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80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1958年,麗儀分配到寶安縣觀瀾中學當老師。那時觀瀾是鄉下地方,交通不方便。香港去觀瀾,從出發到過境,再坐站站停的慢火車到「天堂圍」站,還要走6公里的山路,大約一個多小時,才遠遠看到觀瀾中學的校址,總共需時七八個鐘頭,辛苦一整天,才能和她見面。到1962年,通過寶安縣統戰部長馬志民的關係,麗儀被調到深圳中學,就方便多了,但路程仍然需要三個多小時。在觀瀾,我大約一個月去一次,到了深圳,我幾乎每個星期去一次。那時公司的同事都笑我去「做禮拜」。
麗儀在大學分配工作的志願中,填上靠近香港的寶安縣,相信黨組織已經在政治上放棄她了,只因為她出身好、表現單純,我在香港也算是左派外圍,所以中共就把麗儀歸類為可以「使用」之列。雖按她的志願分配,卻是寶安縣離香港最遠的鄉下,工作上只是讓她教知識課,沒有讓她做行政工作,甚而沒有讓她當班主任。在中共機構,政治上人分幾等,傳達文件、聽上級報告、可看的「機密」資料,都有等級區別。麗儀很快知道自己處較低一級。後來她以「超齡」為由被要求離開共青團。
在政治掛帥的社會環境中,麗儀不會有上升到管理層或調往大學深造的機會,因此她全部心血都放在教學上,學校要她教什麼,包括非專業的英文、數學甚至不在行的語文,她都自修、鑽研、傾力以赴,她口齒伶俐,語言生動,學生都喜歡她。在政治運動中,學校要求她帶學生到農村參加短期勞動,她也很負責去做,到了農村,她晚上給學生蓋被,替學生縫補破了的衣服。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共號召學生向走資派當權派造反,學生在給老師的鋪天蓋地的大字報中,對梁麗儀的攻擊甚少,勉強的攻擊點是指她在農村中對學生的關懷,是「進行資產階級的反動母愛教育」。在只有「階級愛」「同志愛」的極左浪潮下,一切其他的愛包括動物世界都有的母愛,也變成是「資產階級」和「反動」了。
除做好本份的教師工作之外,麗儀在政治上不求進取,保持審慎距離。她不抗拒中共發動的政治運動,但不積極參與。文革開始,許多年輕老師都爭做「造反派」,麗儀就做當時被批評的「逍遙派」。
她極為珍愛跟我的關係,珍惜婚後的家庭,愛護女兒,是好母親。在觀瀾中學和後來在深圳中學,有好幾年的每年寒暑假,她都申請通行證來香港探親。按照中共的政策,合當批准她來港。實際上,當時申請通行證來港的人,大都不會再回去。麗儀從來沒有想過不回去。她認為「祖國」培養了她,她應該為「祖國」奉獻自己。我父親曾經在香港托人為她找到中學教席,但父親不了解,麗儀不是喜歡教書,她只是忠於自己的「愛國」信念。政治上受到一定歧視,她當然很清楚,但她覺得教好學生才最重要,而學生喜歡上她的課,她也知道。對工作,她有滿足感。每年回港兩次的情形,維持到1965年,期間只有約兩次受大陸政治局勢影響沒有批准她來港。1965年,是文革前夜的四清運動,接著文革,她再也沒有申請來港了,因為不會受理。
文革期間,學校基本停課,後來中央提出「復課鬧革命」,上的也是「革命課」,比如課堂講「革命文藝」。麗儀一直因為我這個「海外關係」而受歧視,但又抓不到她有什麼痛腳。直到1970年的「一打三反」運動,大禍終於臨頭了。
1965年之前,每年麗儀寒暑假回港,都是我們最快樂的時日。最奇怪的是,每當寒暑假將要結束,她即將返回大陸之前,她總會藉故向我發脾氣,往往要吵一架。我起先不明所以,後來想清楚,那是她臨離開前的心情極壞所致。我讓著她,使吵架降溫。現在,我是多麼懷念年輕時吵架的體驗啊!
