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口訣: 彼得聖吉-學習組織的七種障礙. Mobile uploads · Aug 25, 2015 ·. View Full Size. Wagi Losing and 10 others like this. ... <看更多>
「學習型組織口訣」的推薦目錄:
學習型組織口訣 在 公共管理口訣範例 組織學習(08/20)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組織學習 (Organizational Learning)聖吉(P.Senge)於其《第五項修練》主張修練─1. 系統思考:最重要之修練,著重整體觀進行全盤考量2. ... <看更多>
學習型組織口訣 在 讀書口訣(摘自ptt) -。~ 媽和咪的秘密基地~。 :: 痞客邦:: 的推薦與評價
死丹丹漢堡,三位煮四斤就好這是斯坦柏格的三維智力理論-- 組織、肆 ... 學習型組織「願」(景)對學習(團隊學習)「心智」「自我」「系統」有幫助. ... <看更多>
學習型組織口訣 在 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推薦與評價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五項修練口訣,學習型組織口訣,學習型組織五項重點,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阿摩,第五項修練心得,第五項修練電子書,第五項修練系統基模,第五項修練自我 ... ... <看更多>
學習型組織口訣 在 經驗分享(補充名詞解釋)#國營聯招企管學習資源分享#管理學篇 的推薦與評價
善用口訣(一定要有口訣不然會很難記) 管理學的內容真的太多了,有的還有比較 ... ☆Q: 影響組織設計的關係因素有哪些? ... 如何轉型為學習型組織? ... <看更多>
學習型組織口訣 在 [心得] 101國小筆試+教育口訣分享- 看板studyteacher 的推薦與評價
本篇心得雜亂不是很有系統,有興趣者姑且看看。
[前言]
本來不打算發分享文,因之前分享被無端轉載未註明出處令人不舒服,
不過轉念一想,多數板友都是善良有禮的,且實習教師板惠我良多,
今年既然順利考上正式教師,那麼我仍願意分享一些自創的口訣盡點心力。
先說一些讀書的事。
我實習後代理了一年,也兼課一年,今年有幸通過台北與桃園的國小初試,
台北初試總分78.333(最低錄取標準74.667)
桃園初試總分80.60 (最低錄取分數76.2)
或許不像強者筆試都考90分以上,不過相較於複試成績持平,
我想初試算是我較能分享的部分。
[讀書:重質不重量]
對於筆試我只有一個想法:重質不重量。
其實我花在讀書的時間沒有辦法像強者一樣每天讀十小時以上,
但是我每天都有讀書,就算有時只讀兩小時但讀書的時候絕對專注,重質不重量。
我有時會忍不住想上網逛逛,有些人採取老祖母法則規定自己要讀完某章節才可上網,
但我分析自己的個性不太適合,我是屬於滿足需求與完成雜事後才能專心念書的類型,
所以我會在讀書前將所有想做的雜事做一做,並且仍保有部分休閒活動放鬆自己,
以便在讀書時可以在最高效率狀態,想睡覺就去睡覺,
腦袋混沌硬撐著讀書並不會比較好,適時的休息可以讓海馬凝固材料,
我個人讀書的最高原則就是「重質不重量」,當然若能質量並重應該是更好。
(考上後我媽還跟我說:好啦,我看到你的努力了,不然我都看你在睡覺以為你沒在讀。
哇咧,我之前跟他說我要讓海馬凝固材料他都不相信我)
[每日作息表]
我做了一個時間表記錄自己的每日作息(包括起床與睡覺時間),
一段時間後會清楚發現自己睡覺的習慣與讀書的時間多寡。
例如我發現我每天晚上加午睡都需要睡滿十小時才能夠精神飽滿,
晚上若晚睡早起,身體自然在午睡或其他天的睡眠就會補回來(總計一定是十小時),
所以安排讀書計畫時,就不會異想天開的安排自己只睡五小時這種事,
畢竟長期下來睡眠不足,對讀書與備課教學實在不是一件好事。
然後我每天開始讀書時會按碼表計時,不分科目只累計自己一天讀書時間,
中間若有休息就按暫停,繼續讀或換科目讀就將時間接續累計,
每日睡前結算登記在每日作息表格裡,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避免自己有讀很久的錯覺,
還可以順便檢視自己每天花多長時間在讀書,
其實有時候會誤以為自己已經讀很久的書了,沒想到看碼表後才知道讀沒多久。
[做考古題:主動解決問題]
我認為做考古題的態度應是「主動學習並先自己試著解決問題」,
會有這樣的感觸在於我做阿摩試題時,
經常看到很多伸手牌對於不懂的題目只打了一個「?」就沒下文,
但往往在估狗後的前幾筆資料內就會有答案。
我認為做試題不求量多,但要求「懂」,依舊是「重質不重量」的概念,
遇到問題就算要花上二三十分鐘,能解決一個問題,往往類似概念就一併解決。
我的習慣是某個問題不懂後我會去搜尋理解,順便再把該理論看一遍,
如果第二次遇到相同概念還是不懂,就抄在筆記本上。
那些只打問號等著別人幫你解答的版友,奉勸你們自己找答案,
找答案的過程或許要花時間,但絕不是浪費時間,
因為就算你短時間掠過試題以為節省時間,但之後寫題目時相同問題還是會一再出現。
[多做善事]
另外,考前我認為還是要多做點善事,因為過程中受益的仍可能是自己。
例如我之前在板上分享了 [101法規修訂彙整] 和 [主題年「OOOO年」整理]
原本我只是自己整理要看的,後來覺得考前應該做點善事,所以分享給大家。
一開始也擔心會不會助長了考場對手的能力,
後來發現藉由分享會督促我把資料看熟(總不能自己分享了結果自己沒看完吧)。
考桃園那天,我看到站在我對面的考生拿著我分享的法規修訂資料在閱讀,
本來讓我覺得很緊張,擔心我幫助了我的對手得分,
但再進一步想,我發現那份修訂的法規在我整理的過程中已經有了印象,
再重新整理瀏覽一遍後我已經看熟了,所以就算別人擁有該份資料好像也沒什麼好怕的,
果不其然那天就考了一題專任輔導教師的題目,真慶幸我會寫。
所以我認為考前還是要多做點善事,不要吝於分享,也不要害怕自己整理資料。
你若總是期待別人整理資料分享給你,那些最後都不會是你的,
只要你能夠主動一點,在整理的過程你的大腦自然會幫你留意重要訊息。
[態度]
請不要有「考生最大」的想法。
考生或許壓力很大,但我覺得自己要找到方法調適,
而那方法不應該是對家人予取予求、發脾氣。
人生不是只有考試,家人與朋友是一輩子的,
不必為了一場考試就變得六親不認、口出惡言,
沒有人有義務為你做任何事,「親暱生狎侮」更是教甄考生應避免之事,
如果你與家人或朋友相處熟了之後,就變得比較不尊重、不客氣,
那麼要如何教導學生時時抱持感恩的心呢?
