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大家要齊心齊力
這幾天的新聞,去年三月肥迪醫師也有類似的經歷,心中的煎熬和擔心真的是文字難以形容···
#疫情初期
那時疫情剛開始大爆發,記得是一位剛從海外回國三天的中年女性,主訴是腹脹腹痛多天未解便,電腦斷層高度懷疑「乙狀結腸腫瘤倂腸阻塞」,病人並未有發燒及呼吸道症狀,當時還是總醫師的我去急診評估病人,當下判斷沒有緊急開刀的需求,所以就先跟主治醫師討論先收入院。
但是隔天病人症狀加劇,且有腹膜炎癥兆(病人也體溫也開始升高,但並未到發燒程度),
緊急開刀看來是必要的(不管是做人工肛門減壓或是直接切除腫瘤)。
但是病人新冠肺炎測試結果還未出來,
當時醫院的獨立空調及負壓的手術室正在使用
(現在的設備已很完善了)
依當時制定的流程是要在加護病房的負壓室進行手術。
因為是醫院第一次在隔離還未解除需要動手術的案例,各部門紛紛動員,把手術需要的器械物資備齊到加護病房,主治醫師也因為要在手術設備較缺乏的環境動手術,術式也決定是較單純的人工肛門減壓。
再來就是手術人員的精簡,麻醉科醫師與護師,刷手及流動護師,再來就是主治醫師與助手為最基本的配置,我當時身為負責的總醫師當然責無旁貸,手術人員也在開刀前半小時開始防護衣的穿著。
#防護裝備
基本上就是兩隔離衣,兩層鞋套,兩層手套,兩層口罩,兩層頭套加上護目鏡和最外層的面罩,
可想而知穿起來光呼吸就很不順,稍微活動便大汗淋漓,而我們因為是要動手術,更要加上一層防水手術服和一層無菌手套,這樣的裝備下手術的是活動呼吸都很困難,面罩也因為呼吸汗水起霧,視線不清,需要大家幫忙擦眼鏡。
總之,手術順利結束,病人狀況也穩定。手術人員也在大家的提醒下洗澡換衣服。
但是病人在術後發燒了!雖然腸胃道手術特別是有腸阻塞的病人在術後往往容易發燒,但是在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都會提高警覺。
#當下的思考
我當下第一想的也是要不要回家,
家中有老婆還有才剛滿四個月的女兒,
一直回想在跟病人接觸時跟手術中的防護有沒有做好,在跟醫院感控詢問下他們覺得防護有做足的情況下可以回家。
那夜,我輾轉難眠,隔天一早我就趕緊到醫院查詢檢測結果,還好,是陰性···
Pic .疫情剛起時的防護裝,要寫名字不然根本認不出是誰😂
—————————————————————————————————————————-
📍最近北部醫院的新聞,還有在社群上看到在醫療第一線默默付出的同仁們,真的都是冒著很大的風險在守護台灣的醫療,有這群對於重症有熱情與責任的醫療人才,是台灣很大的資產,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珍惜。
📍其實也知道台灣的大家素質相較當年SARS 已經好的太多,但,我們相信,可以更好的。
📍農曆年將至,連假出遊人潮較多,希望大家能斟酌自己的行程,做好防護,勤洗手,戴好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Love and peace
#肥迪醫師 #疫情持續 #大家一起抗疫 #口罩
乙狀結腸 切除手術 在 指傳媒 Fingermedi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腸癌家族病史不輕忽 十大蟬聯第一癌就屬它】
【特派記者游勝鈞/台中報導】台中市1名36歲陳姓男子,過去身體健康並無任何病史,前年10月開始因工作繁忙且壓力大,導致長期生活作息及飲食皆不規律,時常有腹痛、腹脹及腹瀉等症狀,陳男多次至診所治療卻時好時壞,長期又飽受腸躁症所苦。在去年2月公司年度健康檢查的時候,主動要求安排大腸鏡檢查,遂發現指數異常進而安排至腸胃內科回診。
經腸胃內科許漢廷醫師詳細詢問家族史後發現,陳男父親多年前也因大腸癌過世、哥哥於數年前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後切除。而陳男這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乙狀結腸處有兩個直徑大約1~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於檢查過程中立即為陳男切除大腸息肉,之後經由病理檢查確認為大腸原位癌,幸好及早發現,經由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即可達到完整的治療,陳男後續追踨一年多至今尚未再復發。
另一名45歲患者施先生表示,去年9月因腹痛就醫,檢查發現自己大腸息肉有0.8公分接受內視鏡手術切除,但約莫半年就又復發0.5公分,醫師叮嚀他每半年就得接受乙狀結腸檢查,兩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許漢廷醫師說,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西化,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之第一,死亡率也僅次於肺癌及肝癌排名第三。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主要包括家族史、飲食習慣(高油低纖食物、紅肉攝取)、抽菸、酗酒、肥胖、運動量過少及糖尿病患者,而年齡大於50歲發生率也會大幅上升。
許漢廷醫師表示,若腫瘤生長在直腸或較遠端的大腸如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主要會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排便排不乾淨等等症狀,若腫瘤生長在較近端的大腸如升結腸及橫結腸,症狀常常只有非特異性的腹脹腹痛、貧血、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等等,更難以早期發現。
臺中醫院配合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75歲(34-59年次),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也是大腸直腸癌篩檢最廣泛的方法,許漢廷醫師呼籲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家族史(尤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近親)的民眾,都屬高危險群,建議提早篩檢甚至直接進行大腸鏡檢查,若擔心檢查過程會相當不適的民眾,也可進行無痛大腸鏡險查,免除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
乙狀結腸 切除手術 在 健康科技最前線 泌尿外科侯鎮邦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問題的答案是 2: 大腸膀胱廔管
好多朋友都猜對了,您猜對了嗎?
這位病友是位50多歲的女性,長年受尿路感染所苦,更曾因為嚴重感染敗血性休克而住院。經過詳細檢查後,發現她有罕見的「大腸膀胱廔管」
「大腸膀胱廔管」,顧名思義,她的大腸與膀胱是相通的,因此糞便常常會跑到膀胱去,造成患者小便混濁、惡臭、併發反覆的感染。病人所提到「尿中有菜葉」,其實是糞便中的食物殘渣。而病人若憋尿膀胱的壓力太大時,尿液就會流入大腸,腸道水分過多便造成腹瀉。
當我與病患和家屬充分溝通說明後,我們決定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治療病人的疾患。我們很仔細地找出瘺管沾黏處,將膀胱與乙狀結腸分開,進行部分膀胱切除,術中會診大腸外科醫師,做部分乙狀結腸切除。這是一場手術接力賽,為時約 6 個小時。
術後休養一個星期後,患者移除尿管排尿順暢、尿液清澈,而且飲食正常。終於回復了健康清新的生活。
「以前小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簡直讓我要憂鬱症了。但現在輕鬆多了!」
「侯醫師,每當我尿尿時,我都會想到你!」
我心想,當有人每次小便時都會惦記著你,這應該是泌尿科醫師最大的榮耀吧!恭喜病人獲得重生!非常感謝她對我的信任,也非常感謝大腸外科的學長願意與我一起奮戰!
#We are doing a Good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