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Search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釋義 ...
#2. 必先利其器
...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說: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解釋利做 ...
#3. 每日論語【第416集】衛靈公篇第十章:【子貢問為仁。子曰。工 ...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剛開始學,必須 ...
#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是說: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語出《論語·衛靈公》: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 ...
#5.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这段话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传诵千古的名言。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有准备 ...
#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行仁的方法?《衛靈公15-10
子貢問孔子,怎樣為仁,據劉氏正義,為仁當行仁講。孔子先說比喻,工匠想做好工作,必先使其工具鋒利,然後為子貢說為仁之道,居在這 ...
#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敬奉賢德的大夫,結交仁德的士人,目的是為了培養 ...
#8. 行仁利器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事賢友仁. 子貢已有相當的才學,想在邦國之內行仁,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工具,一旦有了利器 ...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張問仁於孔子 ...
#10. 論語講要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問孔子,怎樣為仁,據劉氏正義,為仁當行仁講。 孔子先說比喻,工匠想做好工作,必先使其 ...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訂本參考資料] - 成語典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 gōng yù shàn qí shì , bì xiān lì qí qì · 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精良。《論語.衛靈公》:「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 ...
#12. 《論語》「仁」概念朱注獻疑
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足見. 孔子亦認爲「為仁」非於「心內」求. 之,而當 ... 愚案,何、劉二說於義較安,蓋. 「依於仁」即「事其大夫之賢者,. 友其士之仁者」也。朱子 ...
#13. 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好, ...
#14. 天之木鐸儒家經典萃編
修行人不交酒肉朋友,文友、道友多多益善。 48.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靈公】. 【白話翻譯】.
#15. 博愛國小-603 Happy Together
佳句: (朗讀解釋並簽名)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 ...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6. 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卫灵公-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译文: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 ...
#17. 《論語》共讀15·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第10章: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中文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外文名拼音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 類別成語大意準備 ...
#19. 心理空間理論與《論語》中的隱喻分析 - 張榮興教授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 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靈公篇〉第十章). 譯文─子貢問怎樣培養仁德。孔子說:「譬如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
#20.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 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 ...
#21. 單題 - 小港國中全球資訊網
... 欲其常安也(C)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D)業精於勤,荒於嬉。 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 ...
#22. 《論語別裁》心得—周相如媽媽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南師解釋說:孔子告訴子貢,一個做手工或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應該先把工具 ...
#23. 二十六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十一 ... 包咸注解,借,指另換一人,大意與邢昺同。 勉強可依邢昺、包咸的說法,拜託別人察考 ...
#24. 論語講要衞靈公第十五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問孔子,怎樣為仁,據劉氏正義,為仁當行仁講。 孔子先說比喻,工匠想做好工作,必先使其 ...
#25. Meaning of "工欲善其事" in the Chinese dictionary
... 必先利其器【原文】子貢問為仁"。子日:「工欲善其事,女先利9 其器9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注釋】( D 仁:推行仁德。 2 )利:使其鋒利。 3 )器:工具 ...
#26. 子貢之學行述論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 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82子貢所問之「為仁」,殆謂行仁之方,或如何增益仁德,非. 問仁之內涵。孔子先以工匠茍欲做好其 ...
#27. 元趙孟頫書小學卷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 ...
#28. 孔子名言
(名人: 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志仁者 ...
#29. PPT高級玩家教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的論說。表面看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是干工作、做事情的謀略之術,實則蘊涵 ...
#30. 九年級國文科第一次定期考試卷第1 頁 - 青溪國中
美(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7.「黃 ... 大意,從作者所訂的標題即可得知. 13.馬致遠天淨沙一曲中對景物的描寫採「由遠而近 ...
#31. 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蓋自天降生民, 則既莫不與之以 ...
子曰: 「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 友其士之仁者。 」 顏淵問為邦。 子曰: 「 行夏之時, 乘殷之輅, 服周之冕, 樂則韶舞。 放鄭聲 ...
#32. 關於孔子的政治名言佳句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 12.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 ...
#33. 論語點睛補註下- 弟子規.tw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賢之與仁。皆吾利器也。奈何鈍置之耶。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 ...
