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是南投農業經濟的明日之星⭐
兩個禮拜前
名間鄉成立全國首座可可生產合作社
希望用組隊的方式
#擴大產能 #拓展行銷
但是
可可的果殼體積龐大
雖然可以循環利用 做成堆肥
仍須設法壓縮體積
阿慧 與 #陳秉豪理事長、#可可農友 以及 #賴燕雪議員 研議討論
阿慧將協助可可農民跟農糧署、工研院等機關研商,包括前面提到的、多元運用、多元產銷以及循環經濟、富氧炭化利用......
#巧克力是療癒心情的靈藥🍫
#可可果實酸酸甜甜煮水當果汁🍹
#巧克力冰淇淋是阿慧的最愛😍
#今年六月阿慧成功爭取工研院中分院成立富氧炭化研究生產基地
#農業資材循環利用
阿慧努力踏實與鄉親多交流
阿慧發揮農業專業
阿慧發揮協調整合能力
打造美麗南投新願景💪💪💪
🥕專業實在慧做事🥕
🌱2020.09.01南投新聞
行政院中辦執行長蔡培慧參觀可可合作社
https://youtu.be/FVke_aGtyF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890的網紅誠品eslit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顧瑋大學讀生物系,原本在實驗室做研究,為了找到最好吃的米,決定親自走到鄉間田裡,就從宜蘭開始出發! 顧瑋最後不但把研究心得出版了《米通信》,為了讓大家親口品嘗好米,還開了一家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 從30歲開始連續創業的顧瑋,自嘲每一次創業都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不斷的學習、不斷地解...
可可農友 在 鍾佳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恭喜屏東可可業者再奪巧克力界奧斯卡世界巧克力大賽亞太區金牌🎊⋯希望可可果全利用的障礙打通後,能成為台灣下一個農產內外銷績優股!
2年前曾有報導指出台灣巧克力市場規模近60億元,但僅2成是國產,實際有用國產可可豆更少之有少。屏東縣為可可的故鄉,拓展可可果及加工品通路,是可可產業發展的關鍵。
在可可原產地南美洲,生鮮果肉是可以直接吃的,國外知名食品業者也都有販售可可豆殼、含可可果肉的巧克力,但在台灣可可豆外的豆殼及果肉卻被衛福部認為非傳統食品,能不能吃有疑慮,須農委會及業者提出佐證才能解禁,這就彷彿年初引發熱議的「蝶豆花」翻版,妨礙可可產業發展。
週四,我召開「可可作物全產品的利用障礙」座談會,討論可可豆以外部位(可可果肉、可可豆殼)食用疑慮,現場台大農化系蘇南維教授、美和科大葉泰聖教授、農友和業者都舉出國外食用歷史、列為食品的案例。
農委會已著手進行相關資料蒐集,預計9月底送衛福部,期許10月衛福部能給可可農友捎來好消息。
可可農友 在 鍾佳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恭喜屏東可可業者再奪巧克力界奧斯卡世界巧克力大賽亞太區金牌🎊⋯希望可可果全利用的障礙打通後,能成為台灣下一個農產內外銷績優股!
