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為何當時不能一統天下?|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歷史學者周振鶴曾在《假如齊國統一了天下》一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反歷史假設:如果戰國末年不是秦國而是齊國統一中國,那可能帶來一種完全不同的中國文化。
與當時的中原各國相比,齊國無疑是個異類,但就國力而言卻是個強大的異類:在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是最先稱霸的,戰國時齊威王任用孫臏,在公元前352年的桂陵之戰中大敗驕橫的魏軍,「於是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在很長時間裡,齊國一直是東方國力最盛的國家之一,周振鶴據此認為:「秦的統一固然有其必然性,但是東方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魏、齊、楚都曾經強盛一時,尤其是齊國,始終是秦實行統一的最大障礙」,他假想如果在統一天下的進程中是齊國佔上風,那麼「似乎可以說,中國走另一條道路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這當然不失為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假設,但仔細考察一下就會發現,齊國的這種社會制度並不能幫助它在戰國晚期諸國激烈競爭的局面中勝出,由它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基本上可說是不存在的。
打造戰爭機器
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在東方創建齊國,被授權專徵不守王命之方國,這一專徵大權遂成為日後齊國開疆拓地的合法根據,故西漢末年劉向《說苑》稱「魯有王跡者仁厚也,齊有霸跡者武功也。」在直至戰國中期的數百年裡,齊國作為東方大國很少受到能威脅到其存亡的強敵進迫,戰敗也很少被逼到首都被圍乃至遷都,既然足以應對國外挑戰,那恐怕也就不會被倒逼改革。晏子「二桃殺三士」之舉恐怕更多是著眼於消除不穩定因素,重建國內政治秩序的需要。
但如果要統一天下,那麼戰國時代的政治演進已表明一個殘酷的現實:無論士人如何設想理想的「天下」,最終要「定於一」,事實上還是得打造一部高效的戰爭機器。此時的戰爭形態與春秋時貴族武士之間那種謹遵禮制的車戰已大為不同,而需要國家力量、資源的總動員化,但齊國的軍隊組織卻甚難適應這一挑戰而及時轉變。
在齊國,有一點乍看起來相當矛盾:中國軍事史上公認的兩部偉大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作者都是齊人,但齊軍的整體戰鬥力在同時代人中的評價卻不高。孫臏圍魏救趙時便曾明白承認:「彼三晉之兵索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到戰國末年,荀子作為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的大學者,對齊軍理應知之甚多,但他對齊軍的評價卻極低,認為是「亡國之兵」,因為齊軍過分推崇個人技能、在意物質獎勵,遇到弱小的敵人還能有用,遇到大事強敵就渙散了。在他眼裡,秦軍戰鬥力最強,魏軍次之,齊軍最差;但講兵法的水平,正好相反,齊國最發達,三晉次之,秦又次之,兵學自東往西傳。
荀子所描述的齊軍,在某種程度上仍遺留著兩三百年前田開疆等三士那種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推崇,整體協同作戰則較差,這一好勇鬥狠的單兵作戰模式是典型的武士文化。這一民風頑強地保留下來,直至西漢初年,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仍然評價說,齊國風俗「怯於眾鬥,勇於持刺」,也即對群體性搏鬥消極,而對單兵較量卻非常勇猛,這與齊人好武、尚功利的特質是密不可分的,管子等政治家的傳統治國思路也注重對人的私慾因勢利導,主張順應人的私慾才能達到社會的長治久安,結果這在促進「民富」的同時,也使齊軍將士的個人英雄主義更為功利。直至西漢時,龔遂為渤海太守,仍發現「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以至於這位循吏花了很大力氣「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見到「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
也正因此,齊國被迫在軍事理論、尤其是軍事謀略上入手來彌補其整體戰鬥力不強的弱點,這便促成了孫子這樣的兵法家興起。張華松在《齊長城》一書中指出:「齊國對外戰爭敗多勝少,但發達的工商文化以及其他種種的背景和因素又使得齊國的兵家文化獨領風騷,先秦時代的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兵書戰策也就大多出自齊國。以孫武和孫臏為代表的齊國兵家,其兵法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他們所強調的首先是防禦,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通過‘伐謀’、‘伐交’的手段而制敵取勝。」
此種注重單兵格鬥技能的軍隊,在面對與較弱敵人決戰時往往表現尚可,其最大的弱點恰恰是難以適應戰國中後期那種曠日持久的慘烈集團作戰。孫子兵法雖然注重謀略,但同樣強調軍紀(故有「三令五申」、殺人立威之舉),那恐怕是因為他所生活的時代(約前545-約前470)正處於「二桃殺三士」之後那種弱化個人作戰技能而強調高度紀律約束的新作戰模式。個人的英勇在春秋時代的車戰中尚有發揮餘地,但公元前541年,晉國大夫魏獻子打造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步兵方陣。魏國在戰國初年稱霸一時,恐怕依靠的就是這種步兵作戰中高強度的軍紀(荀子稱讚魏國武卒能負重帶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這沒有極強的軍紀約束是不可能的)。這種軍事模式由晉國開創,推動社會結構性調整為中央集權制,因而三晉在戰國時代法家和縱橫家最為發達,主要法家人物和法家著作基本上都出自三晉。
