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原力蘭陽創業競賽發表
#落實原住民文化保存與延續
#看見蘭陽原住民多元創意能量
特色文化、多元發展,讓部落文化透過創新工藝記憶傳承!
第2屆原力蘭陽創業競賽,是宜蘭縣政府提供原住民工藝師展現長才及手藝之舞台,我們號召部落族人同心推動宜蘭原住民族工藝產業,以原民文化核心價值出發創造產業特色。
縣府為推廣原住民產業經濟,透過活化宜蘭縣政府舊員工宿舍歷史建築群,打造兼具原民意象及文化氣息的旅遊景點,「蘭陽原創館」也是北臺灣第一個原住民親子園區,將於本週六(18日)隆重開幕,歡迎各界舊雨新知共襄盛舉!
本次入選的30件各類優質作品均兼具實用與美學,極富市場性及文化性,所有入選作品未來將進駐「蘭陽原創館」並上架1季,讓更多人能夠看到宜蘭地區原住民文化創意之能量與工藝產品。
-
--
---
----得獎作品----
顏姝珍工藝師:
將傳統編帶運用不同編織技巧,以上下交疊的方式設計出蘊含強烈泰雅民族風格的休閒造型包
高程宥工藝師:
新生代的巧手,以泛紋面族群常見的菱形圖紋進行排列組合,又以藍色為基底與圖紋共同形塑山海之意象創作出手織椅凳
工藝師林婉婷:
則以傳統排灣族華麗珠鏽創作結合現代流行衣飾配件,製作出揉合現代時尚與傳統文化之手工珠繡特製軟呢帽等作品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沒有文化,沒有生活。 賀 來義鄉文化協會成立 ~高金素梅2020.06.19 屏東來義南和 來義鄉擁有深厚豐富的排灣族傳統文化,手紋、織布、送情材……。這些豐富的文化傳統,不只需要保存,建立知識體系;更需要傳承,發揚光大。 欣見有這麼多的文化人齊聚ㄧ堂,共同為排灣族的文化傳承盡心盡力,我也將盡ㄧ...
「排灣族手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排灣族手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排灣族手紋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排灣族手紋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排灣族手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排灣族手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排灣族手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排灣族手紋 在 [新聞] 兩次禁令排灣族紋手幾消失- 看板TW-history 的評價
- 關於排灣族手紋 在 排灣、魯凱、鄒及卑南等六族均有紋身的習慣@ 姜朝鳳宗族 的評價
- 關於排灣族手紋 在 紋身的是男孩。 對傳統的排灣族人來說,能紋手的女孩 的評價
- 關於排灣族手紋 在 排灣族手紋 | Dcard 的評價
排灣族手紋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搖啊搖,搖晃vuvu的大灶──
pinuljacengan
驅車行穿熱鬧的客家聚落內埔鄉,繼續往山的方向前進,不一會兒,我們隨即進入泰武鄉,沐浴在層疊綠意裡的我們,眼底與耳畔都逐漸安靜了下來。今天要拜訪的是masisi(馬仕部落)裡的vuvu—Selep (林桂花),她將為我們製作pinuljacengan──「搖搖飯」,讓我們一齊探究排灣族傳統料理pinuljacengan的奧秘。
.
彼時,Selep的家族從舊馬仕部落遷徙來到現在的masisi,文化的延綿常會借助某些具象的物件或行為來闡述與表達,不因遷徙而中斷。例如部落中四處可見帶有象徵意涵的雕刻圖紋裝飾,除了常見的百步蛇,我們發現頭目腳下還踩了一尾鰻魚,這是據說從前在masisi附近的溪流裡,有許多深潭暗藏著鱸鰻,族人設法捕捉、食用,進而成了代代相傳的飲食文化。對族人來說,群山和溪流就是供給大家食糧之處,依循這樣的脈絡,搖搖飯普遍以雜糧、野菜為主進行製作。
.
許多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中皆有搖搖飯,這並非排灣獨有,只是名稱各異,細節也略有不同。排灣族語稱之為pinuljacengan,唸法上會拆分成三個音節,pinu-ljaceng-an;pinu為動作,有「加入、添入」之意,ljaceng則泛指蔬菜,在小米粥內添入各色季節性蔬菜基本上就是搖搖飯的核心架構,或許用「小米野菜粥」來稱呼pinuljacengan更容易讓外人理解這道料理的內容為何。
.
