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始皇后宮嬪妃為何在史書上集體失蹤? (二)|知史百家
李開元、歷史春秋網
(續)
發掘公子公主墓
自從兵馬俑陪葬坑在1974年被發現以來,始皇帝陵園的發掘和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秦始皇一生的種種疑案,由此獲得了文獻上得不到的種種寶貴線索。在始皇陵園,考古學者曾經發掘過一座甲字形陪葬大墓,規模等同王侯級別,地點靠近始皇帝陵封土。考古學者以為墓主當是皇室宗親,可能就是公子高的墓。前面我們已經談過,他自願殉葬,得賜錢十萬,以公子之禮埋葬於始皇陵旁。
在始皇帝陵封土東邊大概一里遠的地方,有一村落叫作上焦村,在村外的樹叢間,有十七座甲字形陪葬墓,坐東向西,南北縱列,面向始皇帝陵展開。其中有八座墓葬已經發掘,在陪藏品中,考古學者發現了秦少府工官製作的御物。少府是專門管理王室宮廷的機構,相當於皇室內務部。一般來說,少府製作的物品,屬於皇室用品。這些墓藏中出土的皇室用品,自然使人聯想到這些墓主與皇室宮廷之間,可能會有某種關聯。那麼,這種關聯會是什麼呢?
為了追查這種關聯,我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書,將已經發掘的八座墓葬的材料整理出來,提供給大家如下:
上焦村陪葬墓簡況
第7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頭、身、四肢分離。
第10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頭、身、手、足骨分離,倒置於槨室頭廂內。
第11號墓,墓主為女性,年齡在30歲左右,骨骼完整,仰身直肢,上下頜骨左右錯動。
第12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頭骨置於槨室頭廂蓋上,肋骨及其他骨骼置於頭廂內。
第15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頭、身、四肢分離,置於槨室頭廂蓋上,頭骨在槨室外亂土中,頭的右顳骨上插有銅鏃一支。
第16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上半身屍骨在槨室內,頭骨在槨室頭廂的蓋上,下肢骨在填土中。
第17號墓,墓主為女性,年齡在20歲左右,頭、身、下肢分離,左腳與脛骨分離,兩臂伸張作趴伏狀。
第18號墓,有銅劍一把,未見人骨。八座墓中,出土七具屍骨,五男二女中,六人身首四肢分離,顯然是被酷刑肢解而死,一人屍骨完整但上下額骨錯位,顯然是被繩索縊死。這種非正常死亡的遺留現場,究竟向我們傳達了古代歷史的什麼信息呢?
著名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是八座墓葬的發掘者之一。他由這十七座墓葬,聯想到秦二世誅殺諸位公子公主的事情,推斷這十七座墓葬可能是被秦二世所誅殺的公子公主們的墳墓。
根據史書的記載,二世即位以後,命令趙高網羅罪名,將秦公子十二人戮死於咸陽,公主十人矺死於杜縣,財產一律沒收,親近多被株連。戮死,就是殺死後陳屍受辱。矺死,就是分裂肢體而殺之。諸位公子公主非正常死亡的慘狀,與十七座墓葬主人們的零亂遺體情況相當。
根據史書的記載,諸公子和公主被殺的時令,是在二世元年春天,秦歷當在一至三月的寒冷時候,發掘中發現有修墓人烤火的炭跡,文獻和實物互相得到了印證。
根據史書的記載,長子扶蘇接受偽造的遺詔,被賜劍自殺於上郡。第十八號墓只有銅劍一把,未見人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文獻和實物不僅有相互的印證,更令人感到神奇而有無窮的回味。
考古發掘,為秦二世屠殺兄弟姐妹的歷史慘案提供了實物的證據。這些實物的證據,似乎在向我們訴說,秦始皇的諸位公子公主,都死於骨肉相殘,他們都是在非正常死亡後單獨埋葬的。由此看來,他們死亡的時候,他們的母親,也就是秦始皇的有子女的後宮們,或許已經過世,或許還在人世間孤獨而悲哀地生活著。至於更詳細的情況,我們無法得到更多的線索。看來,追查第三線索人的這條路,也到此不通了。餘下的線索,只剩下第四線索人——秦始皇的幼子,二世皇帝胡亥和第五線索人——長子扶蘇了。我們先來考察胡亥。
廢長立幼的打算
秦二世胡亥是排名第四的線索人,我們在著手調查他以前,按照慣例,首先提供一份有關線索人的個人材料,請大家過目。
秦二世胡亥履歷表
名字:胡亥
性別:男
生年:秦王政十八年
父親:秦始皇嬴政
母親?
