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跟秦國簽訂和平條約,
並聯姻確立兩國永為友好之邦。
然後楚懷王就被秦昭王軟禁而死,
不久楚國也滅了。
(全劇終)
---
故事是這樣發生的:
戰國末期,秦國變法成功,十分壯大,威脅到楚國。楚國大臣屈原非常有遠見,知道秦國最大的野心就是統一天下,早晚會侵犯楚國,於是主張「聯齊抗秦」。
但當時楚國大部分的朝臣與百姓都覺得沒有「抗秦」的必要。為什麼呢?一方面是楚國人自尊心很強,認為自己是南方超級強國,何必懼怕西秦!另一方面是秦國一向與楚國友好,兩國經常聯姻,有好東西也會彼此分享,就像好兄弟一樣,有什麼理由必須反抗兄弟之邦呢?
楚懷王當政時期,原本重用屈原,力圖變法革新,聯合東方列國對抗秦國;但由於秦國不斷滲透楚國朝臣,所以後來「親秦派」勢力壯大,一片傾向「主和」,楚國上下都認為「秦楚共識」是維持兩國和平的定海神針,「貨出去,錢進來,楚國發大財」。
與此同時,秦國買通了楚國的媒體,朝中充斥著抹黑屈原的新聞:
有的說屈原與齊國私底下有利益交換,「屈原就只會舔齊國而已」。
有的說屈原拿楚國的錢去做金援外交,「楚國人民都吃不飽了,屈原竟然還要拿錢去那些小國家亂花!」
有的說屈原一天到晚在種花、寫詩歌、搞性平運動,為何不努力拚經濟?根本不重視民意,不把人民放在眼裡。
「下次一定要用選票讓屈原下架!退出國會!」
在這樣的風氣下,屈原只能被放逐。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說的:
--
屈原被放逐之後,秦國想要趁機攻打齊國,但齊國與楚國一向交好,秦惠王擔心齊楚二國會聯合起來抗秦,於是令張儀假裝成是秦國的密探,帶著厚禮與信物交給楚懷王。張儀說:「秦王非常痛恨齊國,齊國卻與楚國十分親近,如果楚國能夠與齊國絕交的話,秦王願意把『商』、『於』這六百里的土地割讓給您。」
楚懷王起了貪念,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然後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想不到張儀卻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哪裡有六百里的土地呢?」懷王發怒,大規模出動軍隊去討秦。秦國反擊,在丹水和淅水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
第二年,秦國(可能有內憂外患的問題,想要終止戰爭,所以)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願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
張儀聽說後,就說:「用一個張儀就能換取漢中之地,就讓我到楚國去吧!」到了楚國,他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
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後,勸諫懷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很後悔,派人追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這時秦昭王與楚國公主通婚,邀請楚懷王到秦國參加國宴。楚懷王想去,卻被屈原阻止:「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但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告訴楚懷王一定要去,他說:「怎麼可以破壞『秦楚共識』呢?」懷王終於前往。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後路,扣留懷王,強求楚國割讓土地。楚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收留他。只好又回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安葬。
--
楚懷王死後,楚國上下才終於看出,秦國根本不是什麼「友好之邦」;之前秦國給楚國的所有利益,兩國締結的所有姻親、盟約,不過都是秦國「溫水煮青蛙」的手段罷了。
然而,已經太晚了。楚懷王死後,繼任的楚頃襄王也不是什麼明君,他聽信弟弟子蘭的讒言,再度流放屈原。屈原被流放到南方極為偏遠之地,眼看楚國國勢日漸敗壞,但卻無能為力,只能日日「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而已。
再後來呢?秦國將領白起率領大軍,攻陷了楚國首都(郢都)——走到這一步,楚國是真的玩完了。
遠在南方的屈原聽說首都破滅的消息,萬念俱灰。他心中不斷思索,究竟可以如何補救?渺小的自己還能做些什麼?他想了又想,只覺得走投無路,似乎只能做那最糟的打算了……
最終,他沉江而死。隔天,楚國各大頭版都刊登著屈原自殺的消息,將楚國全國人民給「嚇醒」了。楚國人終於知道,不可再相信秦國,不可再有任何一絲和平相處的妄想——現在該是舉國上下,同心抗秦的時候了。
屈原之死,成就了他的不死。直到今日,我們仍在紀念屈原,原因無他,就在於屈原是一位真正的先知,且最終以自己的生命,喚醒全國人民的良知。他的人格,確實如司馬遷所說,是宛如日月一般偉大的。
楚國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原文)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柰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楚懷王為何疏遠屈原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楚國跟秦國簽訂和平條約,
並聯姻確立兩國永為友好之邦。
然後楚懷王就被秦昭王軟禁而死,
不久楚國也滅了。
(全劇終)
-\-\-
故事是這樣發生的:
戰國末期,秦國變法成功,十分壯大,威脅到楚國。楚國大臣屈原非常有遠見,知道秦國最大的野心就是統一天下,早晚會侵犯楚國,於是主張「聯齊抗秦」。
但當時楚國大部分的朝臣與百姓都覺得沒有「抗秦」的必要。為什麼呢?一方面是楚國人自尊心很強,認為自己是南方超級強國,何必懼怕西秦!另一方面是秦國一向與楚國友好,兩國經常聯姻,有好東西也會彼此分享,就像好兄弟一樣,有什麼理由必須反抗兄弟之邦呢?
