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難測 奇美推急診AI人工智慧輔助
最新更新:2020/12/22 14:52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22日電)台南市87歲老翁因胸悶急診就醫,由於高齡且患有多種慢性病,醫師透過AI 人工智慧輔助急診胸痛預測系統評估心肌梗塞機率高,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狹窄及時進行手術。
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培毅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患者有高血壓、慢性腎衰竭、阻塞性肺病史,日前在家休息時胸悶近1個小時就醫,經抽血檢查,心肌酵素正常,加上病人年紀大、慢性病較多,病因較難評估。
張培毅表示,經以「人工智慧(AI)輔助急診胸痛預測系統」評估,顯示病人在1個月內心肌梗塞機率為64%,住院後隔天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2條冠狀動脈狹窄並實行支架置放術,病人康復出院後目前定期門診追蹤。
他說,台灣急診室壅塞已成常態,依衛生福利部資料,2019年全台急診就醫高達764萬人次。其中「胸痛」為急診常見的主訴之一,但胸痛的成因包括骨骼肌肉疼痛、致命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肺栓塞、食道破裂等,如何快速、正確診斷與處置,對醫師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
張培毅指出,實際上只有小於10%的急診胸痛病人最後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因此許多急診胸痛病人的檢驗、檢查甚至住院,容易造成醫療資源的巨大負擔,人工智慧輔助急診胸痛預測系統可提升效率、降低誤判機率及節省健保醫療資源耗用。
他說,奇美醫療體系以2009至2018年的急診病人資料進行整合,導入監督式機器學習技術建立AI預測模型,模型調整到最佳狀態後,準確率可達90%。目前已把預測程式整合到急診醫囑系統,輔助醫師進行醫療決策,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今年的國際期刊。
附圖: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培毅(中)22日表示,由院內跨單位團隊建置的人工智慧(AI)輔助急診胸痛預測系統,可提高預測心肌梗塞患者的準確率。中央社記者楊思瑞攝 109年12月22日
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12220119.aspx?fbclid=IwAR2k1ICRekmM7RFlfltJJ5QMVdAWZBO0s17_NMOmHNIOwTJOhOJG4Eit4mk
心肌酵素 追蹤 在 陳凝觀的健康好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給大家。
〈主動脈剝離說明--2〉
3.主動脈剝離會有什麼症狀?聽說發作時是撕心裂肺的劇痛,患者會瞬間失去意識嗎?
急性主動脈剝離是因為血管內壁被撕裂開來,
所以典型症狀就是從前胸痛到後背,
劇烈、撕心裂肺的痛。
但不是每個急性主動脈剝離的病人都會出現典型症狀,
有15%的病人沒有胸痛的表現,
而是昏倒或出現中風的症狀,
還有一小部份的病人是肢體無力、冰冷。
急性主動脈剝離是急診可能會出現醫療爭議的疾病。
大家可能會覺得驚訝,
不是胸痛就要想到急性主動脈剝離嗎?
但在急診急性胸痛有非常多的鑑別診斷,
其中最重要的疾病是急性心肌梗塞。
很不幸的,
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也可能剝離到冠狀動脈,
造成心肌梗塞的表現。
所以心電圖會有ST段上升,
心肌酵素也會升高(代表心肌受傷),
就會被當成是急性心肌梗塞來處理,
給予大量抗凝血劑,
緊急被送去做心導管,
然後才被發現其實是急性主動脈剝離。
根據新聞報導的內容,
江丙坤先生在急診放了葉克膜後,
送去做緊急心導管,
後來發現是主動脈剝離才被送去手術。
他的狀況就如前面所說明的可怕情形。
另外有一部份的病人表現像中風,
患者突然就陷入昏迷,
或是半側忽然無力。
這是因為剝離的血管內膜影響到往腦部的血流,
所以病人臨床上的各種徵象和症狀就是中風。
病人會被送去做緊急的腦部電腦斷層,
結果會看不到腦部出血而被診斷缺血性腦中風,
因此被給予血栓溶解劑。
病人會因而被延遲緊急手術的時間,
可能就在這段期間主動脈破裂死亡,
或是後續緊急手術時會因血栓溶解劑而非常難止血。
我相信大家看到這邊,
應該也會全身冒冷汗。
如果在急診值班遇到以上兩種狀況,
那不就完蛋了。
所以我建議遇到懷疑急性心肌梗塞或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
多測一項四肢血壓,
如果有差異大於30mmHg的病人,
務必要想到有可能是急性主動脈剝離。
4.急性主動脈剝離有前兆嗎?
沒有,
一旦內膜突發破裂剝離就發生了。
但通常是病人突然急遽升高的時候,
例如發怒、喝酒或是性行為等等。
所以古代說的馬上風,
可能有一部份是發生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而死亡。
5.主動脈剝離的原因?先天性的組織異常?和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有關聯性嗎?哪些人是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群?
前面提到急性主動脈剝離是血管內膜破裂,
所以主要的原因是血管不健康。
血管不健康又可分成先天和後天。
先天的問題是結締組織比較弱,
所以承受血壓的能力比較弱,
最典型的疾病就是「馬凡氏症」。
「馬凡氏症」大多高瘦,
手長腳長。
劉備手長及膝,
可能就是「馬凡氏症」。
這族群的病人通常會有「蜘蛛指」,
手指也很長,
可以用一手的大拇指和小指圈住另一手的手腕,
或是大拇指彎曲會超過手掌邊緣,
大家可以自己試試看。
另外會在很年輕時就有高度近視,
這也是因為結締組織拉不住水晶體,
水晶體往外側偏移而引起。
但「馬凡氏症」最可怕的合併症就是心血管疾病,
除了急性主動脈剝離,
還可能出現二尖瓣膜脫垂而引起重度二尖瓣膜逆流,
以及在年輕時就主動脈根部逐漸擴大而破裂。
之前國際上有一些運動員比賽中猝死,
就是因為這個「馬凡氏症」引發主動脈破裂。
所以這類病人要定期追蹤心血管的狀況,
提早接受手術治療。
後天因素造成血管不健康比較常見,
包括感染(例如梅毒)、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等造成粥狀動脈硬化,
血管失去彈性,
血壓一旦竄升,
血管就承受不了。
門診常常會遇到病人說,
我現在身體沒有不舒服,
我不想吃血壓、血脂或血糖的藥物。
其實吃這些慢性病的藥物,
並非為了不舒服,
而是為了避免之後出現像急性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中風這類嚴重的併發症。
所以如果有家人或朋友拒絕規律服藥,
請幫忙勸說一下,
感謝!
PS1. 下一篇會談目前的治療
PS2. 祝大家新年快樂!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