軍事史學者李碩認為,自春秋末年步兵成為戰場主力兵種之後,「嚴格的紀律一直是步兵作戰的基本原則,戰術則是列成密集的隊形,與敵軍進行面對面的砍殺肉搏」,到戰國時代,中原各國均已確立中央集權政治下的軍事模式:「軍隊是由國家財政供養的軍事機器,戰爭行為是為了貫徹統治者的意志,軍事統帥對士兵擁有絕對權威,可以命令士兵們投入哪怕是必死的肉搏作戰。」相比起來,漢代的匈奴人則從不與中原軍隊主力進行硬碰硬的正面大規模決戰,也從未進行對城池、堡壘的大規模攻堅戰,這與匈奴遊牧社會的權力結構有直接關係,因為匈奴單於並不是能驅使戰士投入這種決死戰鬥的絕對君主。反過來,當時名將李廣雖然個人騎射技能極高,但他之所以在對匈奴多次作戰中未立大功,反而幾度覆軍敗績,正是由於他作戰依靠個人英勇而非嚴整的軍令紀律。直到東漢末年騎兵成為作戰主力後,才再度出現一個主將親自披甲上陣、與敵軍肉搏血戰的英雄時代。
在戰國時代那種步兵密集陣型長期作戰的模式下,齊軍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這道理不妨以足球運動為例,曾任中國男足國家隊外籍主教練的霍頓說過:「中國球員並不缺乏技術和體能,缺的是整體意識。足球是集體項目,整體不行就消耗了技術和體能。」2002年世界杯中國隊首次進入32強,結果三戰皆負,淨輸9球而未進一球,在觀看中國隊0:3敗給土耳其隊後,亞足聯秘書長維拉潘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足球是一項集體運動,但中國隊的隊員們顯然不喜歡依靠集體的力量,場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單打獨鬥,並最終丟了球。」
這在作戰中也一樣,古羅馬時代的日耳曼戰士雖然悍勇,但他們缺乏紀律、各自為戰,最終還是抵擋不過羅馬軍團。由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對軍陣的相關記載較少,羅馬軍團可以啟發我們這種步兵作戰模式的特點:其關鍵在於紀律約束之下的強大作戰耐力,因為「羅馬的軍事體制能夠讓其部隊的基礎構成天生具有一種可替換性,因而更易於混合與匹配」,其結果,就算前方士兵倒下,後方的多行陣列也能像輸送帶一樣進行更替,因而「這種佈陣在遭受正面進攻時幾乎不會被擊敗,從而令軍隊得以穩步推進」。戰國後期的秦軍也是,其戰鬥力不是來自出眾的單兵技能,而是「秦兵耐苦戰」,堅忍頑強,穩紮穩打的作戰意味著依靠消耗和逐步推進,當軍隊不存在重大武器差距時,戰陣的人數與耐力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各自為戰的武士很難與這樣的戰爭機器對抗。
這一戰爭機器需要社會結構的整體改造,因為這意味著與社會制度之間構成一個功能性的相互聯結的複合體才有可能。如我們所知,在古希臘城邦和古羅馬共和制下,也能產生這樣紀律嚴密的步兵方陣,但在中國當時,唯一能鍛造這一戰爭機器卻只有郡縣制之下貫徹國君意志的軍國主義國家。因為戰國時代以步兵為核心的新軍隊,是以社會的全面徵兵為基礎的,這就不能像春秋時那樣還把軍事作為一小部分貴族武士的專屬事務;其次,如何訓練這些應徵的農民士兵,使其遵守紀律,也是當時政治思想家無法迴避的問題。這都促使戰國時代的政治家們持續關注「民」——與此前的「士」和「國人」憑藉血緣性結合的共同體不同,在封建解體之後,人力的動員機制主要是依靠郡縣鄉里的行政系統來發揮作用的。
按杜正勝在《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一書中的論述,郡縣制正是在離都邑較遠的新辟領土上開始萌生的,「秦漢統一政府的地方行政系統可能是從封建時代天子或諸侯直轄地的行政組織蛻變而來」,到後來則將逐漸沒落的封建世族採邑逐漸納入中央權力管轄之下,隸屬於中央設置的縣,「國都以外的鄉大概從春秋中晚期到戰國逐漸完成,城邦意義的‘國’被縣取代」,「縣」的本義就是「懸系」,指其地與中央政府直接統治之地區不相接壤,如以線繫於國都。戰爭越劇烈,內外新並的土地越多,則國君直領的縣也越普遍;而郡或是特殊的大縣城,多從邊疆軍事區設起。春秋以前零散、碎片化的政治地理景觀,至此被逐漸改造為中央權力垂直所屬的嚴密行政體系統。
這套制度,眾所周知是在秦國貫徹得最為徹底。這不僅確保了秦軍源源不斷的人力調配,而且鄉里告發、連坐等制度也使得臨陣脫逃變得更難——因為逃回老家肯定會被發現,而父老也不敢冒險隱瞞。與此同時,秦國又實行最嚴格的金字塔式階級制度——軍爵制,根據戰陣上的表現決定士兵一生的榮辱,這就在用外部紀律堵死其退路的同時,又給耕戰之士提供內在的激勵。杜正勝一針見血地指出:「唯有像秦國徹底勵行等爵制,授爵必以軍功,耕戰合一的齊民階層才有遠景、有生氣。但在山東列國我們卻絲毫嗅察不出等爵制的氣息,根本原因是軍功祿賞不能塑造身份制。」在魏國,當兵這條路的極致也不過就是豁免租稅繇役,個人前程是指望不上的;而在齊國,士兵作戰最多只能因立功而獲賞金,這順應齊國發達的功利文化,但卻無法因軍功而授爵。
這恐怕就是齊國這架戰爭機器的問題所在:它既無法像秦國那樣有絕對權威迫使士卒投入長期艱苦的殊死作戰,又不能給他們提供足夠的進取動力。其結果,齊國保守有餘而開拓不足,齊人的戰鬥力只有在遭受外敵入侵時才能被充分激發出來。
齊國的悲劇
公元前284年,齊國滅宋,此舉貿然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各國力量均勢,引起諸侯震恐,結果五國聯軍伐齊,齊國一度只剩下即墨、莒二城未下——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均是齊「五都」之一,原本就有著相對獨立的政治根基。雖然齊國國力此後在田單復國主政之下迅速恢復,但它作為當時東方的強國,竟然這麼容易就被擊破——在戰國七雄中,除了最弱的燕國之外,沒有一個大國像齊國這樣在一兩次決戰失敗之後就陷入近乎亡國的危難境地,這意味著它的軍政體系存在嚴重的結構性漏洞。