職業:皇帝
死亡:二世三年
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生於秦王政十八年。胡亥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是在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的時候,當時,胡亥二十歲。
秦始皇即位以後,曾經五次巡遊天下。第五次巡遊,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開始,一直持續到同年七月病死於旅途當中,整整持續了十個月。(按:秦的曆法,以十月為歲首,就是每年第一個月是十月,九月是最後一個月,從十月到七月,在同一年度內,正是十個月。)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在開始他人生的最後一次旅行時,做了一個對未來的歷史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就是帶上幼子胡亥同行。那麼,我們為什麼說這個決定對於未來的歷史有重大的影響呢?一句話,這個決定直接牽涉到秦始皇究竟想選擇誰做自己的繼承人的問題。
關於這件事情,史書上只有這麼一句簡單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這句話是說,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醜這一天,始皇帝開始出行巡遊天下。政府百官分成兩套班子,左丞相李斯帶領一套隨始皇帝同行,右丞相馮去疾帶領另一套留守咸陽。幼子胡亥愛戴父親,請求同行,始皇帝同意了。僅僅由這句話,我們似乎看不出這件事情與秦始皇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之間有什麼關係。但是,如果我們將有關這個決定的兩個背景情況加進來考慮的話,問題就出來了。
第一個背景情況是,這時候的秦始皇已經五十歲了,從他日漸衰弱的身體狀況來看,也許已經是時日無多了,選立繼承人的決定,可以說是刻不容緩的大事。第二個背景情況是,就在一年多以前,秦始皇的長子,皇位第一繼承人扶蘇,因為與秦始皇政見不合,被貶斥出京,打發到上郡的蒙恬軍中出任監軍。從而,秦始皇最終將選定誰做繼承人的事情,成了一樁懸案。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他們都是有皇位繼承權的可能接班人。始皇帝這次巡遊天下,長期離京在外,部分百官同行,帝國的重大政務都在旅途中處理,或者在車上,或者在行宮中。毫無疑問,秦始皇的巡遊,連帶著帝國政治中樞的移動,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重大的政治行動。在如此重大的政治行動中,秦始皇選取胡亥同行,意義就非同尋常了。
這種非同尋常的重大的意義是什麼呢?一,如果從父子之情來看的話,表明瞭秦始皇格外寵愛胡亥的親情;二,如果從皇位繼承的政情上來看的話,則是顯示了秦始皇有意立胡亥為太子的政治意圖。秦始皇有意立胡亥為繼承人的事情,是歷史上被忽略了的問題,實有其事而被視而不見。今天,我將這件事情作為問題提供給大家考慮,並且出示可能的證據。
秦始皇立胡亥為繼承人的考慮,在史書中是有明確的線索可以追尋的。這個明確的線索,有胡亥和蒙毅兩人可以作證。
胡亥即位以後,在趙高和李斯的慫恿下,決定殺害親近扶蘇的大將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蒙毅長期侍從在秦始皇身邊,是秦始皇最為信任的親信大臣。他熟悉宮廷內幕,秦始皇帝晚年的心境,他是第一知情人。蒙毅死前,二世曾經派遣御史傳令指責他說:「先帝曾經打算立朕為太子,而你從中作難。如今丞相參劾你不忠,罪當誅滅宗族。朕不忍,賜你一死,也算恩遇有幸,你自己決斷吧。」
蒙毅痛感冤屈,自殺以前為自己申辯說:「如今指責臣下不能得先帝之意,然而,臣下年少就仕宦於先帝,多年蒙恩,幸得信任,直到先帝去世,未曾有所逆迕,可以說是知曉先帝之意了。又指責臣下不知太子之能,然而,先帝巡遊天下,獨有太子跟從,先帝親愛太子之情,遠較諸位公子深厚絕遠,臣下是盡知而無所懷疑。先帝舉用太子,不是一時之轉念而是多年之積慮,臣下何曾敢有過勸諫,何曾敢有過謀慮!臣下決不敢巧飾言辭、強辯奪理以避死,只是擔心事情不實而羞累先帝之令名罷了。懇願使者能夠有所考慮,使臣下死得明白。」
在二世的指責和蒙毅的辯解當中,都提到了晚年的秦始皇曾經打算立胡亥為太子的事情。在蒙毅的話中,更是明確透露出,秦始皇廢長立幼的打算,不是一時的念頭,而是經過數年醞釀的積慮。
看來,秦始皇格外寵愛胡亥,有意立他為太子的事情,應當是可信的事實,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會格外寵愛胡亥呢?
