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道 #國道六號 #水沙連高速公路 🇹🇼
論水沙連高速公路從南投延伸至花蓮的可行性
優質PTT論壇專業文章
以下全文轉載:https://disp.cc/b/163-8K6V
水沙連高速公路(國道六號)要延伸到花蓮喔
這個議題我只能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會談論到這個美夢的,你大概不知道
國道六號從台中霧峰到南投埔里
起於霧峰系統交流道,沿線有舊正、東草屯、國姓、愛蘭、埔里交流道
等這些匝道口,至埔里接台14線,全線採高架興建
因為這條高速公路全線都在山區,為了要減少陡峭的險升坡
大部分的路段都被「緩幅提升」了
沿路可以說是遇水築橋,遇山鑿洞
造就出高達70公尺高的摩天高架橋
這高度高架橋你是要建造雲霄飛車阿?
約70%墩柱高度在40到60公尺,平均高度超過50公尺
國姓高架橋段,最高橋墩還達70公尺咧,很恐怖啊
你說要往東延伸到花蓮銅門,這問題可大了
如果是只從埔里延伸到霧社,那還算比較簡單的
可以繼續採高架橋興建過去,只是在高架橋的高度尚
會比已通車的國道六號路段更高,估計最高處可能接近100公尺
這比蓋雲霄飛車的軌道還恐怖阿,只因為這段仍然是險升坡
為了減緩這之間的坡度,只好用高架橋的模式讓坡度減緩
跟機場捷運穿越林口台地的工法如出一轍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段會經過梨山斷層
不過技術上仍然還在可以克服的範圍之內
高架橋通過斷層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
只要在斷層上不要有什麼大型建築就可以了
至於接下來的霧社到花蓮,這麻煩可就大了
最主要是因為從霧社到花蓮這一段,要貫穿中央山脈
要闢建十幾座隧道,最長的一條隧道叫做能高隧道
必須貫穿能高山的山腹,橫跨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縣秀林鄉
全長15.1公里,無法建立豎井,是其中之最艱鉅的工程
因為包含能高山在內的中央山脈,都是高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
山脈太高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隧道上方的岩覆太重啦
過去貫穿雪山山脈,連結台北與宜蘭兩地國道五號的雪山隧道
最大岩覆也不過只有750公尺,建造起來還不算太困難
可是今天就算把國道六號的海拔給爬坡到2000公尺高度
穿越的能高山海拔超過3000公尺,最大岩覆可以高達1570公尺
這足足是雪山隧道岩覆的兩倍阿,要用什麼建材支撐這麼龐大的壓力呢?
不要以為岩覆沒什麼,岩覆壓力大一點
你鑽隧道過去就會直接岩爆給你看了
岩爆會造成很大的災難,不可不防阿
此外,於霧社到花蓮這一段路
尚有超過攝氏100度的地熱尚須克服
地熱斷層帶很難搞,不要以為挖到溫泉就可以爽歪歪
國工局實地做過鑽探,噴出的水蒸氣高達攝氏165度
如此高溫的地熱,請問你要怎麼克服?
目前我打聽到的先例為日本的例子
曾有隧道工程在攝氏70度~80度的環境下施工的經驗
必須一面從洞口貫入冷氣,另一方面最前端的操作人員
還必須派人由後方用水柱噴身體以降溫
至於面對攝氏100度以上的地熱環境要如何處理
敝人就不知道了,有請高人開示
如果可以解決這個地熱問題就好談了阿
這樣還可以在地熱區順帶蓋個休息站服務區
順便蓋個日式溫泉旅館,賺賺中國大陸觀光客
或是日本觀光客、韓國觀光客的錢,皆大歡喜阿
問題就是挖隧道的地熱問題難以解決,這是瓶頸阿
講到這邊,就會有人開始出現意見
既然鑽深一點的隧道會遇到岩覆和地熱的問題
那麼讓道路設計海拔高一點,閃過岩覆和地熱
這樣總該可以了吧,話不是這樣子說的
中央山脈一帶也不是高聳的高原地勢
是個山峰與山谷交錯的地形阿
你高速公路架高一點,穿越山谷的高架橋
很有可能就要架設高度超過100公尺了阿
如此直上雲霄的高架橋,建築施工技術會遇到瓶頸
就算成功架好,民眾敢不敢開車經過?
萬一遇到地震,建築架構是否牢固?
