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油的新亮點成分 ~ 專門促消炎介質(SPM)前驅物
炎症,不只是感冒喉嚨痛而已,全身疾病都與炎症有關。急性發炎是短期且局部性的,通常經休養或藥物治療後會痊癒。而真正恐怖的是不斷造成全身細胞損傷的慢性發炎,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器官失能,累積太久未正視的話,可能造成癌症!
炎症的消長,可以分成「發炎」、「消炎」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發炎」通常成因不只一個,病毒、細菌、促炎食物(糖、乳製品、烹飪烘焙用油、加工肉品、精製穀物、添加劑等)都會引起發炎。而我們常聽到的抗炎,都是針對這個階段,阻止發炎進行。
第二階段的「消炎」則是在有發炎的前提之下才會發生,身體會在發炎部位產生「專門促消炎介質(SPM, 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SPM是一種合成自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脂質調節介質,它能幫助免疫系統解決炎症,促進炎症消退,讓身體回復到非發炎的健康狀態。
SPM的功效源自其對免疫系統的整體調節機制,過與不及的免疫強度都屬失衡且有害於人體;而SPM就是能讓免疫系統達到全面性的平衡狀態。
超臨界萃取且具備多項先進專利技術的高濃度魚油才可能定性並定量SPM前驅物(17-HDHA, 17-hydroxy-docosahexaenoic acid),17-HDHA經攝食後可提供人體在較短的時間內合成SPM,它不會阻止發炎,而是強化人體自然解決炎症的能力。也就是說:傳統的抗炎都是針對第一階段「阻止發炎」;而SPM則是針對第二階段「解決炎症」,同時達到免疫全衡;這是一個完全顛覆傳統的嶄新作用機制,更是免疫營養領域的新亮點!
#魚油 #SPM #專門促消炎介質 #專門促炎症消退介質 #專門促分解介質 #超臨界萃取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國家衛生研究院近來開發出全球首創新型乳房腫瘤海扶刀系統,不僅保留海扶刀優點,更精準定位治療癌組織,降低皮膚燒傷風險,縮短手術時間,也取得專利申請。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442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
多元 系統 治療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 17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中)(文字版)
去年臺灣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 ,
不單創造了很長一段時間確診人數「加零」的這種成績,
給我們自己爭取來一段很長的安全時間,也舉世刮目相看。
但是到了今年 5 月卻有了破口,疫情爆發,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
有什麼值得我們當做前車之鑑,做未來的防範?
我訪問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學者,得到的一個印象是:
當然我們去年因為封閉邊境,鼓勵大家、要求大家戴口罩、勤洗手,
達到了相當的成績。但事實上也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太過於只關注在這些事情上,所以也見樹不見林,反而忽視了很多其他更根本性的問題。
我們現在就先從公共衛生,公衛的課題來說起吧。
1.
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美霞教授,對公衛的課題有長期的研究。
她說:其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
社會的防疫也是一樣。社會的防疫也是有「預防勝於治療」這個課題,
公衛就是那個「預防」的系統,所謂「治療」當然就是醫療系統。
陳美霞教授說,跟 2003 年 SARS 的時候比較起來,
臺灣公衛系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一直在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的情況在顯示在幾點上:第一,就是預算一直太低了。
像現在臺灣每年醫療健康支出的預算是超過 1 兆多元,
但是其中 96% 都是在醫療系統上,給公衛系統的只有 4% 左右。
這個比例在 2003 年SARS 爆發的時候就是如此,17 年後的現在仍然如此。
第二.整個臺灣在「醫療市場化」的同時,「公衛也跟著醫療化」。
所謂「醫療市場化」,就是醫院忙著找病人。
「公衛醫療化」,就是公衛因為預算不足,並且還要求盈虧自負,所以也要提供醫療服務。