2年前曾有報導指出台灣巧克力市場規模近60億元,但僅2成是國產,實際有用國產可可豆更少之有少。屏東縣為可可的故鄉,拓展可可果及加工品通路,是可可產業發展的關鍵。
在可可原產地南美洲,生鮮果肉是可以直接吃的,國外知名食品業者也都有販售可可豆殼、含可可果肉的巧克力,但在台灣可可豆外的豆殼及果肉卻被衛福部認為非傳統食品,能不能吃有疑慮,須農委會及業者提出佐證才能解禁,這就彷彿年初引發熱議的「蝶豆花」翻版,妨礙可可產業發展。
週四,我召開「可可作物全產品的利用障礙」座談會,討論可可豆以外部位(可可果肉、可可豆殼)食用疑慮,現場台大農化系蘇南維教授、美和科大葉泰聖教授、農友和業者都舉出國外食用歷史、列為食品的案例。
農委會已著手進行相關資料蒐集,預計9月底送衛福部,期許10月衛福部能給可可農友捎來好消息。
可可農友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顧瑋大學讀生物系,原本在實驗室做研究,為了找到最好吃的米,決定親自走到鄉間田裡,就從宜蘭開始出發! 顧瑋最後不但把研究心得出版了《米通信》,為了讓大家親口品嘗好米,還開了一家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
從30歲開始連續創業的顧瑋,自嘲每一次創業都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不斷的學習、不斷地解決問題,才能讓自己越來越踏實的走下去。
光影的延伸閱讀《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http://bit.ly/2THsRZG
撰文 採訪編輯:賴柔蒨/數位編輯:莊偉祺
❞ 在你我身邊,有許多人懷抱著美麗的夢想,他們努力耕耘、默默實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誠品30週年,我們以10位築夢者的故事,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在「夢與想像之境」,繼續踏實前行。❞
「我不喜歡吃到不好吃的米飯!」顧瑋擁有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的光環,沒有出國深造,反而和幾個朋友以「賣果醬」開始接觸台灣農產品,從創辦知名的「在欉紅」到「土生土長」等品牌,將台灣各地的食材故事透過網路分享給大家。顧瑋生產經銷的經驗包含果醬、果乾、米、茶與可可等相關製品,每件產品背後也都有她如何和農人「交陪」的感動故事。近期呼應《米通信》刊物而創立的「泔米食堂」,更實踐了產地直送餐桌的精神。訪問當天便有一群香港客遠道而來,尋覓至小巷中不起眼的店面,只為品嚐米飯真正好吃的單純味道。
台灣米的品味是什麼,不能一味只說「台灣就是好」
顧瑋實際到台灣東部稻米產地訪查多次,發掘台灣米的樣貌與發展脈絡。「米的品種決定口感七成」,一開始顧瑋試著研究「宜蘭有哪些品種的米?」這看似簡單的問題,竟難以找出明確答案,因此光宜蘭她就去了8次,從生產過程到營銷盡可能地通盤了解。2017年開設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並出版刊物《米通信》,第一期主題便以宜蘭的越光米為食材。顧瑋笑說,關於米一直都是個學習計畫,「只因為這個學習計畫實在太貴,所以一定要長出商業方式,不是純粹營利,只是要把學費賺回來。」在還沒釐清台灣食米的品味之前,她都將持續學習。
顧瑋在農產品這條路上邊實際走訪產地、邊學習,生產經銷從果醬、果乾至油鹽醬醋都有,每樣產品都有背後如何和農人交陪,如何被他們的堅持感動,又如何將其串成生產鏈的動人故事。習慣和農友建立對等關係的顧瑋還透露,「有時候最找麻煩的人,可能是教懂最多知識的對象」。親自到達許多產地的顧瑋坦言,我們在講台灣物產的時候,不能只是一味說「台灣就是好」,要有足夠的內涵去溝通我們相信的價值。
瘋狂掃貨的影癡,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當人生遇到挫折的時候,顧瑋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電影,從小跑遍各大影展的她算是個影癡!曾經把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在《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等作品一度網購掃貨,更拿出車上正在聽的CD唱片分享,可見其熱愛程度。每當生活被逼很緊的時候,顧瑋也喜歡看步調很慢、很安靜的日本電影,最近在飛機上看完的《羊與鋼之森》更是讓她回味再三,當中描述小人物的故事也與她關注產地小農的精神呼應,顧瑋也期許在未來能繼續當個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最感性的理科出身,30歲遇到唯一認定的「老闆」
大學讀的是生物系,顧瑋稱之為「最感性的理科」!從中她關注到生態,看到完整的大自然是如何維持和諧性與多樣性,於是被農友打動,從醫學研究所走入田間。顧瑋虧自己常常一廂情願,每一段創業從「什麼都不會」開始,至今父親仍是忠誠的「反對黨」,認為不管是從事研究,還是考個國家考試當公務員,都遠比現在做的事情穩當。但顧瑋坦言,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不知道該做什麼事的時期,想做的事能力可能不足,能力足夠的事又不一定是夢想。
回想至今人生最大的轉折點,莫過於30歲時離開一手創辦的「在欉紅」,頓失方向的顧瑋幸虧當時出現長輩支持與幫助,從頭開始學如何做伴手禮、做選品實在很辛苦,更稱「現在能分享許多求生技能,都是那時期學會怎麼活下來的!」而那位長輩也是顧瑋至今唯一認定的「老闆」,讓顧瑋提醒自己30歲後更須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顧瑋以一個實際到當地「交陪」的學習者角色,發掘許多農業感動人心的故事,不管是探尋台灣米的品味、追求在地農產的分享精神等,都將把台灣食材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更多內容請看► http://bit.ly/2uxiX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