秦始皇為什麼寵愛胡亥?
人性本複雜,人心多變化。歷來論及身居高位的權勢人物,往往專注於政治政略,對於人情人性,多有所忽略。如同始皇帝這樣的權勢人物,他首先是有七情六慾的人。剝去層層外衣的人體,同你我一樣,都是由生帶來由死帶去的赤體;離開權勢利害的心情,同你我一樣,都是天地間常見的兒女親情。就始皇帝與胡亥的關係而言,首先是父子親情。
在家天下的父子繼承體制之下,政情由親情延展生出。帝王的隱私,就是國事的隱情;國家政情的隱秘,常常須要到帝王親情的隱私處去尋求。順著這種思路考察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寵愛胡亥的理由,我們可以舉出三條來。
一、 幼子可愛的人情。
胡亥是始皇帝最小的兒子,他三十一歲生下胡亥之後,大概就沒有生育了,可能身體出了毛病,生殖系統有慢性的炎症或者是機能性障礙。俗話說,幺兒幼子最可愛,年少天真無嫌猜。愛幼的人情,不但平民百姓如此,權勢在手的人,更是如此。身在高位,逼宮搶班的危險,使人不得不有所提防,首當其衝的提防對象,就是最近的繼承人。父子繼承的體制下,長大成人的親骨肉,越是能力強,越是力量大,越是有逼迫的危險,也越是容易成為猜忌的對象。
與此相反,幼子繼承的可能性最小,利害上沒有逼迫的可能,年幼天真,與父親的關係多是難得的真情,不僅沒有嫌猜,常常滋生格外的愛憐。格外的愛憐,生於平民之家,不過是人間的親情;生於君王之家,往往衍生成王位繼承的政情。歷史上,老父愛幼子,廢長立幼的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漢高祖劉邦(廢長子劉盈立幼子如意失敗)、漢武帝劉徹(殺長子劉據立幼子劉弗陵)、曹操(一度想廢長子曹丕立幼子曹植,後來放棄)、袁紹(不立長子袁譚立幼子袁尚)、劉表(不立長子劉琦立幼子劉琮)……簡直可以寫一部廢長立幼的專門史。
二、胡亥頑皮直率的天性。
胡亥之所以格外受到父親的寵愛,也出於他可愛的性格。胡亥其人,本來是沒有政治抱負也沒有政治野心的青年,鹵莽而頑皮。《新序》中,留下了這樣一個戰國故事。胡亥還在做王子的時候,始皇帝設酒宴招待群臣,胡亥與諸位兄長一道得到酒食的賞賜,臨席完畢,諸位公子紛紛退席。古人席地而坐,就像現在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一樣,入席脫鞋,出來穿上,脫了的鞋都放在門外。胡亥最後一個出來,大概是喝了點酒,又受了宴會高興勁兒的熏染,很有些興奮,看見滿地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鞋子,一時發了猴性,將看起來招眼的鞋,都一一踩上一腳。諸位兄長無不嘆息雲雲。
《新序》是西漢末年的學者劉向所編輯整理的古代故事集,而這種古代故事是司馬遷編撰《史記》的史料之一。這個故事,《史記》中沒有,可能是現有古籍中有關胡亥少年時代的唯一記載。胡亥的諸位兄長,從扶蘇、公子高到公子將閭兄弟,都是比較規矩的人,或許與始皇帝對子女的嚴厲有關,也許與他們母親的管教有關。胡亥與諸位兄長不同,敢鬧事,不時搞點惡作劇。他的這種性格,用貶斥的話來說,是不懂規矩的惡少;用平和的話來說,是調皮搗蛋的頑童。也許,正是因為他個性比較直率莽撞,年紀又最小,才得到了始皇帝格外的喜愛?
