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登山準備的基本功──了解自己》
登山者的高度,是由準備來決定的;而準備的基礎,莫過於「了解自己」。那麼,了解的途徑為何呢?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反思自省的人生沒有意義*」,應用在登山上未嘗不是至理。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人之於山,即便有現代裝備及氣象預報可為輔助,在大自然的面前只能永遠屈居下風。因此面對登山的基本態度,就是從了解自己做起。唯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有條理地做準備。
有趣的是,人與人之間先天或後天的相異之處,讓事情變得複雜了一些。
舉個最近的例子,喝水量吧。從南湖溪山屋出發,沿著中央尖溪溯行至溪床營地的那天,山人和一位隊友出現相差懸殊的耗水量。我喝了大概1.5公升左右,而他卻只喝了400cc,並為彼此的數值感到不可思議。事後回想這事,首先兩人喝水習慣就十分不同──我是邊走邊喝的水袋,他是休息時才拿出水壺喝幾口,再加上自身屬於爆汗體質,難怪差距如此巨大。
如果要追求輕量化或是遭遇缺水行程,這種體質差異就會產生巨大影響。我可能就要依照喝水習慣揹更多的水,或刻意減少喝水量,或把行程時間放寬、步調放慢以減少發汗。
再來一個食量的差異。今年和朋友登上屏風山之後,因為自組隊經驗還不足,個人糧食抓得太剛好,午餐時一包乾燥飯竟然吃完還覺得餓,然後行動糧也耗盡,當時立刻覺得悔恨莫及 (要不是隊友施捨多餘的食糧給我,回程會走得很痛苦 ...😥)。就是從這類教訓當中,我才逐漸學到爬升高度、行走距離對我食量的影響程度,之後就會盡量依照行程內容來準備適量的食物。
這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
考慮人與人之間可大可小的差異,再來想想:你怎麼知道某某人口中的「那座山很硬」,或是「那個路線很好走」,對你來說有幾分真?某人不帶雨衣雨褲,穿拖鞋也能登頂玉山,代表玉山很好爬?一位體力、經驗遠勝或遠遜於你的人所言,對你為同樣的行程做準備,有多少的參考價值?
同樣的單攻,有人來去如風,菜鳥卻可能掙扎一整天,這不是秘密。
所以看到這裡,你大概也能體會為何前輩會說:適合別人的方式,不見得是適合你的方式。而唯有鼓起勇氣,透過不斷的實踐與調整,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山之道」。
至於夥伴的道跟你合不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通俗英譯為「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但Raimond Gaita另譯有「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y of a human being」,翻譯異同本身也是個有趣的問題。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