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
「有限元素法目的」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DOC職人 時食刻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相信音樂BinMusic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機械設計-結構與電腦輔助設計_徐業良_有限元素分析 - YouTube 的評價
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攝影133] 細說分鏡 Vol.10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37
🖍「對焦呢? 放在哪裡才是對的?
🖍上次是對左邊,這次換右邊好了
對於「構圖」,我的想法也許跟大多數的人並不相同,一般人對於構圖的想法,就是想辦法讓照片變的好看,更具故事性的價值,所以會去學習、參考許多構圖的規則,確實照著一些構圖的建議,可以讓你的照片更加的出色,追求好的構圖,可說是每一張照片最重要的重點之一。
🟥構圖的過程
當然,我也覺得構圖確實是有這個重要性,「為了讓照片更好看」以及「追求照片背後的故事」,雖然我認為構圖還有更多的意義,但這裡,我們先就這二點就分享一個想法 – 該如何進行「構圖」
相信有些人認為,構圖就是拿起相機,透過觀景窗,搭配著鏡頭,透過構圖等相關原則,找尋最好的畫面組成、結構,並且操作曝光最後按下快門來完成。
而我認為,早在拿起相機拍照之前,當你一邊在走路的同時,心中就已經在觀察適合的角度,或是引起興趣的「點」,此時我在心中已經進行「構圖」的念頭,決定了點,當然拿起相機,調整鏡頭焦距,在有限的視角下做取捨,最後完成曝光選擇,按下快門。
🟥構圖的元素
很多人在討論構圖的原素,比如說「光線、色彩、對比、明暗、質感、方向性、互補色…」等等,這些都是填滿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元素」之一,解構一張照片的結果,最後讓讀者了解原來這一張照片是如此完成。
我覺得這過程,跟料理食譜節目一樣,先是告訴你一道菜完成後風味,再逐漸帶出每一樣所需的食材,一個個擺攤在桌面上,接著就是料理的過程,包含「先後順序、比例多少、組合味覺平衡」等等,再重複一下完成後的作品分鏡,看完節目的觀眾就知道 – 哦,原來這道菜是這樣子完成的。
🟥照片故事的故事
我曾看過不少人分享一張照片如何完成,背後的故事與方法等等,大多都不是專業的分享,聽到的多是「事件的描述」「背後的感想」,而不是「構圖的方法」,少數聽見真的專業的分享,會清楚說明一張照片背後許多看不到的故事,反而這才是佔了最大部分,至於拍照等過程,倒是是輕描淡寫的帶過。
如果是我來分享一張照片,我會怎麼分享? 大多情況下,我會先說說「照片故事的故事」,也就是「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分享完後再來來談談「照片的故事」,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事情,而這裡指的「照片故事的故事」到底是什麼? 聽起來有點繞口令的感覺,但卻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
🟥動機與歷程
用一句話解釋,其實就是「動機與歷程」。
不知從何開始,我開始關心、好奇的不是「照片本身故事」,而是「為何要拍這張照片的動機」,照片的故事精采,並不會吸引所有人想去拍攝,而被故事所吸引前往拍攝的人們,他們的動機我覺得更有趣,而這個「動機」一定與照片故事有所互應,也就是「動機 &故事」交界處,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動機講完了,接著就是「歷程」,這就有點像是遊記一樣,比如說你是如何走到這一步,從相機器材的準備、行程的規畫、中途的經過與體驗,如同遊記般書寫表達一段體驗,有的十分精彩、高潮起伏,有的則是平鋪直敘無法引人投入,即使是同一群人,同一時間踏著相同的路徑,依每個人的身形、體力條件不同,同樣的一段路,體會也截然不同,這段的「歷程」就會成為每個人心中各自的體驗。
