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台北畫刊 專業採訪
繼台北教育博覽會之後,台北畫刊邀約採訪談談「個人品牌」
「如果將品牌的策略轉移至個人身上,何種特質能對大眾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雖然說我還是覺得這是被標籤出來的名詞
因為核心理念不脫,將喜歡的事物產生資源極大化,而台北畫刊也將我的想法如實以文字呈現:)
—部分內文如下
除了讓自己產出的文章具有高品質,她也深知要「被看見」才能脫穎而出,於是她選擇從喜歡的閱讀出發,發起線上社群活動,像是跨界讀書會,聚焦在自己感興趣的職場規畫、自我成長、習慣養成、心理學等書籍討論,並透過定期活動,積極串聯參與讀書會的成員,以及邀約喜歡的作者前來演講,讓凱倫在正職工作之外,也逐步摸索出文案書寫和讀書會創辦人的個人品牌特色。
專注經營個人品牌的同時,從而認知自己是誰,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與明確,「拿回人生主導權便是個人品牌的意義。」在台北包容多元文化的風氣之下,不僅能更明確地開拓未來事業的自我特色,也能為個人品牌注入良好的發展能量。
據說會鋪貨在台北市政府各大臺北各區旅服中心、捷運各站、華山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山文創園區、誠品(臺北市各分店)…等700多處地點,免費索取~歡迎捕捉實體刊物^^
台北畫刊 標 案 在 吳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同區文昌宮前的雙連市場近日面臨整頓,瀕臨消失。不少對人市場的美食與文化感到不捨呼籲保留,包括許多熱愛台灣的日本人也在推特上表達惋惜。北市府這禮拜宣布暫緩搬遷,但暫緩多久則沒說,雙連市場依然命運未卜。
這次整頓表面上是市場旁的公園要進行改建,但其實市府本就想藉著改建劍指市場,趁機把長期無法處理的攤販一口氣清理。理由也很站得住腳:攤販占用道路,萬一失火救災不易。而一直以來市場產生的髒亂、老鼠、人潮等問題更令許多居民苦不堪言,也因此搬遷市場獲得不少在地支持。
但難道傳統市場保存注定要和居民的生活品質衝突?源頭其實要回到整個台北市的攤販管理制度。
*
嚴格說來,許多我們平常會去的傳統市場其實都是「非法的」,真正合法的只有台北市的室內公有市場,像是南門、東門、光復市場等(僅限室內),室外絕大部分都是非法的。
為什麼?因為台北市的攤販證取得門檻非常高,你必須符合下列最少其中一個條件:
一、低收入戶
二、原本就有攤販證(換證)
三、領有殘障手冊
四、證明你民國73年以前就當過攤販,而且年滿50歲、無其他收入、全家靠你吃飯。
這樣的資格限制,如果你今天心血來潮想擺個攤賺錢,坦白說不可能。這是一個高度管制且封閉的生意,在台北市的政策藍圖中,攤販被定位為僅開放給社會弱勢的特許行業,原因不外乎攤販有不用負擔店面成本、不用開發票等成本優勢。
但早年遺留至今的定位也產生許多問題,最大的影響就是法律劃出的合法範圍非常僵固、極度不流通,導致許多人就算想遵循法律合法擺攤也不得其門而入。
對已經取得攤販證的攤商來說,轉租自己的攤位出去當二房東是稀鬆平常的現象,因為政策保障了這個合法攤位的價值,如果今天年紀大了或不想做了,不拿來當人頭出租豈不傻瓜?
