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禪室🌿
🍀《有一種風水叫心境》🍀
🍀之於風水,晉朝郭璞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為五術之一,相術中的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古代稱勘輿術。
中國人傳統上對安住地環境要求:坐北朝南,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相信好風水,必能帶來家族旺盛!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擁抱心無罣礙的大般若波羅蜜智慧之正見,依照這樣的信念而不迷信、無貪瞋癡妄想,只要心正念善,我們所到之處都是吉祥的地方,都能隨善緣而風生水起,自然離苦得樂。
🌹我認識的一位智者說:「一個社會國家,只要心美必至人美而國美。」
🍀原來,那好的風水在人「心境」上,所以,心的風水對了,心外的風水也就對了!
#ea生活禪學
#ea有一種的文字創作
#ea是您時尚生活好朋友
#每週三六晚間八點線上直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5 般若精神—異法門說法 般若學,也稱為實相學。如何把握世界的實相呢?佛教認為般若智把握實相,它是一種觀法,佛教名之曰實相般若。實相是客體,般若是主體,假定從主體方面講,般若就叫做觀照的般若。它所把握的實相表面上是客體(事物),但是客體只是名言上的一個施設,是說法的一個方便,所以“實相一相,所...
「中觀 般若」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觀 般若 在 ea手工涼鞋精品服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觀 般若 在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觀 般若 在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觀 般若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觀 般若 在 十分鐘讀懂中論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中觀 般若 在 中觀般若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中觀 般若 在 中觀般若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中觀 般若 在 中觀般若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中觀 般若 在 【入中論頌】一講/01集1. 說法緣起- 龍樹菩薩... - Facebook 的評價
中觀 般若 在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印度哲學vs莊周夢蝶:如夢喻
這兩天讀了厭世哲學家的《厭世講堂》一書,其中提到不少關於「莊周夢蝶」的段落,覺得特別有趣;所以就抓空寫了這篇從印度哲學、特別是大乘佛法角度來回應此議題,並提出另一種視角的文章。
大乘佛法喜歡「以夢為喻」,在《般若經》中更時常使用「夢境」來形容人生的一切。然而,印度哲學所盛行中的「因明」思想,注定讓這個譬喻不會只停留於浪漫的描述,而是具象的指涉;所以,單純「如夢」這個譬喻,在印哲思想圈中至少就牽涉到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如夢喻指涉的是什麼?
我們最常聽到關於「如夢」的解釋,是意指夢中一切皆假;而如果我們能抱持著這「一切皆假」的心態來看待夢,就能超脫而自由。
然而,大乘佛法所關注的問題反而不是「夢」本身,而是「為什麼我們會做夢?」。這與印度哲學的思想體系有關:概言之,在解決所有哲學問題時,他們的第一個切入點就是「這件事情的起因為何?」
所以,相對於讓大家「意識到現在在做夢,而談笑超脫。」這種類似「清醒夢」的狀態,佛法關注的則是「怎麼醒過來」,以及「醒過來後還會剩什麼?」
二、為什麼一定得醒來?
做過清醒夢的人都知道,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不等於你會醒來,所以意識到「這是清醒夢」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我要如何醒來」。為何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清醒夢、意即意識到「現在的生活如夢」就好,而非得「醒過來」不可呢?
關鍵原因在於,我們對於生活中的一切事件,會有本能性的反應,這是屬於本能腦的行動;而這種「我正在做清醒夢」的自我意識,其實是屬於理性腦的行為。如果希望透過後面這種自我意識,來「強迫」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像自我催眠一樣地提醒自己「這是夢、這是夢」,這只有在反應時間足夠、我們的大腦又能受到足夠熱量,讓理性腦一直運作才有可能。
舉例來說,為什麼發生緊急危機,諸如車禍、火災時,很少人能理性思考?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夠理性」,而完全是因為其大腦機制中,「生物本能」的部分已經壓過了理性。這時,就算是一個受到無數「這是夢、這是夢」訓練的人,這些訓練在此處也無法發起力量(理性腦都關機了,理性力量如何發起?)