一個故事本身就存在在那裡,每個人接受後解讀不同,因此才能吸引不同人前往故事的本身,即使相同一群人,同時地前往拍攝,對故事動機也許接近,但絕不完全相同,在途中歷程,每個人的體會也因個人差別,心中產生的歷程也更加多元。
我覺得「動機與歷程」與「照片的故事」是有很大的交集,交集中產生了共鳴,這個共嗚會進一步的影響你是如何「構圖」,也就是成就一張「照片故事的故事」。
🟥動機、歷程與照片故事
最後抵達了故事的核心,也就是旅途的終點,感受到在當下的五感剌激,再加上先前對故事的「解讀動機不同」以及「相異歷程感受」,使得拿起相機構圖,就成為每個人對故事的 “各別詮釋”,就算是相同的構圖,近似的曝光,每張照片給自己的價值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
「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詮釋」,我想這就是我好奇的地方,比起照片本身背後的故事,我更在意的就是這個,若能傳神的結合「動機、歷程、照片故事三者的溶合」,那真的是很精彩的故事,讓眾多近似構圖的照片,透過傳神的表達,使得「就那一張照片」擁有獨一無二的光環與特質。
🟥再加入「對焦」
簡單、直白的說,對焦就是讓相機瞄準物體,得以清楚的「過程」,我認為對焦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更是「取捨的過程」,為何對在這裡而不是那裡,你總有個說法,無論是就「景深的計算原則」還是「故事的主角」角度切入,不管是選擇那一個,你總有個思考的過程,這就是我常對學生說的「對焦,是一個過程」。
喜歡吃飯還是麵,咖啡是冰的還是熱的,我們會說是看心情、看胃口,這就是選擇的過程,由於是主觀的喜好,我們不會用「好決定、壞決定」,對焦的取捨當然也是個決定,同時了解「對焦的過程」沒有對錯,但有道理,背後的道理,就是你按下快門前面所有的「動機、歷程、照片故事」總總的溶合下,最後的精華一刻,直到快門按下響起了快門聲,深深的吐出一口氣,呼吸的節奏因而緩慢下來。
這決定看似非常的複雜,事實上卻也是非常的單純,拍照,不只是按下快門的動作,也不只是拿出相機準備的流程,而是自一開始的起心動念的動機開始,中間經過的歷程,以及對照片背後故事的差異解讀吸引,你就已經開始在「構圖」,當到了開始操作相機的動作,取景、決定曝光變數,最後對焦,為你心中的故事選定主角,為這一連串的複雜過程,畫下句點。
任何一張照片背後故事,有好人壞人、好事壞事,究終從「主角」開始,故事因而展開,而「對焦」就是當你準備好一切後,告訴自己,以及將來觀看照片的人們 – 所有的故事都從這裡開始 – 照片的主角,故事最後也將從這裡結束。
從這樣子解度解讀「對焦」,你將發現你過去認識相機操作的「對焦」竟然如此的重要,當你有如此的體悟,「對焦」這過程,將成為所有事件一開始追求的重點,到了按下快門前一刻,你還會猶豫不決嗎?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DOC職人 時食刻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要衣裝,產品也要好包裝】線上直播
~ 大師開講,免費入場,名額有限!!
~手刀報名:https://forms.gle/66ekBhiZXSDJZzHx8
您是否也遇到....
「有產品,品牌該如何建立?」、「品牌就是Logo,下一步是?」、「有了品牌,如何規劃行銷策略?」。
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除了重視商品本身功能之外,也開始注意外觀露出訊息及美感價值。藉由市場洞察力、設計力探索品牌企劃的操作方式,如何善用視覺包裝傳遞商品內涵故事,提高商品的能見力,由內而外,刺激消費者購買意願,非買不可!
