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棒的分享,專業投資人必讀。
本文为高毅资产董事总经理、首席研究官卓利伟和研究员团队的投研分享讨论会的部分纪要。
"當然對做博弈的投資人來說,他們可能只做了歸納與推理,或者在邏輯和推理上可能比別人稍早一步、更強一些,他也能賺到了智力優勢的錢,但卻很難持續獲得成功、過程也會比較忐忑。但對基本面研究來說,我們要努力把這三個步驟都做好。我們要做的是把通常60%確定性的理解提升到90%以上,事實上60%確定性的判斷幾乎是沒有決策價值的。
這個原理可能是這樣的:通過更有效的實證研究,也許掌握的只是比市場多出10%的有效信息,卻可能讓你對問題的理解力、基礎信息的處理能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從而把研究的確定性提升到顯著高於大部分人的水平。這個可能就是創造阿爾法價值的過程。
舉個例子,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公司,分散在各個行業,假設20家公司需要研究。其實這20個公司一定會有某一些顯著的共性,在宏觀的、產業中觀與企業微觀層面的一些顯著的特征是共通的,依據這些邏輯假設我們深度研究了其中的5家公司,最後在3家公司上重倉買入,並獲得非常好的收益,我認為這個投資就非常成功,或者說買入的3家公司的收益率好於20家公司的總體收益,這就是成功的投資。至於沒有投另外的15個公司,邏輯上根本沒有關系。如果要讓一個研究員在一年內對20個公司進行非常高質量的研究,其實是非常難得。把5個公司研究到90分遠比把20個公司研究到70分,反而要容易得多,而70分的研究是沒有阿爾法價值的。"
"要做好研究與投資,我個人認為從業者需要一些顯著不同於其他行業的特質。某個公司在校園招聘上提到三個詞:求知欲、誠實,獨立。我認為這是非常牛的總結。
第一個,求知欲/好奇心。這個才是一個人內心最深的自我驅動力,是一個人內心的底層代碼。我把這個稱為“無壓力與無任務情況下的自我驅動力”,沒有考試壓力、沒有考核壓力、沒有人給你布置任務的時候,你都會痴迷於研究某一個有意義的問題,那麼在天性上,你就非常適合做研究工作。
第二個,誠實。實際上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這方面都做的遠遠不夠。誠實這個東西看起來是很簡單的要求,但實際上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人總是更容易接受、甚至強化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有利於證明自己觀點的論據,更容易接受獲得被認同的東西。如果有個人和你PK,大部分人就會逃避或抵觸,這個對投資或研究問題是不利的。我們要有非常強的自省和糾錯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讓自己每次錯的成本越來越小,並且不斷減少錯誤的次數。 投資不應該有什麼悲觀的或樂觀的看法,只有客觀的看法,對研究對像要客觀,對自己的認識更要客觀與誠實。對自己能力邊界的認識要非常清醒,要知道你一直不敢面對與自我逃避的重要問題,總會在某一天找上門來的。“如果你不夠真誠,你終將成為自己的犧牲品”。
第三個,獨立。如果我們講的東西都是別人的二手資料和二手觀點,是沒有多少價值的。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其最重要的好處就是能夠進行清晰的歸因分析,並會逐步積累屬於自己的可以持續優化的思維體系。另外,無論是多麼權威的意見,也要經過自己嚴謹的獨立判斷,不宜直接引用,否則創新思維就不可能發生。"
"1、建立屬於自己的智慧圈
不管是資深的還是剛從業的,都要學習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智慧圈。在一個重要課題上,要有3個以上的行家裡手成為你的朋友。這樣對研究那個課題,是站在那3個牛人的肩膀上。為什麼是3個?因為即使是一個很牛的人,即使是企業家自身,也可能因為自我立場(利益立場、情感立場等)的偏見導致錯誤的判斷。芒格說,“立場導致偏見”。假設每個人的腦子裡有5個重要課題,每個課題有3個朋友,那就有15個人;每個人背後又有幾個朋友,這樣的智慧圈就非常厲害,這有點類似互聯網思維,這也是一種認知盈余。我們每個人的大腦是無邊界的,智慧圈也是無邊界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成為很多領域的專家,但可以通過不斷向很多專家與牛人學習、經常進行深度的思想分享,互相啟迪思維。
