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明小教室 #國慶日 #雙十節 #看煙火
國慶日又稱雙十節、雙十國慶、雙十慶典、武昌起義紀念日、辛亥革命紀念日等,定於1911年武昌起義的發動日10月10日。
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起事後的兩個月內,中國各地的革命行動陸續成功,最終成功推翻清朝,並於1912年元旦建立了中華民國,成為東亞第一個獲普遍承認的共和國。該日亦為中華民國的國定紀念日之一。
自從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以來,每年皆舉行慶典,在臺北總統府前廣場會舉辦升旗典禮以及國慶慶祝大會(全稱「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國慶大會」),並有各式遊行及表演隊伍,在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任內更是每年舉行國慶閱兵;晚間則有中華民國國慶煙火施放表演。
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時為農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並且成為清朝末年以來第一個成功的共和革命起事。
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陸續響應革命運動宣布脫離清朝獨立,至陽曆12月時,全中國22個省中已有13個省由革命黨人掌握。
經過籌備與選舉後,獨立各省在南京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就任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隔日宣布改元民國、改採陽曆曆法,定公元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這些象徵著中華民國的正式建立。
辛亥革命爆發後,中國一度陷入南京的臨時政府、與北京的清廷南北分治的局面。雙方經過議和後,清廷於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即1912年2月12日)頒布《退位詔書》,中國從原本的南北分治再度歸於統一,清朝的統治也正式告終,中國歷史邁入民國與共和政體的新時代。
由於武昌起義對中華民國的建立起了最關鍵的作用,北遷北京後的臨時政府在1912年9月28日通過臨時參議院的決議,將武昌起義的爆發日——陽曆10月10日,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3]。而中華民國真正建立的日期——陽曆1月1日(元旦),則在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定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資訊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6%85%B6%E6%97%A5_(%E4%B8%AD%E8%8F%AF%E6%B0%91%E5%9C%8B)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民國 75 年 閱兵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亞洲的「敦克爾克」:仁安羌戰役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故事?這一切始於1942年4月的「仁安羌戰役」,根據《維基百科》,1942年初,日本攻佔馬來亞後,開始攻打緬甸。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3月8日,日軍擊敗英軍占領緬甸首府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計劃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蘋果日報》報導,當時日軍進入緬甸仰光後即開始集結兵力,英軍部隊在仁安羌遭日軍圍攻,向我中華民國遠征軍求援,政府即指派孫立人將軍所指揮的113團,由團長劉放吾負責前往救援。
當時劉放吾以僅8百餘人之兵力,在部份英軍戰車、重炮協同下,成功在4月19日擊退兵力多達七倍優勢的日軍,救出被圍數日的英軍7000餘人、還有有被日軍俘虜所困的官兵、來自英美的新聞記者、傳教士和平民等500餘人,也都安全脫險,但113團也有202名官兵犧牲,這場戰役後來成為震驚中外的「仁安羌大捷」,也被國際戰史學者稱為「亞洲的敦克爾克」。
仁安羌戰役甚至獲得美、英兩國的肯定與重視,並在戰役結束8個月後,中華民國政府分別與美國、英國在華盛頓、重慶簽定了平等互惠條約,以取代清朝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為中國的百年屈辱畫下句點,這也彰顯國際社會對中華民國國軍在仁安羌戰役的重視與貢獻。1992年仁安羌戰役的50週年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趁訪美之時,特別到美國芝哥會見定居洛杉磯的113團團長劉放吾將軍,當面致謝。
