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有我看到
#為誰而戰
#是不是我們不能玩這個技術
#我們的就是一台車沒有時速表也沒有油表
#因為這些人都是受害者
每當我接到電話後要出門時,家裡的小孩說,「你要去幫忙救人嗎?」想到朋友林姓護理師的小孩,是不是也常常說這一句?也許他的每一次都是說「是」,只有最後一次不是。
孩子心裡的英雄,為何會犯錯?
我從住院醫師時,就對葉克膜這個技術很著迷,因為,這好像就「與神同行」可以和神談判,把看來快死亡的孩子,救回來,幾個小時後,還可以和你點點頭;幾個月後,還會回來叫你一聲「叔叔」。
但和神談判,要付出多少"人""力""錢""技"?
幾年前,和同事去了一趟美國哥倫比亞兒童醫師參觀。巧遇一個嬰兒正在被裝葉克膜。來了一堆人,教授指著一個人對我們說那個人就是Perfusionist; 也就是最近被討論的很熱的體循師。
如果你在GOOGLE 打了 US Perfusionist Salary,你一定會嚇到。美國的體循師薪水之高。為何那麼高?是因為每一台葉克膜機器旁,都會有一個體循師,幾個體循師輪班守候。也許一個醫院有好幾台葉克膜機器在動著,但至少,這個體循師,會在這幾台葉克膜機器之間,不斷走動著。
最近有個朋友在美國生了孩子,光是簡單到不行的黃膽照光,一天就要1000美元。前前後後住了快1週。我根本無法想像使用葉克膜要多少費用?
當大家合力把葉克膜裝上快死亡的孩子的身子時,看到血氧上昇,孩子的臉色變紅,團隊的合作,讓我覺得很驕傲,是這一個團隊的一份子。
但當孩子的臉色變紅時,也是開始團隊解散開始。外科醫師通常又回到開刀房,體循師留下來善後,大概半小時,體循師也離開了。曲終人散留下來的就是加護病房的值班醫師和護理師了。如果順順的,大概得等白天或是一段時間才會有外科和體循師來了。如果不順,大概半小時後,又得叫這些人回來。
葉克膜機器,和洗腎機一樣,變成最後常規的照顧,就落在各個專科的值班醫師和護理師手上。雖然,有不少人來幫,但如果是我的病人,我常常自詡變成半個體循師。因我讀過學長的手冊,柯P的兩版經典。我常常病人有葉克膜時,就住在醫院中,也不太敢回家。因為,把這麼困難的技術,交給一個第二年的R2或是一個N1護理師,甚至小兒科V1,我都覺得心裡有罪。(不要說葉克膜機器,和洗腎機,連呼吸器也一樣,很多護理師都要兼著其他的專業)
我初期的幾個個案,很順利的就救起來,也造就我對葉克膜的期待。即使沒值班的日子,一聲電話也會離開家中,前往協助整個團隊。
但這幾年的個案,非死即傷。我的知識與技術退步了嗎?「沒有!」當我愈深入了解,只覺得這個技術,不是我們健保可以用的起的。台灣的機器,和國外相比,有夠陽春的。
雖然柯P自製了很多方法和緊急措施,但都是說著一件事「資源不足」「沒有標準的機器」。前一陣子,日本埼玉兒童醫院的主任,傳來了他們新的機器。真的是一台大戰車,光是螢幕,就有四個。相較之下,我們的就是一台車,卻沒有時速表,沒有油表,很多時候,都是用感覺做事例如「管子會不會晃」這樣抽象的概念。我身為半個且沒有照的體循師,想表達意見沒有什麼地位,我想引機器,台灣也沒有公司想代理吧!TFDA那關,更不可能。更不要說,相關成本和利潤了。陽春的機器,就這樣繼續陽春下去,從台灣北陽春到台灣南。
回到最近成大的案子,兩個人都是我很尊敬的人,他們知道我對葉克膜很投入,也常常教我。尤其是林護理師,還會印資料給我看,如果學會有活動,還有傳訊給我。兩個人會反目,我也只能說是「體制」。尤其是葉克膜這個技術,以國家來說,應該投入更多的經費;家屬也要了解這些就像去山上的「直昇機」,非常貴!不可以濫用!就像我在美國看到的一樣。
台灣葉克膜小組的人,每個人都應該變神仙的,怎麼會相殘呢?我想根本的原因就是柯P說的「共犯結構」。這兩三個人加上主任,就是「共犯結構」下的受害者。
我很希望這兩個我很尊敬的人,都能夠平安。我覺得錯不在他們。在這樣的框架下,去進行這樣的活動,互殘是很難不發生的。即使是我,說我沒有因裝葉克膜的個案對同事生氣過?「不可能!」雖然,我氣的常常不是人,是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沒有適合的管子」「沒法子量壓力」「找不到流速下降的原因」,這個沒有SOP,那個沒有SOP等。當然,我有時也會對住院醫師生氣,因為他們把洗腎機的 VA 管路和葉克膜的VA管路看成一樣,尤其值班醫師都換過一輪了!尤其柯P在新生兒的葉克膜的章節,著墨真的很少!