#34. 論語中修身的句子
... 也。 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0、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11 ...
#35. 弟子規簡說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把事情. 做得完善,首先要有良好的器具。孔子更進一步要子貢學習「居是邦. 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 ...
#36. [心得] 《論語》札記(15) 衛靈公篇- 看板Confucianism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札記15.9能夠察覺自身的不足,便會虛心尋求改進之道。雖然「我欲仁,斯仁至矣 ...
#37. 四書蕅益解序
其大綱在於明明德修道。其下手最親切處。在於格物慎獨。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學者果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賢之與仁 ...
#38. 二、題組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 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二、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A )44.第一 ...
#39. 子貢問孔子的故事子貢問為仁的典故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上之仁者。”其意思是:子貢問該如何提高道德修養,孔子說,木匠要做好 ...
#40. 群書治要360
15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易》曰:「君子以多志 ... 242.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卷六春秋 ...
#41.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在这里是 ...
#42. 孔子名言佳句解釋,教育佳句大全,適用於智慧經典收藏而 ...
【釋義】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3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誌仁者。”——《衛 ...
#43. 論語中修身勵志的名言佳句- 假笑貓故事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9、仁者,其言也訒。 10、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 ...
#44. 第十五章論語衛靈公篇 - 今天頭條
... 是祭祀禮器。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qì jū shì bāng yě shì qí dà fū zhī xián zhě yǒu qí shì zhī rén zhě. 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 ...
#45. 〈公冶長13〉不可得而聞
知我者,其天乎!」 〈衛靈公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衛靈公24〉子貢問曰 ...
#46. 2012 年7 月 - 札記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張阿德 2012 年07 月16 日 科技新知 Leave a Comment. 《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 ...
#47. 道場| What I Saw.刀疤觀點。 | 3 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端木賜。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孔子稱讚他是瑚璉之器。
#48. 今日潮句古時尋|星島教育網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回答, ...
#49. 論語別裁【衛靈公第十五】 - 傳統文化- 雲端共修道場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老實說這些都還只是中國史的大綱而已,所以大家可以買一本來當小說看, ...
#5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全诗赏析 - O00Q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中文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外文名拼音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 類別成語大意準備 ...
#5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17K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 ...
#52. 衛靈公-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論語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孔子說:「臧文仲是竊居官位的人嗎?明知柳下惠品德高尚,卻不推薦他做官。」 15 · 打開 ...
#5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17Ac6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基本介紹中文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類別:成語大意:準備工作工作方法手段非常 ...
#5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論語 - 26Y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 友其士之仁者。 」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也是两句名言,我们常常引用的,就是出自论语这个 ...
#55. 网易教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中文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外文名拼音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 類別成語大意準備工作工作方法手段非常重要 ...
#5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关键词: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解释翻译挑错/完善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 孔子说:“做工 ...
#5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孔子告訴子貢,個工匠要把工作做得完善,應該先把工具準備妥當。. 那麼為仁是用甚麼工具?
#5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乎专栏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中文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外文名拼音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 類別成語大意準備 ...
#5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课译词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 ...
#6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译词 - Hy5Zk78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中文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外文名拼音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 類別成語大意 ...
#6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全诗赏析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关注. 展开全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最初出自春秋孔子的论语卫灵公,意思 ...
#62. 關於合利單車的Fitting --- 該相信什麼?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以前常常有人問我們: 你們Fitting是用哪套系統啊? 2017年11月,. 我們 ...
