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發現細胞自噬新機制 有助對抗脂肪肝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團隊,發現一種操控細胞自噬(autophagy)的新機制,經動物實驗證明能抑制脂肪肝形成。
細胞自噬是細胞的主要資源回收機制,可消除細胞內的老舊廢物,或選擇性地清除細胞內的過多脂肪,即「脂肪吞噬作用」,讓細胞產物在合成、降解、再利用等過程之間維持平衡狀態。陳瑞華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名為UBE3C的泛素接合酶與一個名為TRABID的去泛素酶,能共同調控細胞自噬因子VPS34,維繫細胞自噬作用的平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vjTpzFisY
吞噬作用 實驗 在 鑽石達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氫氣治療哮喘的機制【新】
哮喘急性發作給人印象深刻,其實哮喘是一種典型的支氣管慢性炎症,如何控制炎症才是治療哮喘的基本邏輯。氫氣作為一種抗炎症工具,治療哮喘的基本邏輯也是如此。但是氫氣對哮喘的治療效果,已經治療效應的分子基礎,目前都不夠全面清楚,也缺乏臨床治療效應的評價,這些都是開展相關研究的重要基礎。
《國際免疫藥理學》雜志發表來自廣州呼吸病研究所的研究論文,對氫氣治療哮喘的機制進行了研究,該研究進一步明確了氫氣對哮喘的治療效果,並從氣管炎症、組織氧化損傷和過敏反應等角度對氫氣治療效果進行了深入探討,是氫氣治療哮喘效應研究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應該認真閱讀和學習。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為張清玲教授,為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醫學博士,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歐洲呼吸協會會員、美國胸科協會會員。
*附圖,紅色為哮喘,藍色為氫氣治療
氫氣對哮喘效應的研究過去曾經有報道,但是研究主要是效應觀察,研究機制方面相對比較少,這一研究的特色是採用多日吸入42%氫氣,對哮喘效應和病理學改變表現和分子基礎都進行了研究,雜志發表的檔次不高,主要是因為畢竟有比較多報道,這種研究在學術上屬於出力不討好的情況。10年前如此規模和有深度的系統研究,發表在10分以上雜志都沒有問題。
實驗方案
巨噬細胞是清除呼吸道、外界顆粒物和凋亡細胞,維持肺穩態非常重要的因素。哮喘患者肺泡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顯著降低,這可能是因為氧化應激增加導致的后果。氫氣被大量研究証明具有強有力抗氧化抗炎作用,但過去關於氫氣對肺泡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仍然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氫氣吸入對卵清蛋白小鼠哮喘模型肺泡巨噬細胞吞噬作用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雌性C57BL / 6小鼠腹腔內注射卵清蛋白致敏,然后通過吸入霧化卵清蛋白誘導哮喘。氫氣吸入每天2次,連續7天。從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分離肺泡巨噬細胞,通過熒光標記細菌和流式細胞術分析細胞吞噬功能。結果發現,卵清蛋白誘導哮喘小鼠肺泡巨噬細胞吞噬大腸杆菌能力顯著降低,吸入氫氣能使哮喘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恢復。氫氣吸入也能顯著緩解哮喘小鼠的氣道高反應性、炎症和杯狀細胞增生。減少TH2細胞反應和降低IL - 4以及IgE水平,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和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與此同時,氫氣吸入顯著抑制哮喘小鼠NF-κB激活,激活Nrf2系統。研究結果表明,氫氣吸入能顯著增強卵清蛋白誘導哮喘小鼠肺泡巨噬細胞吞噬作用,這可能是與氫氣抗氧化作用和Nrf2通路被激活有關。
吞噬作用 實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免疫細胞療法特別專輯系列
{內文}
再次回到醫院已恍如隔世,54歲的林先生曾經天天往返雲林台中賣魚,卻因右側肢體不自主抽動發生車禍意外,就醫診斷後才發現自己罹患了惡性腦瘤,這種膠質母細胞瘤,日前才兇猛奪走了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肯的性命,因為它極具侵襲性又難以預測,過去醫院確診,幾乎就等於對病患宣判死刑。