陳美霞教授講了衛生所的例子。
她說:從 1950 到 1980 年代,臺灣的衛生所普及,在整個公衛體系裡發揮了小兵立大功的角色。
但是 1980 年代之後,衛生所不但減少,還要自負盈虧,提供醫療服務。
資源不但沒增加,工作還增加了一百多項。
到了選舉的時候,還要負擔一些相配合的任務。
公衛體系本來應該是防疫的主角,現在卻只能處理一些緊急事項跟一些表淺的問題,疲於奔命。
她認為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如果預算夠、資源夠,衛生所如果可以發揮更健全的功能的話,以衛生所對傳統市場的情況的了解、對消費者互動模式的掌握,一旦出現傳染病,
而他們對病毒的傳染模式也能夠有了解的話,這幾者相連接起來,
他們在社會裡可以發揮的公衛教育、預防的功能,會是非常強大的,不只是現在這樣子。
所以陳美霞教授建議:未來防疫的重點應該放在公衛上。
而公衛真正的主角是各地的衛生所和社區。
至於中央應該扮演的角色,就是統籌跟分配資源。
臺大公衛學院的李柏翰教授,他也提出他的看法。
他說:現在臺灣的學校裡面對公衛人才的培育,
焦點都放在病理學、流行病學上,做研發、做統計這樣的工作。
公衛人反而忘記了事實上公衛的工作需要大量跟人接觸,
必須要對人了解,對人文、社科相關的知識要有所涉獵。
所以他建議:為了培養未來公衛人對人文、文化的敏感度,
應該參考英國的例子,重視醫學人文、健康人文,
讓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參與到公衛課程的設計上。
2.
再來,一個社會是否能夠防疫成功,
跟這個社會是否照顧得好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有很大的關係。
也許你會問我說:這跟照顧弱勢群族有什麼關係?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陳美華教授說得很好。
她說:能夠看到邊緣地帶,世界就有機會變好。
同樣的如果我們日常就對社會的邊緣、對這些弱勢者不注意的話,
那到了一定的時候,到了疫情期間,所有的問題就會加倍奉還。
這樣看的話,臺灣今年 5 月之所以爆發疫情,也就很清楚了。
因為有兩大破口都是來自於弱勢族群。
一個是萬華茶室裡的工作人員,一個就是高科技公司裡的移工。
陳美華教授長期關心臺灣的弱勢族群,
包括了八大行業的工作者、移工、街友,以及社會低所得工作者。
陳美華教授認為:臺灣社會長期不肯正視色情相關的產業,
把它逼進了暗處,這一次萬華茶室終於看到了後果。
因為所有的事情進了暗處之後,就很難觀察、追蹤。
而社會把這些弱勢族群污名化之後呢,更給防疫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所以她認為像那個獅子會長站出來,其實有很大的勇氣。
但很多人卻是不但不理解他的勇氣,還嘲笑他。
陳教授認為:這些嘲笑有很大一塊出於大家的自保的心理、獵巫的心態。
但大家都沒有想到:像是舞廳、酒家、陪侍業這種工作全面歇業,
長期下來,他/她們怎麼生活?
因為這些人都是要靠每天拿的日薪來生活,
長期歇業對他/她們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
而一個社會要保持正常的運作,同時又兼顧防疫,
不可能長期把社會底層的一群人的生存置之不理、視而不見。
第二 也就是臺灣高科技公司裡的移工爆發疫情的事件。
陳美華教授也說,這讓我們看到了臺灣科技業雖然自稱提供最乾淨的工作環境,
代表先進、尖端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對移工的心態卻是非常有偏差的。
在這種偏差心態下,移工的生活環境那麼差,
有一天他們那裡成了爆發疫情的缺口,不也是很合理的嗎?
3.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林宗弘教授,長期研究臺灣的產業和勞動情況。
他的觀察也是如此。
他認為臺灣的勞動人口裡,有兩個族群是長期受到最大的剝削。
第一就是外勞、移工。
健保雖然有覆蓋到這些外勞、移工,但是醫療條件和居住條件都很差。
所以林教授認為:如何改善這些移工的生活和健康條件是當務之急。
並且,我們應該努力幫助那些有意願留下來,和臺灣一起打拼的移工成為移民。
再來,在臺灣的勞動人口裡,受到嚴重剝削的就是年輕人低薪族群。
從 1999 到 2016 年,17 年間臺灣的名目所得都沒有成長。
因為通貨膨脹,實際上還在倒退。
林宗弘教授說:上一次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
臺灣年輕族群受到了這種高失業率壓低工資的壓力,
22K 的影響持續了 7 年之久,直到大約太陽花爆發時才好一些。
而目前的情況,雖然相對有臺商回流、資本回流這些比較好的情勢,
但是因為疫情,所以使得今天的年輕人馬上要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
畢業就是失業。因此他認為如何協助年輕人低薪族群,
是一個非常立即而緊迫的課題。
4.