楚懷王當政時期,原本重用屈原,力圖變法革新,聯合東方列國對抗秦國;但由於秦國不斷滲透楚國朝臣,所以後來「親秦派」勢力壯大,一片傾向「主和」,楚國上下都認為「秦楚共識」是維持兩國和平的定海神針,「貨出去,錢進來,楚國發大財」。
與此同時,秦國買通了楚國的媒體,朝中充斥著抹黑屈原的新聞:
有的說屈原與齊國私底下有利益交換,「屈原就只會舔齊國而已」。
有的說屈原拿楚國的錢去做金援外交,「楚國人民都吃不飽了,屈原竟然還要拿錢去那些小國家亂花!」
有的說屈原一天到晚在種花、寫詩歌、搞性平運動,為何不努力拚經濟?根本不重視民意,不把人民放在眼裡。
「下次一定要用選票讓屈原下架!退出國會!」
在這樣的風氣下,屈原只能被放逐。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說的:
-\-\
屈原被放逐之後,秦國想要趁機攻打齊國,但齊國與楚國一向交好,秦惠王擔心齊楚二國會聯合起來抗秦,於是令張儀假裝成是秦國的密探,帶著厚禮與信物交給楚懷王。張儀說:「秦王非常痛恨齊國,齊國卻與楚國十分親近,如果楚國能夠與齊國絕交的話,秦王願意把『商』、『於』這六百里的土地割讓給您。」
楚懷王起了貪念,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然後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想不到張儀卻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哪裡有六百里的土地呢?」懷王發怒,大規模出動軍隊去討秦。秦國反擊,在丹水和淅水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
第二年,秦國(可能有內憂外患的問題,想要終止戰爭,所以)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願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
張儀聽說後,就說:「用一個張儀就能換取漢中之地,就讓我到楚國去吧!」到了楚國,他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
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後,勸諫懷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很後悔,派人追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這時秦昭王與楚國公主通婚,邀請楚懷王到秦國參加國宴。楚懷王想去,卻被屈原阻止:「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但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告訴楚懷王一定要去,他說:「怎麼可以破壞『秦楚共識』呢?」懷王終於前往。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後路,扣留懷王,強求楚國割讓土地。楚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收留他。只好又回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安葬。
-\-\
楚懷王死後,楚國上下才終於看出,秦國根本不是什麼「友好之邦」;之前秦國給楚國的所有利益,兩國締結的所有姻親、盟約,不過都是秦國「溫水煮青蛙」的手段罷了。
然而,已經太晚了。楚懷王死後,繼任的楚頃襄王也不是什麼明君,他聽信弟弟子蘭的讒言,再度流放屈原。屈原被流放到南方極為偏遠之地,眼看楚國國勢日漸敗壞,但卻無能為力,只能日日「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而已。
再後來呢?秦國將領白起率領大軍,攻陷了楚國首都(郢都)——走到這一步,楚國是真的玩完了。
遠在南方的屈原聽說首都破滅的消息,萬念俱灰。他心中不斷思索,究竟可以如何補救?渺小的自己還能做些什麼?他想了又想,只覺得走投無路,似乎只能做那最糟的打算了……
最終,他沉江而死。隔天,楚國各大頭版都刊登著屈原自殺的消息,將楚國全國人民給「嚇醒」了。楚國人終於知道,不可再相信秦國,不可再有任何一絲和平相處的妄想——現在該是舉國上下,同心抗秦的時候了。
屈原之死,成就了他的不死。直到今日,我們仍在紀念屈原,原因無他,就在於屈原是一位真正的先知,且最終以自己的生命,喚醒全國人民的良知。他的人格,確實如司馬遷所說,是宛如日月一般偉大的。
楚國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原文)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柰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