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看奧運賽事超級熱血,發現了好多好多故事,之後再跟大家慢慢分享❤️
應景一下,用去年同一天的運動影片分享一下這幾天的小心得:
看見每個選手都超級努力,不只是台灣的選手,還有國外的選手,每一個人都一直不斷的往上進步爬升,努力向著目標邁進。
起步的時候感覺終點好有距離,但是當我們裝備好自己,雖然有時候看到旁邊可能別人好像比較高比較快;雖然有時候回頭往下看好像很高,相信那些支撐著你我的信念跟人事物,相信自己,就好像我身上的裝備跟繩子,支撐協助我,最後達到終點了。我們可以達到目標的,我們會看到成果的。❤️❤️❤️
又好像身上衣服的slogan: "same same but different"
我們都好像還是自己,但也不再一樣了,因為不斷進步不斷往前,你我的路,眼界,經驗都更加寬廣開闊了。
最後覺得,輸贏是另一回事,不過也看到台灣,從去年到現在,因為疫情反而在國際間對我們的認識更多了,這次的奧運,也可以感覺到,比起歷屆奧運或其他任何國際賽事,我們得到的正面支持與鼓勵也更多,那個氛圍真是不一樣了。
而且看見參賽的選手跟團隊,真的沒有一個人是獨自迎戰的,選手身邊的隊友教練及後勤團隊,在台灣支持他們的家人朋友粉絲,感覺台灣真的更多人的心是團結一起的,謝謝所有選手團隊帶來這麼多精彩的表現,讓大家與有榮焉,台灣,成為越來越好的台灣!❤️❤️❤️
最後最後,我也腳癢手癢了,摩拳擦掌,好想去攀岩😆
大家週日愉快,繼續看比賽!😁😁😁
#貝卡的感性分享 #奧運的故事 #啟發
感性 slogan 在 孤讀者的航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2020,我最喜歡的10本書 】
在這個疫病之年,我自己也面臨了悲傷的離別,或許也因為如此,這一年我重拾許多大部頭的小說,在這種動盪不安的時代,沈浸於某個不同於現在的國度與時空,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撫慰,藉由這些作家細膩與感性的文筆,我暫時忘卻了當下的恐懼與憂鬱,從這些同樣面臨人生關卡的角色中,獲得了繼續好好生活的動力與勇氣。
2020年我一共讀完了50套書,雖然量不多但大部分都很喜歡,所以也是經過一番掙扎才挑出了我的Top 10,以下排序僅為閱讀順序,無關排名:
《#心向群山》—羅伯特・麥克法倫
一開始是因為吳明益推薦而找來讀,沒想到會如此令我愛不釋手。雖然我並非愛爬山的人,然而對於山景的神秘,以及那些不畏懼高山凶險、而前仆後繼前往冒險的人,我是充滿好奇的。作者兼有文學的感性與科學的理性,將橫跨數百年的登山史寫得令人讀來津津有味。有些景色的面貌與氣味,的確是到過現場才能如此栩栩如生地描繪,然而若沒有人文素養的累積,恐怕也無法以如此優美而精準的文筆勾住人心吧。
《#鬼地方》-陳思宏
好久沒有讀到一本令人感到酣暢淋漓的台灣長篇小說。陳思宏的文筆遊走於人鬼之間,如此犀利又魔幻,將台灣家庭裡會發生的各種「鬼故事」都如此生動地描繪出來,讓你上一秒還因他的幽默與情節的荒謬而笑出聲來,下一秒又為這家人與時代的悲劇而淌下淚來。正如同每個鬼故事中,人總是比鬼更可怕,這本書也不例外。然而這樣的鬼地方是家鄉,這樣可怕的人是家人,不管你逃到多麽遙遠的地方,總有一天還是必須回到這裡,而書寫是一種除魅,讓我們一層層剝去謠言與假象,即使這過程會令我們被辛辣的現實給嗆出淚來,也無法迴避。
《#女神自助餐》-劉芷妤
正如同本書扉頁裡寫的:「本書情節並非純數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在這八篇故事裡,有著台灣女生日常會遭遇的種種苦惱與創傷,有的隱晦迂迴有的則如此坦露直白,就像是不同女孩在面對相似傷害時也有著相異的應對方式。然而作者劉芷妤並不想藉由這些故事控訴什麼,她反而是誠實面對自己內心深處也殘存的「厭女情結」,故事裡的女孩們不斷剪裁自己以適應這個社會,那些掙扎與妥協有時候一點也不符合女性主義者的政治正確。透過一次次訴說,一次次的經驗共享,即使這些令人難過的事情仍無可避免地持續發生在社會的角落,但只要有更多人明白這些事情背後所造成的傷害,那麼有一天,這些受傷的靈魂是否都能得到身旁人的擁抱,哪怕只有一個人對她們說,「我懂,這不是妳的錯」,都好。因為如此,讀完這本書的我沒有感到無可奈何的憤怒,而是一種希望與反省,期望自己有天能夠成為那個伸出雙手擁抱他人的人。