◼︎講師介紹◼︎
「AAD亞洲視覺藝術交流平台」執行長, 陳育民
致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希望透過西方設計的理念,讓外國人更容易了解東方哲學的內涵,在課堂上他也扮演先行者角色,傳授創作過程中的想法,啟發學生國際觀。作品曾榮獲德國iF設計獎、2010和2012兩屆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平面設計類銅獎、加拿大APPLIED ARTS國際競賽海報設計類入選獎等多大獎。
「酸女孩的甜點料理手記」創辦人,蔡靜如
以臺灣在地食材、文化元素結合,將飲食觀念及食安知識,貫穿每篇料理文章,並且融入中醫師的季節食療,透過有趣的企劃與內容為臺灣這片土地的飲食發聲。因此,不管在粉絲專頁,或是食譜的視覺設計,酸女孩的每篇主題貼文,從目標受眾是誰、溝通目的、食譜觀點、視覺畫面、進入拍攝、圖文編排後製,才能進行社群曝光,達到一擊必中的效果!
📌講座日期:110年09月29日(星期三)
📌活動人數:限定50人,額滿為止
📌講座報名:https://forms.gle/66ekBhiZXSDJZzHx8
📌客服專線:07-3387292(如需電話洽詢,請於週一到週五上班時間來電)
--------
教育部屏東縣數位機會中心
#DOC數位機會中心
#城鄉交流數位應用
--------
更多職人 : http://expert.chineseink.com.tw/client/default.aspx
--------
Doc年貨大街
http://docmall.doctw.com/index.php
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在做工程的影響,轉而申請了電機相關科系。
就讀泰北電機的期間,內心一直無法忘懷喜愛的藝術;黃得誠遂決定轉考同校的美工科,美工科的修習完成時,因感術科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夠理想,於是在重考準備了一年後,進入了理想中的台藝大美術系學習。大學生活中,得誠能盡情的沉浸在藝術的滋養裡,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家庭背景的經濟需求,畢業以後卸下了藝術的夢想,也喜愛烹飪的他和家人開了間餐廳共同經營,一轉眼就過了十三年。
回到母校擔任助教 深入版畫創作的開端
經營餐廳這段時間,黃得誠透過恩師鐘有輝教授推薦,重新再次回到台藝大,協助版畫所擔任助教一職,坦誠個性「閒不下來」的他,也曾同時身兼餐廳老闆及版畫所助教雙重身份 ,銜接的時間長達兩、三年。也是經由在版畫所幫忙的過程中,逐步對版畫媒材更深的認識;梅丁衍教授也鼓勵他:「去玩玩看嘛!」,當下猶豫的他也在思考,若以版畫創作為主該如何下手才好?擅長從週遭尋找熟悉題材的黃得誠,因此便聯想到了他的餐廳經營背景—「料理」。
決意要投入版畫創作後,一開始得誠也從木板版印做起;一路嘗試各種不同媒材的版種,直到他遇見了西方版印的金屬腐蝕版,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中西融合元素!藝術家黃得誠使用銅板加以打磨後,再接著上防腐蝕劑,然後在刻線,這時可以選擇氯化鐵或硝酸來作腐蝕;接續著線刻完了之後,再清洗完後做層次的遮蓋,最後噴上細點就大功告成了。
創作與烹飪的奇想結合 黃得誠繪料理燴出絕佳風味
此次得誠展出的作品,都以料理為主,強調食物所乘載的情感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眷戀的味道,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嚐遍世界美食,但總有一個是終身難忘的味覺體驗,這個滋味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伴隨著人生重大的事件或情緒轉折,因此將味覺烙印在生命中,藉由本展一起來發掘;關於每個觀賞者內心裡屬於「味道」的故事。
