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真不可思議的飛快!
竟然要到了我最愛的節日了,中秋節❤
我是秋天生的孩子,高中那年我的國曆生日剛好碰上中秋節,同學就送我月餅,我印象好深到現在都記得😆
中秋節可以沒有烤肉,但不能沒有「月餅」和「文旦」阿~
我是個有老靈魂的人,即使現在月餅種類這麼多,我獨愛蛋黃酥,但熱量太高了,總是控制吃個一兩個,前幾年也開始自己做低糖的蛋黃酥解饞;而「文旦」則是中秋節一定要有的水果,少了它,整個中秋節就不像中秋節了!
今年中秋節,我選擇 無毒農-友善環境的安心水果農友栽種的在地台南麻豆文旦,減藥栽培,以友善環境的方式種植文旦,品質與風味皆有一定程度的水準,我女兒的嘴很挑,吃過這款文旦後,直說好好吃呀,分享給大家唷!😋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安心無毒的台灣農產品,鼓勵台灣在地辛苦耕耘的農友們。
無毒農簡介:https://greenbox.tw/Home/AboutNew
產地直送專區:https://greenbox.tw/Products/ItemNew
#非商業合作
#單純支持台灣農友
#需要的人自行選購唷🥰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務農夫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有網友私訊給我說: [ 最近為什麼業配文那麼多,都不想看了!! ] 所以我就特地寫了這一篇文章.... 其實~~~我也知道業配文比較偏向商業化模式。 但是,如果很多業配文章出現.... 那粉專或是自己建立的YT頻道其實很快的就會流失掉很多網友。 以前或許不接業配文還好,反正以前都是我們夫妻兩個...
單純支持台灣農友 在 務農夫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有網友私訊給我說:
[ 最近為什麼業配文那麼多,都不想看了!! ]
所以我就特地寫了這一篇文章....
其實~~~我也知道業配文比較偏向商業化模式。
但是,如果很多業配文章出現....
那粉專或是自己建立的YT頻道其實很快的就會流失掉很多網友。
以前或許不接業配文還好,反正以前都是我們夫妻兩個人拍攝而已。
也是單純用手機拍攝配上最簡單的剪接軟體。
拍攝剪接,全都自己來,好玩就好,更新很慢
(哈哈哈哈~~最久還半年才更新一次)
但是呢?
近幾年種水稻,其實都不怎麼賺錢了,收成只能過日子而已。
所以田裡無法給我們更多的收入。
那剛好,我們務農夫婦還有個自己經營的還算不錯網路頻道,
當然就可以把在田裡工作做完的夥伴們拉進來頻道一起來玩。
(夥伴們都是有通告費的!)
也為了頻道的品質,從手機晉升到相機再升級用空拍機
剪接也換成更多更好效果的剪接軟體。
但是這都是要花錢的。
(聽到這裡其實就知道一篇文章都有該有的基本費用了)
所以接業配文也是加減貼補開銷的一種經營方式。
其實不用也接太多(業配),就可以維持了。
那麼最近為什麼那麼多業配文呢??
我的業配文你們認真看,都以農業跟農產品居多。
所以最近會有那麼多業配文其實就是........(以下的原因)
就在今天又有農友跟我說,
可否幫忙行銷一下自家的農產品。
因為今年疫情的關係,農產品也是首當其衝的被大大影響,
銷售上會有很大的問題。
農友是很擔心的語氣跟我說著......
當然也有其他不是農產品的廠商,也來尋求業配文合作。
除了想要曝光產品之外,疫情帶來的收益減少也是個大問題。
所以....
我知道很多網友討厭業配文的文章。
不過有時候廠商,農企業,農友希望幫忙的時候。
(尤其是農企業跟農友)
其實我捨不得拒絕。(產品都很棒,我也知道)
所以我要說的是"好的農產品",我會推薦的。
但是對於有些網友~
因為"太多業配文"就不看我們的頻道了,我只能說好可惜。
我想珍惜每一個支持我們務農夫婦的網友們,但我們無法面面俱到。
我也想跟不看的網友說聲對不起,真的謝謝你們的支持過我。
說對不起是因為我最近真的有一堆農業農產品的業配文正在拍攝。
因為推廣農業真的很是需要的。(尤其是這個非常時期)
但是放心,業配文不會有連續發文的狀態。
(一定是一篇農田生活一篇業配文)
想跟私訊我,再也不看我的頻道的網友說....