《#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合著
第一次看不同作家就同一主題接力寫作的小說,覺得頗新鮮,更何況作者們橫跨了台、日、港三地,藉由不同文化如何看待與「筷子」相關的禁忌與詛咒,的確很有意思。而一向對靈異題材有些苦手的我,在閱讀的過程並未被驚嚇到,我想是因為故事更著重在人性的善與惡上,而不純粹在賣弄恐怖的關係吧。第一次看不同作家就同一主題接力寫作的小說,覺得頗新鮮,更何況作者們橫跨了台、日、港三地,藉由不同文化如何看待與「筷子」相關的禁忌與詛咒,的確很有意思。而一向對靈異題材有些苦手的我,在閱讀的過程並未被驚嚇到,我想是因為故事更著重在人性的善與惡上,而不純粹在賣弄恐怖的關係吧。
《#夕霧花園》-陳團英
有別於過去我大多是先讀原作才看翻拍的影劇,這部反其道而行,因為林書宇導演的關係而先看了電影,過了約半年才讀小說,雖然兩者的故事呈現有些許出入,但兩個版本都各有令我喜愛的地方,而比起電影聚焦在有朋與雲林間的愛情故事,小說放了更多篇幅在歷史的描寫上,在戰爭與殖民的殘酷下,仍有些許人性微光照亮了黑暗,也因而使得跨國相戀的男女主角間,除了相知相惜的溫暖,更有著難以言喻的國仇糾結。而正如作者陳團英在自序中提到,在撰寫這樣的小說時步調快不起來,而正是因為他不疾不徐的細筆刻劃,讓我們在紙頁間可以看見一座美麗的花園躍然而立,看見一個女孩在殘酷的經歷下如何生還與復原,看見一個男人在耐心打造園林的同時也修補了自己與愛人的靈魂。我們身為讀者何其有幸,能僅僅透過閱讀,就可以不受傷害的走過這樣一趟療癒之旅。
《#2月20日的秘密會議》-艾希克・維雅
很難定義這樣一本書,如此舉重若輕,在輕薄的篇幅中乘載著如此沈重的歷史,但又不僅僅是史實的記述,作者艾希克運用文學的妙筆,將原本不被重視的歷史片段,以小說的戲劇性重生,讓人得以從中讀出其中的荒謬。當世人大多將那場大屠殺的責任放在納粹與希特勒身上時,他卻將目光放在屠殺前的情景,災難並非一夕之間就爆發的,而是當大家都不在意且別過視線的時候就在悄悄醞釀,極權總是如此反覆試探眾人的底線,直到他們再也無所畏懼。正如書介上所說,「希特勒只有一個,背後的惡魔卻有許多個」,而這些資助他的企業至今仍未得到制裁,不免讓人感到正義的廉價。如果說2020年有哪一本書撼動了我原本的人生價值,這本書當之無愧,相當推薦所有的台灣人都應該找這本書來一讀,才懂得珍惜手中這得來不易的自由,並體認到唯有依靠自身的強大才能真正抵禦極權的侵犯。
《#傲慢與善良》-辻村深月
身為珍‧奧斯汀的書迷,一開始就被書名給吸引,還有封面的slogan:「懸疑戀愛小說」也很打中我,因為對於單身多年的我而言,戀愛與人心有時或許比兇殺案更燒腦懸疑。故事從女主角真實疑似被跟蹤狂襲擊而消失的疑案展開,真實的戀人架在一路追尋真相的過程中,也同時揭開了真實在婚戀市場中苦苦掙扎的樣貌。小說從一開始透過不同角色眼中呈現出女主角真實的另一面,再到真實自身的辯駁與反擊,是這本書後段最為精彩的地方,也讓這樣從冰冷現實出發的小說,最後能有個溫馨的收尾,作者辻村深月的功力與野心可見一班。
《#殺戒》三部曲-尼爾・舒斯特曼
若不是在閱讀群組中看到許多人的推薦,以這個略顯中二的書名以及三部曲的厚度,我就要錯過這樣一個內容高潮迭起卻也極富省思意義的小說了。探討永生的故事並不少見,將主角設定為死神的作品也不算新鮮,但這部被定義為「YA」的小說卻從開頭就展現了宏偉的世界觀設定,更值得稱許的是作者並不耽溺於設定之中,在情節的鋪陳及人物的描繪上也毫不馬虎,讓人從翻開第一頁就徹底被這個世界給吸引,心繫主角們的未來,不一路看到結局就會非常難受,所以誠心建議請將三本書都借/買齊後再開始閱讀。作者藉由極端的設定,將原本枯燥的生死哲學以及道德危機,透過角色們的奇遇與交互論證,讓人在沉浸於故事的同時,也與主角們一起走過了這條並不簡單的思索之路。
《#柏青哥》-李珉貞