弱勢者當然不只這些,還有護理人員。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蔡友月教授說:
比起 2003 年 SARS 來襲的時候,17 年後 臺灣醫院裡的應對能力好了許多。
SARS 期間,大家完全不知道怎麼應付院內感染,
但今天即使發生院內感染,也可以很快地把破口補起來。
然而,還是有醫療能量不足的問題,特別是護理人員。
而護理人員在這一次疫情裡的努力,是特別令人感動的。
蔡友月教授說 很多醫生都向她承認: 醫生面對這些病人,
開了一些處方之後就離開了。
而那些重症患者是誰在照顧他們呢?
就是護理人員要穿著隔離衣,不斷地進出,留下來一同陪同他們。
所以護理人員的壓力是完全不同於醫生的。
護理人員一方面這麼令人感動地在投入她們的工作中,
但事實上她們處在極大的壓力下,也是一種弱勢族群。
在《讓我們勇敢夢想》第 8 集的報導裡 我們訪問過一家「無論如河」的書店。
這個書店是有四位護理人員背景的人所創立的。
而其中之一,就是創立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的梁秀眉。
梁秀眉就特別跟我們強調說:在醫院資本化、追求利潤化的情況下,
護理人員在醫院裡的壓力是外人所難以想像的。
她們不單人數減少,工作量加大,並且接受培訓的時間也減少。
因此她講:很多護士都說她們愛喝珍珠奶茶,為什麼呢?
是因為她們忙的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所以最方便的路子就是喝珍珠奶茶。
而據她所知,在這次疫情期間,她們的工作更忙。
很多人是連喝珍珠奶茶的時間都擠不出來了。
談完了公衛的課題、弱勢族群的課題,
接下來我們要談政府的角色,以及公民社會的課題。
下一集歡迎大家繼續收看,謝謝。
多元 系統 治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四樓豪宅 #一種理解心智的模式
🏠身體-情緒-思考-靈性-🏠
我們的心智很複雜,因此需要簡單好用的工具來管理。我為了將神經科學的發現和心理治療的方法融合為一,成為人人在任何情況下皆可使用的系統,努力了好幾年。我希望它是連小孩子都聽得懂的系統,即便是遇到很糟的一天、突發的緊急事件或危機,你也能使用它並俐落地向孩子進行解說,最後,我的大腦浮現了「四層樓豪宅」的比喻。
正坐著讀本書的你,一起來試試吧。注意自己是怎麼坐著的,你坐得舒服,還是不舒服呢?持續關注自己全身的狀態,你的腹部有什麼感覺?背部有什麼感覺?你的臉上有什麼表情?你有在呼吸嗎?