#63. 分享新莊聖武堂及其他家問事心得Part 3 完看板- 聖武堂問事
... 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但此以事, 無可考處。仁祖丙子亂時, 南別殿太祖影幀見失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大意 在 [心得] 《論語》札記(15) 衛靈公篇- 看板Confucianism 的推薦與評價
論語15.1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
路?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札記15.1本章表現孔子對理想的堅持。孔子未必不懂武力與謀略,但
在價值取捨上明確以道德理想為優先。同樣地,窮達是現實層面,君
子與小人的區別不在現實,而在看待現實的態度。君子在窮困時固守
仁道,此道不受現實條件決定,故內心仍能平靜喜樂。小人在現實上
強求但氣力又有限,只會流於胡作非為。
論語15.2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
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札記15.2本章涉及道德與知識的關係。一貫之道是本,多學而識是末
。本末一貫但又以本為主。我們可以由末返本,任何知識都直接、間
接與道德實踐有關,若能思考其關連,知識亦是行道利器;也可以由
本貫末,愈能誠實面對自己、同情了解別人,以誠敬的心探索自然與
人文世界,對知識一定有更透徹的了解。
論語15.3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札記15.3仲由字子路。朱子對德的解釋是「義理之得於己者」,這又
可分為兩類:一是在生活中歷練,經歷打擊、挫折後,較能明白道理
。二是反躬自省,先肯定內在的良心善性,再以此為本展開實踐。藉
由心性修養成為自己的主人,處理外在的人事物就能順理成章。一般
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故孔子有此感嘆。
論語15.4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
已矣。」
札記15.4為什麼舜能夠無為而治?因為堯已經為舜奠定基礎,國家法
治皆上軌道,舜不必另外創立一套制度,只要把握為政之本:端正自
身的態度與行為,並且拔擢賢才,讓他們各盡職責即可。故表面上一
切如常,似乎什麼事也沒做,天下就自然太平。儒家的無為與道家不
同,道家是無心而為,儒家是回歸德性。
論語15.5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
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
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札記15.5子張問怎樣做才行得通?孔子認為言語要信實,行為要敬慎
。信、敬重點不在符合客觀事實,而是忠於良心。忠、篤形容信、敬
之深刻,不是偶然的表現,而是長久的磨練培養。無論行住坐臥,心
中都會浮現出與現實相對的理想,命令自己以忠信篤敬的態度去實踐
。能如此則天下人自然會信任、尊重你。
論語15.6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
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札記15.6船山認為史魚與蘧伯玉都有「一致」之德。史魚曾屍諫衛靈
公,個性像箭一樣正直,無論何時都忠於良心。蘧伯玉更進一步,除
了忠於良心,還能臨機應變,國家有道則仕,無道則安然退隱。做法
雖然不同,但根據的原則是一致的:出仕是為了服務社會而非謀求私
利,故即使辭官,心中也無留戀或不滿。
論語15.7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
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札記15.7言語是為了行道,有助於行道才是好溝通。好溝通對時機的
拿捏須恰到好處:既不過於畏縮,在對方有意願時,不敢與他對話,
錯失機會而失人;也不過於急躁,在對方沒有意願時,強行與他對話
,造成反感而失言。為了共同的理想,願意放下自我的執著,去同情
、體諒別人的想法與感受,才是真智慧。
論語15.8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札記15.8儒家關注的不是形軀的生死,而是價值的實現。仁義是終極
目標,平日我們可以選擇各種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形軀去實現仁義
;但在極端狀況下,仁義與生存只能取其一,就必須以仁義為優先,
精神的存在才更真實永恆。成仁取義仍是靠平日的立志工夫,內心對
道德理想持守不懈,臨難時自然能做到。
論語15.9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札記15.9能夠察覺自身的不足,便會虛心尋求改進之道。雖然「我欲
仁,斯仁至矣」,仁心是人要有就有的;但人難免會昏昧或偏執,仁
心要實踐出來,就必須講求方法,故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藉由團體的力量,上司愈精明幹練,朋友愈
擇善固執,自己也會受到刺激而更努力。