2、廣泛的學習與閱讀
我們這個研究工作本質上就是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同事學習,也向書本學習。除了眼前的當下的任務之外,要進行廣泛的閱讀,對長期重要課題的深度閱讀與前瞻思考非常重要。廣泛的閱讀、獨立的思考、深度的討論與互動。
3、構建獨屬於自己的研究體系
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單獨屬於自己的行業與公司研究的邏輯框架與方法體系,對於年輕人來說,更需要把基礎的工作做踏實,在做基礎數據的同時才會有自己的思考沉浸其中。要通過持續的學習、不斷的積累來持續優化與修正這個體系。
4、結構化研究文檔
日常工作中的研究效率怎麼提高?建議把自己的工作底稿進行結構化記錄。比如對於一個重點研究的公司,可以把各種重要信息放在一個EXCEL表格裡,把各種要素進行有邏輯的數字化表達。過去調研的,階段性思考的東西,都放在這些文件裡面,然後不斷的更新。下次拿出來討論、編寫與輸出文檔的時候,就非常方便。幾年下來,這些研究成果沉澱下來是非常有價值的,還方便對自己過去的研究進行復盤。 "
"從研究的時間精力分配上,我個人覺得應該將70%-80%的時間花在重要問題上。而把較少的時間花在短期變化的公司上。要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一個產業最重要的大方向與最關鍵的變化上,以及在這個邏輯下的最重要的少量公司。每個人在漫長的職業生涯裡,一定要樹立做重要事情的思維,才可能磨練這個能力,越早明白越有利。如果一直忙於做短期的事情,那麼思考長期重要問題的能力就難以積累,人們通常容易忽略短期不緊迫、而長期十分重要的事情,反而忙於應付短期緊迫、長期價值不高的事情,這是本末倒置的。
研究一個課題的出發點一定要是這樣的,當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實很多行業與公司用排他法就可以判斷。比如長期趨勢非常明顯向下、而且行業底部難以判斷、總體估值又不低的行業,基本上就不要看;比如那些在熟悉領域都沒有做出多少成績、團隊又沒有換的公司,他說要在一個全新的行業做到如何如何,這基本上就是吹牛;比如一個說自己技術如何牛、如何高科技,你發現其產品毛利率很低、人均收入很低,基本上就是假的。這些簡單的常識判斷就可以排除很多公司,對於這些類型的公司,無論漲的多麼牛,都不是我們研究的對像,就像前面我說的,研究的目的是要把高價值的事情、重要的事情的確定性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才有真正的決策參考意義。"
"回過頭來看,其實市場中基本面驅動的牛股非常多,大部分投資者對很多公司不是沒有研究過,而是研究的深度不夠,才會在投資的過程中患得患失錯過很多機會、或者中途下車,最後收益率不夠理想。另外,當組合的股票只要超過一定的數量,其風險的分攤就有顯著的提高,業績的波動其實是不大的,這個邏輯非常簡單。 "
"對於研究員來說,我建議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建立與持續優化自己的研究體系,培養判斷產業大趨勢與關鍵變化的能力上,並能夠對其中最重要的少數公司做到業內一流的研究水平,而不要把時間花在碎片化的細枝末葉上。對於新入行的人來說,要先從一個重點領域入手學習做深的方法,並把這個方法逐步拓展到其他領域。
總體來說,不管是基金經理還是研究員,還是剛入行的年輕人,都要樹立思考大問題的習慣。研究大問題、大方向,做大概率的事。對於小的問題上判斷正確,作用很小。人生最缺的就是時間,時間是每個人唯一稀缺的資產,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要學習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極致。"
http://www.gelonghui.com/p/98545.htm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