所以我從來就不覺得我是考生就應該有什麼特別的待遇,
我在學校認真備課、教學,回到家就讀書、休閒,
我不會以考試為由把書帶到學校看(我認為邊教學邊讀書非常沒效率),
也不會以考試為由要求家人一定要為我做任何事,
甚至他們曾問過我需不需要陪考,我都說陪考很無聊我自己去就好。
然後人生的路有很多條,真的考不上就轉換跑道也無不可。
老實說,本來決定今年沒考上就要轉行了,
我始終相信很多事情有時候不能強求,
只要我盡力了,該是我的終會是我的,不是我的強求也不會幸福。
所以「盡人事、聽天命」吧。
[教育口訣分享]
前面囉嗦這麼久,終於來到教育口訣分享,
其實多爬文與多做阿摩考題會發現有很多板友分享了有趣的口訣,
礙於那些是別人的智慧結晶,在此就不再重複分享,
僅分享數則我自己發想的口訣,為數不多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三品運動】職位得,是活人 (請跳著看)
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為人有品德
是 職 活 位 人 得
【三生教育】生存活命
生存、生活、生命
生存 活 命
【讀書技術】
PQRST:Preview、Question、Read、Self-recitation、Test
預習 發問 閱讀 自我重述 測試
(1) 預 問 讀 宋 詩
SQ3R: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
瀏覽 發問 閱讀 背誦 複習
(2) 懶 問 讀 宋 賦
OK4R:Overview、Key ideas、Read、Recall、Reflect、Review
瀏覽 要點 閱讀 回憶 反應 複習
(3) 懶 要 讀(多) 一(點)反 覆 (練習)
【Gagne學習條件論】
學習歷程:注意警覺→期望→回憶舊經驗→選擇性知覺→編碼儲存→行為反應
學習歷程(拿著)警 旗 回憶舊經驗,選擇 編碼 行為
→增強→引發回憶
增強 引發(的)回憶
學習階層:訊號學習→刺激反應連結學習→連鎖作用→語文連結→
學習階層(的)訊號 刺激 (了) 連鎖 語文(補習班)\
→多重辨別→概念學習→原則學習→問題解決
(推出)多重 概念(,) 原則(上是為了)解決問題
學習結果:心智技能、認知策略、語文知識、動作技能、態度
自 認 語文 動 態 (是)學習結果
【學習型組織】
內涵:1.共同願景 2.團隊學習 3.自我超越 4.心智模式 5.系統思考 6.群體執行力
願 團隊(的) 自我 心智(能) 系統 執行
七大學習障礙:(這沒濃縮很多,只是把他念順一點)
1.煮蛙效應 /2.負責的幻想 /3.缺乏創意學習
煮蛙 的幻想 缺乏創意
4.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覺
從經驗中學習(是一種)錯覺
5.本位主義思考 /6.歸罪於外的態度 /7.管理團隊的迷思
本位主義、 歸罪於外的態度(是)管理團隊的迷思
【教職員編制-輔導教師】(非口訣,只是分享自己歸納的班級數與教師數)
┌專:專任輔導教師
└兼:兼任輔導教師
==國小==
(24) 23班↓ → 兼 x 2
-----------------------------------
(24x2) 24-48班 → 專 x 1 + 兼 x 1 ↑
(24x3) 49-72班 → 專 x 1 + 兼 x 2 ↑
(24x4) 73-96班 → 專 x 1 + 兼 x 3 ↑(類推)
==國中==
(10) 10班↓ → 專 x 1 + 兼 x 1
(10x2) 11-20班 → 專 x 1 + 兼 x 2
-----------------------------------
(20+15) 21-35班 → 專 x 2 + 兼 x 1
(20+30) 36-50班 → 專 x 2 + 兼 x 2
(20+45) 51-65班 →
(20+..) 66班↑ → (類推)
另外我還有用圖畫紙(約八張)拼接成一長條形
自己整理了一個[中國古代學制表],先依照朝代(官學/私學;中央/地方)去整理
若是到近代再進一步用西元年(帝制年號)去細分
甚至連日治時期台灣的學制也一併整理納入
我覺得滿不錯的,可以很清楚看到學制的演變,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
以上分享有點雜亂,姑且一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6.132.10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