然而,當我們和Selep vuvu提到「搖搖飯」三個字時,她竟面露疑惑,原來這是她初次聽到這個後輩新創出的詞彙,「山地飯」的別名她倒是聽過,為何會強調「搖」這個動作,將是我們接下來想了解的重點。
「大鍋,熱灶,大拌匙(civan)」
Selep vuvu已經煮了一輩子的pinuljacengan,這道料理總會在家人團聚時特別出現。在masisi,搖搖飯裡頭的澱粉通常使用vaqu(小米) 為主,輔以曬乾處理的vasa(山芋頭)和vurati/vurasi(地瓜),完全不加白米。
.
小米用的是原鄉栽種的糯小米,對比我們一般在北方麵食館或早點店吃到拿來煮粥的小米,米粒體積相對較小且黏性更高;芋頭先烤再曬,目的是要確保芋肉裡的水分被徹底帶走,大概需要花費一到二天時間,芋頭乾和地瓜乾磨粉後加入飯裡,堆疊的香氣讓小米粥簡樸卻帶有深度。
.
傳統上pinuljacengan會在親友團聚時共同享用,因此通常會使用大鍋攪煮,先熬粥,再放菜。熬粥的高湯和水比例各半,使用豬大骨熬製高湯,早年大多使用自家獵捕的山豬。高湯備好、小米入鍋後,先大火、後小火,大灶柴燒出的滋味最美,前提是備用的薪柴要確定乾透,過程中以木柴移進移出的距離來調整火力。
.
烹調的工具是一支長型有不規則曲線的木桿,尾端呈現扁平狀方便在插入鍋內攪拌時能有較大的面積去推動食材,vuvu說,他們用族語稱此木桿為civan,civan多為自家削製,因此成品百家百樣,沒有固定規格,用的順手最重要。
.
Selep vuvu熟稔地拿著civan大範圍攪動,看她手勁柔和,帶著從容,顯然面對食材轉化過程可能出現的狀況都已瞭然於心。烹調過程中,必須憑藉手感經驗和眼力判斷小米糊化的程度,當米心開始熟化,手勁即開始加快加大。中後段的重點是要讓熱力穿透食材,整鍋會從水狀逐漸變得「黏黏的」。
.
實際到現場看,方能理解vuvu為何不解搖搖飯這個詞,因為「搖」是通過外部視角所形塑出的觀點,人要搖動大鍋很難,實際上只有小鍋可能藉由手勢在鍋內的快速搖攪製造出類似漩渦的視覺。「搖」比較像是料理人在烹煮過程身體自然產生的律動,會牽動全身肌肉,沒有固定方向,講究個人化的福至心靈,因此初學者也存在著搖失敗、鍋底燒焦的可能性。
「搖啊搖,搖林,搖山,搖島」
粥好了,後續加進的蔬菜,取自山野,順應季節,在masisi,samaq(山萵苣)、sameci(龍葵)、tjanaq(刺蔥)等野菜經常被應用,有時也會加進djulis(紅藜)。Selep vuvu家後方是整片她的開心農場,和山相連,全靠她自己一手整頓,除了野菜,四季源源不絕供應的菜園,自種的山藥、地瓜葉、龍鬚菜等也都可能出現在她的pinuljacengan中。
.
vuvu說如果再加進puk(樹豆),那粥的口感就會再乾、再紮實一點。另外也分享烹調時的小訣竅──當菜葉丟進粥裡時,手搖的力道要節制,若過猛,菜葉在釋放出鮮味與小米交融前便可能已支離破碎。看著菜園中的作物四季輪流陪伴著Selep vuvu,或許可以說最後搖進我們嘴裡的,都是她滿滿的愛吶!
.
pinuljacengan入口時清淡,僅仰賴食材的原始本味支撐,因此會拿一些口味較重的小菜來點綴搭配,早期多搭配鹽漬生薑,或撈取溪魚與薑一同炒製,芋頭莖炒豬肉也是很好的配菜,部落智慧就是老天給你甚麼就想辦法變出甚麼,Ljavuras(林國豪)說,現在則大多搭配豆腐乳和放黑豆豉的辣椒小魚乾。
.
吃pinuljacengan時強調共享,年輕人拿小湯匙從鍋子的外緣開始吃,只吃自己眼前的部分,內鍋要留給長輩,也要留一份給來不及參與的親友,必須觀察旁人速度不可只顧自己吃,過程充滿了「儀式感」,但那不是流於形式、刻意為之的浮誇,透過分享pinuljacengan,彼此之間敬老護幼、情感緊密相連,為族人家人留下永不斷根的一份惦念。
.