齊國採用五都制而非郡縣制,因而編戶齊民並不徹底,被燕軍輕易攻下七十二城,正表明其社會組織結構不夠堅固嚴密,因而當決戰失利後,不能作頑強耐久的抵抗。本來,管仲為齊桓公所規劃的治國方略,雖然也是「分畫都鄙而集權中央,獎勵農商以充實國富,修整武備以擴張國威」,但仍是在舊制基礎上的順勢而為:整理賦稅、發展農商,在國家有充足財力的基礎上,再將軍令寄在內政上,由保甲制度來獲得穩定的軍事力量。不僅如此,管仲還將齊國分為21個鄉,其中6個鄉不用服兵役,專職作為工匠、商人來替國家生產。這樣做的結果,便是使齊國首都臨淄成為戰國時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城市,但也正因此,齊國在戰國時代採納新制度上比其餘六大國更為遲緩,何必呢?它現在這樣也過得好好的,何況多元分權的社會構造本身阻止它作出這樣徹底的變革。
這裡也再次體現出齊國政治文化的保守性:普通士卒無法通過軍功獲得社會地位的向上流動,這恐怕正是由於貴族世家的強大。在當時的楚國,縣之首長稱「公」,多由強大氏族出任,但不能世襲,也有非貴族出身者,縣雖有相當高自主性,但似仍須向中央政府繳納賦稅;這種直屬於國君的「縣」性質上還不同於秦之郡縣,但相比起來,實行五都制的齊國甚至像楚國這樣程度的郡縣都沒有,由此可見其集權程度之有限。
對活躍經濟、學術自由來說,齊國的這種政體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好處,因而它在這些方面均表現突出,然而在戰國時代的激烈戰爭中,相對分權、保守的政治結構卻使得齊國無法有效動員出自己的所有潛力。既然對齊國士卒來說,平日生活也相對寬裕,而打仗所積累的戰功也不過只是財物上的一些好處,那自然更沒人願意冒生命危險去幹這樣的事。二戰時日軍戰鬥力最差的第四師團就多來自大阪的商人,他們圓滑惜命,不願打硬仗,卻善於經商。抗倭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便曾明確提出,徵兵「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但看面目光白、形動伶便者是也」,他甚至說,這樣的兵就算由韓信、白起來管教也是帶不好的。在這種情況下,齊國不僅軍隊戰鬥力不夠頑強,恐怕自身就缺乏對外擴張的內在動力。
由此也能解釋另一個歷史謎團:在戰國七雄中,相對於其餘六國,齊國為何在領土擴張上表現得相對消極?蘇秦在遊說齊宣王時就說,齊國富強,但卻是「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勃海也」。這恐怕不僅是由於齊國政治上不振作,也因為它比其餘大國都更依靠工商業,也就相對不那麼看重領土擴張所帶來的農業產出收益;不僅如此,由於新並領土在各國的慣例都是直屬於國君,那對於分權的齊國權力政治來說,內在的動力也不強,因為各大貴族恐怕也並不那麼希望看到國君力量繼續膨脹。
當然,齊國在領土擴張上也有短暫的輝煌:前314年齊軍三十天內攻滅燕國,佔領長達兩年;前284年齊軍又滅宋,但這兩次擴張都沒能維持有效佔領,第二次甚至差點帶來亡國之禍(前284-前279年燕攻齊之戰)。可以說,這兩次對外擴張都是齊宣王、齊湣王父子兩代國君好大喜功的結果,他們的黷武恐怕正是君權膨脹的結果,但卻缺乏秦國那樣穩紮穩打的軍事推進加上行政系統管理所促成的有效佔領,結果反而徒然招致各國的敵意,埋下自身衰亡的種子。此前齊國也曾多次組織合縱反秦,但正如《齊國史》所言:「齊國在策略運用上有致命的弱點,每次合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卻沒有給秦國以實質性打擊,在兼併土地方面也幾乎一無所獲。」這些都表明齊國的軍政體制在對外戰爭中無法應對新局面,這些戰爭非但沒能增強自己的實力,反而消耗了國力,將自身的弱點暴露無遺。
只有在外敵將齊人逼入絕境時,他們才真正爆發出來。燕軍圍困即墨時,殘虐俘虜、挖掘墳墓,即墨人見狀「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這正表明重視宗族的齊人最深沈的鄉族意識被激發之後能轉化為極強的戰鬥力。總體來看,齊國這樣一種政治體制很難產生對外擴張的持久內在動力,滅燕、滅宋這兩次對外戰爭都只不過是黷武君主的一時心血來潮,這最終不是增強而是削弱了齊國的力量。尤其到戰國末期,面對秦國越來越高效運轉的強大軍事機器,實難想像齊國有任何希望統一天下,它最多只是期望自保,因為兩度亡國復國的歷史事件已清楚地表明:齊國的力量源泉是在本地鄉土,這才是真正能激發齊人為之奮戰的事物。
對如今的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實在令人感慨:齊國的政治體制看似保守落伍,但以現代眼光看來,它卻又是比秦制更「先進」的,尤其能保障社會經濟、文化學術的活潑多元,然而在面臨激烈戰爭逼迫時,這卻使齊國無法有效動員出自身的所有力量,最終落敗。這不僅是齊國的悲劇,也是後來中國歷史上再三出現的局面:兩宋、明朝這樣經濟文化更為繁盛的複雜社會,卻敵不過組織更簡單的外敵。其結果,直到進入近代,中國社會在發展到更為繁榮的階段時,始終無法找到一套有效的機制將之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反倒成了自身的弱點,最終趨於向內坍塌。我們不必去遺憾為何齊國不能統一天下,因為那本就不可能,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齊國的悲劇就是傳統中國國家的悲劇。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Boiz Dorm男生宿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一直以為馬丘比丘會是我們第一個造訪的世界七大奇蹟,因為我和Tony都已經念了好多年了,不過這次正好有機會來到這裡,對我來說也算是非常幸福了吧。在奇琴伊察Chichén-Itzá(或契琴伊薩)會驚訝於瑪雅人在千年以前就已經有的高度技術和知識,而走訪在這個龐大又美麗的建築群裡,似乎也就能想像到這裡從前...