藝術家黃得誠以臺灣辦桌菜餚或庶民小吃為主題,這些隨處可見的菜色,記載了臺灣社會的脈動,並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烙影印下一個重要的故事,透過創作者的重新詮釋而轉化成的圖像,與觀者內心景觀產生連結。以唐朝懷素的食魚帖,從書法的造型概念中喚起作者對文字的情感,將其轉化成圖像表達,創作者對於飲食後的內心景觀這是屬於一種自身對於食物的觀照,也希望經由作品帶領觀者回憶起屬於自身的飲食景觀,追尋原味的體驗。
主打作品「食珍錄」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食物,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結合重新詮釋,讓食物除了給人味覺的滿足外,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為視覺圖像的創作集結。而展出作品之一的「食全大補」,為創作者從臺灣傳統補身觀念為出發,集結民間習俗中對於補身食物的觀察及轉化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吃補的經驗,通常第一次吃補的經驗都是來自家庭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這是一種來自家人對自身的期望,而「食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療方法,生物和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經歷的漫長的進化生活,經由呼吸、喝水和吃東西,與地球表面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平衡狀態,使食物在人體裡被充份的延伸;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作品內容多以呈現食物的功能性,以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詮釋。
與記憶中的美好道別 啟程前往藝術的康莊大路
對於得誠來說,「餐廳」的完美結束—在回去創作者的身分以前開過一家餐廳,雖然沒有大飯店的規模;卻是人生的轉捩點。那些創作低潮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沈澱,因為餐廳開設在畢業學校的附近,也在每個時期與這些學生建立了共同記憶,十多年間發生了很多的事;當得誠決定再以創作視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業後,毅然結束了餐廳的經營;唯一的遺憾是來不及跟這些朋友說「再見」,因此他一直希望能重新烹飪當年餐廳菜色,邀請懷念那些味道的人;並正式地與大家道別,畫下句點—「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這座小小的島嶼,混雜各地的人種;帶來各種料理、不同的味覺感受,食物對於這座小島的人來說,只是建立在人類最基本需求上的「煉金手法」,慢慢失去原有的味覺感受,透過黃得誠的作品讓我們一同來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味?(文:金車文藝中心)
黃得誠 簡歷: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畢業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版畫藝術碩士班 行政助教
奇想文化有限公司 / 奇想畫室 負責人
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抽象繪畫展 #呂迦諾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呂迦諾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企劃林肯華來介紹。
▲藝術即信仰,信仰即人生。
▲我們在呂迦諾的創作人生中,看到一條不凡的藝術之路。
▲從小接觸信仰 因此發掘終生志向
從小即密切接觸教會的藝術家呂迦諾,曾參加教堂舉辦的暑期美術夏令營,因此與藝術結下了甚深的淵源。當時他在教友中結識恩師藝術家楊仁明,便開始在楊老師的畫室中習畫;學習繪畫的期間對呂迦諾來說;是一段相當快樂的時光。