《柏青哥》是以在日朝鮮人三代為主角的小說,作者以細膩的文筆慢慢刻畫女主角順慈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人物的增加,到最後讓人為了書中這些因為戰爭而有國歸不得,還有在故鄉卻始終被斥為異國人的在日朝鮮人感到深沈的悲傷,他們明明是在日本出生成長,可以講得一口流利的日文,卻仍然只能拿韓國護照,在日本每三年必須更新一次居留證的羞辱……「歷史辜負了我們,那又如何?」他們不是推動歷史進展因而青史留名的大人物,這些在史冊上無名的平凡人,面對歷史的動盪只能無奈接受降生在自身的命運,然而他們始終都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主角一家人謹守著自己的原則,努力的活著,因為他們要證明出身與血緣不是一個人的全部。
《#懂也沒用的神秘旅行》-金英夏
在2020年讀外國遊記是很折磨人的一件事,然而金英夏這本散文集談的並非個人旅途見聞,如同韓文原書名「旅行的理由」,他是企圖透過一篇篇文章整理與思索自己為何如上癮般的熱愛旅行。對他來說,寫小說也像旅行一般,他能浸淫在一個想像中的國度裡,在那裏面沒有現實的瑣事煩心,而是一切都存在著秩序,出發與回歸都由自己作主,彷彿從命運手上拿回了自己人生的主導權。最後他說,人生也是一趟單程旅行,如此一想,那些在我們生命中來到又離開的人與物,也都像是過客一般,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交會時盡情地款待對方,或許就能讓離別的痛苦降低吧。2020年以這本書作結,期望2021年,我能再次踏上一場充滿意外與驚喜的旅程。
感性 slogan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收到出版社來信,小雨麻的書大寶銷售破十萬本達成!撒花~~🎉
在2008年開始寫部落格之前,完全不曾想過這一天的到來。
雖然國文這科一直在大考惠我良多,雖然我很愛閱讀、很愛寫點東西,常被同學同事推派擔當寫文案、想活動名稱、想slogan、寫卡片等工作,但是出版自己的著作?我不敢想。
我沒有天賦異稟華美辭句,感性只有一點點,唯有熱忱取之不竭。從分享小產的傷痛再到副食品的筆記,再到後來親子生活的大小點滴,支持我一直持續書寫的動力,大概只有三點:
一是我從文字中得到抒發心情與整頓自己的力量。
二是秉持善意的書寫,我相信能匯聚暖流,上天會因此祝福我們共養的孩子、為善的妳我。
三是留有一扇與讀者互動的窗口,彼此互相打氣,我鼓勵讀者,而讀者也鼓勵了我。
每一本書的出版,都來自滿腔熱血。
第一本書是我當新手媽媽的副食品攻略祕笈,回想起來,當時我卯足全力、做足功課,閱讀了超過百本中英日文副食品工具書,以此功力照顧小雨再做點筆記,可說是游刃有餘。
第二本書是我當二寶媽之後,每日焦頭爛額,為了讓自己好好「活著」並且照顧一家大小,而尋得的速簡方案。
那時媽媽擔心我回不去建築圈。
大公司老闆開高薪來挖角:「妳何必放下原本那麼有價值的工作?」
另一半說:「只不過寫了兩本食譜書,稱不上作家。」
我像是蝙蝠,既不是鳥,也不是哺乳類。
大概不會再寫書了吧?
開始實踐減法生活,決心把別人的看法放在記憶的暫存籃,如果過一陣子還是派不上用場,就從心底放下。
開始在運動的世界與自己對話,全身感受變得靈敏,在身體層面,也在心靈層面。
人家以為我整頓的是居家環境,追根究柢,整頓的是人生哲學。
人家以為我運動是為了減肥,追根究柢,是為了追尋自我。
那個當了媽媽之後,漸漸遺忘的,自己的名字。
我想甩開別人的價值觀,但哪些是我的價值觀?哪些是別人加諸於我?於是開始自問一個又一個問題。
整理資料的時候,意外翻出塵封的筆記。
原來國二時,我的志向是當護士和在出版社工作。
失憶的過去,重新點燃我的寫作聖火。
在自我對話與自我追尋的過程中,終於孵出了第三本書,我也重新看見另一個被禁錮在角落的自己。
如今我已經實現了國中時的夢想。
當時我想在出版社工作,現在也算出版圈的自由作家。
當時我想當護士照顧人,現在照顧自己的家人也挺好。
我也實現了高中的夢想。
當時我想成為建築師,如今我也是有執照的建築師了。
祝福我的讀者們也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順道跟各位分享幾個消息:
一、目前正在書寫的「健食健身也健心」主題,已經和出版社完成簽約,預計明年中旬截稿,年底出版。歡迎各位常來交流切磋。
二、明年夏天應該會徵集志願者一起來參加甩脂活動,如果您有興趣的話,歡迎發摟喔!
三、原訂週一到週五每日上稿,自下週起改成一二四五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