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氣轉涼,大家早晚出門要加件衣服。
今早我趕上台北,與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一起合開記者會,公布台灣2016年空氣品質最糟縣市,台灣2016空氣品質由高雄左營拿下最糟,但我們的故鄉,雲林縣中崙背鄉竟然是綜合數值中,最慘的鄉鎮……
因此,我嚴正要求環保署能努力來改善空污重災區的空氣品質,而我也會積極來協調中央與地方權責單位,讓我們一起為雲林空氣品質努力!
緊接著,我與陳素月、洪宗熠兩位委員繼續就「六輕工業區」用水問題,召開共同記者會,要求耗水事業單位自籌水源,讓水源能回歸民用、農用。
六輕只要蓋三座海水淡化廠,就能完全自籌水源,不必在與農民搶水,但是現在政府賣水給六輕,原本一度水只要1.147元,去年集集攔河堰與六輕重新簽約,「大漲」成每度1.824元,相較於其石門水庫供給工業用水每度2.74元,曾文溪水庫一度4.679元,政府對六輕之好,不言而喻。
尤其我們一般家戶用水,平均一度10元,這些高耗水的事業,不僅應該自籌水源,政府對他們水價的徵收也不符合公平正義。
因此我們共同要求,六輕要立即來設置海水淡化廠,落實水源自籌的目標,而政府在水價上,也必需實現公平正義,否則無法讓民眾信服。
記者會開完,我辦公室又與臺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共開「河川上游保育」記者會及公聽會,我們針對河川上游的保育,提供民生用水,灌溉水源與補注地下水,河川水質乾淨與否攸關飲用水與農作物的安全,如何加強河川上游的保育等進行探討,當政府允許鄰避設施(如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設置在河川附近,尤其河川上游一帶,若掩埋廢棄物,其滲出物質將會影響我們喝的、用的、及灌溉的水質問題,亦是對整個環境上的破壞。
因此特開這樣的記者會,並同時召開公聽會,邀請專家學者一起來關心這件事,同時也邀請公民直播團隊聲評坊,協助我們直播,大家有興趣能在我臉書看到公聽會的重播。
今天很忙碌,但很充實,我助理都笑說今天是環保日,滿滿的環保議題,都值得我們關心,而我在立法院也會努力監督!
#空污年報 #崙背最糟 #左營 #陳素月 #洪宗熠 #六輕 #海水淡化廠 #水價公平 #水資源保育聯盟 #河川上游保育 #三場記者會 #一場公聽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萬的網紅YOYO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跟柳丁哥哥探索大自然!看更多【好好玩自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M5nuSRzV5AX6HOdrb6fxN 坪林除了出產有名的文山包種茶之外,還是一個有著特別生態的地方喔!因為位在翡翠水庫上游的關係,坪林的生態十分豐...
河川上游保育 在 YOYO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跟柳丁哥哥探索大自然!看更多【好好玩自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M5nuSRzV5AX6HOdrb6fxN
坪林除了出產有名的文山包種茶之外,還是一個有著特別生態的地方喔!因為位在翡翠水庫上游的關係,坪林的生態十分豐富,約有900多種的動植物,因此不僅僅是「茶鄉」也是一座「大自然博物館」喔!
1.台灣石賓:是台灣的特有種生物。身體略呈圓柱狀,最大可以長到60公分。有一對鬍鬚,小的時候身上有七條明顯的黑色「橫紋」,但長大以後會漸漸模糊。主要生活在湍急溪流的中游,會躲在石縫中,雖然是雜食性,但主要以石頭上的藻類以及水生昆蟲為主食。
2.溪狡蜘蛛:溪狡蜘蛛是一種大型的蜘蛛,身體大約12~30公分,棲息在台灣中低海拔各地的溪流、溪澗等有流水的地區。牠很特別的地方在於,雖然牠是蜘蛛可是它是不結網的,牠靠著感應溪水的水波震動來捕食,每當昆蟲、蝌蚪或小魚擾動水面時,溪狡蜘蛛便會一躍而上,快狠準地咬住獵物並且注入毒液,讓對方再也無法掙扎。
3.中華花鰍:喜歡棲息有泥沙堆積底部的河川或湖泊,所以又有「沙溜」的別稱。中華花鰍身體呈現扁長狀,身體側邊以及背部有明顯的縱向黑色斑塊,而且牠們眼睛和嘴巴都小小的,以濾食砂中的植物碎屑、藻類維生。值得一提的是,牠們需要很乾淨水質,因此在戶外發現牠們的身影,就可以知道這個區域的環境品質很好喲!