在呂迦諾成長的過程中,信仰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基督徒們無時無刻都在祈禱,而在祈禱的過程當中,同時也是在和最真實的自己對話,或是說時常在反省自己的狀態,與最真實的自己對話。
「我一直都想要知道,藝術是甚麼?」呂迦諾的創作就是每個時候的禱告,這些禱告並不是要去祈求什麼目的,或是悔改什麼人生大事,而只是每天生活的小小總結,透過作品的方式記錄下來,對他而言,每個小祈禱都像是每個有生命的個體,彼此獨立存在著,每天的自己,都是新的存在,它們在創作裡充滿各種不同的變化。
▲創作經驗世界的再現,呈現藝術家真實生命的一部份
此次展出作品中,不斷出現重複性的符號,呂迦諾使用螢光色料、金屬等媒材,以半自動技法貫穿畫面,呈現出試圖控制卻又失控的衝突感,並透過符號性傳達著各種內心不同的情緒,它並非經驗世界的再現,更不是世界的模仿者,而是真實生命的一部份。
如《萬花筒世界》系列,呂迦諾試圖在表述「情緒」與「繪畫」之間的關係。「情緒」,它是內在的精神,不受時間、空間、質量等限制,是一種精神性無限的存在,而「繪畫」是有質量、有空間、需要時間完成的媒材,是物質世界的產物。以繪畫表述內在情緒,相當於「有限」表述「無限」的創作過程。
呂迦諾表示:萬花筒是個連結「有限」與「無限」的橋梁,透過它的成像原理可再深談論其哲學意涵,一是由實像反射無限虛像的原理,二是觀看萬花筒時的行為模式,前者探討內在意義,後者探討外在意義。
▲萬花筒般的特殊畫面 隱含藝術家所傳達的特殊寓意
而在萬花筒的成像原理中,是由一種真實物像反射出多重的虛像,它同時呈現了真實與虛幻的存在,呂迦諾透過此現象來表達內心的世界,將內心世界以萬花筒的形式來表述。萬花筒本身是個被動的機械,能夠驅使它產生變化需要一個動力,就是「情緒」。隨著不同經歷產生出不同的情緒,這些不同的情緒促使內在的萬花筒產生種種不同的變化,它是一個不斷變動的存在。
當我們觀看萬花筒時,必須將視線全部投入萬花筒當中,這樣的行為模式使我們的視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從心理層面來看,這是一個我們選擇不去看原來的世界,而選擇使視覺進入另一個視覺空間的概念。在這樣的想法下,萬花筒是個桃花源、烏托邦的概念,而看完萬花筒內的景象後,再度抬起頭看世界時,是否還是同一個世界?當中呂迦諾還在尋找真實,也在探討虛幻,兩者是一體的兩面。
呂迦諾認為:人的心靈世界就像是萬花筒般的存在,它是華麗、閃亮、鮮豔般的存在,是個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在媒材上,加入許多螢光色系顏料,並使用金屬以及亮粉等複合媒材,試圖使用更廣的色域,尋找更多的表現可能,並結合自動技法呈現內心狀態的萬花筒。
內在萬花筒產生變化的核心在於情緒的變化,當中主要有「感性」與「理性」兩種成分,而呂迦諾分別將其對應至熱抽象繪畫技法與冷抽象繪畫技法,在過程當中,他以熱抽象與冷抽象技法相互交疊表述作品,每件作品透過線條以及色彩以不斷重複與纏繞的方式,組成不同的形式產生各種關係,並透過以線、色的關係和組合去表述內在情緒的感受,成為一種繪畫的方式,它是個人的神經系統投射在畫布上的結果,成為表現自我的符號。
▲透過創作 呈現藝術家的精神性信仰
呂迦諾也在創作的過程當中,試圖在控制自動技法,以理性手法去控制感性技法,將滴流、潑灑、風力等物理現象作為創作的技法,按照個人意志控制其方向以及動態,呈現可控制卻又不受控的感受,過程中我讓潛意識自由的流動,時而衝動、時而平靜,他以理性設定了一個構圖,到了最後卻是感性使我被構圖,在表現潛意識在受控當中去失控的效果,整個萬花筒系列就是他與潛意識之間對話所留下的痕跡。
本次作品不同以往以冷抽象為主的創作,而是以熱抽象為主要元素,再將冷抽象鑲嵌進入作品,同時呈現抽象作品的感性層面與理性層面。藉此表達內心世界是個萬花筒,記錄每個不同情緒所產生的狀態。
▲如同藝術家呂迦諾的創作般—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心所嚮往的信仰。(文:金車文藝中心)
呂迦諾簡歷
學歷:2014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畢
個展:
2015 剖心─呂迦諾個展,水谷藝術,台北,台灣