三、胡亥沒有政治野心。
前面我們講過,始皇帝突然死於巡遊途中,趙高策劃沙丘之謀,勸誘胡亥銷毀始皇帝的遺詔,取代扶蘇,搶班奪權。這件事情,一開始被胡亥一口回絕。胡亥說:「父皇的安排是當然的事情。明君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兒子。父皇去世,不言封賞諸子,我作為兒子沒有多話的餘地。」可謂乾脆利落,毫無戀念政治權力的思緒。
胡亥沒有政治野心的特點,在他做了皇帝以後仍然沒有改變。他即位以後,多次顯露出生命苦短、及時行樂的心理傾向,他曾經感嘆說過:「人生在世,宛若乘坐六馬快車馳過缺隙,轉瞬即逝。」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方才二十歲。一個二十歲的青年,為什麼產生如此超前的人生遲暮感,實在是一個發人深思的事情。我曾經在《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中解釋這件事情說,多年來,胡亥目睹父親一生汲汲於政務,宛若堯王禹帝般勞苦,而當天下偉業大成時,卻面臨病痛的折磨,苦於生命的短暫,到處尋藥求仙,苦苦期求得不到解脫,終於違願逆情,突然撒手葬身於黑暗冷徹的地下。正是這種貼近父親一生真相而早早地生出生命苦短的強烈感受,影響了胡亥的人生觀。
胡亥的人生觀,是追求人生的享受,滿足自然生命的快樂,與政治權力和政治功業完全無緣。也許正是出於這種人生觀,相對於父親輝煌偉大的政績而言,胡亥更多地關注的是父親的生命和健康。他的這種關注,出於他的真情本性,直率而不加掩飾。想來,胡亥的這些特點,對於陷身政治漩渦中心的始皇帝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撫慰,或許最能使始皇帝感受到父子間的真情,從而對胡亥生出格外的憐愛來?
(三之二,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公子將閭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揭秘:秦始皇后宮嬪妃為何在史書上集體失蹤?(一)| 知史百家
李開元 、歷史春秋網
秦始皇的一生,迷霧重重。重重迷霧當中,隱藏得最深的疑案之一,就是他的後宮是誰?
中國歷代王朝的皇帝,後宮都有記載,特別是皇后,那是母儀天下的第一夫人,在制度上有專門的規定,是必須大書特書,樹碑立傳的。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皇后,也就是始皇后是誰,史書上卻完全沒有記載,兩千年來沒有人知道,這就不能不說是有點奇怪了。
奇怪的事情還沒有完。如果說秦始皇的皇后,也就是始皇后是誰,史書上忘了記載,或者出於某種原因,沒有寫也就罷了,更奇怪的是,除了始皇后而外,有關秦始皇所有後宮的消息,在史書中也幾乎都沒有記載,兩千年來也沒有人知道。這就不僅僅是奇怪的事情,而是一樁非正常的歷史之謎了,對於歷史偵探來說,也就成為一樁有待破解的歷史疑案了。
2007年3月,我得到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墓葬被發掘的消息,於是專程再次前往西安,就與秦始皇有關的女性的遺蹟作了考察。我去秦東陵,查訪了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與養祖母華陽太后、父親莊襄王與母親帝太后的墓葬。秦王與王后,都是夫婦合葬一地,陰陽相配,合於人情,合於制度。親祖母夏太后與高祖母宣太后的墓,也是規模宏大,不過,因為兩位太后都是側室而不是正妻,所以葬地選在別的地方。一切都井井有條,合於傳統,合於禮制。唯有秦始皇陵,孤零零一座大墓,沒有皇后之墓相伴。那種孤單獨立的景象,實實在在地將誰是始皇后的歷史疑案,捲入了考古實物當中。究竟有沒有始皇后墓?如果有,始皇后墓在哪裡?