寫這文章,我很希望大家了解一件事,「葉克膜」是一個很難,需要投入人力時間,很多的技術。也希望藉著這文章,都能諒解兩方或是三方。
「因為,這些人都是為救人而變成受害者!」
#圖片說明1裝葉克膜的價值
#柯P的投影片 在GOOGLE上都找得到 PDF
#美國體循師的年薪
請大家如果看了有認同,把文章分享出去吧。
不要讓國家或是成大醫院變成"欺負我們的村子"。
陳昇 「三姐」。林護理師就是陳昇的「三姐」「體循師不要哭」。也許是只是因為「愛情」「理想」或是「思鄉」想離開這個村子。
台灣,請好好守護這些偉大的體循師!
台大專科護理師薪水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林永傑醫師:
「這些人 都是為了救人而變成受害者」
#這是制度造成的
#我們應該更善待這些救命的人
#為誰而戰
#是不是我們不能玩這個技術
#我們的就是一台車沒有時速表也沒有油表
#因為這些人都是受害者
每當我接到電話後要出門時,家裡的小孩說,「你要去幫忙救人嗎?」想到朋友林姓護理師的小孩,是不是也常常說這一句?也許他的每一次都是說「是」,只有最後一次不是。
孩子心裡的英雄,為何會犯錯?
我從住院醫師時,就對葉克膜這個技術很著迷,因為,這好像就「與神同行」可以和神談判,把看來快死亡的孩子,救回來,幾個小時後,還可以和你點點頭;幾個月後,還會回來叫你一聲「叔叔」。
但和神談判,要付出多少"人""力""錢""技"?
幾年前,和同事去了一趟美國哥倫比亞兒童醫師參觀。巧遇一個嬰兒正在被裝葉克膜。來了一堆人,教授指著一個人對我們說那個人就是Perfusionist; 也就是最近被討論的很熱的體循師。
如果你在GOOGLE 打了 US Perfusionist Salary,你一定會嚇到。美國的體循師薪水之高。為何那麼高?是因為每一台葉克膜機器旁,都會有一個體循師,幾個體循師輪班守候。也許一個醫院有好幾台葉克膜機器在動著,但至少,這個體循師,會在這幾台葉克膜機器之間,不斷走動著。
最近有個朋友在美國生了孩子,光是簡單到不行的黃膽照光,一天就要1000美元。前前後後住了快1週。我根本無法想像使用葉克膜要多少費用?
當大家合力把葉克膜裝上快死亡的孩子的身子時,看到血氧上昇,孩子的臉色變紅,團隊的合作,讓我覺得很驕傲,是這一個團隊的一份子。
但當孩子的臉色變紅時,也是開始團隊解散開始。外科醫師通常又回到開刀房,體循師留下來善後,大概半小時,體循師也離開了。曲終人散留下來的就是加護病房的值班醫師和護理師了。如果順順的,大概得等白天或是一段時間才會有外科和體循師來了。如果不順,大概半小時後,又得叫這些人回來。
葉克膜機器,和洗腎機一樣,變成最後常規的照顧,就落在各個專科的值班醫師和護理師手上。雖然,有不少人來幫,但如果是我的病人,我常常自詡變成半個體循師。因我讀過學長的手冊,柯P的兩版經典。我常常病人有葉克膜時,就住在醫院中,也不太敢回家。因為,把這麼困難的技術,交給一個第二年的R2或是一個N1護理師,甚至小兒科V1,我都覺得心裡有罪。(不要說葉克膜機器,和洗腎機,連呼吸器也一樣,很多護理師都要兼著其他的專業)
我初期的幾個個案,很順利的就救起來,也造就我對葉克膜的期待。即使沒值班的日子,一聲電話也會離開家中,前往協助整個團隊。
但這幾年的個案,非死即傷。我的知識與技術退步了嗎?「沒有!」當我愈深入了解,只覺得這個技術,不是我們健保可以用的起的。台灣的機器,和國外相比,有夠陽春的。
雖然柯P自製了很多方法和緊急措施,但都是說著一件事「資源不足」「沒有標準的機器」。前一陣子,日本埼玉兒童醫院的主任,傳來了他們新的機器。真的是一台大戰車,光是螢幕,就有四個。相較之下,我們的就是一台車,卻沒有時速表,沒有油表,很多時候,都是用感覺做事例如「管子會不會晃」這樣抽象的概念。我身為半個且沒有照的體循師,想表達意見沒有什麼地位,我想引機器,台灣也沒有公司想代理吧!TFDA那關,更不可能。更不要說,相關成本和利潤了。陽春的機器,就這樣繼續陽春下去,從台灣北陽春到台灣南。