2013 之間─呂迦諾個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草山職能工作坊,台北,台灣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6/09/03-2017/01/08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相信音樂BinMusic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等著我歸去
變成一座
守護著你的城牆
[為你平定的天下] 李劍青
由唐人電影製作有限公司投資拍攝,改編自《步步驚心》作者桐華的小說《大漠謠》之經典華劇《風中奇緣》,為2014年最受注目歷史古裝戲劇,由劉詩詩、彭于晏及胡歌領銜主演,講述一段橫跨大漠與京城、將軍與素人的唯美曲折愛情故事。
相信音樂與唐人電影製作公司合作戲劇配樂和插曲,經過長時間的磨合討論,所有歌曲都是量身定做。而在尋找主題曲的過程中,製作單位希望有一首「既帶有古典氣質、又能將俠骨柔情以現代樂風詮釋」的歌曲,五月天阿信以中國古代的將軍故事為藍本,寫出「為你平定的天下」的歌詞,唯美詩意的文字,格局開闊卻又柔情無盡,切中故事核心。李劍青對歌詞很有感覺,譜出了讓製作單位滿意的旋律,一版定案,而他唱的DEMO一給製作單位聽,所有人都為之驚豔,當時也並不在乎這位音樂天才其實還名不見經傳,立刻確認為《風中奇緣》的主題曲。
故事在感傷的旋律、「為你平定的天下」亦柔亦剛的歌詞引導下,莘月、衛無忌、莫循三位主角悉數登場,歷歷在目的刻劃了三人在劇中的愛恨情仇,有喜有悲,有甜蜜溫存,也有苦斷愁腸,幕幕動人心弦。同時為了貼近劇情,這首歌更特別製作了兩個版本「柔情版」和「奔騰版」,前者以柔和溫情的弦樂為主,後者加入澎湃的搖滾元素,詮釋出將軍在天下與愛情之間的掙扎選擇。
華語樂壇音樂教父李宗盛15年來唯一男弟子的李劍青,沈潛十年磨練,在師父的演唱會上一鳴驚人,是集結了歌手、小提琴手、作曲人於一身的天才型音樂創作人。清瘦的身材、斯文的臉孔,卻擁有一個清亮厚實的嗓音,李劍青在數次現場演出時一開口就技驚全場,彷彿要把整片大地都唱進一個萬人的空間裡。
李劍青來自中國廣西鄉下的一個小城鎮,七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990年考入廣西藝術學院學習小提琴演奏專業,經歷過廣西交響樂團小提琴副首席,紫太陽樂隊的主唱兼節奏吉他。音樂風格在古典的基礎上注入流行元素,卻不媚俗、不跟風,始終以自己的品味與步調,走一條獨特的路。
李劍青於2013年發行了單曲《匆匆》,李宗盛談起與李劍青的緣分,直說這個才華橫溢小伙子的旋律,總能帶給他許多的靈感與感動。正因《匆匆》獨特的音樂氛圍以及詞曲韻味,受到樂迷注目。熱愛音樂的劍青,一直確認這是他最想走的路,也不急不躁,始終跟在李宗盛大哥身邊學習,慢工出細活地進行著落實許多音樂想法的計劃,他將用他的才華給這世界更多更好的音樂。
《風中奇緣》將於10月1日起,每週三、四晚10點於湖南衛視播出。
為你平定的天下
詞|五月天 阿信
曲|李劍青
我不敢再看那月牙 像你溫柔的眉 高掛 照映大漠思念無涯
我不怨連年的爭殺 只要有一天能回家 嚐一片和你安居的晚霞
讓我的臂膀 變成你的城牆
如果我倒下 也相約在天堂 就讓逆風的野望 風乾最後的淚光 直奔向 生死的前方
讓我的臂膀 變成你的城牆
如果我倒下 就相約在天堂 因為我知道你也望著 這月亮 等著我歸去 變成一座 守護著你的城牆
(等著我歸去 輕輕獻上 為你平定的天堂) 軍令急如火星落下 思念也從不曾駐紮 亂未平定何以為家 此一去勝負無定甲 孤軍長驅祈連山下 馬一跨 那怕生命是代價
讓我的臂膀 變成你的城牆
如果我倒下 就相約在天堂 就算我血液變成紅花 般綻放 就讓我落在 你的土壤 從此再也不流浪 就讓我落在 你的土壤 為你灌溉著希望
有限元素法目的 在 機械設計-結構與電腦輔助設計_徐業良_有限元素分析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DeltaMOOCx 台達磨課師是大學及高中/高工的免費公益磨課師(MOOCs)平臺。練習題、討論、教師輔導及更多數位課程資源,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