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學問
這一陣子,學生們請我加入了數個微信群,一些老朋友也拉我進了幾個不同學術主題的Line群。剛加入新社群,許多人對我跨幾個不同知識領域的背景很好奇,不少人問過我該如何做學問?
新的讀者不一定了解我的背景,我得先解釋一下。我大學唸物理,是台灣教育部特別徵選出來的基礎科學培訓學生,不需要考聯考,直接保送台大物理系就讀,並領有國家級獎學金。大學時期已研讀過許多博士等級的物理書籍,大三暑假被送到哈佛大學學習一個暑假。大學畢業前,為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全額獎學金(Fellowship)邀請入學就讀。不過,我決定碩博士改唸電機工程,世界排名第一的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也以優渥的全額獎學金邀請入學。那時我從積體電路元件、製程、硬件、軟件、系統設計、研究到無線通訊,四年多內拿到碩士及博士,其中一年多還同時在科技公司擔任全職工程師。史丹佛大學幫我申請了一項重要的專利,我後來以該項專利創辦了我第一家高科技公司。為了加強我在金融及管理方面的能力,開創公司之餘,同時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哈斯商學院唸MBA。那是世界頂尖的商學院,而所有核心課程中,教授們大概都知道有我這號人物。在高科技管理及投資中奔走多年後,遇到了中醫經方泰斗倪海厦老師,再度延伸我的知識領域,進入中醫的殿堂,而倪老師傳承的託付及我個人大量急重症的病例,代表我在中醫上有一定的實力。有這樣跨領域的背景,做學問這件事,我應該算是挺厲害的,而熟識我的人幾乎也都一致認同這點。
回到主題,如何做學問,或者應該說如何做好學問,這裡是基本的五項大綱:
(1)態度:既然是學習新的知識,自然得先把自己原本的知識及成見放在旁邊,如果不把心中的杯子清空,又如何能裝入新的水呢?這並不是說你原本的觀點不正確或沒有用,而是不要在學習新知識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以舊的知識去判斷新的知識,不然你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新的知識?存疑和否定是不一樣的,當新舊知識有衝突時,不要急著做判斷,把那些疑點擺在腦海中某個位置,以後需要解決真實的問題時,會有許多機會來嘗試及比較不同的觀點。放空是學習的第一步,如果你的態度是高高掛上自己原有的觀念,那你注定很難深入了解新的知識。
(2)格局:一門學問之所以為學問,是因為有其整體的系統,而不是這裡一個小伎倆、那裡一個小伎倆。學習一門學問,必須把格局放大,著眼整個系統思維及架構。舉個例來說,學習中醫的微信群裡,很多人偏重在這個藥方解哪個症狀、那個穴位止哪個疼痛,遇到一個病症就急忙想知道有什麼簡單快速的解答,聽到別人問個什麼病症,也急忙告訴人家什麼簡單快速的解答。也有許多人花很多時間閱讀及轉發網路上那些吃什麼東西、做什麼小動作就能長命百歲的極簡文,其實,那都只是在消磨時間,看再多也沒有什麼意義。「奴、徒、工、匠、師、家、聖」,如果你學習的格局擺在「奴、徒、工」,你一輩子也不會成為「師、家、聖」。
(3)專注:我記得多年前學習量子物理時,物理系許多的同學們都希望能學好這門深奧的學問,他們買了很多本量子物理的書籍,認為交叉學習更能學好。而我還是堅持一直以來的學習方法,找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從封面到封底,一字不漏地慢慢看完,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絕對不翻頁,連作者在序文中感謝誰、印書是第幾版第幾刷,我都知道。不用說也猜得到,當年我量子物理學習地非常好,而這麼多年來,我量子物理的功力依然存在,上次在一個微信群內講解中醫時,同時也在另一個Line群裡和好幾位物理學教授討論時間在量子物理及廣義相對論中的差異、時間可逆性與否的不同觀點等等。學習一門學問,就好像學習空手道,入門的黑帶都還沒拿到,擂台賽也還沒打過幾次,就不要急著加上跆拳道的腳、合氣道的手腕等。專注是深入一門學問必要的途徑。
(4)嚴謹:學問,不同於一般生活上的小知識,必須有嚴謹的思維邏輯。如果做學問不能嚴謹,就只是零零散散的點,連結不成一條線、一個面。拿中醫做例子,中醫最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不嚴謹,絕大多數網路上流傳的中醫文章,最多只能和「一天喝幾杯咖啡比較好」的文章相比,非常的不嚴謹。我參加過很多大型中醫研討會,也和很多所謂的中醫名家交流過,很可惜,無論是教學內容、研究細節、臨床病例,都很少能達到主流科學嚴謹的標準,這也導致目前整個中醫界嚴重缺乏嚴謹的態度,大多流為「告訴你這樣就這樣」,以及非常多的誇大宣傳,病人和中醫學生也習慣這樣的風氣。學習一門學問時,嚴謹的思維可能會讓你覺得怎麼比別人學習得慢許多,人家都已經引經據典地說這說那,你還在探討很基本的東西。然而,沒有了嚴謹的思維,整個學習搭建在一盤散沙上,一切遲早會流為幻影。
(5)實踐:任何一門學問,少了大量的實踐及真實的反饋,那就只是哲學性質的討論,甚至是清談。再拿中醫做例子,許多人沒治癒過多少病人,從古書中看到了某個方劑及病例,或者用了個簡單的方法幫助過一兩位家人,就以為那就是答案了。如果一門學問就這麼簡單,那為什麼還需要學習?遇到什麼問題,上網搜尋一下不就得了?而實踐也不是死板地重複同樣的方法,如果你以前的做法到了某個程度就卡住了,那你用同樣的方法再做多少次,也不會突破原本的困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思」不僅僅是頭腦裡的思考,更是從大量實踐得到反饋的深入檢討。
態度、格局、專注、嚴謹、實踐,這五項做好了,無論在哪門學問上,你都可能成為「師、家、聖」,少了任何一項,你注定停留在「奴、徒、工」。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http://andylee.pro/wp/?p=9629)