「古夫金字塔高度」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老哥哥直播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Boiz Dorm男生宿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問題] 差一個世紀的武器一定可以電爆對方嗎? - 看板C_Chat 的評價
- 關於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快看世界/「掃描金字塔」團隊在古夫金字塔又發現隱藏通道 的評價
- 關於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埃及古夫金字塔內部發現未知空間 - Facebook 的評價
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歌者的智慧」筆記
在「符立中筆記」音樂評論的書中,偶讀到一段資深聲樂家金慶雲老師的話,深有同感「在一切的藝術中,音樂最是短命。而在沒有留聲機的時代裡,任何用語言或文字對音樂的描述,都像是水中撈月,而在一切的音樂詮釋中,演唱家的生命更是短促,隨著身體的衰老與死亡,死去的不只是一個演唱者,連同他的樂器也一起埋葬了。一切樂器皆人造,唯獨人聲乃造物者所賜,人生不只是樂器,發出的不僅是音樂,還包括語言、詩與戲劇,歌劇就是淋漓盡致的最佳寫照。」
現代人由於拜科技所賜,靠著手上的遙控器,就可以聆聽各種影音,對於長期耕耘致力於演出的歌唱家而言,每一場演出都是新的創作與體驗,旋起旋滅的藝術,呈現的是唯一與短暫的永恆,和錄音間百般雕琢的成品,絕非能相提並論。
在學聲樂的路上,頗多崎嶇,一方面樂器就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看不到,摸不著,全憑內視覺與內聽覺的領悟與想像。光憑信心和努力也未必有成效,歌唱家席慕德老師用貼身的學與教的經驗,集「歌者的智慧」分享給讀者,不管知識認知與理解或肌肉、力度與聽覺的運用,都值得用心品味與思考。好的聲音是自然而不明顯,當歌者受正確的訓練,站在舞台上呈現的都是一種反射動作,要唱得扣人心弦,不在於曲子的難易,而是要用心靈唱歌。
初學聲樂的人,通常只看到音符和節奏的差異,聲樂老師常講不是發出聲音就叫唱歌,當歌者在唱歌的時候,應該要掌握音與音之間的張力,和聲與和聲之間的變化和力度、語言的色彩、氣氛的變化和彈性速度的掌握,詮釋之間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
聲樂的學習是一條漫漫長路,除了知識與理論的認知和理解外,需要更長時間對於肌肉、力度與聽覺的追求。光是肌肉與力度的關係,要做到純熟至少都是數個月到數年工夫,所有的練習都是基本功。
開始練習時一定要說到呼吸法,因為這是發聲時的動力體,上課時我們通常會提出四種呼吸法供學生自主練習,(一)快吸慢放,一秒瞬間吸氣完憋住五秒,再慢從齒縫間吐氣35秒起跳,越長越好。(二)快吸快放,瞬間一吸一吐,維持60秒不間斷,頻率要等速,而次數是關鍵,每秒若做到4次吸吐,一分鐘就累計240次循環。(三)慢吸快吐,最慢速度吸滿一口氣,憋氣5秒後急吐氣。(四)慢吸慢吐,慢吸到氣滿後憋5秒,再等速吐氣。
呼吸法的練習是每天的功課,待到橫膈膜的運作可以受大腦控制為原則。一個成功的歌者絕不應只有美麗的聲音,重要的是唱什麼要像什麼,許多人享受唱歌的樂趣,殊不知唱不好對別人是種折磨,所謂「唱歌者不知聽歌者的痛苦」之說。
當呼吸法的問題解決後,面臨的就是發聲法,練習發聲的過程中會牽涉到肌肉與支持和位置,這中間絕對需要有一個好聽覺的聲樂老師的陪伴。
唱歌運氣的過程中肌肉不能鬆垮,但也不是都緊張的狀態,要在放鬆中找支持,我們常會要求學生做到「上鬆下緊」,上半身放鬆,特別是臉部表情要儘可能地鬆,但下腹部運氣要維持緊實狀態,以免聲音失去支撐力,而唱出沒有生命的音符。
發聲的樂句都是一首首的短歌,能唱出有生命力的短句,始有可能放大放長樂句的處理,但很多人不明瞭,覺得我是來學唱歌,為什麼老要讓我唱這些乏味的曲調?這就是認知上的問題,簡單的歌都唱不好,如何勝任大曲子的表達?聲音的訓練終結是要忘掉聲樂的技巧,因為技巧只是歌唱的工具,而非歌唱本身。
學習聲樂很需要體力,因此我們希望有志想學唱歌的人,可以養成運動的好習慣,除了讓聲音的表現有更多的可能性外(例如爆發力),也更能尋求好聲音的表現。美聲唱法是人體所有細胞的歌唱,協調的肌肉和搭配好的共鳴,才能發出美妙而圓潤的歌聲,到這裡,我們都在求製造一件好樂器而努力。
學習聲樂的過程一點都不浪漫,而且每個人的條件都不相同,問題也各有差異,一個有歌唱天賦的人,需要具備動人的音色、寬廣的音域、穿透力的聲音和喜愛唱歌的熱情,然而要成為成功的演唱家的過程更需要紀律與專注,聲音的成長是階段性的,音樂性、熱情和企圖心是讓音樂的道路更順暢的主要原因。
以席慕德老師的音樂資歷與經驗談「因材施教」
聲音是歌者的樂器,歌唱牽涉到的不只是聲帶,聲帶周邊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唱歌的人全憑聽覺和身體運作的感覺,聲樂技巧就是在不斷的重複與練習中,而成為一種反射動作。