論語15.10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
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札記15.10顏回的內聖工夫在孔門為最高,已掌握治國的本源,孔子
進一步提醒他禮樂教化的重要。孔子心中的理想制度集合了舜、夏、
商、周的優點。在制度建立後,君主仍須時時提防各種誘惑,以免禮
壞樂崩。如鄭聲是靡靡之音,令人沈湎酒色;佞人愛搬弄是非,混淆
價值判斷標準。君主需刻意疏遠這兩者。
論語15.11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札記15.11遠慮有兩種,一是世俗功利,如幾歲前要買車、買房等,
其中變數甚多,人很難完全掌握。一是道德理想,不只為了自己,更
為天下後世著想,這是人性常道。要達成第一種也不容易,但第二種
才是儒家的真義。義與利並非不相容,志向高遠、心胸寬大的人往往
有好結果,自私自利則容易被眾人排斥。
論語15.12與9.17的內容相同,故不重複。
論語15.13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
札記15.13本章說明任用賢才是執政者的義務。柳下惠胸襟寬厚、品
行正直,乃聖之和者。臧文仲是魯國大夫,卻不肯推薦柳下惠同朝為
官。可能是擔心柳下惠才幹高,把自己比下去;也可能是臧氏重視功
利,雙方理念不合。總之是出於私心,不夠公正。懂得用人比做事更
重要,臧文仲只是竊據高位,未盡職責。
論語15.1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札記15.14本章的主旨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一般人未經過修養,
都有「自我感覺良好」的傾向,認為別人應該配合自己。修養便是扭
轉這種自然傾向,隨時以道德理想來檢討、反省自己。將重心放在自
己身上,才能尊重別人的意願,循序漸進做恰當的要求,既不因心急
而造成壓力,也不致太寬鬆而流於放縱。
論語15.15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札記15.15修養的核心是自我反省,亦即說任何話、做任何事前,先
停下來想想這樣做是否符合道德規範。如果不符合,原因何在?該如
何改進?如果無法以理性、冷靜的態度檢視自己的言行,只是順從慣
性習氣或感性欲望,就無法進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事人
如果沒有成長的意願,孔子也莫可奈何。
論語15.16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札記15.16本章說明交友的陷阱。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交友的
目標是相互勉勵,增進彼此的道德修養。說話要有道理,該說才說;
做事要對社會有深遠的貢獻,勿賣弄小聰明。但許多人卻習焉而不察
,將情感的投靠、表面的熱鬧、感官的享樂做為交友重心,因為大家
都這樣而覺得理所當然,就很難成長了。
論語15.17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札記15.17人天生有仁義之心,懂得判斷是非對錯,面對情境做出合
宜的抉擇(義),這是道德的內在本質。我們一方面要讓良心時時警
醒,另一方面也要以條理分明的規範(禮)及謙虛的態度(孫),使
良心呈現在具體行為上。最後以真誠(信)的心連通內外、貫徹始終
,妥善安頓一切人事物,成就君子之德。
論語15.18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札記15.18君子只擔憂自己沒有能力,不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別人
包括長輩、上司的賞識,或社會大眾的推崇。雖然行道於天下是君子
的心願,但別人未必看得見自己的努力。此時君子應自我反省,究竟
有哪些地方沒做好?怎樣才能感動別人?只要拿出真心誠意,即使一
時無人肯定,後世也會給予公正的評價。
論語15.19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札記15.19沒世指終身。「名不稱」有兩種解釋,一是名不副實、徒
具虛名,二是名聲不受世人稱道。無論哪一種解釋,重點都不在沽名
釣譽,而是努力修養自己,累積真實的德行,久了自然會獲得別人的
讚揚。孔子不排斥名利,只要不以成名為人生目標,名聲也可以做為
勉勵自己的工具,檢驗德行能否感動人。
論語15.20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札記15.20君子與小人雖然都有追求的目標,但兩者心態不同。君子
一切從良心出發,目標無法達成時會反求諸己:一方面知道自我的價
值不因外在表現而減損,故能保持自信;一方面也會問自己怎樣才能
把事情做好,從中增長智慧。小人則是從與人比較出發,一旦無法贏
過別人,就難免灰心退縮或違理強求了。
論語15.21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札記15.21矜是莊重。矜而不爭就修己說,群而不黨就待人說。爭與
黨都著眼於功利,爭是拿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別人比較,黨是拿自己所
處的小團體與其他小團體比較,希望我方獲得更多榮耀或利益。君子
從普遍的關懷出發,對每個人或團體都一視同仁,修養不是為了證明
自己的優秀,結交朋友也不是為了私利。