這些都是個很大的問題阿
再者,道路一旦加高高度
上坡的坡度勢必也要跟著變陡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開車或是騎機車
經過台中市中港路(現在改名為台灣大道)
從朝馬筏子溪一路到達台中榮總、東海大學一帶
那是一個相當陡峭的險升坡阿,要爬過大度山脈
車輛如果油門催不夠大,可能就爬不太上去了
我還依稀記得,台中榮總就是蓋在大肚山的山坡上
急診大樓的地下一樓,經空橋通到門診大樓的一樓
門診大樓的一樓,經空橋通到第一醫療大樓的二樓
第一醫療大樓通到第二醫療大樓之間,也是個險升坡
大肚山山坡的影響力就是這麼大
更不要說翻越中央山脈,需要爬升的坡度
絕對會比中港路那一段陡峭不少
只要坡度一旦超過5%,就不能算高速公路
等級降低,車速也將比較慢
這樣子要怎麼爬升上去呢?
學習國外的Loop Bridge是個不錯的方式
http://i.imgur.com/h5JZY9i.jpg
只是這樣子會不會讓駕駛人適應不過來
是個很大的問題阿,就算是鐵路運輸
我也只有聽過瑞士的布魯西奧螺旋鐵路橋
http://i.imgur.com/WQAU82w.jpg
使用過這樣的方式,其它的台灣人大概很難適應
況且公路爬升到如此高度,會不會出現雲霧問題
讓用路人於開車途中無法看清楚道路
進而對交通安全造成相當程度影響
也是個需要討論與解決的議題阿
說明白一點就是如果要為花蓮開通一條高速公路
打通蘇花高速公路比國道六號通往花蓮還要容易阿
中央山脈就真的宛如嘆息之牆一樣難以穿越
http://i.imgur.com/ExFHiD8.jpg
不要說找黃金聖鬥士打穿了,連強烈颱風都會怕阿
只是花蓮人否決了蘇花高速公路,只想用那鳥鳥的蘇花改
才讓花蓮的聯外交通仍然處於很困苦的狀態
就連搭乘火車,往往都是一票難求阿
然後中國大陸政府現在又明令中國大陸觀光客旅行團
往返蘇澳到花蓮之間禁止撘遊覽車走蘇花公路
這段路只能搭火車,讓往返花蓮的火車票更為搶手
現階段花蓮的對外交通解決方式
目前覺得最佳解答就是航空運輸
開闢桃園機場(TPE)-花蓮機場(HUN)
這一條純國內航線,於桃園機場捷運開通
以及桃園機場北跑道(05L-23R)整修完畢的同時
就可以做到有效舒緩台北到花蓮之間的交通運輸
同時也可以為花蓮民眾,提供更為方便的出國管道
至於想要來花蓮旅遊的世界各國觀光客(含中國大陸)
就可以從桃園機場(TPE)入境之後
直接在桃園機場(TPE)轉前往花蓮機場(HUN)的國內線
同時更可以為台北往返花蓮之間,多一個交通選項
以目前花蓮觀光上的優勢,這樣的純國內線應該養的起來
只要確保國內線國際線互轉、行李直掛的順暢性
以及桃園機場捷運的安全順暢,就可以確保進行
如此一來,包含中國大陸觀光客在內的外國觀光客
通通都會改成搭乘桃園機場(TPE)-花蓮機場(HUN)
這條國內線航空班機,鐵路火車票就相較而言比較好搶了
剛好留給花蓮鄉親搭乘火車的聯外交通運輸
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式
真的要說缺點,就是花蓮的鄉親如果要搭乘國內航線
前往桃園機場(TPE)搭飛機出國玩
就要跟諸多中國大陸觀光客擠在同一架飛機裡前往
不過飛機上有空姐管陸客,尚有飛安法當後盾
那些中國大陸觀光客應該是不會在飛機上
對花蓮鄉親做出什麼非禮的事情的啦
這條國內航線使用的機材上面呢
中華航空(CI)現有的Boeing 737-800型客機
長榮航空(BR)現有的Airbus A321-200型客機
復興航空(GE)現有的Airbus A320/A321型客機
就足夠使用,足以承擔這樣的國內航線了
然後再跟其他外國航空公司合作共掛班號
以及和旅行社業者合作,切一些機票給中國大陸觀光客
讓中國大陸觀光客到花蓮只能選擇搭乘這條國內線班機
把通往花蓮的太魯閣號和普悠瑪號還給花蓮鄉親
這樣的設計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過濾掉一些
標榜零團費之類的賤價陸客團前來花蓮
說真的台灣的觀光真的就是沒有必要賤價出售給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多的是財大氣粗的觀光客
不缺低價促銷團來衝台灣的觀光人次
而且只留下高價團、平價團的中國大陸觀光客
於花蓮、台東地區旅遊,還有一個隱藏的好處
這個好處是什麼呢?