沒有兩個人的聲音是完全一樣的,學習唱歌是很個人的事,就因天生樂器結構限制與與學習的領悟力因人而異,一個人的音色、發聲器官和體型有關,而聲音典型的形成,則和他的個性、氣質、情緒、對事物的敏感性和甚至和血液循環的快慢,都密切相關。
好的聲樂老師,除了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聲音特色,讓其天賦做最佳、最有利的發展,而非一味的追求高音,唱不好或聲音不美,很多都是因為發聲法出了問題所致。聲樂學習是漸進式和階段性的,若早期養成的壞習慣、錯誤的學習方式或錯誤的觀念造成,其實要花更多時間導正。
願意花時間學唱歌的人,一定是本身熱愛歌唱,聲樂技巧的訓練是一磚一瓦慢慢累進,需要大量的耐心和嚴厲的監督,一百次錯,也不會有一次對,畢竟音準、節奏和速度都不是模稜兩可之事。
聲音的質感,質感的優劣決定市場價值。
聲音的音質被視為是天賦,而音色常受限於欣賞者主觀的標準。很多人學歌,認為能唱到曲子的高音,解決了音準、節奏和咬字,就能登台唱這首歌了?至於如何將這些因唱得更悅耳、動人、更符合作品的風格或更舒服,卻是很多人不太考慮的事。席慕德老師舉了一個親身聆聽「霍夫曼的故事」中一首花腔詠嘆調「在樹籬上的小鳥」的看法,最終老師說,粗糙的花腔、尖銳的花腔或掙扎的花腔,都不算花腔,若不能做到乾淨俐落、清澈透明和讓聽的人驚艷,就不要輕易嘗試。
聲音不論高低、亮暗或輕重,都有其特殊的質感與光澤,聲音的質感是每個歌者,都應該思考的課題。
國際大賽的評審在聽什麼?入流的演唱大概基本條件都在伯仲之間,漂亮的聲音和純熟的技術之餘,評審最想收集的是一種能夠吸引感動他們的聲音,那種甜美而溫暖的音樂性處理,真誠的表達出歌中感情的歌唱。
好的聲音是要能夠唱什麼像什麼,用不同的技巧和音色達到不同作曲家的要求,形成所謂的曲風。例如演唱歌劇和藝術歌曲就是兩種迥然而異的世界,歌劇強調的是炫耀聲音,歌者的呼吸、體力和口型,為製造音量而預備,讓歌聲可以根據劇情,達到音樂的高潮為要;而藝術歌曲則是歌者內在美的最高表現,強調的是如何透過作曲家對詩詞內涵的理解,藉由音符呈現精煉語言的情緒與意境,歌者強調的是詮釋與咬字,如何透過音節間的音符或空白,營造出歌曲的獨立情懷。
席慕德老師認為聲樂學習的目的是製造圓潤、持久又光亮的聲音、能夠演唱不同速度、節奏和風格的歌曲。
聲樂教學技巧時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一)、呼吸法:橫膈膜呼吸或腹式呼吸,就是要做到意識控制氣流,使之能平穩而有彈性的運氣和分句。
(二)、共鳴:是指母音在氣流上頭射出正確音高後的共振效果,通常依據音高決定腔體的共振的多寡。共鳴不是歌聲的全部,需要搭配歌詞中的母音支持,咬字、音高和音準的相互配合。
(三)、咬字:歌樂就是有歌詞的音樂,絕對不能含混不清,即使為使聲音圓潤也沒有商量的餘地。咬字清晰度與發聲有絕對關係,發聲位置偏差、口腔空間大小、舌根和舌頭擺放、嘴唇肌肉的放鬆度和下巴太緊都有密切相關。
(四)、口腔空間:最好保持一個可以隨更換母音與音程變化,靈活運用舌頭、嘴唇和下巴的穩定空間。
(五)、聲音位置:確定保有一種統一的音色,和遊走於低中高三個音域運用自如的位置。
(六)、舌頭:保持自然平放。
唱歌是一件高度協調的事,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聲音。
歌曲詮釋-1(引自習募得-歌者的智慧)
唱歌感動人與否?詮釋最重要。詮釋是將原作精神和理念透過演出者的技巧與修養,呈現在第三者面前的過程。以歌曲的詮釋來說,可分為語言和音樂兩大層面,首先要談的是語言也就是歌詞,通常都是詩詞作品,歌者有義務在演出前,認真下功夫研究歌詞的意義與內涵,藉詩句處理,揣摩語氣和咬字,特別是輕重音的分辨、明暗音的區別及母音字重量和開、關母音的差異,進而考慮氣氛營造的曲趣等,人聲不像樂器有固定音色,歌者受自身聲音、個性與對詩詞內涵認知的影響,對於歌曲詮釋可謂每個聲樂家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除非他開口,否則你永遠無法知道會聽到什麼。
歌曲詮釋-2(引自席慕德-歌者的智慧)
客觀詮釋就是參考作曲家的規範條件:如音高、節奏、樂句長短、力度和表情記號的指示或過去歌者的詮釋。大原則先把握曲風是戲劇性或抒情?伴奏的角色是寫情或寫景?是跟著詩的旋律線或襯托或以同樣動機貫穿全曲?歌者要研究的是1.曲式和詩歌段落的關係2.調性轉換和詩句的關係3.樂句長短與呼吸的關係4.字的明暗與聲音色彩的利用5.聲音色彩和和弦的關係6.休止符的運用7.力度與張力8.速度與節奏9.彈性速度的利用等。好的歌者必須掌握語言與音樂的相關知識和修為,透過歌唱技巧營造歌曲氣氛,發揮個人聲音的色彩,展現個人風采於舞台,始能讓詮釋變得有趣又充滿吸引力。
歌曲詮釋-3(引自席慕德-歌者的智慧)