(腦癌病患林先生妻子)
沒有開刀也不行,不開刀也不可以啦,已經很大 那個腫瘤已經很大了,就一定要開刀了啊,心裡也會擔心啦,可是也是要面對它
病患家屬第一時間手足無措,畢竟這個病全球平均存活時間,僅僅只有18個月,過去台灣前教育部長林清江,六七個月就離世,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弟弟,愛德華甘迺迪在最好的醫療資源下,也只撐了一年又一個月。
(腦癌病患林先生妻子)
剛開始還不敢跟他說是這個病,怕他自己也會擔心,後來是電療還有化療之類一直做,他也是配合一直做而已
林先生是在民國94年輾轉前往中國附醫,求診於腦神經外科權威 院長周德陽,並緊急接受開顱手術,先移除腦瘤,隨後展開口服化學治療及全腦照射,治療過程一切順利,但周德陽並不滿足於傳統做法,一直致力研究如何讓病患徹底擺脫癌細胞。
(周德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因為這時候我們在做臨床試驗,所以就把它的瘤去做 去培養,然後培養成腫瘤蛋白,然後再經過血液分析,抽取它的樹突細胞,這個血液蛋白 腫瘤蛋白跟樹突細胞一起,就做了培養,變成一個疫苗,就是樹突細胞疫苗,這個疫苗就我們分成十次,打到他腋下淋巴結,利用它本身的T細胞,去認識腫瘤的蛋白,然後去殺,有沒有殘存的腫瘤,因為這樣的抑制下去以後,它就沒有再復發
周德陽說 腦瘤一般鮮少轉移,難是難在無法切除乾淨,即便表面上看起來已經根治,平均兩年內仍有9成機率會復發,林先生是極其特殊的個案,他僅接受10次樹突細胞的免疫治療,配合腦部伽馬刀照射,在手術後四年 五年 十三年,不斷進行的磁振造影追蹤上,就已找不到任何腫瘤蹤跡。
(周德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免疫治療不是每個人都有效的,那是因為他(林春榮)得天獨厚,後來我們研究他的 現在所謂PD-1很低,我們測出來,他是測不到PD-1的,換句話說,他的免疫細胞是很強的,他可以殺癌細胞,不會受到癌細胞的PD-1抑制
對醫界來說 樹突細胞是白血球裡最不為人知,卻又最令人著迷的免疫系統成員,猶如身體防禦系統的指揮官,本身就具有吞噬和呈現抗原的能力,當樹突細胞辨識到外來病原或癌細胞後,便會開始進行吞噬作用,並將這些癌細胞分解成小片段,後續再將癌細胞的抗原呈現在樹突細胞表面上,培訓T細胞認識這些癌細胞,以達到利用T細胞針對癌細胞,進行精準的有效攻擊,周德陽團隊的做法正是透過手術,將含有癌症患者腫瘤碎片的樹突細胞取出,培養製成疫苗,再重新打回患者體內
,以啟動自身免疫系統去對抗癌細胞。
(周德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樹突細胞雖然是目前還算不錯的工具,可是他有一個缺點,會受到PD-1的影響,因為樹突細胞雖然把T細胞教懂了怎麼去殺癌細胞,可是他一碰到癌細胞的時候,癌細胞會把他蓋住 把他殺滅掉,不但沒有殺他 反而被他消滅掉,原因就是樹突細胞上面有一個PD-1的接受體,這個接受體會接受腫瘤細胞的PDL-1的抑制把他殺掉,假如說你這個PD-1的接受體,在這個T細胞裡頭量很少的時候,他就有機會 就不會受到抑制,癌細胞就會被他殺掉,這等於是相對的 看誰力量比較強
周德陽團隊在研發過程中,藉由林先生抗癌成功13年的案例,發現如何將PD-1數值降到最低,絕對是透過免疫療法,治療惡性腫瘤的關鍵秘密,於是進一步思考出讓更多病患受惠的combined therapy(混合療法),等於是直接呼應了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概念核心。
(周德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因為有PD-1的藥出來了,抗PD-1的藥出來了,所以只要我們以後碰到類似的病人,我們就可以再加個抗PD-1的藥,現在目前就是得諾貝爾獎的那個醫師所發展的藥 ,這樣每個人就可以把PD-1打到變零,換句話說,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將來以後,不管PD-1高或低,低的話可能不見得要打抗體,高的話 直接一打的話它就變低了,這個效果會比我們以前作的效果更好
然而樹突細胞也不是十全十美,像是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就會選擇透過樹突細胞,一路搭便車到淋巴結,感染輔助者T細胞,並將之消滅導致愛滋病,而那些在不該活躍時卻又活躍的樹突細胞,則會造成自體免疫病變,諸如紅斑性狼瘡,醫界深知,在利用樹突細胞疫苗時,也必須同時想辦法抑制這些病變樹突細胞的活性,免疫細胞抗癌必須取其利 遠離其害,才能真正打贏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