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 ... ... <看更多>
Search
Search
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 ... ... <看更多>
#1. 消文(2008/05/29) @ 《菩提道次第廣論》修習部落格 - 隨意窩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時定 ...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 ...
#3. 2013/11/06 – 12秋05廣論研討(42)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時 ...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
#5. 2016/03/15 廣論進度**14秋090 – 我們心靈的家 - 新竹企業廣論班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 ...
#6. 下士道- 三惡趣苦 -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
【◎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 ...
#7. 廣論消文88 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 ...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
#9. 下士道-三惡趣苦-上(86~93) - 長城 的部落格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卷三下士道三惡趣苦【上. ... 【課文】:(08808)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雲:“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 ...
#10. 20211201 三惡趣苦(二) - 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 ...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法師譯 - 七葉佛教書舍
地獄癸一、大有情地獄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 ...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 ...
#12. 「廣論」如何將憶念地獄苦轉為實修 - 福智News
② 大有情地獄眾生壽量.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
#13. B0067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篇章 3 - CBETA 線上閱讀
此但略說粗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得。如是. B10n0067_p0646b15: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
#14.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三部分共下士道三惡趣苦 - 喇嘛網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雲:「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 ...
#15. 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四十一卷B面
所以你要找快乐,找到地狱的原因哪—没有别的,阎罗王、任何人乃至佛也莫奈何,绝不可能他把那个苦加在你身上,还是你自己造 ... 【◎ 此诸大苦,要经几时而领受者,】.
#16.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 ...
#17. 20130620課前通知(三惡趣苦1)
1、大有情地獄. ※此中分八:①等活地獄②黑繩地獄③眾合地獄④號叫地獄⑤大號叫地獄⑥燒熱地獄⑦極熱地獄⑧無間地獄.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 ...
#18.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 - 漢文大藏經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 ...
#19.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 16秋308班班版
因此,一位真實想要修學佛法的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勝妙的善知識,從而堅固. 而確定的認知「一切 ...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
#20.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二)
修行人要思惟观察:怎样才真正能够种离苦得乐的正因,达到解脱乃至于究竟成佛。 ... 【此诸大苦,要经几时而领受者,如《亲友书》云:“如是诸苦极粗暴,虽受经百俱胝 ...
#21. 801a6332-136e-4e80-8cb9-183f8afee300.txt
所以在這個地方,雖然說我們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將這個整個的菩提道的次第從頭至 ... 這個是受苦,下面呢,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 那這樣的苦要經多少時候呢?
#22.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下士道三恶趣苦 -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所以经论上一再说,人间再怎么苦,都比不上地狱苦的百千万分之一,连想像都无法想像。 【此诸大苦,要经几时而领受者,如《亲友书》云:「如是诸苦极粗暴,虽受 ...
#23. B0067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佛學數位圖書館
思惟苦諦. 思惟集諦. 十二緣起. 除邪分別. 解脫正道. 入大乘門. 菩提心次第 ...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
#24.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 說上面這樣的那個大的苦,要經過多少時候呢? 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
#25. 著手寫「廣論中,總、別、 3
心的死主,毫無情義地殺害眾生;若思惟死主現正前來要殺害我們,. 智者誰會放逸而行呢? ... 三、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
#26. 藏漢對照菩提道次第廣論7(S5392 L) - SlideShare
若於此事思惟怖畏, 則於此等有可修作, 8&m-quot;:-1m-`#-. ...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 如親友書云﹕ +{-W:-&q#-0#;-<m,-_p-1m-07+-;}k ...
#27. 菩提道次第廣論 - 屏東-佛恩寺
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 ...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
#28.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P262 - 翻页书页数101-150 | FlipHTML5
此諸大苦 ,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 如《 親友書》云,「 如是諸苦極粗暴, 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 ...
#29. 嘉瓦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十八天教授第三部分共下士道三恶 ...
此诸大苦 ,要经几时而领受者,如《亲友书》云:「如是诸苦极粗暴,虽受经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尽出,尔时与命终不离。」谓其乃至能受业力未尽以来,尔时定须受彼诸苦。
#30. 菩提道次第广论目录(兼科判表) - cloudfront.net
本论人名地名物名内地所无者,悉皆译音,所引经论与旧译汉文间有不合者 ... 此诸大苦,要经几时而领受者,如亲友书云:「如是诸苦极粗暴,虽受经百俱胝年,乃.
#31. 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卷三 - 西园寺
如觉沃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 ... 此诸大苦,要经几时而领受者,如《亲友书》云:“如是诸苦极粗暴,虽受经百俱胝 ...
