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醫師看通訊診療:榮景何時到來?】
國人落實防疫新生活,包括上醫院能免則免,統計今年前半年台灣的門診量,已減少超過1500萬人次,降幅達8.1%,然而數據也顯示,死亡人數減少1.49%,顯然並沒有因為看病的人變少,而導致死亡個案增加,反而改善了過度診療的情況。
連日來境外移入個案暴增,防疫也得拉長戰線,包括醫療行為的改變,許多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已經導入科技系統,減少人員接觸;而衛福部在2018年5月頒布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今年2月發出函釋,居家檢疫隔離的民眾有就醫需求,也能納入通訊診療對象,已具備明確的法源依據。
不過,對一般民眾來說,教育、會議,甚至典禮儀式等需求,疫情期間都早已透過遠距「通訊」進行,唯獨醫療領域遲遲裹足不前,有哪些「不確定」的關鍵因素?
1️⃣、#不確定的收支:台灣的通訊科技與醫療品質皆揚名國際,一旦「通訊+醫療」合體,卻讓眾多醫師感到卻步,如透過通訊診療,要如何收費?費用要拆分多少給通訊廠商?當多數醫師都有這些枝枝節節的收支疑慮,實行缺乏量能,注定難以推動。
2️⃣、#不確定的風險:對醫療供給者而言,當治療結果產生歧異,《醫師法》中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這時透過通訊診療的風險,該由誰來承擔?
3️⃣、#不確定的誘因:台灣看診相對便利,加上健保降低就醫的經濟障礙,如果由民眾習慣的「面對面」改為通訊方式看診,並且負擔更多的費用,缺乏誘因之下,通訊診療當然難以持續。
以我擔任臨床醫師及衛生署署長的經驗,發現有些人的病症其實不見得有多緊迫,往往「看到醫師病就好了一半」,即俗語所謂:「先生緣,主人福。」至於透過通訊診療,如能解決類似的問題,也相當具有意義。
另一方面,如果認為病人減少,醫院收入減少,將產生周轉困難,這就是支付制度帶來的誤解,因為在總額預算制下,服務量減少,平均點值則會增加,收入理當不會縮水,#健保署則應及時回饋給醫療供給者,如由「每年」改為「每月」結算健保點值。
健保署有義務扭轉「民眾愈不健康、愈常就醫,愈能增加醫院收入」的印象,解決的方法唯有從支付制度的源頭改善,逐步落實《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4條,採「#論人計酬」為實施原則──由責任醫師獲得照護民眾的全年報酬,以「包人頭式」支付其當年的醫療支出,因此醫師的福利和報酬是來自民眾的健康,而非疾病,回歸以「人」為核心的顧念。
如此一來,責任醫師將主動掌握民眾的健康資訊,樂於嘗試可行的通訊模式,前述3項不確定的因素將迎刃而解,通訊診療的榮景也才有望實現。
#以人為核心而不是疾病
#健保支付制度亟待改革
#原文刊載於2020年12月3日蘋果日報論壇版
健保支付制度亟待改革 在 全民健保永續經營的運作模式亟待建立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的相關結果
為使全民健保能夠永續經營,許多針對改革的策略皆被一一提出:現行的醫療給付是否有調整的必要?保大不保小是否可行?支付制度未來還應做哪些改革?醫療帳戶制是否是 ... ... <看更多>
健保支付制度亟待改革 在 第三波健保改革之路| 誠品線上 的相關結果
本書詳述這些年來分配正義的實踐經驗,邀集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醫療科技評估、支付制度改革、合宜的醫療品質、醫療財團法人的定位與改革、健保署的定位挑戰與展望、台灣醫療 ... ... <看更多>
健保支付制度亟待改革 在 前路迢迢:全民健保實施論人計酬制度之經驗探討 的相關結果
全民健保的願景為購買健康而非購買醫療,然而,健保實施至今25 年來,持續面臨醫療費用上漲等種種困境,各項支付制度政策亟待轉型與改革,以落實使用者共同負擔之精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