就容我賣個關子在先
改天再跟各位講解囉
基本上個人是不反對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灣啦
但是只保留高價團和平價團就好
賤價促銷的低價團還是直接拉倒不做的好
一路上被推銷免稅店商品我想很少人能夠接受吧
不過花蓮機場(HUN)最大的問題呢
就是聯外交通並不好,對花蓮民眾很不方便
我在想的是如果台鐵願意蓋一條鐵路支線
通到花蓮機場(HUN)設一個火車站
並且使用通勤列車通到花蓮火車站
列車上使用莒光號、復興號、區間車或普通車
這些現有列車車廂往返於期間
這樣子是否就可以讓花蓮鄉親
更容易前往花蓮機場(HUN),讓國內航線
得以更有效的利用了呢?
「機車一公里 油 錢 ptt」的推薦目錄:
機車一公里 油 錢 ptt 在 幹小事 林柏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林柏勛你不要再罵1280政策 我們已經很窮了好嗎】
這一題有點困難,要理解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拍了片、投稿到蘋果、在PTT上寫專文、畫懶人包、不斷蒐證、還上正妹主持人的廣播節目說明,但是還是很難懂,或者是根本沒人/市議員在乎,這一刻這一秒,這些問題持續發生著。
一、我不反對1280 但它要有前提
2018年花五點五億,2019年編列九億,怎麼會這麼多錢呢?很簡單,1280月票,當我狂搭、猛搭,實際搭乘金額達到1380。這個月你就賺了一百元,但是這一百元就是由上面這幾個億來支出,當然在去年市議會有強力監督,因為運量增長在政策施行半年的時候還是很低,公車跟捷運都不到百分之二,議員問局長一年之後的目標是多少,當時已經是1.8%,結果局長回答2%就是我們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在2019年四月的目標。
就像是,往一個破掉的杯子裡面倒水,不管倒多少都沒有用,但是會讓別人感覺你有在做事,大家認為重點是要讓柯文哲繼續倒水,因為市民賺到,但我認為要把破掉的杯子先補起來,這就是我所說的前提。「但事先做不太可能吧,柯文哲事情很多也」沒有問題,事先做不來,那就事後去補上,可是瑞凡,公運處根本沒有在改善,缺失到處都是。
二、「台北市公車很棒啊,你沒去過南部嗎?」
那你沒去過日本、德國嗎?我一直主張「依竿禁動」就是乘客上車之後,抓好扶手,有位置坐的人就是坐好定位。「禁動」就是在各位乘客就位之前司機不可以開動。
2017年公車內摔傷事故共201件,201名傷者中,年齡六十歲以上就有114人,比率過半,摔傷原因又以車輛緊急煞車、乘客車內走動沒握扶手的情況最常見。2018年五月之前,公車上摔傷人數中90位,其中就有59人是長者。而台北市政府的做法,就是增加把手.......
我用gopro擷取的資訊,看看我們乘客,要在0.9G的G力下上下車,這是什麼概念?就是何金銀要面對店水流大師兄的概念!
三、 「這也才一件小缺失而已啊,馬上改好不就好了」
請慢用:
1.公車靠邊
2.公車後門不夾人
3.取締公車站違規停車
4.公車動態可以準一點嗎
5.幹線數字找回來
6.要不要繫安全帶請嚴格執法
7.公車可不可以吃東西請嚴格執法 小蟑螂的飼主
8.司機不要吃檳榔
9.給司機充足的休息
10.欠司機五億的加班費北市府快點給付
11.公車進站減速
12.公車告示請貼在玻璃隔板內
13.公車站吸菸請取締
14.公車扣款機請聯通自動加值
15.同路線不同營運商請協調發車頻次
16.夜間公車宣導
17.司機宣導先下車後上車
18.依竿禁洞 沒有坐好站好車體不可以開動
19.車體262車內所有告示299請改善
20.公車後座玻璃都是人的臉油 請清潔
21.公車司機之間不尬車
22.車體內的錯誤到站小螢幕顯示系統 請關掉
23.增加北市的南北向路線 東西向重複太多需要優化
24.公佈2018大台北公車手冊預算是多少
25.公車站月台規劃請改善(短月台,下車撞到樹叢)
26.宣導公車不要大聲講話播音樂
27.對輪椅族友善不要臉那麼臭
28.表揚好司機優質司機
29.最後一排有五成車體沒有下車鈴
30.公車專用道大雨變成池子 加上公車不減速進站 就衝浪
31.和平幹線沒有到和平西路不覺得很羞恥嗎?
32.忠孝幹線沒有到忠孝醫院不覺得很羞恥嗎?