「廣義相對論入門」的推薦目錄:
- 關於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有人最近也在看廣義相對論嗎? - 看板Physics 的評價
- 關於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廣義相對論一百年囉,一起聊聊相對論吧!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廣義相對論入門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評價
- 關於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廣義相對論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廣義相對論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會考真的是念不完了怎麼辦?有請愛因斯坦大大出來解惑!... 的評價
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按:最近多了很多讀者連基礎經濟學觀念都不具備,腦袋充滿價值偏見或是傳統經濟學教科書的錯誤理論。
只好把很久以前寫的一些經濟學入門觀念貼上來,看能發揮多少效果。裡頭都是經過千錘百鍊的觀念,是我20年市場實戰中累積下來的,跟一般學者騙稿費的論點是兩回事。有能力的人才看得出門道,這說明訊息費用是高的,所以我並不期待太多人能懂。
舊文重貼 【經濟學基礎–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2】
既然經濟學是門科學,首先我們要先談談科學方法論(scientific methodology)是什麼。
許多人談「這科學」或「這不科學」,甚至許多靈異節目喜歡說「這不是科學能解釋的」,但科學究竟是什麼?我相信很多人搞不清楚,甚至理工科、醫學出身的人自己也不見得多清楚。
科學方法論是哲學上一個重要的命題,必須符合這個命題,那麼我們才能說這個學科是科學。
主要條件有下:
一、欲解釋之現象必須有規律
太陽東升西落、月晴時有圓缺,這些是有規律的現象;豪宅區與貧民窟住宅密度必定是前者遠小於後者,這是規律。太陽、月亮是自然規律,是天體學研究對象;豪宅與貧民窟住宅密度則是人為規律,是經濟學研究對象。
不管是自然現象或是人為現象,必須有規律,不能是全然隨機(random)才有建立科學理論來解釋/預測的可能。
規律判斷是主觀但必須被多數接受 — 例如前述太陽東升西落,這是客觀現象,但是觀察者本身還是主觀。我認為正在上升,你認為是下降,則這個規律不被多數接受就不可能有被接受的解釋理論。
極端的哲學上與心理學上的例子,就是:我看到的紅色很可能跟你看到的其實不一樣,但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看到那樣的光線就叫「紅色」,因此我們可以站在同一個基礎上溝通。換言之,即便我們「主觀上」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客觀上我們均同意這個觀察到的現象或規律,那麼我們就能建立普遍性的科學理論來解釋與預測。
另一方面,現象同意有時候是很神奇的,例如天生眼盲的沒見過顏色,但卻也同意其存在;天生耳聰的沒聽過聲音,但也同意其存在。
二、欲解釋之現象必須可被觀察,但事實不能解釋事實
科學上解釋的現象或物體,必定要可以被觀察,否則你根本無從驗證理論,甚至無從建立理論。
某些極端情形,例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特別是前者,人類沒有人可以接近光速,事實上就難以驗證相對論;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已知正確的物理學理論,從而找到驗證之法。例如相對論當年的驗證就是透過星球發射的光線經過大質量物體時彎曲的程度。之後還有諸如重力紅移等驗證方式,這邊就不深談。
在社會科學上,常見報章雜誌甚至專業論文喜歡用民族性、文化等不可被觀察的東西來做解釋。
例如商業周刊與某些雜誌常說:「日本人民族性小心、謹慎、敬業…blah blah,所以日本產品/競爭力…blah blah。」這是典型的用不可被觀察的因子來做解釋,本身絕對是錯誤的。因為民族性無從統計,也無從驗證。
再者,這類論述也悖於事實!我曾讀過18、19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日本人接洽後,寫回給總部的信,內容詳述「日本人好吃懶做、沒有品質觀念、沒有會計觀念,愛做山寨假貨來占人便宜。」是的,你沒看錯,以前的日本人是這樣的。
那位什麼日本人工作態度有巨大的轉變?這個經濟學可以解釋,以後有機會再談。
科學方法論的另一個重點是事實本身不能解釋事實,因為這只是用一種規律去代換另一種規律。
羅貫中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用事實解釋事實。
如果我們都用事實解釋事實,那我們無從也不會建立一般性解釋理論,只有一堆facts, phenomenon, behavior, or observation。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有風可以把紙屑吹跑,有風也可能可以把巨石吹動,但單純有風,並不能預測是什麼東西會被吹動。又或者,一個斜坡上放個東西,可能滑動,但是否光有斜坡就會滑動?顯然並非如此。懂物理學的知道我們還要看斜度、物體質量、物體與斜坡接觸面的靜摩擦力…等等因子。這些因子,就是科學理論的建立。
這邊就衍生出另一個重要的點:
股市線型技術,事實上根本是「以事實解釋事實」。無論是波浪理論或是多高深的線型,事實上都忽略了其他重要侷限條件(例如貨幣量、法規環境、經濟實體…),單純試圖「透過曾發生過的線型來預測未來也會再發生」。背後全無任何抽象的、可供驗證的理論作為依據。
因此,這類搞技術分析的股市作手,很少人能長期打敗大盤;事實上就我17年以上的股市經驗,我還沒見過純靠技術分析能活下來的。一堆傳奇人物,如今安在哉?