#32.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pdf
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 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 此诸大苦要经几时而领受者,如《亲友书》云:“如是诸苦极.
#33.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五) - Issuu
此诸大苦要经几时而领受者 ,如《亲友书》云:“如是诸苦极粗暴, 虽受经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尽出,尔时与命终不离。”谓其乃至能受道次第文库系列·.
#34. 禪關策進-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既而此書於他處更不再見。乃續閱五燈諸語錄雜傳。無論緇素。但實參實悟者併入前帙。刪繁取要彙 ...
#35. 菩提道次第廣論 - 大乘林佛學會
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 ...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 壬三、餓鬼所有眾苦 思惟餓鬼苦者。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 ...
#36. 禪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五妙欲,唯欲界繫,是故但依未至定滅。」 ^ 《雜阿含經·七二五經》:「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積聚者,所謂 ...
#37.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 ... 名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王,達此境界具備了萬千法行,諸天十方的如來佛,都由此而歸到佛 ... 此時阿難行禮伏拜,領受如來的教誨。
#38. 《華嚴經‧十地品》 -善慧地修行之研究-
佛陀教導弟子,以超凡入聖為目標,就. 是要弟子用佛陀所教導的智慧,去破除凡夫的情執,而入於滅盡煩惱的涅槃境界。 如何九地名善慧者?為是攝大乘云:「由得最勝無礙智與 ...
#39. 法空恩师讲《广论》71讲-佛教导航
我们要发起修念死无常、修下士道的意乐心,发生希求后世,对现世的五欲六 ... 下面我们看原文:此诸大苦,要经几时而领受者(我们受苦要经多长时间呢?) ...
#40. 大珠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
答:大乘者,是菩薩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問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薩乘者,即是大乘,證菩薩乘 ...
#41. 圓瑛法師 勸修念佛法門!!! 非常非常好!請不要錯過 - Facebook
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 ...
#42.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 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此.
#43.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日常法師2/8 - Lotus Amita
經論上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修行有幾個次第:先從善知識那裏聽聞. ...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 ...
#44. 第九條我信聖而公教會,我信諸聖相通功 - 靜宜大學校牧室
1. 「耶穌基督」這名字有什麼意思? 《天主教教理》430~440,452~453 430. 耶穌按希伯來語解說:「天主拯救」。天使加俾額爾在預報救主誕生時,說祂的名字要叫耶穌, ...
#45.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寶靜大師 - 台中蓮社
更能廣行放生布施,多修慈善功德,以迴向淨土,則福慧更資勝矣。舍利弗下正示持名方法。若宿植深厚,能持名念佛者。無論緇素利鈍,老幼貴賤,皆 ...
#46.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一册(10) - 自由微信
而今,特定时节因缘下,你唯依止此位上师而获诸善增长、不善损减,是故彼即导师,应起导师想。”“信敬爱乐”:表心之状态。信者,即无疑虑之净信;敬者,即 ...
#47. 嘉義新雨
癡之苦,得正法之樂。 受禮者的出家眾當然要努力持戒、修道,否則有生惡道之虞。經中世尊說: ...
#48. 菩提道次第廣論-依止法-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此諸 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 ... 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
#49. 2010 - UG99《廣論》修習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 ...
#50. 徹悟大師「十信」解讀- 傳雲法師- 佛弟子文庫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五信佛語不虛(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 ...
#51. 《攝事分‧蘊品並科判》
輯而傳出,它是《瑜伽師地論》中的一分,此論由唐玄奘法師由梵譯 ... 而諸愚夫,於當來世諸行不生都無樂欲,於諸行生唯有欣樂。由是因 ... 糞團,能經幾時?
#52.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他平等慈悲,他哀愍一切衆生,他顯現出方便的大神通威力,使令諸天所奏出的各種天樂,普徧發出一種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上妙音聲,令衆生們聽到這種法音之後,皆發大菩提心,就 ...
#53. 大佛頂首楞嚴經 - 樂皮斯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 ...
#54. 菩提道次第廣論@ 中華萬姓網站
此諸大苦 ,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此復 ...
#55. 牟宗三〈文殊問疾〉章義的現代生死學新詮 - nhuir
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 ... 神經質症」7而專攻於牟宗三所云「生命的學問」之哲學寶 ... 孟子所謂「得其大者為大人,得其小者為小人」,此.
