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ula5566 (狠魯)》之銘言:
: 各位前輩大家好
: 小弟112機械學113機械碩,年初剛畢業,多益金色,目前在找第一份工作
既然是同校學弟的話就回文一下
你把我這篇看完,再回去看第一篇推文,就知道為什麼大家要這樣說
: 投的缺以機構為主
: 目前有幸拿到三個口頭offer,下周要給回覆
: 1. 兆普
: 2. 廣達
: 3. 和碩
小弟在機構領域浮沈多年,發現做機構有三種人比較主流(可能有特例,講常見的)
1. 別的領域不會,coding電子學都普普,反正就繼續念就研究所畢業了
2. 對機械畫圖也不排斥,反正力學工數什麼期末考惡補也能過
3. 沒有意識到這個領域賺錢真難的機械系學生
你說,那沒有那種對機械組裝,製造機器人還會用樹莓pi控制機械的狂熱學生嗎?
有,這種學生通常早早就進入這個領域,然後發現機構工程師很難賺,
因為實力很強什麼都會,最慢研究所就轉行了QQ
許多機械系學生都沒意識到這領域有多難賺錢,默哀一下QQ
不知道你的職場目標是什麼?如果是賺錢,因為機構工程師平均薪水比較低
就算你拼死拼活升到主管,的確不如半導體,軟體,IC設計的新人
先扣掉小公司不提,大部分人要薪水好一點
就是科技業,尤其是外商科技巨頭
一般人加入巨頭的路有
1. 加入模組廠,練功練久,加入FAAMG+DHL
2. 加入代工廠,練功練久,加入FAAMG+DHL
3. 直接加入品牌,看實力選擇中小型外商或是直接FAAMG+DHL
這兩年通常考慮是3-->2-->1
這幾年AMAZON收購RING, 開展AWS
GOOGLE收購HTC, FITBIT,開展GCP
都在台灣大招人,新人要進去已經算蠻多機會了
學歷英文實力好的人,基本上都是直接挑戰拉
DHL伺服器的,現在也都收很多新人了
不像以前只收十年經驗的老人
中小型外商也不少,小G,UBIQUITI...需要機構也一堆
就小弟這兩年的觀察
英文好的人還是優勢蠻大的
不知道為什麼機械學生口語都不太好
但是面試只看口語,我沒看過台廠以外的人考閱讀測驗的XD
所以要面試外商,專攻聽說就好
你有金色,假設你有不錯的基礎,口語練習一下,
基本上外商到現在都還在狂招人啊,裡面一定有能接受新人的
薪水開多少你都要去就去得了,一定比其他起薪要好
先去一間外商,再跳另外一間就容易了
然後實力夠就不用去代工廠(2)練功了
雖然還是很多人能從代工廠跳,但扣掉早期元老(跟客戶合作很久)跳過來的
現在很多會避免從代工廠直接挖人(迴轉門)
或者是會認為代工廠的人了解有限(客戶讓代工廠知道的東西其實不多)
優勢並不高
我也看過成績很好的學生去代工廠被弄到基本觀念都不懂
問題問到最後他的答案是問客戶怎麼處理的
真的是有毒@@
除非能夠站穩在跟客戶討論設計的位置(這之前可能要雜事做很久)
不然真的是不要去惹
模組廠(1)基本上就是跳客戶模組端負責的工程師
也不難,但是就缺比較少
以機構來說通才比較簡單混,專才風險比較高
再來模組廠薪水普遍較低,有韓廠和中國的競爭下
已經很少模組廠會有大爆發分紅
你要磨到能夠跳頂級客戶,基本上已經喪失好多年存錢的機會
要到你跳槽到客戶那邊薪水才會明顯成長
代工廠至少偶爾分紅就會爆發一下(尤其投胎到對的BU)
海公公,肉醬和皮卡丘康寶被嫌到這樣,還是很多人去,就是其實還可以
回到你的清單,你只有(1)/(2)兩種選擇,大家才會覺得你的選擇很奇妙
還是多找找吧,至少還有石頭可以去練功
你學歷英文都可以了
如果品牌公司都不找你
你應該要先檢討自己策略有哪些地方不對
履歷有沒有要健檢的地方
是不是沒有找到學長姐內推(你有兩間最多強力學長姐的學歷應該是混血王子才對)
而不是從這幾間挑
讓人覺得你要再加油啦
加油~
--
我進階職場的Podcast: https://linktr.ee/Techjobntalk
不講人力銀行講的,不講人資會講的
講那些資深外商工程師講的,怎麼了解職場背後運作的原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138.6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649665026.A.2D2.html
即使是在同一間公司
而是最後還是要去大外商的機構
基本上人都是跳來跳去所以不會太差
就算薪資本地化
他們那種很差的薪水拿到台商來看都是很好了
※ 編輯: moboo (114.37.138.63 臺灣), 04/11/2022 23:14:07
... <看更多>
外商機構 工程師 ptt 在 [請益] 想找外商(機構),是否對自己有錯誤期待- 精華區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
嗯咳,是的我又出現了。:)
看完這篇,回想到十年前的我,有一點小小的心得想要分享。
(可能會有點長,有點囉唆。:P )
1.外商要找的機構工程師?