論語15.22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札記15.22君子不因為某人話說得好就舉薦他,也不因為某人品德不
好就廢棄他的言論。孔子對選拔人才與聽取言論的態度不同,官員的
優劣對國家、人民影響甚大,故選拔人才要謹慎,說到不等於做到,
一定要以實際表現做為考核依據。對言論則可抱持寬容的態度,只要
對治國有幫助皆可採納,不必預設立場。
論語15.2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札記15.23人皆有心,心有覺察與感通的能力,覺察是判斷善惡,感
通是與天地萬物合一。「恕」出於感通,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
著想。但卻不宜將自己所認定的善,套用到別人身上,因為善無窮無
盡,自己的想法不是唯一。應先求不將惡施加給別人,因為惡可用禮
法訂出大致的範圍,易形成人我的共識。
論語15.24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
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札記15.24「毀譽」指沒有事實根據的褒貶。孔子評價人物的標準有
二:一是動機純正,二是結果有效,兩者缺一不可。但有時為了鼓勵
人,只要對方有一點努力,足以證明他有心為善,孔子也會不吝給予
讚美,暫不考慮結果。最後兩句意指人民心中的大是大非,連三代聖
王也無法違背,這才是褒貶的終極標準。
論語15.25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
札記15.25孔子認為古代有「史之闕文」、「有馬借人」,現代已經
很少見,可見世風日下。「史之闕文」是尊重客觀事實,記錄史事時
如果沒有根據,就暫且存疑不寫。「有馬借人」是因為大夫出門依禮
制要乘馬,但有些大夫較窮困,此時富有的大夫會大方將馬出借。以
兩件小事表現誠實、正直、無私的精神。
論語15.26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札記15.26「亂」即混淆是非對錯的判斷標準。「巧言亂德」是受到
社會上不良價值觀的影響,認為別人都墮落自己也可以,未能從良心
出發去反思,以高道德標準來期勉自己。「小不忍則亂大謀」類似心
理學上的延遲享樂,不可受眼前誘惑所吸引而忘記長遠的目標。儒家
追求自我與社會的完善,非短暫的利益。
論語15.27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札記15.27本章提醒我們要做獨立思考,勿盲目追隨社會大眾,應回
歸良心自主的選擇。「必察焉」不是說多數人的想法一定有誤,只是
在接受前一定要充分思考各種可能的觀點和證據,尤其涉及對人的判
斷更是如此,才不會輕易相信譁眾取寵的言論,捨棄真正有價值的人
事物。選擇良師益友才有助於自我成長。
論語15.2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札記15.28「道」是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不僅天地萬物是由道所生
,人間的倫常教化、禮樂政刑也都是道的顯現。但道只是潛存在自然
、社會與歷史當中,要繼承既有的文化成果,而對道有新的發明,必
須靠人心的自覺。無論是創造、選擇或詮釋各種學說,乃至躬行體驗
,都是人的責任,於此可見人性的尊嚴。
論語15.29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札記15.29為什麼人會「過而不改」?從人犯錯後會為自己辯解來看
,每個人都有良心的存在,只是用錯了方向。只有反求諸己,充分覺
察、誠實面對過錯,以理性來檢視自己的不足,努力克制感性衝動,
才能在第一次犯錯就及時止步,不演變成僵化的慣性習氣。即使做不
到完美也無妨,有心改過才是最重要的。
論語15.3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
也。」
札記15.30道德原則雖然發自良心而有永恆性、普遍性,但要將原則
應用出來,就不得不考慮千差萬別的現實狀況。這屬於客觀知識的領
域,我們必須虛心學習小至個人,大至政治、社會的運作機制,才能
選擇最適合的道理去活用,不致流於盲目硬套。如果只憑良心自覺,
欠缺對經驗的認知,也無法成就任何事。
論語15.31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
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札記15.31人吃飽飯以後,心中對意義、價值的需求就立刻浮現,生
活重心轉移到自我實現之上。不謀食、不憂貧不是孔子唱高調,認為
君子不必吃飯,而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擔憂、掛念賺錢之事(耕)
,並不能保證未來免於匱乏(餒)。學習內心修養之道,懂得克服自
身弱點,反而更有機會獲得重用(祿)。
論語15.32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
,仁能守之,不莊以?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之,
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札記15.32知與守為內聖面,莊與禮為外王面。「知及之」是良知能