1965年以後,她不能來香港,於是我幾乎每個週末去深圳。在文革的無理性左傾思潮衝擊下,我每次回去都心情忐忑,因為不知道「革命形勢」發展到怎樣地步,不知道麗儀和兩個女兒怎樣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回家的兩天會有什麼遭遇。但我仍然每週回去,因為總想知道她們的情況。直到1970年遇到重擊和傷痛。
隔離審查結束,她獲「解放」後,她仍然用專業知識繼續在「教育革命」的縫隙中,做好教育工作。但想來香港與我團聚的意向就很強了。
那些年,我一直沒有要求她回香港定居,用中共的術語,就是沒有拖她的後腿。她如此「根正苗紅」,如此單純和愛國,對奉獻「社會主義祖國」的信念曾經如此堅持,終於在沉重打擊後想要離開,原因已很清楚。
我沒有問過她,但她一定會想到:自己覺悟得太遲了。
我不是也這樣嗎?(46)
圖1,麗儀留下的小時候照片,大概十歲左右吧,那時我們還沒有認識。
圖2,觀瀾中學時代。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CoffeeTea&Jan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外國男生特別喜歡亞洲女生?我們被中東人追求的故事!這標題也下的太38了吧😂😂😂 其實是因為我發現身邊的留學生朋友幾乎每個都有被中東男生告白或追求的經驗,其中莉莉安可能是經驗最豐富的一位吧,於是把她找來拷問拷問~延續上集的語言學校趣事,聊聊我們在馬來西亞念語言學校時期各種被中東男生告白的經驗和糗事! ...
做禮拜英文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杰妹與溫泉的邂逅 – 『傳教姊姊』在『大眾池』的傳教邀請 – 瑞士人在台文化衝擊(上篇)】
這幾天天氣又變好冷,昨天妹妹的手冷到無法用筆電打字。
昨天,她對我說:「台灣怎麼比瑞士還要冷!」😂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來台灣找我的家人跟朋友們都曾經對我說過:「這裡怎麼這麼冷!」。尤其是在冬天來拜訪我的朋友們,一發現台灣室內不一定有中央暖氣,就會覺得好冷,其實,瑞士人的家裡一年四季都在20-25度左右。不過最有趣的是,最常聽到抱怨太冷的是夏天來台灣的瑞士朋友。不管走到了餐廳,咖啡店或上捷運,冷氣通常都調低於20度,這件事很容易讓瑞士人無法習慣適應。冬天來的朋友都有帶溫暖的衣服,但是夏天來的完全不會想到帶外套來。
所以怕冷的瑞士朋友和家人不擔心,在台灣三年的我,有很好的解決方式來克服台灣的冷!來體驗台灣的夏天只要準備一件薄長袖,然後一直放在包包裡面,到室內就超好用。冬天呢,就可以多泡溫泉 !♨️ 😄
昨天,我帶我那快要冷死的妹妹去體驗一下我的 「 紓壓地+人間仙境 」-\-\- 北投溫泉!有看我上個禮拜寫的貼文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我有多愛泡溫泉。我想妹妹的性格跟我這麼像,她應該也會很喜歡。
到了北投溫泉,我讓她一個人去泡大眾池。沒想到在她獨自一人的短短一個小時內,竟然遭遇好多精彩的故事。 我們約了一個多小時後在餐廳區 (👇照片)一起吃宵夜。當我跟朋友看到妹妹臉上掛著大微笑向我們走來時,我就知道她有事情要跟我們分享了。她一坐下來就開始迫不及待的說:
「哇,我怎麼感覺我剛剛一直在做錯事,感覺好白癡。一進去溫泉,我在半滿的池塘開始泡腳。結果,站旁邊的阿姨拿著一條水管對我大叫並揮手動作。我其實也不確定她在念我還是在解釋怎麼泡湯。看到她一直用揮舞雙手,再指著水管,我想她應該是想要先用水管沖我的背,再繼續泡湯。」
妹妹還沒講完,我就已經爆笑了!因為那位阿姨應該是在清潔,應該覺得奇怪,怎麼突然有個阿豆妹仔,跑來快沒水的池泡腳 😂
聽我解釋完後,妹妹說:「難怪我對她用英文說“No thank you”,但她講話卻越來越大聲,還一直指著水管!」
幸好溫泉區有個年輕女孩來幫她,邀請她到蒸氣室。