秦始皇的秘密越是深查,疑慮越深。面對疑慮,當事實不清、真相不明的時候,各種猜測遐想,就應運而生。
有人猜想說,秦始皇大概是沒有立皇后,之所以沒有立,是因為後宮太多,看花了眼,定不下來。不過,動動腦筋就可以知道,後宮多少,秦與歷代一樣,自有制度,自有規定,與立不立皇后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立後是為了王位繼承的秩序,也是為了後宮的秩序,與是否花了眼倒是關係不大,這個說法太不專業,拿不上桌面。
也有人猜想說,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這種厚望的特殊要求延遲了他立後的進程。不過,查查史書就可以知道,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都是統一天下後瀕近晚年的事情,以秦國的傳統和制度而言,秦王正式立後當在親政後不久,大概都在二十多歲的青壯年時代,怎麼也等不到四五十歲。待到年老體衰才來考慮立後的事情,不僅祖宗們不允許,臣下們也怕早就吵翻了天。這種猜想也說不通。
又有人猜想說,秦始皇的母親私生活不檢點,養面首,生有兩個私生子。這件事對秦始皇影響甚大,他驅逐母親出京,由怨恨母親發展到仇恨女人,成為一種心理障礙,使他遲遲未能立後。不錯,秦始皇的母親確是養了面首嫪毐,養了私生子,秦始皇也確是怨恨過他的母親,將她驅逐出京。不過,嫪毐的事情,直接關係到他的母親與養祖母華陽太后間的,當他事後聽了策士的勸告後,出於穩定政權和安定繼承關係的考慮,迅速迎回母親,恢復了秦王與太后的正常母子關係。秦始皇是第一流的政治人物,他的為人行事,首先是從政治的角度考慮的。
況且,在秦國歷史上,太后養面首生孩子的事情多的是。他的高祖母宣太后與來秦的外國義渠王生有兩個兒子。宣太后的兒子,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不但知道這件事情,還與母親合謀,利用這樁私情,刺殺義渠王,將義渠王的國土併入秦國,解決了一樁多年威脅秦國西北邊境的心腹大患。秦昭王早早在宣太后的主持下娶妻立後,後宮不少,子女也多,不但沒有看到什麼心理上的障礙,看到的反而是實利人情濃厚、道德約束淡薄的邊風古情。可以說,在太后的私生活與秦王立不立後之間,實在是找不出可信的聯繫。這種猜想,好聽是好聽,也難以說通。
所以我們說,上述的這些猜想,都只是勉強的臆測,因為找不到破解的門道,只有接受現狀,再做一點粉飾性的塗抹而已,並不能連接到具體的史實,做有理有據的破解。那麼,破解的門道在哪裡呢?