33.同一個站名的站可以不要離那麼遠嗎?(兩個頂好市場 相距 132公尺)
34.不同站可以不要距離這麼近嗎?(華山公園、北平林森路口相距 131公尺)
四、「我就是趕時間啊!!阿不然咧」
在趕時間之前,「安全性」應該優先。公車系統的定位大眾運輸是普遍級的交通手段,它應該是屬於9-99歲都可以使用的交通工具,但是台北市的公車系統有諸多缺失,讓使用公車系統的搭乘體驗非常差勁,公車與自駕之間的取捨不只是交通工具的選擇,在時間上、安全上,甚至北市的整體交通都會有影響。
我提出「依竿禁動」這項政策是基於公車運量的提升而來,當然「公車運量」是一項綜合性的問題,包含了「公車站違規停車的取締」、「公車必須確實靠邊」、「幹線公車的數字化」、「停靠站點的代碼」、「動態顯示的準確性」、「司機的勞動條件的提升」、「乘客先下後上的文化建立」、「公車站設計失當」等等諸多問題導致了公車搭乘體驗的不愉快,運量於是低落。
解決前要先知道問題在哪裡上述所提及皆是非常微小的事件,但逐一累積成為大問題。而我認為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依竿禁動」這項,我認為它是最嚴重也是最顯而易見的問題。因為2017年公車內摔傷事故共201件,201名傷者中,年齡六十歲以上就有114人,比率過半,摔傷原因又以車輛緊急煞車、乘客車內走動沒握扶手的情況最常見。2018年五月之前,公車上摔傷人數中90位,其中就有59人是長者。
五、公運處在幹嘛?
在敬老卡的推動同時,數字已經如此明確卻不處理,一手叫長輩來搭車,一手卻急停跳投用讓大家練習G力,公運處也搞不清楚問題在哪裡。我在此提出公運處的盲點!
盲點一:廣設置握把以及扶手,為什麼還是會跌倒?
其實是:握把以及扶手指應該是補助使用,用在「公車行進中」確保「煞車」時的搖晃。不應該作為「車體加速度時」主要的安全確保來源,上下車最應該的是車體要靜止。「車體加速度中」是跌倒的最主要時機,因為這個時候,連何金銀都鎖不住。
盲點二:用「緊急避險」來完全解釋公車跌倒。
其實是:民國88年八月的限速政策,把北市公車定速在時速40公里,比其當年的前一年運輸數據都進步了,包含死亡率的下降,在各項安全數據統計都有長足的進步。然而在低速下,也是需要急煞車的,「緊急避險」就是我們所謂的「急煞車」,這方面的安全需要對於站立者來說就是需要「依竿」來確保,對於坐者來說就是需要「安全帶」來確保。
政策會直接影響到安全,而跌倒原因之一的「緊急避險」跌倒者的原因是已就位者有沒有抓緊、坐好。而跌倒原因之二的「上車中、下車中」的乘客跌倒原因,是乘客未就位時,公車的「猛起步」及「猛急停」加速度。兩者不應該混為一談。
「依竿禁動」可能的政策衝擊
衝擊一:公車變慢因為人要坐定定位,比起以往的公車急著要駛離公車站大大不同,每一站可能多花幾秒鐘,在正常的上下車動作下是不會超過20秒,這過程依車體的大小而定。
衝擊二:交通影響停車時間變長,會影響到後面等待的時間。依照目前的公車設計,公車只要依法靠站,等待的車道就只有一條車道。如果是目前公車常見的不守規矩便宜行事,距離公車站非常遙遠,等於就是佔據了1.5個車道,這樣對交通的衝擊會更大。雖然只是15秒的時間,我們希望擁有「取締公車站違規停車」、「公車確實靠站」的配套措施。
因為「確實靠邊」現在沒有公車做得到啦!真的好奢侈的幸福,台北市就是沒有,推什麼1280。喔對了,我們可是印了十萬本的精美公車手冊唷。 ❤
六、送給其他台北市議員的建議
2019目標0跌倒該怎麼做?我(沒上)會邀請公車業者資方代表、公車業者司機代表、乘客代表、公運處官員、交通局官員、1999承辦人代表,以及工務局、勞工局、觀傳局、捷運局的聯絡人。開啟正式會議,讓使用者需求在各種公車「不好搭」的狀況下,直接解決,直接找到問題並找到權責單位。
我舉例,敦化北路忠孝東路的公車站,下車會直接掉到樹叢裡面,這是很糟糕的設計,權責單位是在工務局或是交通部門?這個也可以在這裡做釐清。
有乘客、公家單位參與的公共討論的效果,我認為將會是非常有用了,我沒有進入議會,希望各位對於公車政策有願景的朋友,也可以拿去使用。台北市最怕就是有不實的宣傳告訴你這個城市非常完美,一點缺失都沒有,這些小事沒有人在意,沒關係,跟我一起幹小事吧。
★【PTT】買票政策遮羞布 https://td3small.pse.is/DGQFV
★【蘋果日報】政策成效低 專殺機車族 http://appledai.ly/DMJMR
★【蘋果日報】 十萬本精美手冊 印字典救運量 http://appledai.ly/DHJSG
★【FB】公車缺失連環圖 https://td3small.pse.is/DGMFF
★【FB】正聲廣播電台專訪 https://td3small.pse.is/DQDVC
#認同請分享
#幹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