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華百年,耕讀福田, #豐田國小 風雨球場啟用!
豐田國小全新風雨球場「豐禾館」正式啟用!以後上體育課,終於不用再擔心 #大雨滂沱、#烈日炎炎,都可以有場地打球了🎉
豐田國小也是 #台灣客語沉浸式教學 第一所試辦學校,除了客家文化風俗,學校有系統的客語教學,更是客語傳承和推廣的神兵利器。
前年我向教育部爭取多所學校的風雨球場,就是為了因應極端氣候的影響,加上屏東燠熱的太陽,時常讓小朋友們無法安心的打球運動,而豐田國小就是其中之一💪💪💪
能夠在百年校慶之際,啟用這座以客家藍衫為概念,與校園裡的綠樹融為一體的多功能風雨球場,真的非常別具意義,我會繼續努力,讓孩子們在學校快樂學習成長❤️
#屏東 #安居樂業 #屏東向前
客家藍衫意義 在 電影神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部落風格的客家藍衫? #熊鷹羽毛代表的身分意義?
你知道 150 年前,於恆春外海擱淺的美國船隻「羅妹號」所引發的一連串事件嗎?
十九世紀時,美國船隻「羅妹號」在臺灣擱淺,船難者誤闖臺灣「瑯𤩝十八社」的領域,遭當地「斯卡羅」原住民殺害,引發美國出兵攻打臺灣,清廷亦派出五百大軍南下。
改編自陳耀昌小說《#傀儡花》,集結 #吳慷仁、#温貞菱、#法比歐 等卡司的公視影集《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即將於 8 月開播,日前也放出一系列預告及劇照,要帶領觀眾回頭了解這段你我還不太熟悉的台灣歷史故事,在外國勢力與清兵、漢人的夾雜下,會對斯卡羅族群帶來什麼衝突與震盪?
距離開播還有一段時間的現在,透過《斯卡羅》釋出的劇照,我們可以先從劇中人物的服裝設計,一窺角色們的秘密!
#神搜特派員 台灣服飾誌
客家藍衫意義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雜談──臺灣人穿「臺灣服」?日治的服裝運動〉
日本人有和服,韓國人有韓服,那麼臺灣人有「#臺灣服」嗎?
或許跟和服、韓服的意義有點不同,但歷史上真的「臺灣服」喔!
1895年之後,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期,那時來到臺灣的日本人,為了區別臺灣人穿的不同於和服,就稱呼臺灣人穿的清制服裝為「臺灣服」。
但當時臺灣人卻不會叫自己慣穿的衣服為「臺灣服」,而是直接叫它們原來的名字,比如:「#長衫」、「#馬褂」、「大祹衫」(#大襟衫)等。
而隨著日本西化政策的推行,穿著西裝或洋裝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伴隨而來的,是臺灣人對自身認同的迷惘。因為無論是新式教育、現代化設施,都是日本人帶來的,進而讓人有「現代化」=「日本化」的感覺,更強烈一點則會認為:「文明日本,落後臺灣」。
因此在一段時間內,許多受過新式教育的台灣人,會刻意換上洋服或和服,塑造自己文明開化的形象,排斥原先穿著的清制服裝。
直到進入1920年代,開始有些像是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知識份子,以合法、非武力的方式向日本爭取權益,才逐漸喚起臺灣人的意識。
大家才逐漸發覺,日本人雖然帶來了美好也帶來了壓迫,不需要因自己的文化而自卑,從時「臺灣服」(或臺灣衫)開始成為一個臺灣人意識的象徵,許多人便換回了過去穿著的服裝。
「用平常的衣服,現了台灣人本來的面目。」(黃旺成,1925)
像是這句出自黃旺成先生日記的話,是他在看完〈臺灣民報〉後,不滿日本政府打壓臺灣文化協會的行為,因此他那天便以臺灣服代表自己的立場,換掉了本來慣穿的洋服。
而像是蔣渭水,幾乎自1925年(#治警事件 後)後的照片就不再穿著西裝或和服;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則比許多人都早,從1910年代左右就常以臺灣服出席各式社交場合。
1920年代是屬於臺灣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各式思想與社會運動都在萌芽,服裝雖然不是特別顯眼的部分,卻也參與了這一段歷史。
而當時的臺灣服裝也因此融合了臺、西、日混搭的樣貌。女生會以臺灣衫(通常是大襟衫),搭配方便的西式裙或日式袴;男生穿著臺灣服(長袍馬褂)表達自己立場時,仍會加上皮鞋或洋帽。
像是附圖與這些:
https://vocus.cc/TWcostumerevive/5db28b58fd89780001f2d086
https://vocus.cc/TWcostumerevive/5ddd4a1dfd89780001f9f170
https://vocus.cc/TWcostumerevive/5dc0334efd897800018cf7c6
https://vocus.cc/TWcostumerevive/5db29008fd89780001f2d575
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人來詢問我們,能代表臺灣的服裝要怎麼穿?
在讀到這段歷史之後我們會說,「#多元」,就是最代表臺灣的部分。不管你是客家人的藍衫、閩南人的大祹衫,或任何族群的傳統服裝,只要加上如今你穿的習慣的、舒服的搭配。那我們覺得,這就是可以代表臺灣的服裝了。
圖片:1924年2月18日治警事件出獄(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有些人便是穿著臺灣服。
參考資料: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台灣多元的服裝文化〉;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