唯一的線索
破案的關鍵,要有線索。歷史疑案的破解,需要找到能夠作為線索的史料。我將史書中所有有關秦始皇后宮的史料都篩選了一遍,結果只找到一條,現在提供給大家。這條史料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七年條:
九月,葬始皇驪山。……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
這條史料非常重要,必須做一個詳細的解釋。秦始皇三十七年,就是公元前210年,這一年七月,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天下的旅途中生了病。車駕抵達沙丘宮平台(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台)時,秦始皇病情急遽惡化,突然不治身亡,享年五十歲。隨後的事情,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沙丘之謀。沙丘之謀的主謀是趙高,他是秦始皇的幼子胡亥的老師,秦始皇的貼身車馬班長——中車府令,他引誘胡亥,說動丞相李斯,三人結成政治同盟,偽造遺書,逼迫皇長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即位,建立起二世政權。
九月,二世新政府在咸陽舉行盛大的葬禮,將秦始皇安葬於驪山,就是現在的秦始皇陵。在安葬秦始皇的時候,二世皇帝下了這道處置秦始皇后宮的命令。這道命令說:「先帝的後宮當中沒有子女的人,不宜外放出宮。」根據這道命令,於是將她們全部殉葬從死,死者的數量相當多。
那麼,從這條史料當中,我們可以讀取到有關秦始皇后宮的哪些信息呢?
一、秦始皇后宮的數量不少,具體的數量不詳。不過,秦的後宮,自有嚴格的制度。根據繼承了秦國制度的漢朝初年的情況來看,秦始皇應有正夫人一人,稱號為皇后。側室多人,都稱夫人。夫人們的稱號分別有美人、良人、八子(比如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她是惠文王的側室,稱夫人,正式的稱號是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數種,她們地位的高低,比照政府官員的秩祿,也都有規定。所以我們可以說,真正有名分,可以被稱為秦始皇后宮的人,最多十來人左右。世上盛傳秦始皇的後宮列女在萬人以上,都是後世的傳聞和文學的誇張,是不能作為信史來看的。
二、這些數量有限的後宮們,分成了兩大類,一類是生有子女的,另一類是沒有生子女的。
三、凡是沒有子女的後宮,都按照二世皇帝的命令殉葬,被埋在臨潼的秦始皇陵裡面了。
四、凡是有子女的後宮,免於殉死,在秦始皇死後,與他們的子女一道,還繼續活在人世上。
據我所知,上面這條史料是史書中有關秦始皇后宮的唯一的一條史料,我們從中能夠讀取的信息大概也就是以上四點了。情況介紹到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現在,我們知道秦始皇的後宮有些什麼人,我們知道秦始皇的皇后是誰了嗎?」
「不知道。」
可以想像得到,大家肯定會如此異口同聲地回答。
「為什麼?」
「從這條史料看不出來。」
「那怎麼辦?」如果我繼續追問。
這一來,大家恐怕會為難,不便回答了。不過我想,個別人也許會說:
「那就沒有辦法了。沒有證據,總不能瞎猜亂說嘛。」
說得對,的確是這樣的。歷史學有一個基本的共識,或者說是一種基本的訓練,叫作根據證據說話。能夠尊重證據,根據史實說話,才算是入了歷史學之門。
不過,入了門還得能出門。你入門經過學習以後還得出門,出門自立門戶,出門博採百家,出門活學活用,也可以出門做歷史偵探。我們今天的課題是破解疑案。現實中破解疑案的專家,當然是刑警偵探了,最有名的文學代言人,當然是福爾摩斯、波羅,還有黑貓警長了。作為破解歷史疑案的歷史偵探,我們也不妨出門向破案的偵探們取經,學習他們破案的方法。那麼,我們究竟應當向刑警偵探們學習些什麼,我們將如何活用他們的方法來破解我們的疑案呢?