教授藝術歌曲最難的就是啟發歌者的想像力。歌者光有美麗的聲音、優異的聲樂技巧和超強的是譜能力,照譜一板一眼的演唱,是無法唱出動人的歌聲的。藝術歌曲是詩樂合一的作品,作曲家從詩詞中獲得靈感創作,其意境與氣氛猶如一篇動人的故事,有畫面有情緒,歌者必須善用聲音的色彩與含蓄的表情,帶觀眾進入歌曲的情境中,靠的就是文學的修養和充分的想像力。歌者要從詩詞中找到原始的靈感,然後再從音樂中找到呼應,用自己的技巧表達出曲趣,不妨在了解歌詞涵義與音樂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先自問1.誰在說話?2.對誰說話?3.在哪裡說話?4.說些什麼?5.說話時聽聞到什麼?6.歌曲結束時說話者的心情有何變化?當歌者有辦法在自問自答中找到相應的答案時,就不會言之無物了,唯有歌者先感動自己,才能影響觀眾,從聆聽中找到感動與樂趣。
歌唱的技巧、美麗的聲音、豐富的想像力與深厚的文學修養,都是舞台上個人風采與魅力的熟成。表演者必須讓觀眾的眼光專注到自己身上,讓聽眾彷彿看到歌中情感而隨之入境,誠懇地展開心靈神會之旅。
聲樂藝術是金字塔頂端的藝術,發聲技巧繁複,細節難以勝數,藝術歌曲不是為普羅大眾所寫,因此,這條路一路走來,一直都是艱辛、充滿著競爭、需要長期努力奮鬥與自我突破的生涯。此書席慕德老師多以德國藝術歌曲出發,因為,那是行之有年、被世界各國認定的歌唱藝術的典範,然而,當所有的藝術都不斷推陳出新之際,我們也需要有新曲目,藝術視野與人文修為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最重要的是鼓勵作曲家和文學家對於自我文化認同,多創作有質感,反映時代與社會現實的國、台語藝術歌曲,提供演唱家發表的素材與舞台,當國家最高文化單位都主張流行音樂是主流時,傳統聲樂藝術工作者,如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大路?其實是所有關心古典音樂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文:王淑汝老師
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老哥哥直播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埃及🇪🇬 開羅 第❸天
吉薩金字塔區
古夫金字塔
獅身人面像
埃及最重要的指標行程,終於替自己圓夢✌️✌️✌️
除了壯觀,也不需要其他的形容詞了!
吉薩金字塔位於開羅郊區的吉薩高原,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最古老和唯一尚存的建築物,不但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更被選為新世界七大奇蹟,眾多頭銜皆替金字塔之永恆背書。
吉薩金字塔建於4500年前的埃及第四王朝,古王國時代的埃及文明達到新高度,又有榮譽王朝之稱。
獅身人面像是現今已知最古老的紀念雕像,一般相信是在法老卡夫拉統治期間內建成。(約公元前2558年至2532年)
古夫金字塔:又稱吉薩大金字塔,是位於埃及吉薩三座著名的金字塔中最為古老也是最大的一座。
同時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中最為古老和唯一尚存的建築物。
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Boiz Dorm男生宿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一直以為馬丘比丘會是我們第一個造訪的世界七大奇蹟,因為我和Tony都已經念了好多年了,不過這次正好有機會來到這裡,對我來說也算是非常幸福了吧。在奇琴伊察Chichén-Itzá(或契琴伊薩)會驚訝於瑪雅人在千年以前就已經有的高度技術和知識,而走訪在這個龐大又美麗的建築群裡,似乎也就能想像到這裡從前是多麼的繁榮昌盛,讓人神往。
主題曲:
Roll The Dice -Tommy Ljungberg
片尾曲:Te Vas - Lu-Ni
追蹤IG: https://www.instagram.com/boiz_dorm/
關注FB: https://www.facebook.com/BoizDormTJAC/
不定期更新,訂閱Youtube頻道時可以開個鈴鐺
#男生宿舍 #瑪雅 #世界奇觀
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外星人 #UFO #古文獻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外星人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圍繞著人類,究竟有沒有外星人。那除了現代科技的照片和影像曾經有記載過外星人,那古代的人怎樣記載呢?唯有通過圖案,畫畫或者是文章來記載外星人. 今天我們就來說世界各地的古文獻裡面記載的外星人,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影片的話,我影片主要的題材就是稀奇古怪,靈異,外星人和UFO或是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奇異題材,歡迎你訂閱HenHenTV
好!我們開始吧!