一樓是決定你是誰的根基,是那個能動作且有感官的哺乳動物身體。身體需要食物、需要睡眠、需要移動、跳舞以及玩耍。這些看似很天經地義的事,現代人卻常常忽視,並同時思忖著為什麼萬事不如意。請記得,一樓就是你的身體,它總是在那裡,而且值得探訪。
接下來,我們往上走一層,就是那個會從身體冒出來,且擁有自己樓層的情緒層。我們有一顆充滿感情的「心」,情緒會從身體中冒出來,但它不同於單純的感官反應。例如,在施行節食或健康齋戒時,你感到飢餓但欣喜,而且一切進行順利。同樣處於飢餓的情況,可能這次你生氣了,因為你把午餐放在沙灘上,暫離一會兒後,竟然被海鷗偷吃了。又或是,登山時你不小心迷路了,因為身上食物不夠吃而感到害怕。這些都是相同的感官感覺,但是發生的事件全然不同。
情緒比單純的感覺要更為鮮明與強烈,因為它們背後是有涵義的,代表有什麼重要的東西需要你弄清楚。恐懼、憤怒、悲傷和歡樂,這些情緒通常就是在告訴你當下某件事深層的真相為何,也會以其他方式讓你獲得力量,好度過眼前的難關。情緒是一種智力,在與他人的相處上尤為重要。
現在,我們再往上一層來到頭部,這是三樓,位在身體與情緒之上,你有個能思考的頭腦(雖然不總是很靈光)。頭腦裡有前額葉皮質,是你的執行腦以及分析腦,大多數人想到自己時,想到的只會是自己的想法。我思故我在──這可是大錯特錯啊!我們確實迫切地需要好好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為你提供強大的工具,以琢磨並增強你的思考能力。
「思考」是我們理解生活的方式,也是我們與周圍其他人交流的方式,把事情轉換成文字然後向外發送。用傾聽和轉變態度來回應他人的想法,有助於我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更新或挑戰自己舊有的觀點,獲得更寬廣的視野。言語是通往他人的橋梁;這是個活生生、閃亮亮的樓層。然而,請注意一點:言語不是你的全部,它只是一種工具,而真正的你是遠比「思想」還要更多的。就像大型組織一樣,執行長很重要沒錯,但前提是該組織的每個人都得完全參與並共同努力,才能運作順暢。一旦大腦學會尊重所有其他部分後,事情就可以真正開始運作了。
我們現在已經探索了這棟豪宅的三個樓層,很多人可能會說,沒了吧,身體、情緒和思想,就是人類全部的配備了。當然不是這樣。現在請改為向外思考,思考那些圍繞在你身邊的人事物,甚至是範圍更寬廣的事物,例如浩瀚宇宙。然後想想不停流逝的時間,過去與未來,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鏈──那些出現在你之前的先祖,與在你之後誕生的後代。
從這觀點來看,不難理解你是宇宙中微小的一個塵埃;然而,不論是否理解這點,許多人常會犯下兩個嚴重的錯誤:第一、覺得自己無關緊要;第二、認為自己獨自活在一個沒有溫情的世界裡,並因此變得抑鬱沮喪。
我要鄭重告訴你:你並不是個分離的個體,也不是個無關緊要的存在。你是萬有的一部分,就像葉子是樹的一部分,或雨滴是海洋的一部分一樣。沒有葉子,就沒有樹;沒有雨滴,就沒有海洋。這個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如果想要在生活中實際些、理性些,就必須想到這一點。我們是偉大存有的一部分,也朝著更大的成就邁進,如果能明白這一點,我們的生命就會更加茁壯且益發重要。
人生是場舞會,一場等著我們加入的盛會,然而它也是個需要我們貢獻的計畫:一個豐盛人類的大工程。本書將提供多元的方法,不僅讓你能從智力上掌握這點,而且還可以讓你真正感受到融入自然世界的豐盛感,融入人類兄弟姐妹情誼的親密感,讓你不再覺得孤單。也就是體會到許多偉大的宗教都在傳達的核心概念:你是被鍾愛著的。
豪宅的四樓,是我們與萬有連結的所在,我們靈性的家。你與周圍神聖合一的萬事萬物連結著,這與有沒有宗教信仰無關,而是一種更直接的經驗和感覺。在世界上找到歸屬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渴望,甚至願意窮盡一生去追尋。靈性位處最高樓層是有原因的,因為靈性是讓我們身心系統能正常運作的必要存在。
這個最頂層與其他樓層不同,它是個空中花園,向天空敞開著。我們都知道,靈性很難用言語表達,因為言語旨在傳達細瑣且分散的事物,像是湯匙、貓狗等,而不是規模宏大的神妙之事。但是,你還記得小時候那種純然喜悅的感受嗎?我記得自己還是個小男孩時,在沙灘上迎風奔跑,海鷗在天空盤旋,海浪拍打出朵朵浪花,雲朵聳立在海洋上的經驗,我感到全然地自由自在,而且某種程度上「成了萬有的一部分」。
當你向外凝視時,會逐漸了解到自己甚至完全不需要這棟豪宅,你能無懼地活著,並做著非凡的事。實現這想法會需要透過一整本書的協助,然而我們已邁出了第一步。旅程就此展開。
--
本文節錄自《#順應人性》,作者史提夫‧畢度夫為來自澳洲的家庭諮詢師、親子關係作家。讀讀本書 👉 https://reurl.cc/7rOkjl
多元 系統 治療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國家衛生研究院近來開發出全球首創新型乳房腫瘤海扶刀系統,不僅保留海扶刀優點,更精準定位治療癌組織,降低皮膚燒傷風險,縮短手術時間,也取得專利申請。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442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多元 系統 治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零傷害,中醫治療癌症:用現代免疫學解讀中醫治癌的智慧」介紹
訪問:作者:陳博聖 中醫師
內容簡介:
中西醫聯手,癌症治療未來趨勢!