而拿不到攤販證的攤商,反正左右都是非法,那當然今天想在哪擺攤就在哪擺攤了,自然也不需要顧慮配合環境、消防等規範。
*
這個沉痾如今成為市府的燙手山芋,真要照規定走,全台北市有太多非法攤位了(全市將近三萬攤,九成都是非法),根本處理不完,今天趕了明天就回來。但不處理的話就是放任垃圾、蚊蟲老鼠等外部成本轉嫁到其他人身上,還有環保和公安等問題。
現階段比較可行的做法,是運用團體的力量,讓攤販成立自治會自我管理。所以大家如果搜尋可以看到台北市目前預計讓四大夜市(公館、士林、南機場、艋舺)就地合法的新聞。(對,夜市也是同樣的問題,大部分都是非法的)
*
目前,台北市把無照攤販分成A、B、C三類
A:在市府劃定的「臨時攤販集中區」內的無照攤販,也就是所謂的「列管攤販」,原則上不取締。
B:不在攤販集中區,但有既存事實、聚集數量在二十攤以上的無照攤販。不保證不取締,或不配合市府改善項目就會取締。
C:二十攤以下的零散無照攤販,優先取締。
雙連市場就被歸類在B,市府對B類攤販的對策是要求成立自治團體,就個案針對交通、衛生、環保、消防等事項改善,如果不配合就取締處理。
持平來說,台北市的無照攤販問題真的是個爛攤子,市場處至少有心面對,這點該予以肯定。市場能否保留、保留多少,取決於行政部門的善意。市府於法有據,但無照攤販確實也是台北市的歷史共業,不單純只是攤販不守法的責任。
在這個個案上,我理解市府的難處,捲起袖子做事並不容易。但畢竟連《台北畫刊》也曾推薦雙連市場為遊客體驗台北的好去處,如果市府願意釋出更多善意,達成消防與文化間的雙贏,相信必定能獲得更多市民的肯定,也為台北市保留更多生活記憶。
而進一步來說,目前台北市讓攤販就地自我管理的辦法終究還是治標不治本,根源還是在整個攤販證照制度。這個門不打開,未來難保不會出現新的攤販聚集區,或一個地方沒落了,攤販又遷移到他處成為新問題。怎樣看待攤販在這個城市中的角色,和法律鬆綁與管理間的平衡,才是未來仍然必須面對的核心課題。
-----
「董座帶路 林向愷談捷運美食 雙連台式老滋味」
https://reurl.cc/d0YOkg
「台北畫刊104年4月第567期 中山北路 一日小旅行」
https://reurl.cc/exrQ2x
台北畫刊 標 案 在 啾小姐記事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接案的日子過得飛快,轉眼就入了夏,最近有許多篇自己也很喜歡的採訪,例如這篇與燈光詩人的會談,聊著聊著,心裡好像看見不一樣的台北。
因為爸媽是家用照明貿易商,自有印象起我總是為燈光著迷,它不只是家中經濟命脈,也是興趣(撇除看夜景等浪漫喜好,我其中一個無聊癖好就是抵達一處場合,總習慣在內心暗數:「哪幾顆燈泡光衰了?」)
過去在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期間,還曾寫了一系列的居家照明專題,看燈光如何改變室內氛圍,還有哪些設計圈的經典燈。那套專題的遺珠便是燈光詩人賴雨農,這個當初未完的夢想,在台北畫刊實現了,嘿嘿。
*
那晚的採訪在向晚的信義區進行,看著周遭建築逐漸亮起燈光,他說,「燈光是入夜後欣賞城市的方式,光線也為城市畫下一抹優雅的天際線。」
台北101無疑是城市地標,過去隨星期變換色彩的眉燈雖然曾風靡一時,而今視之卻也有些退流行,於是他與團隊透過光線變化,不再生硬地刻劃建築外框,而是以光線還原建築輪廓......
在他眼中,光線不只是照明,也是一種氛圍、一種情境。對於整個求學階段都在燈泡堆打混的我來說,像是醍醐灌頂,用如詩的視角,帶我重新認識熟悉不過的光線。
謝謝編輯的邀稿,我真的很開心有機會寫下這篇文章,用更廣的角度去看待光線,也帶自己重新認識城市光景。
#謝謝台北畫刊
#然後居然用這種方式回去聯合報的網站
台北畫刊 標 案 在 機關名稱 - 標案瀏覽 的推薦與評價
機關名稱:. API: https://pcc.g0v.ronny.tw/api/listbyunit?unit_id=3.97.18. 日期, 類型, 代碼, 標案名稱.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