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聯合報】美食愛好百科3:你吃什麼,透露你是什麼樣的人
(這篇是聯合報專欄,沒有網路版,所以直接po文以便繼續連載。)
小心,一杯咖啡就能洩漏你是誰。手持星巴克咖啡很潮嗎?沒喝過藍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才叫落伍;鬍鬚張滷肉飯很好吃?你沒領教過台南的福泰飯桌;西堤牛排?別跟我提西堤牛排,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你的品味。
你吃什麼,透露你是什麼樣的人。「人如其食」,這句諺語不僅表示人們吃下肚的食物將影響其身體狀態,也含有社會學的意義:一個人對食物的偏好,展現了他的品味,也因此標示了他在社會上的位置。
社會學家對於品味的研究,最為知名者莫過於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其一九八四年的著作《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以法國民眾為研究對象,探討品味與社會階級的關係,以及審美偏好如何強化、再製階級不平等。他認為,所謂「好品味」不是隨機的概念,而是宰制階級正當化其品味的手段;並且,非出生於高社經地位群體者,就無法發展出這樣的好品味,因為他們欠缺鑑賞好品味事物所需求的文化資本。
沿用布迪厄的研究脈絡,Peter Naccarato及Kathleen Lebesco則創設「美食資本」(culinary capital)一詞,藉以理解為何某些飲食或飲食相關實踐會授與地位及權力給懂得享受那些飲食的人,譬如吃有機、在地的人會得到美食資本;非常懂紅酒的人會得到另一種美食資本。亦即,美食資本指涉某種符合社會規範的飲食,可能是菁英式的告誡(例如麥可‧波倫呼籲大家多吃蔬菜);也可能是比較雜食性的、開放的態度,愈能接受多樣化飲食的人,就愈能獲得美食資本。
關於飲食品味的雜食性(omnivorousness),Josée Johnston與Shyon Baumann在《Foodies》一書中有更詳細的說明。依據文化社會學,雜食性代表遠離勢利(snobbery)而趨近折衷,高級的文化類型如歌劇不再那麼有效地彰顯社會地位,若欲達到高社會地位,必須小心選擇橫跨文化階層的各種文化類型,譬如一位音樂通可能爵士樂、歌劇、流行歌曲都要有所涉獵;套用到飲食品味的分析,在雜食性時代,好品味者不能只懂高級餐飲,也要熟悉街頭小吃。
雜食性的論述,也符合Johnston與Baumann對於美食愛好者的基本設定-民主(democracy)與區隔(distinction)的對峙關係。一方面,高社會地位不再只能用傳統高級消費來達成,代表更具有包容性、多元性的文化思潮;另一方面,社會認可的雜食性消費仍然需求一定的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階級仍然存在,只是用更隱晦的方式呈現;好品味也有一定的指標,只是這些指標得以用更民主的方式形成。
那麼,什麼樣的食物會被美食愛好者認可,而能展現好品味?星巴克咖啡恐怕已經不在其中了。
(照片攝於舊金山Blue Bottle Coffee,2012年)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布 迪 厄 distinction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藝術的法則》> http://goo.gl/Dv4ktD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之一的布赫迪厄,此為其討論文化生產最重要的作品,為藝術社會學理論集大成之作,可謂百年來不可不讀的當代社會思潮經典啊!
【作者簡介】
皮耶‧布赫迪厄(1930-2002)
法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之一。曾任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教授,同時也是許多知名著作與社會學期刊的作者與主要策劃者,例如其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即被國際社會學協會評選為20世紀社會學最重要的十部社會學經典之一、他也曾擔任過午夜出版社(Editions de Minuit)「常識」(Le Sens commun)系列的主編、《社會科學的研究行動》(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作者與總編輯等等。
布赫迪厄的理論基礎建立於維根斯坦、梅洛-龐蒂、胡塞爾、康居朗、馬克思、巴舍拉、韋伯、涂爾幹、潘諾夫斯基、牟斯、帕斯卡等哲學家與理論家脈絡之上,論述強調「實踐」與「體現」在社會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社會生活中位居宰制與象徵地位之「系統」與「社會秩序」的重要性,由此開創出其著名的「場域」理論。另外,他也反對著沙特所認為的知識分子「先知」或「全能知識分子」之概念,並在晚期轉而發展出「公共知識分子」的意識型態,讓社會學家是否必須將其研究延伸至更大幅度的公共領域成為一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