回到最近成大的案子,兩個人都是我很尊敬的人,他們知道我對葉克膜很投入,也常常教我。尤其是林護理師,還會印資料給我看,如果學會有活動,還有傳訊給我。兩個人會反目,我也只能說是「體制」。尤其是葉克膜這個技術,以國家來說,應該投入更多的經費;家屬也要了解這些就像去山上的「直昇機」,非常貴!不可以濫用!就像我在美國看到的一樣。
台灣葉克膜小組的人,每個人都應該變神仙的,怎麼會相殘呢?我想根本的原因就是柯P說的「共犯結構」。這兩三個人加上主任,就是「共犯結構」下的受害者。
我很希望這兩個我很尊敬的人,都能夠平安。我覺得錯不在他們。在這樣的框架下,去進行這樣的活動,互殘是很難不發生的。即使是我,說我沒有因裝葉克膜的個案對同事生氣過?「不可能!」雖然,我氣的常常不是人,是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沒有適合的管子」「沒法子量壓力」「找不到流速下降的原因」,這個沒有SOP,那個沒有SOP等。當然,我有時也會對住院醫師生氣,因為他們把洗腎機的 VA 管路和葉克膜的VA管路看成一樣,尤其值班醫師都換過一輪了!尤其柯P在新生兒的葉克膜的章節,著墨真的很少!
寫這文章,我很希望大家了解一件事,「葉克膜」是一個很難,需要投入人力時間,很多的技術。也希望藉著這文章,都能諒解兩方或是三方。
「因為,這些人都是為救人而變成受害者!」
#圖片說明1裝葉克膜的價值
#柯P的投影片 在GOOGLE上都找得到 PDF
#美國體循師的年薪
請大家如果看了有認同,把文章分享出去吧。
不要讓國家或是成大醫院變成"欺負我們的村子"。
陳昇 「三姐」。林護理師就是陳昇的「三姐」「體循師不要哭」。也許是只是因為「愛情」「理想」或是「思鄉」想離開這個村子。
台灣,請好好守護這些偉大的體循師!
台大專科護理師薪水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逢選舉到來,一些改革「希望」總是適時相隨相伴。如同這一次,衛福部喊出八年內「擬」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而勞動部也難得鬆口表示,將持續推動醫師、教師納入適用《勞基法》,立刻引起醫界廣泛討論,畢竟這議題喊了十餘年,醫界早已等不及。
回首醫師過勞暈倒、猝死的「黑歷史」,案例比比皆是:二○○九年四月,新婚兩年的奇美醫院前住院醫師蔡伯羌,連續工作三十小時後,疑因過勞導致心肌梗塞在進入開刀房前昏倒;二○一○年十二月,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至全,日日上班十二小時以上,疑因過勞猝死家中;二○一一年四月,成大醫院實習醫生林彥廷,連續值班超過三十六小時後,猝死宿舍。
這一次,衛福部與勞動部將擬訂三部曲,採短、中、長期三階段保障醫師工時,短程由今年開始,將每周工時八十八小時納入教學醫院評鑑項目;中程是從二○一九年起,以《醫療法》制訂工時規範,目標將工時降為每周七十八小時;最終目標則是在二○二三年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規範,讓醫師每周工時降到六十八小時。
八年時程,擔心人力崩盤
八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醫師血汗過勞猝死的案例頻傳,醫師睜著疲憊雙眼看診已數年,還能再等八年嗎?醫院經營方則擔心,醫院早已六大科皆空,一旦限縮醫師工時,若缺乏配套措施,醫師人力應接不暇,醫院最後也只得以「關床」應對,恐更影響醫療品質。
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蔡明忠表示,「我們完全同意住院醫師納《勞基法》,希望主治醫師也要,但同時也得維護全民健康、醫療品質沒有疑慮,若一時之間主治醫師加住院醫師都納入《勞基法》,醫療體系勢必會崩盤。」
蔡明忠認為,應循序漸進推動,養成一名獨立作業的醫師需費時十到十二年,八年計畫有其依據,若倉促推,工時突然變短,也可能危及病人健康,「明年將增加一百名公費醫師員額,人力補足需要時間慢慢推動啦。」醫界不應操之過急,八年是應有的緩衝期。