「後來我跟著一個女孩子到蒸氣室,我們還一起泡湯。她好熱情,我們一起聊了個十幾分鐘。她問我怎麼來到北投,我是在台灣做什麼呢?我就解釋我哥在這,他一直說台灣多棒,我就想來親自體驗。我還問她的工作。就是一個簡單平凡的閒聊。」
我跟妹妹解釋,這種跟陌生人閒聊的情況也並不奇怪,在台灣,其實很容易認識新朋友。台灣人不像瑞士人,對於第一次認識的人會保持很大的距離。我一直覺得瑞士人很缺這種人情味,我很開心我妹可以來到台灣磨練一下她社交能力。當我開始多講台灣與瑞士社交文化的差別,我妹笑著給我插嘴:
「 等一下我還沒講完!我們聊了也才十幾分鐘,她突然看著我問 :Are you a Christian ?(妳是基督徒嗎?)我當下嚇瘋了,怎麼有人敢問這種問題?但我還是禮貌上敷衍一下說 :well, yeah!」
我傻眼的看著我妹妹:「 我們家哪是 Christian(基督徒)啊?我們是 Catholiques(天主教徒)!」不過我突然想起,法文裡面用的 « Chrétien » 跟英文的 “ Christian ” 想表達的意思不一樣。平常沒有跟歐洲人以外的人相處過的妹妹,應該不太知道差別。
我先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差別。法文裡面很少用« Chrétien »這個詞,因為這個字指所有信某一種聖經的信徒。« Chrétien » 有包含三個主要的教派:« les Catholiques »(天主教徒,主要在南歐跟中南美洲),« les Protestants »(新教徒,主要在北歐和美國)和« les Orthodoxes »(正教徒,主要是東歐)。美國的新教徒我們通常也用« les Evangéliques »來代表他們。不過,因為他們的信徒在美國已經佔約30%總人口,他們直接用原本的通稱 « Chrétiens » 來指自己美國新教徒的教派。對他們來說,我們就不算 Christians,因為我們是天主教徒。不過,從我們角度來說我們都是 Chrétiens,只是不同教派(我承認有點複雜 😅)。
「原來如此,我現在懂她怎麼突然好開心!她大喊:太棒了,感謝耶穌讓我們相會!我當然好尷尬,畢竟在瑞士如果跟熟人聊到這個敏感話題,我們還是會先問宗教,再問有沒有真的信神!」
沒錯,很明顯有受到法國文化影響的瑞士,其實也覺得宗教這個議題很忌諱。問一個不熟的瑞士人他的宗教信仰,跟問他一個月領多少薪水、為什麼沒結婚,其實會被認為很沒禮貌!法國大革命時,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法國人渴望著以民主去推翻國王和天主教的集權。自從那時候之後,法國人都不喜歡在公共場合聊宗教。這個議題屬於私人空間,如果問對方宗教問題,就是侵犯他人的隱私。
瑞士對於宗教的社會風氣跟法國還是有點差別,因為我們國家有一半是天主教徒,另一半是基督徒。瑞士也曾因為宗教打了一場內戰,簡單來說,鄉下的瑞士人信天主教,都市的居民信基督教。對於一些長輩來說,還會想知道「家族的宗教」,是因為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背景。有點像台灣老一輩還會分「外省人」跟「本省人」,我們一樣會分 「山區天主教徒」和「都市新教徒」,雖然我這一代人已經完全不在乎這個差別。所以,我如果被問到我信的宗教,我會直接回 「天主教」。不過這是因為我的家庭背景,但是這並不代表我信這個宗教,就像一個第三代的外省人不一定會把自己認同成 「 中國人 」。我們才需要再問下一句 :Tu es pratiquant?Tu crois en Dieu?(你還做禮拜嗎?你會信神嗎?)。
「 以為我是基督徒,她還要我的Line!她說她想要帶我和哥哥去她的教會,感謝耶穌!讓我們有這個緣分。她當下超興奮,我也很不好意思跟她說,她好像有點誤會我的意思,我其實沒有信仰!不過,這也是我第一次陌生人跟我聊這麼尷尬的事,我就維持微笑點頭,完全講不出話了。」