多元治療,提升身體抗病力與修復力
全面解說中醫治療癌症的科學理論,
收錄罹癌不同階段中醫輔助治療的實際案例;
癌症特診主治醫師,
帶你重新認識「新科學中醫」!
● 用中醫古老智慧解讀癌症最新療法
癌症治療已不侷限於化療、標靶藥物狙殺腫瘤細胞,更強調提升身體免疫系統抗癌能力的「免疫調控平衡」,以及調整細胞內外病理環境的「腫瘤微環境」。此概念,正與中醫扶正祛邪,提升抗病力,以及重視體質,由內而外兩者兼治失衡身體的觀念相符。
● 科學轉譯中醫,找出中西醫共通語言
透過科學研究,將中醫古典用語翻譯成現代醫學語言。以治則為例:清熱解毒轉譯為科學原理,就是增加抗氧化能力和抗發炎;活血化瘀法,在癌症治療上則有抗凝血、抑制腫瘤血管異常新生的功效。藉由轉譯,讓中西醫在彼此能溝通的狀況下,攜手照顧癌友。
● 中醫介入癌症治療的五大時機點
治療前,讓中醫調養體質以面對接下來的抗戰。治療中,幫助緩和化療的副作用,包括改善癌因性疲憊、維持腸胃功能、白血球數量回升避免感染等。當西醫治療不如預期,癌細胞產生抗藥性,也可經由中醫介入產生更好的療效。觀察期階段,中醫能調養身體,降低復發的機率。未期患者則可以藉由中醫緩減癌末的不適,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作者簡介:陳博聖
中醫師。畢業於建國中學、臺中中國醫藥大學。曾任職於長庚醫院中醫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行醫十六年,在門診曾遇許多癌症患者求診,自己亦有親友罹癌,因而毅然踏上中醫癌症治療這條艱困專業之路。有感於一般民眾與西醫腫瘤專科對中醫不了解所產生的不信任,決心用科學解開中醫之謎,將中醫治則轉譯為現代醫學能理解的語言,當中西雙方能夠彼此溝通,才有機會互相合作、共治癌症。現任京禾中醫診所癌症特診主治醫師、歐恩特轉譯生醫執行長。
經歷
長庚醫院中醫部總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
中西整合醫學會癌症研討會專題講師
中醫師公會中醫學結合免疫學抗癌新解析專題講師
警政署特約健康照護醫師
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學院健康管理研習講師
TPCMA and ETCMA 臺北中醫學會和歐洲中醫組織德國漢堡簽署MOU團長
兩岸醫藥產業戰略合作「借鏡中醫智慧根治慢性疾病的科學配方」講師
徐台兩岸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論壇「你不知道的健康真相」講師
作者粉絲頁: 京禾中醫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行銷合作: 一方青出版國際-greenfans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多元 系統 治療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治療惡性腦瘤有重大進展,由長庚醫院與國衛院及科技部共同開發一套「聚焦超音波系統」,過去罹患腦部惡性腫瘤的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14到16個月。除了治療藥物有限以外,最主要是投藥都被腦部特有的血腦屏障阻隔在外。如今治療惡性腦瘤有了重大進展,由國內長庚醫院研究團隊與國衛院、科技部,共同研發一套「聚焦超音波」系統,能讓藥物在特定時的時間,到達定指定腦部腫瘤區,大幅提升療效。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670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