蔡明忠解釋,推動限縮工時最大的問題在於「醫療人力不足」,可以「專科護理師」以及「醫師助理」來補足醫師的工作,「比如說,在醫師指示下開醫囑,按主治醫師指令下去工作,這在專科護理師的職責條例裡都有明確規範,哪些東西是可以執行,我相信可以讓專科護理師去執行,這是補充人力中最快的方式之一。」
蔡明忠表示,既然決定減少工時,住院醫師薪資也應該調降、訓練時程也該延長,「符合《勞基法》後,工時變成八十八或六十八小時,工作時間變少,人力成本增多,所以薪資要調降,略微降薪。」
醫師人數不患寡,而是患不均
但醫勞盟理事長、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張志華卻有不同看法,「醫師工時縮短,醫院得關床、醫師薪水得調整,這些都只是假議題。」醫療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張志華說,落實分級轉診、家庭醫師制度,病患就不會全擠在醫院門診,推動健保給付考量醫療風險成本、醫師勞動成本,才能遏止高風險科別醫師人力不斷流失。
「台灣醫師不是不夠,而是不均,不可能因為限制工時醫療體系便因此崩盤,外界將焦點放在工時長短也是誤導,現行體制下,醫師本來就已經在延長工時,本來就是沒把事情做完不能下班,重點是醫師加班就該給加班費呀。」張志華說。
張志華表示,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方向是正確的,問題在於相關配套措施怎麼落實?當分級轉診、家庭醫師制度沒有罰則,醫院造假班表衛福部持續放任不管,醫師納不納入《勞基法》喊再久也沒有用。
事實上,若以人數計,台灣醫師並沒有短缺現象,「不患寡」而是「患不均」。根據國衛院二○一四年的醫師人力評估研究,若現行醫療體制未改,內、外、婦、兒、急診等五大科,八年後將一共短差五千人,但若不計科別端看總體人力卻又沒有不足現象,換句話說,醫療人力面臨的困境,向來都只是「分配失衡」。
健保給付跟醫糾,誰給個答案
主持該項計畫的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熊昭表示,納入《勞基法》是必走的路,但相關配套更為重要,「健保給付跟醫糾才是人力分配失衡的真正問題所在」,健保給付是否要朝重難症加重給付?醫療糾紛如何解決?若這些問題找不到答案,八年後醫學生仍會選擇「較輕鬆的路去走」,尤其是醫學中心、偏遠地區的醫院未來人力缺口只會更大。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則批評,台灣的醫療服務方式如果沒有任何改變,衛福部不管喊出幾年都沒有用,八年做不到,十年、二十年也不可能做到。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梁秀眉提到,反觀護理師納入《勞基法》已上路一年,但全台醫院都在違法,暗勸護理師不按時打卡、待命時數不列入計算等,是否納入《勞基法》又怎麼樣?這些問題衛福部又要如何處理?
對此,衛福部醫師司副司長商東福表示,八年只是個規畫方向,當初之所以訂定八年是因有其實證背景,「坦白說,並沒有規畫確切時程,只有方向,請大家忘記媒體之前寫的八年,未來所有醫師都會納入《勞基法》,這是衛福部努力的目標,也會以評鑑要求醫院落實配套。」至於實際究竟該如何做?如果不是八年,又要多久才能實施?商東福並沒有正面回應。
一紙《勞基法》,救不了惡性循環
血汗過勞是醫界長期以來的痛,過多的醫療糾紛、健保總額預算支付制度的影響、分級轉診及家庭醫師制度的失敗,早已使醫師人力流失落入無以休止的惡性循環,喊了十多年的「醫師納入《勞基法》」,仍只聞樓梯響。
張志華痛批,醫院評鑑造假已是常態,假班表、幽靈員工現象都處是,衛福部又要如何以此要求醫院?政府若真要玩真的,一紙「醫師適用《勞基法》」公告就能上路。
如今,衛福部及勞動部選在總統大選前夕,再度拋出此議題,卻沒有確切配套、沒有時程,充其量只有「研擬」以及「方向」,不由得令人懷疑,這只不過又是一張騙騙選票、哄哄醫界畫餅充飢的空頭支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