夠自立道德法則,但對法則的持守易受欲望干擾而中斷,故須「仁守
之」,使心念純一無妄。此處仁為工夫義,非理想義。接下來要以莊
重的言行來治理百姓,又能立百世之禮法,方為完善。知、仁、莊、
禮雖有分別,卻又相輔相成而合為一體。
論語15.3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
可小知也。」
札記15.33「小知」與「大受」正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從個人來說
,小人在短時間內雖然也可以有良好的表現而為人所知,但時間久了
就會穿幫;君子才能夠始終如一堅持理想。從團體來說,雖然君子與
小人同樣需要在社會上擔任某項職務,但君子能夠從整體的角度來思
考所做的事,小人則只侷限在職務本身。
論語15.34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
,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札記15.34一般人都知道水火是生活必需品,但「仁」對人民的重要
性超過水火。如果社會上人人都自私自利,不懂得為別人著想;大家
你爭我奪、破壞秩序,即使有資源也無法妥善運用。水火是中性的,
能養人也能害人。仁對人永遠有益無害,雖然有殺身成仁,但不是仁
導致死亡,而是行仁途中時運不濟之故。
論語15.35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札記15.35「仁」一方面是內心的修養,一方面是行為的實踐。仁與
客觀事物不同,事物的推動仰賴種種條件,不僅要等待時機,還需要
各種知識、技能的輔助,必須先向老師學習。仁發自內心,我欲仁斯
仁至矣,當下自覺便可把握並依之而行,人人是平等的,師生之間並
無差異,所以孔子勉勵我們勇敢去追求。
論語15.36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札記15.36貞與諒都是信實之意,但層次不同。孔子說:「言必信,
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小人說話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完成,
這是「諒」。君子不拘泥於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言行是否合理。
時機不同,做法也應隨之改變,但都是以實現理想為目標,這是「貞
」。能把握根本、永恆的原則才是君子。
論語15.37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札記15.37孔子說:「事奉君主,認真做好分內工作,然後才想到俸
祿。」人與人共同合作,無論是長官或部屬,出發點都是把事情做好
,以利團體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在事情尚未完成
前,就計較自己能夠從中獲得多少利益,團體只會分崩離析。盡心盡
力完成職責,也是自我實現的方式之一。
論語15.38子曰:「有教無類。」
札記15.38「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育上的兩大原則
。「有教無類」是肯定人人都有良善的本性,只看是否充分發揮。所
以老師在教導時應該一視同仁,只要學生肯學就傾囊相授,不因貴賤
、智愚而有差別待遇。孔子平日所說大多是人生的常道,人人皆可奉
行,但對個別學生又能給予相應的指點。
論語15.39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札記15.39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應該以擁有共同的目標為前提,不然
團體內部很容易互相牽制而將力量抵銷。君子追求道義,一言一行皆
合乎規範,以實現愛人的理想。小人追求利欲,常受短暫的衝動、欲
望所支配,遇事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君子與小人合作,其理想不免有
所委屈,甚至在不知不覺間受到污染了。
論語15.40子曰:「辭達而已矣。」
札記15.40本章朱子的註解為:「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
說話、作文是為了溝通,只要彼此能夠理解即可。如果意思相同,在
各種表達方式當中,應選擇最簡潔的那一種。除非意思不足以表達清
楚,再詳細解釋。又溝通也應該有具體的目標,如聯絡感情、探討道
理、合作辦事等,才不致流於言不及義。
論語15.41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
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札記15.41本章可見孔子的體貼和細心。師是樂師,古代由盲人擔任
。冕是人名。師冕走到台階和坐席前,孔子都特別提醒他,使他順利
入座。坐定後又一一介紹賓客,讓師冕融入現場,賓主盡歡。這是孔
子仁心的自然呈現,並非制式化的規定;子張一問,孔子才發現這可
以做為協助(相)接待樂師的通行禮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104.34.8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18568051.A.6C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