如果想到外星人,很多人會先聯想起在秘魯的納斯塔卡巨畫,但你們知道除了納斯達卡巨畫之外,在智利有一個巨人的畫像,大家有看過嗎?我用google earth來帶大家去看看。只要在Google earth找The Tarapaca Giant 或者打中文:阿達卡瑪巨人畫像就可以找到,大家來看看它像什麼?是不是很像外星人呢?這個巨畫沒有人知道是誰畫的,畫的用意是什麼,但是看起來真的很像外星人,那頭是的四個角。。。不知道是不是天線。
我們來跳到去印度看看這個史前的洞穴裡面有什麼,這個洞穴上面的壁畫估計已經超過一萬年,但是這個用天然顏料作畫的壁畫沒有褪色,大家來看看那個壁畫上畫了什麼?像不像是外星人呢?還有另外的這一張,像不像穿了宇航服的外星人呢?
好!我們在跳到比美索不達米亞更古老的歐貝德時代,大概開始於公元前6500年,沒有人知道它是怎樣開始和怎樣結束的,但是從它的出土文物來看,他們是崇拜蜥蜴,大家來看看這些文物的照片,像不像我們之前講的天龍人呢?或者是蜥蜴人。。那過後接下來我們就講蘇美爾文明裡面有沒有記載外星人,傳說中蘇美爾人是外星人的後裔,為什麼這樣說呢?
考古學家說蘇美爾文明是在極短的時間裡面突然間出現,並且高度的發達和先進,在其他地方的人類還在石器時期的時候,他們已經創造出楔形文字,建築,法律,等等,而在三世紀巴比倫的祭祀羅梭斯在他的巴比倫史裡面曾經有記載過。在太古時代的巴比倫,曾經有高智慧的歐亞吶斯的生物出現在波斯灣,也就是蘇美文明的起源地。那什麼歐亞奈斯生物呢?就是頭很像魚,魚頭下面還有頭,手腳像人但是去可以像人一樣說話。。。魚頭下面還有頭,是不是像潛水員的頭盔呢?還是宇航服的頭盔呢?
裡面還記載著,這種生物白天會在海上出現,教導人類科學,法律,藝術,幾何學,數學等等。這種兩棲生物到了晚上就會回到海裡,這個是否是在大洪水過後,在海底居住的外星人呢?
那過來這個蘇美爾文明後,就是到古埃及,中國的華夏,和其他地區的文明開始,在古埃及,蘇美爾文明和聖經裡面,都有曾經出現過一個單詞叫:塞姆,什麼是塞姆呢?這裡的意思是神的天上之旅,或者是人類升天的場合。在蘇美爾裡面,它的意思是:垂直上升的,在巴比倫的神話傳說裡面,有一首讚歌曾經有這樣寫道:天上的貴婦乘坐塞姆飛翔於人類的土地上。這裡的塞姆是否意味著飛船呢?在但德拉神廟裡面有一幅壁畫,非常相似飛船,大家來看看像嗎?
在日本的古文獻裡面也有曾經記載過UFO和外星人,在日本的奈良法隆寺裡面有個好像是蜥蜴人的雕像,和我們之前看到的歐貝德裡面的蜥蜴人石雕,或者是在埃及但德拉神廟裡面的壁畫,是不是很像呢?但是兩個時代相差整整5000多年呢!除了這個石雕,在江戶時代也有民間的記載,一名漁夫在海上撈到一個圓形物體,直徑大概6米,底部是金屬做成,而頂部是透明的,裡面有一個紅發的女人,她的頭髮和眉毛都是紅色的,這些圖案都是聽過目擊者描述再憑空想像而畫出來的,但是他們記載的外星人符號竟然跟英國的藍道申森林事件的符號是一模一樣的。一個是發生在1800年的日本江戶時代,一個是1980年的英國,是否那麼的巧合呢?
而中國的外星人傳說也有很多。赤炎騰空圖裡面也有圖案和文字記載看到飛碟,或者是拾遺記裡面也有記載過,在堯登上王位的三十年,在西海有浮現巨查,這裡的查原字為楂,意思是船的意思,意思是在西海上出現巨船,船上有燈光,早上熄滅而晚上才打開,若星月只出入兮,意思可以穿越在星星和月亮之間,船常出現於四海,然後每逢十二年出現一次又突然的消失,羽人棲息其上,意思是船裡面有穿著羽毛服的人,是否是穿著宇航服的外星人呢?