#56. 華嚴經
如是智者諸地義於百千劫甚難得我今忽然而得聞菩薩勝行妙法音. 願更演說聰慧者從地決定無餘道利益一切諸天人此諸佛子皆樂聞. 勇猛大心解脫月請金剛藏言佛子從此轉入第四 ...
#57. 楞嚴經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 ...
#58.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由此而障涅槃寂靜之理,名為煩惱障。 ... 術語)明菩薩乘之階位,諸經論所說,種種不同。如大日經依 ... 且禪有審慮之用,觀念真理,必依於禪,故以禪為學道之最要者。
#59. 《你們要歡喜踴躍》
判,不向世上的居民為我們的血伸冤,要到幾時呢? ... 天主的諸聖人都在保護我、支持我、帶領我。」1 ... 擁有的,以及分享我們藉著分施而領受的。(…
#60. 《你們要歡喜踴躍》 -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你們要歡喜踴躍》. 宗座勸諭. 論於當代世界成聖的召叫. 1. 「你們歡喜踴躍罷!」(瑪五12)耶穌對那些為祂受辱罵迫害的人這樣說。上主要. 求我們獻出所有,而祂賞給 ...
#61. 佛說十地經 - 大家藝文天地
然善男子今彼十方各十俱胝佛剎微塵數諸佛如來其加持汝。以此世尊。毘 ... 為分別而難見. 故今吾興如是智世間難有知此者 ... 如是此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諸大苦.
#62. 李通玄華嚴思想研究 - 中興大學
取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架構與章節大要。 ... 在長安崇福寺主譯,參與譯經者尚有澄觀、弘道、鍳虛等人,於貞元十 ... 1、宋‧戒環《華嚴經要解》20。此乃以 ...
#63. MA1摘記 - 莊春江工作站
1.佛見熾燃大木積,告諸比丘當觀兩義i.自義-我出家不空(得甘露道/功不唐捐)ii.彼義-令諸施主得大福祐,而學沙門失沙門道(無戒行非沙門言是沙門/≃)者寧①抱熾燃積木(投身入此 ...
#64. 洞冥寶記 - 德修道院全球資訊網
且五殿新增各獄,阿鼻側之孽僧獄,鐵圍城之憫死獄,及孝弟里、廉讓鄉、仙農境,為歷來遊冥生,未經道破。並他種事蹟,未經前人發表者,此記獨洩其祕,諸天仙佛,評此書,為 ...
#65. 彌勒救苦真經 - Medium
彌勒救苦真經 — — -廣玄宮北極真武老祖【天真古佛】授意. “彌勒救苦 ... (一) 佛說彌勒救苦經彌勒下世不非輕 ... 親對諸佛,當極立教,手拈一朵聖景龍華言:誰人會續?
#66. 34
由此法門,世尊顯示諸器世間是無常性。 由佛在經中開示器世間成住壞空的法門,可以看出來佛是要顯示器世間是無常的。
#67. 頓悟入道要門論 - 台南市禪學研究會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眾,弟子今作此論,恐不會聖心,願賜懺悔;若會聖理,盡將迴施一切有情,願於來世,盡得成佛。 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答:「唯有頓悟一門 ...
#68. 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 - 萬佛寺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 ...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日常法師講述@ 喜樂、光明、空靈 - 痞客邦
雖然修學佛法的人裡面確實有條件很好的利根者,但一般人通常是由於慢心所使,而以為自己條件很好。我要說明的是,實際上,世尊的教法當中是有些為好根器而 ...
#70. 勸修念佛法門圓瑛大師著
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我佛釋迦牟尼。觀見眾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佛之知見。
#71. 菩提道次第廣論 - Google 圖書結果
說粗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 ...
#72. 慧門禪師 - 百丈山力行禪寺
深研南北藏傳佛法諸教派,而所專修與闡揚則在禪宗。 於1991年4月入釋門。為臨濟下42世及曹洞下48世傳人。緣仰止宗杲「寧以此身代眾生受地嶽苦,終不以佛法當人情」之 ...
#73.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 WordPress.com
譬如,若人送百億美金與窮困者,令此人得大利益,若此人不念恩德而唯尋過失,則極不應理。若非但分別,且到處宣揚,世人亦會責其為忘恩負義之徒。是故,我等不應於佛法中, ...
#7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 Google 圖書結果
又以烊銅而灌其口,燒口及喉,徹諸腑髒,從下流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 ...
#75.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說者, ...