一旦這樣的循環「平常知道這是清醒夢—臨場時理性力量無法作用」一直持續,當事人終究也對這場夢感到無比厭煩,進而追求「醒過來」。
概言之,只有醒過來才能讓一切鳥事停止;期待用理性的力量壓制本能與情緒,終為徒勞。
三、醒過來後呢?
印度哲學重視「喻義一如」,也就是我們所用的譬喻,要與所要詮釋的義理有對應關係,而如夢喻中所描述的過程,大抵是:「我作夢時看到兒子死掉,痛哭一番;醒來後發現那是一場夢,不由得笑了起來。」進而說明,生命中的一切,不過是像這場夢一樣虛偽。
然而,關於這個譬喻所指涉的「意義」,在不同的大乘佛法學派中有差異極大的主張:至少在常見的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就有不同的看法。
唯識學派關注的,正是這個「醒過來後的回憶」:這一個事件至少說明兩件事情:
首先,做夢的當下,除了「看到」自己兒子死去的「我」,跟那個被看到的「兒子」這一組主客體之外,至少還有另外一個角色在監視並記錄著這一切,否則何來回憶可言?
其次,當我們醒過來後,我們還能「回憶」此夢境,代表夢境消滅後,心仍然是存在的;這與唯識派較為唯心主義的思想有密切的關係,他們進而得出「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夢,夢醒之後仍有心識的存在。」
這種學說或許比較接近莊子的思想,認為「假」的背後有一個「真」;不過或許莊周稱之為氣、為道,而唯識學派稱之為「心」。
而關於這個問題,中觀派認為這是「譬喻範圍過大」,因為此處的重點是要解釋「日常生活的不真實」,不代表「醒過來後的就比較真實」,中觀學派甚至認為,正是這種斷定現有生活為假、卻仍然深信Some where一定有「真」的思想,讓人困在夢境之中醒不過來。
中觀學派最有代表性的學者,就是龍樹(Nāgārjuna),我五月會有一本書以他的思想出發,鎖定我們常見的三種思想誤區,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活用的使用印度哲學。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中觀 般若 在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印度哲學vs莊周夢蝶:如夢喻
這兩天讀了厭世哲學家的《厭世講堂》一書,其中提到不少關於「莊周夢蝶」的段落,覺得特別有趣;所以就抓空寫了這篇從印度哲學、特別是大乘佛法角度來回應此議題,並提出另一種視角的文章。
大乘佛法喜歡「以夢為喻」,在《般若經》中更時常使用「夢境」來形容人生的一切。然而,印度哲學所盛行中的「因明」思想,注定讓這個譬喻不會只停留於浪漫的描述,而是具象的指涉;所以,單純「如夢」這個譬喻,在印哲思想圈中至少就牽涉到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如夢喻指涉的是什麼?
我們最常聽到關於「如夢」的解釋,是意指夢中一切皆假;而如果我們能抱持著這「一切皆假」的心態來看待夢,就能超脫而自由。
然而,大乘佛法所關注的問題反而不是「夢」本身,而是「為什麼我們會做夢?」。這與印度哲學的思想體系有關:概言之,在解決所有哲學問題時,他們的第一個切入點就是「這件事情的起因為何?」
所以,相對於讓大家「意識到現在在做夢,而談笑超脫。」這種類似「清醒夢」的狀態,佛法關注的則是「怎麼醒過來」,以及「醒過來後還會剩什麼?」
二、為什麼一定得醒來?
做過清醒夢的人都知道,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不等於你會醒來,所以意識到「這是清醒夢」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我要如何醒來」。為何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清醒夢、意即意識到「現在的生活如夢」就好,而非得「醒過來」不可呢?