而在中國和西伯利亞找到的千年前的甲骨文,經考古學家驗證得出了的結果,外星人曾經侵略中國北方,而這場戰爭持續了300年,那時外星人奴役了他們,並且讓他們建築金字塔,並且向各個不同的部落發動戰爭,而那時的部落也反擊他們,記載中有紅發的巨人和他們一起抗戰,這種紅發巨人不只是出現在中國,而且還是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來幫助人類對抗外星人。
這種紅發巨人身穿盔甲,高達12米,可以輕易的把外星人撕開兩端,這裡讓我聯想到機器人,這有可能是巨大的機械人嗎?
最後他們把外星人驅逐到外太空,贏了這次的勝利。
這是否意味著有其他在地球的外星人幫助人類對抗外星人呢?例如是天狼人或是亞特蘭提斯人,還是天琴人呢?
據這個研究這段甲骨文的專家,印度的北部和戈壁沙漠裡面的這兩座3萬年前的城市,有偵測到嚴重的空氣污染和核子污染,這是否意味著在史前曾經出現過核戰爭呢?
我們會在下一集講這個史前核戰爭。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我們會在下一集講史前核戰爭,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也記得按贊和分享出去,記得訂閱HenHenTV加關注我的FB,B站還有Instagram,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新版)新加坡環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s位於新加坡聖淘沙島砲兵大道8號之名勝世界綜合娛樂城,於2010年3月18日開試營運,於2011年5月28日正式開幕,為僅次於日本大阪後亞洲第二座環球影城。樂園現時分為7個主題區,分別為:好萊塢、紐約、科幻城市、古埃及、迷失世界、遙遠王國及馬達加斯加,是全世界面積最小的環球影城。好萊塢位於公園的入口區。園區設有具吸引力的百老匯式劇院,同時亦設有數家餐廳和各種旗艦店。作為一個複製的好萊塢大道,該區域的兩側是動態建築和棕櫚樹。而每個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還亦會會有好萊塢星光大道的演出,在公園的潟湖亦會發放煙花。在園區出現的電影角色包括:功夫熊貓阿寶、科學怪人、啄木鳥伍迪、啄木鳥雲妮、瑪麗蓮•夢露、查理•卓別林、陰間大法師和貝蒂。紐約園區是根據原來紐約市建成,展示紐約市隨時代及後現代化的轉變。此區域擁有在環球電影中常描繪的城市輪廓,霓虹燈,門面和人行道,同時亦特意在園區複製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大門口及入口處的兩座石獅子,將紐約市的風貌呈現在遊人眼前。科幻城市是一個以想像而成的大都市,其中內容包含許多是夢,但過去的人類及文化則未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演進,只餘下很少或根本沒有殘餘。另外,城市中亦設有世界上最高的對決鬥過山車「太空堡壘卡拉狄加」,過山車高度為42.7米,對決的兩方分別為機械及人類。古埃及的歷史由20世紀30年代黃金時代埃及勘探開始改編,此園區的特點,是以古埃及為主題,園區中有一座古埃及方尖碑和金字塔,同時展出的還有在那個時代被發現法老王的墳墓。該地區還有加入廣受歡迎的電影神鬼傳奇的元素。馬達加斯加的靈感來自於同名電影馬達加斯加,電影中有四隻動物﹕獅子愛力獅,斑馬馬蹄,長頸鹿長頸男及河馬河馬莉,牠們從中央公園動物園逃脫,不幸最後流落到馬達加斯加島。該園區擁有茂密的熱帶叢林以及兩個遊樂設施,同時亦有電影人物會在該處出現,包括:愛力獅、馬蹄、長頸男、河馬莉、狐猴國王朱立安、4隻企鵝、猴子及小狐猴Mort。遙遠王國的靈感源自夢工廠動畫的史瑞克,並描繪童話人物在遙遠王國的日常生活。該區域由許多的電影內的事物組成,如史瑞克的沼澤房子以及遙遠的美艷羅密歐鎮的夜生活場所,亦可識別騎士俱樂部所在的位置。該區域的亮點是40麥可的遙遠王國城堡,這是世界上第一座參照遙遠王國建成的城堡。該城堡主要的主要景點有史瑞克4-D影院和多話驢耍寶秀,現場配音亦由原配音員麥克•邁爾斯、艾迪•墨菲和的卡麥蓉•狄亞負責。而園區中可找到的卡通電影人物包括史瑞克、驢友、皮靴貓和費歐娜公主。失落的世界包含目前在大多數世界各地的環球影城公園了的許多傳統景點,而當中亦分為兩個主題區:侏羅紀公園和水上樂園。侏羅紀公園由史提芬•史匹堡和米高•克賴頓所創作的小說流行的電影而建成,當中,在其他環球影城公園廣受歡迎的水上遊樂項目「侏羅紀河流探險」更採用了全新設計。而水上樂園部分則為主要的水上景點,當中的表演亦是根據奇雲•高士拿主演的電影《未來水世界》作為藍本,將當中爆破及驚險的場面呈現在觀眾眼前。
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快看世界/「掃描金字塔」團隊在古夫金字塔又發現隱藏通道 的推薦與評價
埃及# 古夫金字塔 #快看世界考古學家利用現代掃描技術,在吉薩的 古夫金字塔 內發現了一個密封的房間。這個新發現的房間長9米,寬2米,其功能不明。 ... <看更多>
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埃及古夫金字塔內部發現未知空間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44K views, 1.2K likes, 7 loves, 16 comments, 236 shares, Facebook Watch Videos from NHK WORLD-JAPAN Chinese - traditional: 【NHK中文配音 ... ... <看更多>
古夫金字塔高度 在 [問題] 差一個世紀的武器一定可以電爆對方嗎? - 看板C_Chat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