不幸的兒女們
在偵探破案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刑警們追捕犯人,犯人逃脫,不知去向。這時候,刑警們並沒有絕望,他們回到警察局開會,調查和搜尋所有與犯人有關的人,製作出一張關係網表,依據這張表,經過仔細地分析,從中篩選出犯人可能前往投靠的關係人。然後,刑警們轉而跟蹤這個關係人。結果,犯人的身影出現在這個人身邊,刑警們果斷出擊,一舉抓獲了犯人。在偵探學上,這個方法叫作吊線跟蹤。
今天,我們把這種方法借用到歷史學當中,嘗試能不能用這種吊線跟蹤的方法破解秦始皇后宮的疑案。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有關秦始皇后宮的史料只有一條,而解讀這條唯一史料的結果似乎是走入了絕路,追蹤的對象——秦始皇的後宮們的身影消失了。不過,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學習刑警們的做法,將後宮們的關係網作一番整理的話,我們將不難發現,與後宮們關係最為密切的人,除了秦始皇而外,就是她們的子女了。通過調查子女們的行蹤,尋找母親的下落,可以說是一種可行的方案。出於這種思路,我們暫時停止對秦始皇后宮去向的追蹤,轉過頭來考察秦始皇的子女們。
這樣一來,前景就豁然開闊了。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長子扶蘇,幼子胡亥,中間知道姓名的還有公子將閭和公子高,我們可以對他們逐一吊線跟蹤。為了便於追查,我們先列出一張線索人的名單來。
第一線索人:公子將閭兄弟
第二線索人:公子高
第三線索人:諸公子公主
第四線索人:幼子胡亥
第五線索人:長子扶蘇
按照這個名單,首先追查第一線索人公子將閭兄弟,看看能否找到有關他們母親的線索。公子將閭一共兄弟三人,他們出現在史書上,是在二世即位以後。當時,他們共同面臨著被誅殺的危險。
我們已經講過,秦始皇死後,即位的二世皇帝胡亥是幼子,他本來不應當繼承皇位,受老師趙高的引誘,得到丞相李斯的協助,偽造遺詔,逼死長兄扶蘇,篡奪了皇位。即位後的胡亥,內心不安,對比他年長的兄弟姐妹們,都心懷猜疑,擔心他們危及自己的地位。在趙高的慫恿下,二世決定將在世的公子公主們都處死,以消除他們對於皇位的潛在威脅。
史書上說,在這場清洗運動中,公子將閭兄弟三人被軟禁在宮內,最終被定以「不臣」之罪判處死刑。所謂「不臣」,就是失臣下之禮義,引申出去就是對主上的不敬,再引申就是妄圖謀反了。這種做法,我們今天叫作無限上綱上線。
公子將閭最是謹慎重禮的人,他實在是冤屈不服,他對傳達判決的使者申辯道:「朝廷的禮節,我從來不敢不服從;朝廷的序位,我從來不敢不遵守;接受皇上的命令應對回答的時候,我也從來不曾有過失辭欠禮,何以叫作不臣?我只求明瞭自己的罪名而死。」執行命令的使者無情,說自己是奉詔書行事,催促將閭立即服罪自裁。可憐公子將閭兄弟三人呼天不應,被迫含冤引劍自殺。
在史書有關公子將閭兄弟的簡短記載中,我們沒有發現有關他們母親的直接線索。根據公子將閭的為人,根據他重禮儀,守規矩,行為謹慎,言辭得體的形象,我們推斷他的母親也當是謹慎而對子女管教嚴格的人。此時的她,或許已經不在人世了?
其次,我們來考察第二線索人公子高。
在秦二世殺戮兄弟姐妹的恐怖之中,公子高曾經打算逃亡,但他擔心因為自己的逃亡而株連家族,走投無路之下,他上書二世請求讓自己為父親殉葬。二世十分高興,同意了公子高的請求,賜錢十萬築墓,讓他陪葬於始皇帝陵園內,於是就沒有株連公子高的家族。
史書上記載公子高上二世皇帝書說:「先帝無恙的時候,臣下入內則被賜予飲食,出外則使乘坐車馬;御府的衣物,中廄的寶馬,臣下都有受領。先帝仙逝,臣下應當從死而未能速行,這是身為人子而不孝,身為人臣而不忠。不孝不忠,無以立名於世,臣下請求從死,願意陪葬在驪山腳下。切切懇求,願主上恩幸,哀憐准許。」被送上斷頭台的皇子王孫,那種無辜無奈、日暮途窮的哀鳴,至今讀史尚迴蕩在耳邊。
在對公子高的考察中,我們也沒有發現有關他母親的直接線索。從公子高的上書來看,他深受父親的喜愛,忠孝之心非常濃厚,以此推測,他的母親應當也是重大義的人。公子高有想法有決斷,曾經考慮逃亡,但是,為了保護家族,最後決定以身殉葬。想來,他的母親,或許還在人世,兒子走後的家族,由她來孤苦支撐?
