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心理師的話】願我們成為自己喜歡的心理師
上週到某校諮商中心帶領人際歷程取向治療工作坊,結束時有實習同學拿著書找我簽名(我簽得很心虛,因為我只參與了一部分翻譯),光是簽名實在太奇怪了(畢竟不是金城武或蔡依林),斟酌著要留下什麼話給同學,但話語就像包包裡的悠遊卡般,知道它在那兒,卻總是翻不出來。忽然間我找到了,獲屏中選的是:
「願妳成為自己喜歡的心理師」。
可能有的心理人會對我很感冒,因為我老是在勸學生不要輕易走這行。好吧,或許是我把自己的掙扎投射到大家身上,但我真的感覺到,在這個時代要當一位自己喜歡的心理師並不容易。有太多事情壓迫著我們的初衷:我能找到穩定的工作嗎? 要怎樣向大家證明自己的實力? 案主會覺得我有幫助嗎? 要怎樣打知名度呢? 我能賺到該有的薪水嗎? 跟其他人相比,我有競爭力嗎?
這些無數的問號就像煩人的蒼蠅一樣,時常在我們頭上盤旋不去,尤其是行動心理師,每個人似乎都成了小小創業家,忙著擦亮自己的招牌佔一塊地盤。
最近二讀亞隆的〈一日浮生〉。他曾經是我的明燈,年輕時貪婪地搜刮每一本書中的金句,除了享受一則則有趣的治療故事外,更希望能參悟出心理治療的真理,並實際運用在諮商工作中。後來終於膩了,一方面覺得他的觀念並不繁複,因此在晚期的書中難免有老調重唱之感;二來我發現他的背景佔了極大的優勢,他就像心理治療界裡的麥可喬丹,威震武林後或許一切都容易得多,包含助人在內我想,我是說光想到能接受亞隆的治療或許病情就好了一半。但相對的也所費不貲,在一讀時我看到有幾位病人,都是勒緊褲帶來看他,甚至隱約地透露出收費太高的不滿,我不免忌妒起他的寬裕與游刃有餘。
忌妒歸忌妒,當我有些迷惘總有股神奇的魔力,讓我想翻翻他的書頁。現在我懂了,理由其實很簡單--我喜歡他心理治療的樣貌,更正確來說,是他真誠、卻始終追求更真誠的治療關係。這無關乎成效,真正讓我喜歡的是字裡行間所流漏的,一種溫暖的可能。說來諷刺,這在絕大多數心理治療的相關書籍中卻遍尋不到。畢竟這是個績效成癮的時代,或許正是他的游刃有餘讓他得以倖免。
我們仍需要一些模範,當被滿天飛舞的問號壓著喘不過氣時,能提醒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走進助人工作,並在諸多現實限制壓力帳單之下,仍堅持、甚至是掙扎著成為自己所喜歡的心理師。
我以這樣的自己為榮,希望你也是。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