吃著這鍋搖搖飯,我腦海裡還浮現出村上春樹作品《海邊的卡夫卡》裡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不無聊的東西人們馬上就會膩,不會膩的東西大體上是無聊的東西。」當我們長期習慣了外食帶來的五感刺激,對食物審美逐漸疲勞,搖搖飯或許就是那個「無聊的東西」,無聊到暗示你反璞才會歸真,飯裡匯聚的全是長久以來山與人真實共存出的智慧,透過舌頭,接引到我們的心底。
_____
▪本文收錄於屏東 #泰武鄉刊 vol.7 夏季號「食在泰武」 專欄,並同步刊登於 微笑台灣319鄉+ 「島嶼晃遊者」 專欄。
▪採訪、文字:郭銘哲 / 攝影:邱家驊
_____
發行機關:屏東縣泰武鄉公所
企劃製作 : 繫。本屋
主 編:彭巧如
採訪編輯:徐孝晴、余庭
特約採訪:古佳峻、郭銘哲、楊甯凱 (下港女子)
攝影:邱家驊、林科呈(眼福映像工作室)
封面創作:蔡昀珊(畸零地工作室)
設計製作 : 3&4 Design Studio
插畫:Chayi
製版印刷:鉅晟廣告印刷社
.
#全台索取紙本刊物地點查詢 👉
https://reurl.cc/52gq47
排灣族手紋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天空霸主的新難題】
猜猜看,最近熱烈播出中的公視史詩大戲《斯卡羅》裡頭,大股頭卓杞篤佩戴的羽飾來自哪種鳥類呢?
答案就是臺灣的天空霸主──熊鷹✨
熊鷹翼展可達成人雙臂敞開的寬度、甚至能獵捕獼猴、山羌,是臺灣體型最壯碩、魁偉的猛禽🦅 主要棲息在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俐落、瀟灑的鷹姿,如百步蛇斑紋的美麗飛羽,使牠在 #排灣族 及 #魯凱族 的傳統文化中,被視為最尊貴的神鳥。僅有頭目有資格佩戴熊鷹羽毛,彰顯至高榮耀與使命!⚜
但這些尊貴、神秘且難以窺見的猛禽,卻因棲地破壞、馴鷹市場及部分失序的羽毛佩戴需求,導致族群數量急遽下降,現在成為了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除了強化查緝非法買賣以外,自2018年起我們與 #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 孫元勳教授團隊合作,藉由鍾金男工藝師的巧手及推廣,讓仿真熊鷹羽毛開始出現在傳統祭儀與文化活動中!
目前我們也正積極地與部落領袖們溝通,期待在維持傳統文化與保育上達到共識,同時也能接納熊鷹仿羽,一起保育熊鷹,不讓熊鷹未來只存在於傳說之中!
#瀕危物種保育行動計畫
排灣族手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沒有文化,沒有生活。
賀 來義鄉文化協會成立
~高金素梅2020.06.19 屏東來義南和
來義鄉擁有深厚豐富的排灣族傳統文化,手紋、織布、送情材……。這些豐富的文化傳統,不只需要保存,建立知識體系;更需要傳承,發揚光大。
欣見有這麼多的文化人齊聚ㄧ堂,共同為排灣族的文化傳承盡心盡力,我也將盡ㄧ己之力,做為文化協會最堅強的後盾。
排灣族手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收藏古物 傳承技藝
保存排灣族編織的歷史記憶
~高金素梅 20206.6.18 屏東來義古樓
對台灣原住民族來講,揉線織布並不只是稀有的工藝,它還是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編織。泰雅族的「人間國寶」尤瑪.達陸學習、保存和繼承的泰雅族織布技藝,令我佩服,我覺得這樣的工藝不應該只是巨匠的成就,它應該變成我們原住民族下一代學習和傳承的知識體系。
屏東來義鄉南和村的村長陳文山多年來認真用心整理地方的文化和歷史,積極保存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前不久,在陳村長的引介之下,我了解到排灣族的手紋文化,並且積極地為這項文化爭取文化資產的身份。最近,陳村長又向我介紹了排灣族的編織文化歷史,讓我認識了排灣族織布技藝的兩位大師:許春美女士和蔣梅貞女士。她們整理的排灣族編織技法,都已經具有了縣政府的文資身分,這讓排灣族人共同的織布遺產,得到了文化的肯定。