#76. 《楞嚴經》第二卷白話
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 ... 如來為這些可悲憐的人說法以後,阿難領受到了如來的慈悲救度和深切的教誨。他垂手哭泣起來,並對如來說: ... 汝咸看此諸變化相。
#77. 佛教經典中有關「病」之教誡(含經文)
長壽童子得病,世尊為彼說四不壞淨、 六明分想。 雖身極苦而欲捨此身(自殺),而有餘身相續者有大過:. 《雜 ...
#78. 菩提道次第科颂——道次第心要俱胝持教生源 - 爱问文库
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如是多思已定解朗然生永依上师佛修胜乘要 ... 喉肠等炙从下流出如是苦须经几时而领受《亲友书》中作是云如是诸苦极粗暴虽受经 ...
#79. 鏡老花移映新影清末四部擬《鏡花緣》小說的歷史與婦女群像
(二)蕭本《新鏡花緣》故事大要蕭然鬱生的《新鏡花緣》延續李汝珍《鏡花緣》的小說 ... 原先有意在朝中施展抱負、撥亂反正的徐承志等人,經此一事,或歸隱田園、或謀機後 ...
#80. 所羅門王大智慧書 - Google 圖書結果
《箴言》相当篇幅是所罗门王的语录,目的在于以处世哲学、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去教化人、开悟人和引导人,或娓娓而谈,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或严正警告,如千钧雷鸣, ...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 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依止法-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一 (節錄依止法)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
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今初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
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
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
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
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
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
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
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
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
三 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
今初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
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
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
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
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
師,以上利銜調儱淚馬,根如淚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
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寂靜者,如是
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
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唯具調伏
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
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
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此
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
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
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
勝尤勝。」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
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
者。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此亦如云:「諸
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說者,
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
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
能堪忍宣說苦勞。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
我阿闍黎響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
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
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
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宛如
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
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
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
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
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
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
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
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妙臂
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
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
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
三寶是良伴。諸能完其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
如是咒師伴。」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鐸巴所集博朵瓦
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
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
亦不轉聽者。」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
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德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
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
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得完具一切
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
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
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
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
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若念
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
須具有廣大希求。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開說為五。若如是者可
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於法法師起大敬重;棄
捨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
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
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
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
瓦。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鄔
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
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善知識敦巴者,尊重(甚少)(念顯)
少,數未過五。博朵瓦與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於未修
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
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
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初中分三:一、總示親近意
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今初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
要。即彼九心攝之為四。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
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
善知識容顏而行。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
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
授其鼻肉。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
離。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如博朵瓦
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
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如輪圍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惱,
悉不能動。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
議其行住。如彼告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
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
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
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土覆之,於依怙前作
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如除穢人心者,盡斷
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
德水。」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遍生,
抑於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
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如朵龍巴對於善知
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
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
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
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如船心者,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
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
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
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
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敦巴請問大依怙
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
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
由何能生。」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哈哈,
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信為極要,其信總之亦
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此復弟子於尊重
所,應如何觀。如金剛手灌頂續云:「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
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
世間。」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毘奈耶中亦有是說。此諸義者,謂
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
察過心,修觀德心。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軌範德,終不
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
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
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
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
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復應
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如是修習,
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譬如自於所
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
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
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
尊重中無能匹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一終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
差別。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
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
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
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
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猛利
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
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
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
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
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
中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
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
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
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
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
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
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
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
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
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
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
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
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
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
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口永)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
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
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三
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
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
況諸動資財。」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
成就。」復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長喜樂
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云:「欲
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此復若就學者方面,
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
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
解脫之師。」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
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
如何行耶?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云:「於
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
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念茲)
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
不隨轉。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
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博朵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
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
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
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親近幾時者,
如博朵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
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第四、親近勝利者。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
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
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
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
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
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
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
以取勝。」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
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
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
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
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
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
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復次由其承
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
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
勝利。地藏經云:「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
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
亦能清靜,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
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
止親近供事尊重。」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
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
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
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
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
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
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
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五十頌
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
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石申)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
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
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
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
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
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
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
恭敬,沉沒法故。」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
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念住經云:「為
貪瞋痴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
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
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諦者品亦云:「若為惡
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親友
集云:「無信而慳吝,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
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
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
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
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
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
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
為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
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
了知。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
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
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
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
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
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依止法 終
--
一方面讓大師的加持透過旋律流進心中,另方面讓我們憶念大師的功德。
用世間很平常的語言,來表達很神聖莊嚴的境界
https://www.sendspace.com/file/euqpw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3.169.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07232515.A.33D.html
※ 編輯: a1014a (118.233.169.48), 08/05/2014 18:39: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