其實我跟妹妹解釋,這種情況離開了法語區是會遇到的。我也曾經被路邊的台灣人問過我是不是基督徒,他們沒有要欺負我們的意思,只是一個不同的文化。我們瑞士山區還信天主教的人已經寥寥無幾。在小學時,我們都還被逼要上聖經課,不過在14個小學同學中,沒有人會去做禮拜。我們只是因為告別式,婚禮才會進教堂。在歐洲,我們阿公阿嬤這一代是最後一個虔誠的一代。後面父母那一代開始失去信仰,我們這一代對於宗教已經覺得很陌生。這件事情在美國完全不一樣!如果我被問,美國跟歐洲哪裡差最多,我就馬上會回 「 宗教 」!有超過50% 的美國人經常做禮拜,信神。連他們國家因的鈔票上民有寫 「 In God We Trust 」(我們信神),國家總統上台平常用聖經來發誓,這種畫面在西歐不可能出現,因為法國大革命長期把宗教趕出政界。美國畢竟沒有經歷我們的歷史,不同的歷史軌跡,留下了不同的創傷和禁忌。
台灣接觸到西方文化也主要是美國文化。宗教的部分也主要是美國來的基督教派。台灣人看到西方人,也會用美國文化跟我們互動。所以我相信平常跟我們聊宗教的台灣人,其實沒有意識到我們不舒服的感受。在國外待久了,也會越來越失去對於這個議題的敏感,所以我覺得妹妹來這邊多多體驗不同的文化衝擊,也是讓她擴大自己的眼界。
事實上,我和在台灣遇到的基督徒,都有很棒的經驗交流和分享,幸運有很寶貴的機會跟他們相處,透過接觸,我也克服自己的一些文化禁忌。不過,我還是建議台灣的朋友們,如果遇到歐洲法語區的人,在剛開始的認識階段,避免去討論這個話題。
朋友們,我也好奇,你有沒有類似被傳教的經驗呢?
快來跟我分享吧!
#杰宇的法文邂逅
#杰妹的溫泉故事
#新體驗的感杰
#臺菜真好
做禮拜英文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杰妹與溫泉的邂逅 – 『傳教姊姊』在『大眾池』的傳教邀請 – 瑞士人在台文化衝擊(上篇)】
這幾天天氣又變好冷,昨天妹妹的手冷到無法用筆電打字。
昨天,她對我說:「台灣怎麼比瑞士還要冷!」😂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來台灣找我的家人跟朋友們都曾經對我說過:「這裡怎麼這麼冷!」。尤其是在冬天來拜訪我的朋友們,一發現台灣室內不一定有中央暖氣,就會覺得好冷,其實,瑞士人的家裡一年四季都在20-25度左右。不過最有趣的是,最常聽到抱怨太冷的是夏天來台灣的瑞士朋友。不管走到了餐廳,咖啡店或上捷運,冷氣通常都調低於20度,這件事很容易讓瑞士人無法習慣適應。冬天來的朋友都有帶溫暖的衣服,但是夏天來的完全不會想到帶外套來。
所以怕冷的瑞士朋友和家人不擔心,在台灣三年的我,有很好的解決方式來克服台灣的冷!來體驗台灣的夏天只要準備一件薄長袖,然後一直放在包包裡面,到室內就超好用。冬天呢,就可以多泡溫泉 !♨️ 😄
昨天,我帶我那快要冷死的妹妹去體驗一下我的 「 紓壓地+人間仙境 」--- 北投溫泉!有看我上個禮拜寫的貼文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我有多愛泡溫泉。我想妹妹的性格跟我這麼像,她應該也會很喜歡。
到了北投溫泉,我讓她一個人去泡大眾池。沒想到在她獨自一人的短短一個小時內,竟然遭遇好多精彩的故事。 我們約了一個多小時後在餐廳區 (👇照片)一起吃宵夜。當我跟朋友看到妹妹臉上掛著大微笑向我們走來時,我就知道她有事情要跟我們分享了。她一坐下來就開始迫不及待的說:
「哇,我怎麼感覺我剛剛一直在做錯事,感覺好白癡。一進去溫泉,我在半滿的池塘開始泡腳。結果,站旁邊的阿姨拿著一條水管對我大叫並揮手動作。我其實也不確定她在念我還是在解釋怎麼泡湯。看到她一直用揮舞雙手,再指著水管,我想她應該是想要先用水管沖我的背,再繼續泡湯。」
妹妹還沒講完,我就已經爆笑了!因為那位阿姨應該是在清潔,應該覺得奇怪,怎麼突然有個阿豆妹仔,跑來快沒水的池泡腳 😂
聽我解釋完後,妹妹說:「難怪我對她用英文說“No thank you”,但她講話卻越來越大聲,還一直指著水管!」
幸好溫泉區有個年輕女孩來幫她,邀請她到蒸氣室。
「後來我跟著一個女孩子到蒸氣室,我們還一起泡湯。她好熱情,我們一起聊了個十幾分鐘。她問我怎麼來到北投,我是在台灣做什麼呢?我就解釋我哥在這,他一直說台灣多棒,我就想來親自體驗。我還問她的工作。就是一個簡單平凡的閒聊。」
