卸得乾乾淨淨。然而,這似乎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什?那些歌頌皇權、讚美暴力的電視劇往往能創下奇高的收視率?到底
是希望別人?自己做主的臣民意識在支撐著那些帝王將相電視劇,還是這種電視劇造就了
一大堆現代臣民?
不唯電視劇如此,其他的文藝形式也概莫能外:不知道世界上還能有多少電影
比《滿城盡帶黃金甲》低俗?哪部電影比《英雄》更反動?但照樣擋不住電影院前的滾
滾人潮。你又能說什?呢?一種狹隘的民族歷史視野,缺少普遍深刻的人類文化視野的觀
照,對於皇權的淫戀,對至尊權力的渴望,已經滲透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最深處,這已
經不是取消審查或罵罵導演就能解決的。
也正因?如此,中國文化市場多年萎靡不振,先後被“港臺文化”和“韓國文化
”乘虛而入。2006年“兩會”期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首次提出中國存在“文化赤字”
問題,和中國對外貿易“出超”相比,中國的文化?品貿易則是嚴重的“入超”。中國自
古以來是文明的傳播者,現在只出口電視機,不出口電視內容,中國文化正在失去它的
影響力。
中國對世界有巨大吸引力,但這種吸引力主要表現在中國?跨國公司提供貿易機
會、消費市場和廉價勞動力,國外對中國的關注和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大多都是在更瞭
解中國的基礎上從中國賺更多的錢,並非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所致。冷戰時期西方陣營也
有很多學者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可是這並不意味著西歐北美的民?都十分喜歡科學社會主
義理論。 同理,今天國外有許多人研究中國、學習中國、報道中國,不等於說中國文化
已經對世界有巨大吸引力。
軟實力不是免費午餐,不是形象工程,而是讓人帶著情感、帶著景仰、帶著忠
誠和信賴來消費的真金白銀。真正有效的軟實力總是具有某種普世價值意義的,不僅僅
只是某一特定國家的價值取向,而是其他國家的人也能承認的。
所謂軟實力,不是你想有就有,也不是你想做就能隨便硬做出來的,而要首先
看你自己到底有什?東西,有什?傳統。因此,要談中國的軟實力,我們就得首先問自己
,我們中國人有什?自家獨有的東西?
答案是非常清楚的,第一,我們有以儒家?主幹的中國古典文明傳統,第二,我
們有現代形成的中國社會主義傳統。但現在的問題是,近百年來我們不斷地否定貶低甚
至妖魔化自己的古典文明傳統,現在,我們自己保衛傳統文化尚且十分吃力,又怎?可能
用這種資源不足、建設不夠的“軟實力”去影響他國、造福世界呢? 況且,《易經》裏
沒有強大的秘訣,《莊子》裏沒有自由的路徑,《資治通鑒》中找不到民主人權的旗幟
,《論語》裏也沒有憲政的痕?,要去《尚書》中發現共和同樣只會是無益的徒勞,而秦
皇漢武們留下的只有奴役和專制。另一方面,近年來人們開始反思社會主義傳統,一些
國家對某種模式化的社會主義還存在疑慮和驚懼。
那?,在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之外,我們還有什?可能被普遍接受的精神遺?呢?
對於幾代人孜孜以求著大國崛起夢的中國而言,答案至關重要。(記者 趙靈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139.235.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