但是除了得到肯定之外,我總覺得是不夠的。因為這些文化遺產的古布、老師和傳承,如果不積極地保存、發揚和推廣的話,這些遺產恐怕就會快速凋零。所以我今天特別邀請了文化部文資局的官員,一起拜訪了排灣族織布技藝的兩位大師,一方面向她們請益,另一方面也積極向她們建議:我認為文資身份的申請,還不足以保障這份難得的文化遺產,傳承教育下去,我希望兩位排灣族的織布老師應該要像泰雅族的紋面老人和尤瑪.達陸那樣成為「人間國寶」,得到專門的保養、醫療和照護,讓她們活越久,傳越久。我要要求政府將她們蒐集整理的排灣族人編織的集體文化遺產,編成書籍,列為教材,發展課程,培育師資,來將排灣族編織的知識體系,發揚光大,深刻地流傳下去。
排灣族手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尋訪排灣手紋傳統》
~高金素梅2020.04.17
……一項瀕臨失傳的文化傳統
一位鍥而不捨的排灣青年……
2012年,排灣族青年陳文山(Angusan Palivulj)在端午節部落活動拍攝到幾位紋手的長輩,從此開始追尋祖紋的故事;與此同時,數位年輕族人自願依傳統授權機制接受刺紋。
祖紋尋根行動與推動手紋復振的行列,日漸龐大中……。
今天,在屏東縣來義鄉、泰武鄉訪視了六位手紋長輩。擁有美麗手紋的長輩,手背上的圖案有著說不盡的故事;既是文化的圖騰,也是家族族譜的傳承。
探訪這幾位年長的手紋長輩,我心中湧現「與時間賽跑」的心情。我要求文資局半年內要完成對手紋長輩「人間國寶」的認證,讓這些長輩能獲得「國寶級的健康醫療照護」與「營養補助」。我也要求文資局協助「復振傳統手紋」並籍以「建構排灣族社會制度知識系統」的建立。
榮耀祖紋,文化傳承,這是民族的責任。
排灣族手紋 在 排灣、魯凱、鄒及卑南等六族均有紋身的習慣@ 姜朝鳳宗族 的推薦與評價
文面/台東縣排灣族紋手+紋面是泰雅族的傳統文化+台灣的泰雅、賽夏、排灣、魯凱、鄒及卑南等六族均有紋身的習慣@ 姜朝鳳宗族:: 痞客邦:: 卑南大王後裔華麗的服飾和文明 ... ... <看更多>
排灣族手紋 在 紋身的是男孩。 對傳統的排灣族人來說,能紋手的女孩 的推薦與評價
在排灣語里,紋手和紋身都叫'iveci'e(依福吉)紋手的是女孩,紋身的是男孩。 ... 太陽紋,是頭目家專用的手紋,象徵著頭目為太陽之子的神話,代表排灣族的頭目擁有了 ... ... <看更多>
排灣族手紋 在 [新聞] 兩次禁令排灣族紋手幾消失- 看板TW-history 的推薦與評價
兩次禁令 排灣族紋手幾消失
〔中央社〕「我們在身不由己的時代,以致無法完美及完整地呈現排灣族紋手文化。」屏
東泰武鄉佳興村紋手大頭目孫江萬花今天對於紋手文化幾乎失傳,說了一段讓人頗有感觸
的話。
佳興村是目前排灣族中留有紋手老人最多的部落,吸引不少關心原住民文化的人前往研究
,泰武國小母語老師邱霄鳳、教務主任查馬克及校長伍麗華致力紋手文化保存,這幾年除
了文字紀錄外,也把紋手圖案做成現代畫、印在馬克杯,並且以手札方式保存紋手故事及
圖案。
今年80歲的大頭目孫江萬花在手札發表記者會上說,日治時代對原住民有關文化都發布禁
令,紋手也被禁止,日人撤離台灣的第2 年,部落研議要先恢復哪個文化,老人一致表決
要先恢復紋手,她就是那時候紋手的。
孫江萬花說,部落才恢復紋手2 年,國民政府又發布紋手的禁令,以致她們這一代紋手圖
案無法完整,原本排灣族女性漂亮且完整的紋手是要到小手臂,「這才是真正的女人」。
她說,她們這一代大多只紋到手腕,有些小手臂有刺,但也不完整,把不同人的圖樣拼湊
起來,依稀才可呈現排灣族紋手文化。
雖然國民政府的禁令後來不了了之,紋手文化幾乎失傳的錯也不全在排灣族人,但孫江萬
花不斷向關心原住民文化的人說了好幾次的「抱歉」,她說,她們所在的時代身不由己,
以致無法呈現更美、更完整的紋手圖案。
邱霄鳳說,現在原住民不再擁有自己的土地,老人家認為紋手所代表的掌管部落組織意義
已經不存在,因此,不再為年輕一代紋手。
邱霄鳳表示,其實紋手的階級還延伸到婚禮,她將進一步調查研究,更完整記錄紋手文化
。
https://tinyurl.com/4fj4go6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57.53
※ 編輯: tony121010 來自: 219.84.57.53 (02/17 18: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