跟蹤追查第一和第二線索人到這裡,對於他們母親的情況,除了一點似是而非的推測外,我們難以得到更多的信息。看來,由公子將閭兄弟和公子高的線索去追蹤秦始皇后宮的線路,走不通。走不通的原因,是實有其人其事而可以取證的文獻史料不足。文獻史料,是從古代輾轉流傳至今的文字信息,是我們破解古代疑案的重要證據。文獻史料不足,我們就束手無策,打退堂鼓了嗎?不,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來源,這就是考古發掘。考古發掘,是直接到古代遺留中尋找第一手信息,最為可靠。於是,我們將視線投向考古,看能不能找到新的線索。
(三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公子將閭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為了皇權,骨肉相殘>
街上最終只剩我這個現代人,四野寂寥,我根本就不屬於這兒。
回頭望向街尾,漆黑一片,雞犬不聞。
這一片的安寧是源於嚴厲的秦法?
屋頂上刮起陣風,塵土滾滾。
如果是電影場景,就會有三兩個夜行刺客飛簷走壁。
暗中帶著皇令,準備行刺將可能威脅自己的人。
天呀,是我太累了吧?才胡思亂想。
鏘!一下清脆的金屬聲刺破了寂夜...
-----------------------------------------------------------------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最終卻客死他鄉,那秦始皇死後他的兒子和女兒最終是什麼結局呢?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最著名的兩個兒子是長皇子扶蘇、次子胡亥,最終胡亥在趙高和李斯的慫恿下成功篡位,害死長子扶蘇,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實,但是不為人知的是秦始皇還有公子高、公子將等眾多兒子,有史書上曾說秦始皇有12個兒子,還有10個女兒被殺的記載,由此推斷秦始皇至少有子女二三十人。
據專家考證,秦二世登基之後,為了鞏固皇位,竟然殘忍的殺害了自己的眾多兄弟姐妹,史書記載的有,將「六公子戮死於杜」,將十二公子殺戮於咸陽市。公子高準備逃跑,又恐家屬被族,只好上書,請求為秦始皇殉葬,胡亥准其請求,公子將閭昆弟3人,被迫「拔劍自則」。為了皇權,竟讓自己的骨肉相殘,32人皆死於非命。這就是皇權的代價,而秦二世的暴政促使秦國的滅亡。
近年來,秦陵考古的新發現,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線索。1976午10月,在秦陵東側上焦村附近發現了一組陪葬墓群,共17座,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其中8座,8座墓中各有一棺一亭;其中7座墓中各有人骨一具,五男二女。一座墓中,棺內只有一把青銅劍,未有人骨。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棺中屍骨非常零亂,有的軀體與四肢相分離,有的頭骨與軀幹相分離,有的頭骨上有箭頭,這些現象表明墓主是非正常死亡。但同時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墓中的隨葬品非常豐富,計有金、銀、銅、鐵、陶、玉、蚌、貝、骨、漆器及絲綢殘片二百餘件,這種規格說明墓主人是有一定身份的。這些有一定身份而又遭到殘酷殺害的墓主都葬在陵園附近,說明他們必然與陵園陪葬有關。這使人聯想到被殘酷殺害的秦始皇子女。在發掘過程中,人們在墓坑裡還發現了挖墓人烤火的遺跡。
這說明當時天氣很冷,這與胡亥誅殺諸公子的時令相吻合。因此,專家分析,這些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兒女,在發掘中還發現了兩枚私印,一枚「榮祿」,出土於男性墓中;一枚印文為「陽滋」,出土於女姓墓中。如果推斷正確,則「榮祿」是秦始皇兒子的名字,「陽滋」是秦始皇女兒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