那什麼是驗證?下一篇文章我會談科學性驗證是什麼東西。
開頭三篇討論科學方法論很悶,但是卻是決定經濟學功力是否深厚是否打不倒。許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諸如我很常批評的Paul Krugman、Joseph Stiglitz,都是基礎功沒有,才會經濟預測頻頻出錯尚忝不知恥。
全文連結:
http://www.yuanyu.idv.tw/?p=1531
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廣義相對論一百年囉,一起聊聊相對論吧!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愛因斯坦 廣義相對論 的論文於1915年發表,到今年正好是100週年。 廣義相對論 顛覆了我們對宇宙的想像,他的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 ... ... <看更多>
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廣義相對論入門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本篇整理了國立中央大學廣義相對論課程資訊,包含:開課年度、開課學期名稱、校名、課程名稱、系... 國立清華大學有開量子場論一嗎?學分數、總修課人數等課程 ... ... <看更多>
廣義相對論入門 在 有人最近也在看廣義相對論嗎? - 看板Physics 的推薦與評價
有修過課或是自己也唸過的前輩和高手可以分享一下心得嗎?
以我這生手加肉腳對廣義相對論的了解,我真的只有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但可以默寫XD
其實只是想掌握廣義相對論真的沒有想像中難,如果只是要抓住他的物理精隨更容易
現在是唸到Riemann Christoffel curvature tensor和最重要的Bianch等式,
之前為了想學弦論自己也唸一點廣義相對論的數學
covariance和contravariance的tensor變換但是荒廢以久,最近才開始又複習一下然後
我是用自己的方法攻到Riemann Christoffel tensor,但是真的這鬼東西好難記喔
因為想直攻愛因斯坦方程我知道唸到Bianch不等式只要再加上廣義協變原理
已經快接近愛因斯坦的聖殿了^^,
有沒有人想要一起討論的呀,因為覺得很多地方真的想找人一起討論,尤其是懂微分幾何的
人更好,我只有Gauss時代的微分幾何知識,Riemann的微分幾何以前完全聽不懂
又不敢找老師一起唸因為怕被電>_<
個人是很推薦Ohanian第二版和Dirac的廣義相對論,
還有一本教科書聽說寫的很好
https://www.einstein.com.tw/main/quickproduct/product-400.php?search_field=&
search_keyword=0198529570
RELATIVITY,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A BASIC INTRODUCTION 2005
<OXFORD>0-19-852957-0
BOOKID:98368
類別:物理
條碼:9780198529576
ISBN:0198529570
作者:TA-PEI CHENG
其實t'Hooft應該也不錯,因為神Dirac和神人t'Hooft的廣義相對論也很薄不會有壓力XD,
而且沒有用到太難和太現代的數學語言,
颱風天放假就唸自己以前唸到一半的書,唸Ohanian第二版和Dirac和大陸書的書對照看,
因為對Cartan的現代微分幾何數學語言不熟,但是我卻因為唸廣相而對這些數學
有感覺,數學家不會把這些數學分量寫的這麼清楚的,尤其是數學的人沒有場的幾何圖像
所以對張量應該是也很頭大,至少以前是覺得這些東西我不唸物理一輩子都不會有感覺的
意思也就是其實現代微分幾何這東西應該數學系學生也是很少人會的XD,
希望有前輩或是高手分享一下唸廣義相對論的心得和要訣^^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8.69.111
※ 編輯: Linderman 來自: 140.128.69.111 (10/08 19: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