關鍵原因在於,我們對於生活中的一切事件,會有本能性的反應,這是屬於本能腦的行動;而這種「我正在做清醒夢」的自我意識,其實是屬於理性腦的行為。如果希望透過後面這種自我意識,來「強迫」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像自我催眠一樣地提醒自己「這是夢、這是夢」,這只有在反應時間足夠、我們的大腦又能受到足夠熱量,讓理性腦一直運作才有可能。
舉例來說,為什麼發生緊急危機,諸如車禍、火災時,很少人能理性思考?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夠理性」,而完全是因為其大腦機制中,「生物本能」的部分已經壓過了理性。這時,就算是一個受到無數「這是夢、這是夢」訓練的人,這些訓練在此處也無法發起力量(理性腦都關機了,理性力量如何發起?)
一旦這樣的循環「平常知道這是清醒夢—臨場時理性力量無法作用」一直持續,當事人終究也對這場夢感到無比厭煩,進而追求「醒過來」。
概言之,只有醒過來才能讓一切鳥事停止;期待用理性的力量壓制本能與情緒,終為徒勞。
三、醒過來後呢?
印度哲學重視「喻義一如」,也就是我們所用的譬喻,要與所要詮釋的義理有對應關係,而如夢喻中所描述的過程,大抵是:「我作夢時看到兒子死掉,痛哭一番;醒來後發現那是一場夢,不由得笑了起來。」進而說明,生命中的一切,不過是像這場夢一樣虛偽。
然而,關於這個譬喻所指涉的「意義」,在不同的大乘佛法學派中有差異極大的主張:至少在常見的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就有不同的看法。
唯識學派關注的,正是這個「醒過來後的回憶」:這一個事件至少說明兩件事情:
首先,做夢的當下,除了「看到」自己兒子死去的「我」,跟那個被看到的「兒子」這一組主客體之外,至少還有另外一個角色在監視並記錄著這一切,否則何來回憶可言?
其次,當我們醒過來後,我們還能「回憶」此夢境,代表夢境消滅後,心仍然是存在的;這與唯識派較為唯心主義的思想有密切的關係,他們進而得出「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夢,夢醒之後仍有心識的存在。」
這種學說或許比較接近莊子的思想,認為「假」的背後有一個「真」;不過或許莊周稱之為氣、為道,而唯識學派稱之為「心」。
而關於這個問題,中觀派認為這是「譬喻範圍過大」,因為此處的重點是要解釋「日常生活的不真實」,不代表「醒過來後的就比較真實」,中觀學派甚至認為,正是這種斷定現有生活為假、卻仍然深信Some where一定有「真」的思想,讓人困在夢境之中醒不過來。
中觀學派最有代表性的學者,就是龍樹(Nāgārjuna),我五月會有一本書以他的思想出發,鎖定我們常見的三種思想誤區,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活用的使用印度哲學。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中觀 般若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95 般若精神—異法門說法
般若學,也稱為實相學。如何把握世界的實相呢?佛教認為般若智把握實相,它是一種觀法,佛教名之曰實相般若。實相是客體,般若是主體,假定從主體方面講,般若就叫做觀照的般若。它所把握的實相表面上是客體(事物),但是客體只是名言上的一個施設,是說法的一個方便,所以“實相一相,所謂無相,即是如相”。實相沒有相,沒有相就是如相,如相不是一個東西,是法存在的實況。
故《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此即為“無生法忍”。生滅都是一種執著。因此,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都是執相,都可以說是“無自性”的相。
般若精神是佛教義理的精粹,比較難把握,願觀眾花精神耐心領悟。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中觀 般若 在 中觀般若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推薦與評價
正法一意四部彙編 · 中觀般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實相」與「實證」 - 論僧肇哲學中「主體實踐」的理論內涵 · 慧遠大師:漢傳淨土宗初祖 · 初期佛教「空」思想-以巴利《 ... ... <看更多>
中觀 般若 在 中觀般若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推薦與評價
正法一意四部彙編 · 中觀般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實相」與「實證」 - 論僧肇哲學中「主體實踐」的理論內涵 · 慧遠大師:漢傳淨土宗初祖 · 初期佛教「空」思想-以巴利《 ... ... <看更多>
中觀 般若 在 十分鐘讀懂中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龍樹菩薩《中論》是 般若 代表論典,惠空法師以「破、轉、即」三字含攝整部《中論》,名為《 中觀 明論》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