4.明潭吻蝦虎:是台灣特有種。因為臉部有兩條顯眼的紅色線條,又被暱稱「大花臉」、「狗甘仔」。牠們主要住在在台灣東北部到中部溪流或水庫的中、上游河段,肚子的腹鰭有類似吸盤的作用,可以用爬的方式溯溪到上游。明潭吻蝦虎體型小、數量少,再加上顏色跟石頭很相近,所以一般不太容易觀察。
5.河烏:河烏生活在溪澗,因為全身都是深褐色所以灣被鳥友戲稱為「巧克力」。牠的翅膀和尾巴都短短的,於滾滾的體型十分可愛,還有著很像眼影的白色瞬膜。河烏以捕食河中的魚蝦為主,牠獵食的模樣很特別,會用趾爪抓緊岩石,然後把頭埋進急流中。在捕食的時候尾羽或上或下的擺動,很像「蘿蔔蹲」。河烏是重要的河川生態指標鳥,有牠在就代表這裡的河川是不受汙染的!
6.鉛色水鶇:鉛色水鶇是三級保育類動物,牠們的棲地主要是在中低海拔的山區溪流和溪澗。牠們有辨識度很高的栗紅色尾巴,雄鳥的身體是藍灰色的,而雌鳥則是鉛灰色。牠們有很強的領域性,會驅趕其他溪鳥。鉛色水鶇常常停在棲於溪邊的石頭上,時不時抬頭搜尋看看空中有沒有飛蟲,一但發現便會馬上起飛來前去捕捉,抓到之後再飛回原先的寶座繼續等待。
7.翠鳥:翠鳥因為有著美麗的翠藍色羽毛而得名,牠的嘴吧和雙腳都是漂亮的赤紅色,遠遠地看很像啄木鳥。屬於中型水鳥,常常停在近水的樹枝或岩石上,以魚類為主食,因此又稱魚虎、魚狗。
8.褐樹蛙:是台灣特有種,因為常常棲息在樹上或石縫中,又被稱為「壯溪樹蛙」。體型稍大,約4~7公分,身上的體色會隨著環境改變,從淡褐色到黑褐色都有。到了7、8月份,牠們會在黃昏的時候跳到岸邊水流較緩的地方進行繁殖。雌蛙產卵前會先伸腿交互踢幾下,然後產下一團一團的卵粒,雄蛙也會配合地伸長身體,提高授精率。
9.白腹游蛇:是典型的溪流水棲蛇類,常出現在溪流、稻田或排水溝附近,不僅是水質好的指標蛇,也是台灣才有的特有種生物。有著黑棕色的身體以及灰白色的腹部,最大可以長到100公分,以蝌蚪、蛙類和小型魚類為食。當白腹游蛇發現風吹草動時,會馬上潛入水中躲藏,但只要耐心地等一下,就會發現牠浮出水面的身影。
★★寶貝學習推薦★★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0cB0juF4WI5P00JvTKmKCC
YOYO最新唱跳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fdrM6k3Rrhl7nKwtFiao
YOYO點點名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_y1faazG7_6paODoAHwxZ
碰碰狐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2L-H5_Qw7QoIoYm8YfKuEn
超級總動員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bvjX60EZ0y3aTkcYpbIe3m3kDCKlsuh
YOYO卡通綜合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HRxCf93QGb3svALfuirk
【訂閱YOYOTV】►►https://www.youtube.com/user/yoyotvebc?sub_confirmation=1
河川上游保育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學生成群結隊來到朴子溪畔,眼前的紅樹林,這幾年已經成為嘉義知名的戶外教學地點。
但是,紅樹林距離河口有五公里,仍屬於趕潮帶範圍,這一天遇到漲潮,學生們無法深入樹林裡.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潮汐條件,讓朴子溪紅樹林得以沿著溪流生長,連綿5公里遠,當地民間團體不時搭著獨木舟,觀察紅樹林的復育情形。
朴子溪溼地的紅樹林,曾經因為河川污染,民國83年間幾乎消失殆盡,經過附近的社區和保育人士大聲疾呼,政府單位才開始整治,這幾年不只恢復了往年光景,甚至更加茂盛,鳥會在這裡記錄到將近200種鳥類棲息,今年也首度被列為國家級溼地。
另一個驚喜是,從嘉義東石大橋到溪口的紅樹林,原本提出申請的溼地範圍,共約2千3百多公頃,但內政部最後劃定的範圍,卻廣達8千5百多公頃,就是多了東石、布袋外海,緊臨外傘頂洲內海的這片海上牧場。
開著膠伐,穿過蚵架來到河口濕地,除了養蚵,每天退潮後來撿野生文蛤,是當地居民謀生的活動之一,同時間來這裡的,還有沙洲上這些埋頭覓食的大小鳥類。
朴子溪河口溼地因為上游帶來豐富有機物質,潮差最大又有3公尺,潮汐之間孕育的魚貝蟹類很多,像沙灘上這些密密麻麻的小白點,全都是招潮蟹,有將近十種,每年冬天,這片溼地都會吸引數萬隻冬候鳥來覓息。現在被列為國家級溼地,倚賴濕地養蚵或發展觀光的民眾很高興,但也擔心,在產業發展上,會不會受到限制。
嘉義縣政府表示,朴子溪溼地未來的發展,會朝保育和產業並重,不會排擠暨有的使用行為。當地社團很期望有更多人來關心這片全國最大的溼地,並且共同參與它的保育與發展。
記者 王介村 孟昭權 嘉義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