費茲派翠克感念:餘生是中華民國國軍給的
而費茲派翠克當年就曾參與這場戰役,並被中華民國軍隊所救,《大紀元》報導,他在1942年3月5日在緬甸加入英軍部隊,當時所處的英軍第1師已經戰鬥3個星期,幾乎全軍覆沒,在離仁安羌戰役發生前約11天前,單位人力由500多人至僅剩120人,情況非常不好。
費茲派翠克說,仁安羌是位於緬甸中部的油田,面對不甚了解狀況的指揮官,他下定決心絕對不要死在油田,與同袍決定用剩餘的兵力,突破通往北邊日軍設下的路障,最後沒有耗損任何人的情況下達陣,卻感到如入無人島,不知何去何從,不知何時會被敵陣的日軍襲擊俘虜。
費茲派翠克表示,就在此時,全隊收到中華民國部隊來支援的訊息,「我幾乎不敢相信」,他看得非常清楚,約莫500、600人的遠征軍越過沙地、穿過平原,往南方與日軍交戰,他和同袍忙著為受傷的中華民國年輕士兵包紮,張羅糧食。
曾經負責接待費茲派翠克的後備指揮部留守業務處長王惠民上校表示,費茲派翠克曾對他表示,「二戰後的餘生,是中華民國給的,自己是國軍的一份子」。
《聯合報》報導,費茲派翠克曾多次受邀來台,由太太陪同參與陸官校閱兵觀禮,他西裝外套上掛著多枚當年勳章。閱兵典禮結束後,老上尉顫巍巍地站起來,對台下敬了一個標準的英式舉手禮。當時他表示,72年前往事一直牢記在心,自己要代表當初獲救的同袍,向中華民國國軍致謝。
民國 75 年 閱兵 在 王炳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說如無中共紀念,台灣還有多少人紀念抗戰,討論孫中山?有人不服氣,甚至說我心懷不軌,挑動親共情結,宛如白色恐怖再現!但我還是要說,大家捫心自問,事實就是事實,歷史就是歷史,孫先生說天下為公,正統不是哪個特定黨派的,而是屬於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
我不知道挑戰我的人,是否有認真讀過我的文章,因此特別把全文貼出來,供大家批評指教,但謝絕情緒性的人身攻擊,請明白指出您對我的哪句話、哪段言論有意見,願聞其詳,謝謝!
====
全文於下
退將和國民黨大老到大陸拜國父,民進黨人一片罵聲。但奇怪的是,人家拜國父,你們拜嗎?你們的黨主席,一邊說要「對抗中國」,一邊又要對岸「正視中華民國」,卻連創建中華民國的歷史、締造中華民國的國父都不正視,說這些話,不心虛嗎?
這就和去年九三閱兵一樣,台灣不紀念,甚至還說自己戰敗,「因為祖國是日本」,卻又要批評大陸紀念。民進黨笑國民黨「正統被搶走」,國民黨再去說共產黨的不是,但都沒人真正正視孫中山先生的理想、學說和事蹟,甚至不客氣地說,如果沒有中共紀念,誰還記得抗戰?誰還討論孫中山?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紀念孫中山,並發表重要講話,我也在現場。他開頭就指出,孫中山先生的功勳在於民族振興、社會進步、人類幸福,通篇演講稿裡,不知有多少次提到孫中山先生及他說過的話。人家自信地表達,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已經離全面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愈來愈近,我不知道該反對什麼?
相反地,台灣近30年來所謂「民主化」的結果,到底是什麼?數典忘祖,切割歷史,法治淪喪,民粹泛濫,三民主義的模範省難道就是今天這樣的社會?
孫中山先生最常手書「天下為公」,正統從來不是誰的,而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有的。孫中山先生更提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中。」中華民族幾經磨難,海峽兩岸好不容易走上和平發展,我們不去增進政治互信,謀求國家統一,難道還要重回「你死我亡」的老路,或者去和野心日寇勾結嗎?
當孫中山先生的雕像被那些滯台倭奴拉倒時,有多少人挺身而出?當民進黨都已經要抄家滅族了,國民黨能不能不要再沉迷以「各表」之名興起的莫名權鬥?當吳斯懷將軍等黃埔子弟,仍在不卑不亢地維護國民黨的尊嚴,你們誰能勇敢一點,為吳將軍說句公道話?
當陳雲林到台灣也接受馬總統接見,兩岸領導人都能平等會晤了,我們到大陸做客參訪,聽領導人演講,難道還要掉頭離去?如果都不認自己是中國人了,那還談什麼「正統之爭」?
目睹「國破山河碎」的孫中山先生,誓言「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在台灣的中華兒女,於此紀念孫中山先生之際,豈能不「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呼籲孫中山先生的信徒們,包括國民黨的朋友們,先團結奮鬥、集中目標,要求那些竊據中華民國的不肖分子正視歷史吧!
原文連結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113002935-26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