我跟妹妹解釋,這種跟陌生人閒聊的情況也並不奇怪,在台灣,其實很容易認識新朋友。台灣人不像瑞士人,對於第一次認識的人會保持很大的距離。我一直覺得瑞士人很缺這種人情味,我很開心我妹可以來到台灣磨練一下她社交能力。當我開始多講台灣與瑞士社交文化的差別,我妹笑著給我插嘴:
「 等一下我還沒講完!我們聊了也才十幾分鐘,她突然看著我問 :Are you a Christian ?(妳是基督徒嗎?)我當下嚇瘋了,怎麼有人敢問這種問題?但我還是禮貌上敷衍一下說 :well, yeah!」
我傻眼的看著我妹妹:「 我們家哪是 Christian(基督徒)啊?我們是 Catholiques(天主教徒)!」不過我突然想起,法文裡面用的 « Chrétien » 跟英文的 “ Christian ” 想表達的意思不一樣。平常沒有跟歐洲人以外的人相處過的妹妹,應該不太知道差別。
我先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差別。法文裡面很少用« Chrétien »這個詞,因為這個字指所有信某一種聖經的信徒。« Chrétien » 有包含三個主要的教派:« les Catholiques »(天主教徒,主要在南歐跟中南美洲),« les Protestants »(新教徒,主要在北歐和美國)和« les Orthodoxes »(正教徒,主要是東歐)。美國的新教徒我們通常也用« les Evangéliques »來代表他們。不過,因為他們的信徒在美國已經佔約30%總人口,他們直接用原本的通稱 « Chrétiens » 來指自己美國新教徒的教派。對他們來說,我們就不算 Christians,因為我們是天主教徒。不過,從我們角度來說我們都是 Chrétiens,只是不同教派(我承認有點複雜 😅)。
「原來如此,我現在懂她怎麼突然好開心!她大喊:太棒了,感謝耶穌讓我們相會!我當然好尷尬,畢竟在瑞士如果跟熟人聊到這個敏感話題,我們還是會先問宗教,再問有沒有真的信神!」
沒錯,很明顯有受到法國文化影響的瑞士,其實也覺得宗教這個議題很忌諱。問一個不熟的瑞士人他的宗教信仰,跟問他一個月領多少薪水、為什麼沒結婚,其實會被認為很沒禮貌!法國大革命時,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法國人渴望著以民主去推翻國王和天主教的集權。自從那時候之後,法國人都不喜歡在公共場合聊宗教。這個議題屬於私人空間,如果問對方宗教問題,就是侵犯他人的隱私。
瑞士對於宗教的社會風氣跟法國還是有點差別,因為我們國家有一半是天主教徒,另一半是基督徒。瑞士也曾因為宗教打了一場內戰,簡單來說,鄉下的瑞士人信天主教,都市的居民信基督教。對於一些長輩來說,還會想知道「家族的宗教」,是因為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背景。有點像台灣老一輩還會分「外省人」跟「本省人」,我們一樣會分 「山區天主教徒」和「都市新教徒」,雖然我這一代人已經完全不在乎這個差別。所以,我如果被問到我信的宗教,我會直接回 「天主教」。不過這是因為我的家庭背景,但是這並不代表我信這個宗教,就像一個第三代的外省人不一定會把自己認同成 「 中國人 」。我們才需要再問下一句 :Tu es pratiquant?Tu crois en Dieu?(你還做禮拜嗎?你會信神嗎?)。
「 以為我是基督徒,她還要我的Line!她說她想要帶我和哥哥去她的教會,感謝耶穌!讓我們有這個緣分。她當下超興奮,我也很不好意思跟她說,她好像有點誤會我的意思,我其實沒有信仰!不過,這也是我第一次陌生人跟我聊這麼尷尬的事,我就維持微笑點頭,完全講不出話了。」
其實我跟妹妹解釋,這種情況離開了法語區是會遇到的。我也曾經被路邊的台灣人問過我是不是基督徒,他們沒有要欺負我們的意思,只是一個不同的文化。我們瑞士山區還信天主教的人已經寥寥無幾。在小學時,我們都還被逼要上聖經課,不過在14個小學同學中,沒有人會去做禮拜。我們只是因為告別式,婚禮才會進教堂。在歐洲,我們阿公阿嬤這一代是最後一個虔誠的一代。後面父母那一代開始失去信仰,我們這一代對於宗教已經覺得很陌生。這件事情在美國完全不一樣!如果我被問,美國跟歐洲哪裡差最多,我就馬上會回 「 宗教 」!有超過50% 的美國人經常做禮拜,信神。連他們國家因的鈔票上民有寫 「 In God We Trust 」(我們信神),國家總統上台平常用聖經來發誓,這種畫面在西歐不可能出現,因為法國大革命長期把宗教趕出政界。美國畢竟沒有經歷我們的歷史,不同的歷史軌跡,留下了不同的創傷和禁忌。