2.台灣十年前的狀況,和我回頭看自己是什麼問題?
3.移動力也是競爭能力,你的熱情在哪裡?你今天做功課了嗎?
======
以下討論,不比下限值也不比含金湯匙出生的人。囧
( lol 很混,偷懶,只想錢多事少離家近什麼的... 我沒興趣討論。抱歉。)
tl;dr
======
1.
需要年資這件事,一直到累積了一段時間,才知道重要性。我最喜歡比喻的是,設計
硬體就像是養小孩,要親自養過幾遍,才會知道什麼階段你需要做什麼,看什麼,注意
什麼。就算再怎麼天資聰穎,很多事還是需要時間,遇到問題,和團隊一起找方法解決。
從中學習你[需要哪些工具] 來加強你的分析能力。
從一個完整的過程來說(非常簡略)
- 跟團隊討論產品的規格,要知道市場大概在哪,知道功能,使用的挑戰。(architect)
- 然後做 prototype, 根據設計產品選擇材料,(金屬/塑膠/皮革...) 根據選擇材料設
計細節。這時後第一要考慮,產品的感覺,手感,重量分佈 (human factor)
(大公司或是大部門,通常會有專職 Industrial Designer 或是 architecture)
再來,可以使用的材料
(舉例:天線不可以被金屬屏蔽,speaker 需要特殊塑膠...各式各樣非常多需求)。
好的機構設計,是會提升整體產品性能的。
最後是,每個選擇的材料,都有設計的極限。
(塑膠會有材料厚度比/undercut 問題,金屬stamping,casting,forging 各有細節...)
設計極限會讓你需要一直無限迴圈的推進製造極限,同時修改設計,以達到可以組裝,
滿足功能,(功能包括信賴性測試,現在很多3D 繪圖軟體都有內建可以跑簡單結構分
析功能。)又可以開模生產。
- 差不多設計開始收斂,就可以發包給廠商。然後會有為期約3個星期的時間是
DFM review (design for manufacuring 根據設計複雜度,可能更長可能比較短)。
這時候是很考驗實務經驗,所謂實務經驗,不是瞎猜,是可以有理有據的[一起解決問題]
像是,幫廠商想分模線可以放在哪,滑塊怎麼動,水路怎麼擺,進膠口位置合理嗎?
成型刀可以怎麼設計,治具/夾具/對位的細節。重點尺寸在哪裡,原因是什麼?幫忙設計
量測手法。
如果生產製造有瓶頸,再回頭跟團隊討論修改設計(這時候就有開不完的喬設計大會...)
重要的心態是,一個新產品又複雜的設計,是不可能一次到位的!
一次次挑戰瓶頸,每次的對話和學習,都會讓人一直成長。越挫越勇的把產品生出來。
- 最後就是生產製造,看 Cpk用點小軟體跑趨勢。(minitab,jump...)
FA (failure analysis) 又會是一場硬仗,這時候如果改設計又是一個大陣仗...