不喜歡看業配文,其實我都會在文章上註明是業配文
其實就是方便你們跳過。(真的不強迫)
沒寫業配文三個字的,其實就是一般農田生活文章。
最後還是要說 台灣~加油 (這波疫情真的影響好大)

單純支持台灣農友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顧瑋大學讀生物系,原本在實驗室做研究,為了找到最好吃的米,決定親自走到鄉間田裡,就從宜蘭開始出發! 顧瑋最後不但把研究心得出版了《米通信》,為了讓大家親口品嘗好米,還開了一家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
從30歲開始連續創業的顧瑋,自嘲每一次創業都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不斷的學習、不斷地解決問題,才能讓自己越來越踏實的走下去。
光影的延伸閱讀《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http://bit.ly/2THsRZG
撰文 採訪編輯:賴柔蒨/數位編輯:莊偉祺
❞ 在你我身邊,有許多人懷抱著美麗的夢想,他們努力耕耘、默默實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誠品30週年,我們以10位築夢者的故事,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在「夢與想像之境」,繼續踏實前行。❞
「我不喜歡吃到不好吃的米飯!」顧瑋擁有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的光環,沒有出國深造,反而和幾個朋友以「賣果醬」開始接觸台灣農產品,從創辦知名的「在欉紅」到「土生土長」等品牌,將台灣各地的食材故事透過網路分享給大家。顧瑋生產經銷的經驗包含果醬、果乾、米、茶與可可等相關製品,每件產品背後也都有她如何和農人「交陪」的感動故事。近期呼應《米通信》刊物而創立的「泔米食堂」,更實踐了產地直送餐桌的精神。訪問當天便有一群香港客遠道而來,尋覓至小巷中不起眼的店面,只為品嚐米飯真正好吃的單純味道。
台灣米的品味是什麼,不能一味只說「台灣就是好」
顧瑋實際到台灣東部稻米產地訪查多次,發掘台灣米的樣貌與發展脈絡。「米的品種決定口感七成」,一開始顧瑋試著研究「宜蘭有哪些品種的米?」這看似簡單的問題,竟難以找出明確答案,因此光宜蘭她就去了8次,從生產過程到營銷盡可能地通盤了解。2017年開設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並出版刊物《米通信》,第一期主題便以宜蘭的越光米為食材。顧瑋笑說,關於米一直都是個學習計畫,「只因為這個學習計畫實在太貴,所以一定要長出商業方式,不是純粹營利,只是要把學費賺回來。」在還沒釐清台灣食米的品味之前,她都將持續學習。
顧瑋在農產品這條路上邊實際走訪產地、邊學習,生產經銷從果醬、果乾至油鹽醬醋都有,每樣產品都有背後如何和農人交陪,如何被他們的堅持感動,又如何將其串成生產鏈的動人故事。習慣和農友建立對等關係的顧瑋還透露,「有時候最找麻煩的人,可能是教懂最多知識的對象」。親自到達許多產地的顧瑋坦言,我們在講台灣物產的時候,不能只是一味說「台灣就是好」,要有足夠的內涵去溝通我們相信的價值。
瘋狂掃貨的影癡,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當人生遇到挫折的時候,顧瑋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電影,從小跑遍各大影展的她算是個影癡!曾經把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在《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等作品一度網購掃貨,更拿出車上正在聽的CD唱片分享,可見其熱愛程度。每當生活被逼很緊的時候,顧瑋也喜歡看步調很慢、很安靜的日本電影,最近在飛機上看完的《羊與鋼之森》更是讓她回味再三,當中描述小人物的故事也與她關注產地小農的精神呼應,顧瑋也期許在未來能繼續當個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最感性的理科出身,30歲遇到唯一認定的「老闆」
大學讀的是生物系,顧瑋稱之為「最感性的理科」!從中她關注到生態,看到完整的大自然是如何維持和諧性與多樣性,於是被農友打動,從醫學研究所走入田間。顧瑋虧自己常常一廂情願,每一段創業從「什麼都不會」開始,至今父親仍是忠誠的「反對黨」,認為不管是從事研究,還是考個國家考試當公務員,都遠比現在做的事情穩當。但顧瑋坦言,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不知道該做什麼事的時期,想做的事能力可能不足,能力足夠的事又不一定是夢想。
回想至今人生最大的轉折點,莫過於30歲時離開一手創辦的「在欉紅」,頓失方向的顧瑋幸虧當時出現長輩支持與幫助,從頭開始學如何做伴手禮、做選品實在很辛苦,更稱「現在能分享許多求生技能,都是那時期學會怎麼活下來的!」而那位長輩也是顧瑋至今唯一認定的「老闆」,讓顧瑋提醒自己30歲後更須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顧瑋以一個實際到當地「交陪」的學習者角色,發掘許多農業感動人心的故事,不管是探尋台灣米的品味、追求在地農產的分享精神等,都將把台灣食材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更多內容請看► http://bit.ly/2uxiX2X

單純支持台灣農友 在 市面上的芝麻菜大多是進口,在台灣農友努力下孕育出新品種「國王 ... 的推薦與評價
市面上的芝麻菜大多是進口,在台灣農友努力下孕育出新品種「國王芝麻菜」,在地栽培的高品質不僅新鮮,不灑農藥、無毒栽培,直接生吃都很安心。 http://goo.gl/Nu50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