台灣接觸到西方文化也主要是美國文化。宗教的部分也主要是美國來的基督教派。台灣人看到西方人,也會用美國文化跟我們互動。所以我相信平常跟我們聊宗教的台灣人,其實沒有意識到我們不舒服的感受。在國外待久了,也會越來越失去對於這個議題的敏感,所以我覺得妹妹來這邊多多體驗不同的文化衝擊,也是讓她擴大自己的眼界。
事實上,我和在台灣遇到的基督徒,都有很棒的經驗交流和分享,幸運有很寶貴的機會跟他們相處,透過接觸,我也克服自己的一些文化禁忌。不過,我還是建議台灣的朋友們,如果遇到歐洲法語區的人,在剛開始的認識階段,避免去討論這個話題。
朋友們,我也好奇,你有沒有類似被傳教的經驗呢?
快來跟我分享吧!
#杰宇的法文邂逅
#杰妹的溫泉故事
#新體驗的感杰
#臺菜真好
做禮拜英文 在 CoffeeTea&Jan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外國男生特別喜歡亞洲女生?我們被中東人追求的故事!這標題也下的太38了吧😂😂😂 其實是因為我發現身邊的留學生朋友幾乎每個都有被中東男生告白或追求的經驗,其中莉莉安可能是經驗最豐富的一位吧,於是把她找來拷問拷問~延續上集的語言學校趣事,聊聊我們在馬來西亞念語言學校時期各種被中東男生告白的經驗和糗事!
🔻 影片中提到的 🔻
穿大馬Pareo娘惹裝 How to wear a Par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WQ6EP2TRw
閒聊,在語言學校學英文的日子 (認識異國朋友/被中東人求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dEAnlK1N4
🔻 八卦之餘還是要長點知識 🔻
以馬來人為主,在馬來西亞有大約60%的人口信仰回教,到處可見清真認證(halal)餐廳和清真寺。對於來自其他中東國家的穆斯林,在日常生活飲食和以及做禮拜都比較方便,而在文化和宗教上又比大部分中東國家自由許多,加上政府補助全額獎學金,讓馬來西亞成為很多中東留學生的首選目的地之一。
🔻 自我介紹 🔻
Hiya 你好我是Jane! 今年22歲 來自台灣:)
這是我離開家鄉在國外生存的第4個年頭
台灣高中畢業後到馬來西亞念大學
因為課程需要我去英國當了一年交換學生
目前已經回到馬來西亞繼續完成學業
我會在這個頻道分享在我的留學生活
文化差異 旅行觀察 和任何新發現
歡迎訂閱CoffeeTea&Jane!!!
▪ 每週一晚上8點固定更新+週五不固定更新
▪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coffeeteajane
▪ 我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offeeTeaJane/
▪ 最近剛辦的Instagram: @coffeeteaandjane
▪ 非商業合作影片 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
***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影片 ***
做禮拜英文 在 Adam老師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週末都會固定去教堂做禮拜 的推薦與評價
跟著大衛美語一起學⛪️做禮拜、告解的英文怎麼說?】... ... 與天主教和基督教相關的英文單字吧! church [tʃɝtʃ] 禮拜(n) (例句)They go to church every Sunda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