這裡很需要跟代工廠團隊合作的能力,說話和解釋的技巧,還有鼓勵/帶領代工團隊一起
做 DOE (design of experiments)。
以上是我在美國的工作狀況。猜想台灣外商的機構工程師也是很雷同,
三年說真的要可以獨立作業真的有困難。機構越老越吃香,絕對不是在倚老賣老。
(在此不討論特例 lol )
主要是產品設計[是整個團隊的中心], 無法扛起以上的溝通協調,會喪失 credibility。
我猜想是會非常非常痛苦的。這也是為什麼面試的時候會很嚴謹,怕這種壓力把人嚇跑。
也怕你進來,講這個不知道,講那個不懂,又怕問,也不敢組織大會議跟大家報告。
======
當年在零組件廠做幾年,對零組件怎麼放在系統設計好奇,於是轉到系統廠,做一做然
後開始對於系統怎麼被設計出來好奇,又了解大部分原設計不在台灣,於是萌生出國唸
書的念頭 (細節有post在 studyabroad)
念完碩士有點想家,想回台灣找工作,薪資和就業狀況讓我不是很滿意,也運氣很好找
到美國的工作。現在回頭看,其實可以理解問題在哪。
[半數以上] 台灣和亞洲區,還是以代工為主,可能因為投資風險低,也可以大量用沒有
經驗的人才壓低成本。(產品賣不出去會倒,代工只要有談好開線就有錢拿。)
但是當經驗累積到某個程度,想要跳脫這樣的大環境生態,在台灣三五年內是不會發生
的(我已經離開十年所以不確定)。這時候你的移動力就會變成競爭力的一部分。
移動是很辛苦的,要能夠適應新環境,能夠安頓家人安頓自己生活,適應跟各式各樣廠
商溝通,跟不同的人不同專業背景跨部門溝通,不同文化會在意的英文用字也略有不
同... 那又是另個故事了。
======
如果沒有移動力,那要怎麼提升競爭力?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資源
和文化國情。企業發展是幾十年的累積,部分也和國家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嘆)。做代工和
零組件,其實是很厲害很值得尊敬的路,原因是要對特別的專業有 [非常] 深入的了解。
散熱,塗布,光學,聲學...有些討論或是設計,都需要有專業人才,能夠看到分子層級
間的差異,來解釋或一起推進更多設計極限。這也是為什麼要大量用碩士甚至於博士生
投入業界,基本上這個策略是對的,解釋成要升學是因為薪水比較好,是有些偏差了。
窄一點的專業路在台灣是比較競爭的,我自己在美國的工作,有部分很受惠於亞洲的代
工專業。如果將來整合型的工作能夠在台灣受到重視,也越來越多企業願意投資,基本
台灣是有很完整的供應鏈和各式各樣技術了。 :)
請各位機械人,一起愛你自己,愛你的工作,尊敬你自己的專業。
======
抓到一點時間,又編輯了最後一段。
======
※ 引述《juliehsiao (123)》之銘言:
: 原PO目前25歲,很想找外商公司
: 覺得這是唯一能讓自己感到驕傲的出路
: TOEIC金色,自認英文程度不錯
: 但是無奈沒有太多面試機會,現職越做越不開心
: 希望知道外商公司用人的標準
: 以及是否自身有能力不夠的地方要再加強
: 有求板上大大們指點個明燈
: ==================================
: 機械系畢業後做機構設計的工作至今也將近三年了
: 差不多是過去前輩離職的時機
: 也是當初給自己的時限
: 由於產業的關係,前輩們大多往陸廠跑
: 薪水都能從80-90跳到200
: 對於機械系乃至台灣就業市場來說
: 都算是很不錯的薪水了
: 但是我覺得這可能不是我想走或該走的路
: 第一是這種跳槽飛昇的機會越來越少
: 第二是希望之後做的工作可以是用到英文的職業
: 因為英文能力是自認最大優勢
: 但是找了找外商的硬體人材職缺不多(相較軟體)
: 不然就是需求的是5年-10年的資深工程師
: 目前的想法有3,滿三年之後
: 1.到國外讀研究所之後在國外找工作
: 2.休息一段時間去打工度假再回台灣找工作
: 3.繼續做現在的工作,邊做邊找適合的機會
: 考量的點如下
: 1.要錢,現在算起做滿三年存款約200,怕不夠
: 2.擔心打工度假對自己未來求職沒幫助
: 3.維持現狀,越做越無力
: 以上 感謝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3.92.174.238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567875900.A.91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