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追上之前——媒體作為賦權與集體創傷療癒的一種路徑 (上)】
首先要感謝社會科學實踐種子論壇的邀請,很開心也很興奮可以在眾多推動各項權益實踐與媒體識讀的場合裡,用自己的方式說出自己的觀點,少不了自我介紹一下:
Uninang Mihumisang ! Inak ngan hai tupaun-tu Talum.
我是來自Buan月亮說話的Talum,故鄉高雄桃源部落的Bunun。
Buan月亮說話是一個很年輕的自媒體,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我們跟很多朋友一起關注跟批判了很多層面的議題,稍微舉幾個例子,比如獵槍與狩獵涉及法律規範與傳統文化衝突的問題,去年金鐘獎主流媒體下標達悟族露屁股蛋的文化素養議題,身分證件單列族語名的訴求,也談加分政策,也談部落長照健康議題,也從布農文化出發,與現代社會進行觀點的交流。我們一直在做原住民族議題的批判,很多時候會被看成是比較基進的,在台灣社會裡也並沒有那麼討好,尤其挑戰主流媒體與社會主流觀點的這些事件,對我們來說反映出的是一個主要問題,原住民族在這塊土地上,它是不是可以,有一天變得不那麼理所當然?不會因為漢人社會如何原住民族就應該要如何的那種理所當然?反過來說我們一直在澄清的,也是某種程度上避免這種物化跟異化的過程——最近這幾年原住民族文化看起來好像更多人重視了,可是在文化之下的基礎——土地跟權利是否回復了、是否願意在這個基礎上去開啟更艱難的討論,這才是我們認為必須不斷提醒大家直面歷史傷痕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這樣的場合也很誠懇地邀請大家一起投入到原住民族文化敏感度的媒體識讀工作,我想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前些日子開啟了一個專題調查,以關鍵字原住民/天分/天賦/樂天...來看,2000年以來有許多論文,期刊論文到學位論文,領域涵蓋音樂、運動、教育、法律及文學,都以類似的論調指出,原住民族因為樂天或者因為天性/天分如何而用來支持自己的研究——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調查結果,原住民族各族群各部落族人的差異,在學術的殿堂上,尤其是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這些研究中,被誤用誤讀、被省略的這些善意種族歧視,很有可能在未來的十幾年內,繼續產出對原住民族觀點不利的學術成果。如果大家有印象,從2018國小翰林課本宣稱「原住民族的大自然概念大同小異」,到最近有教材稱原住民為山胞,其實大家應該會看到台灣社會,從媒體到教育、從嚴肅的學術殿堂到日常的刻板印象言論,對原住民族的身心都造成許多的傷害,遑論在歷史中消滅與剝奪原住民族文化與語言的政策結構傷害。
而這些難題,每一項都無法用幾天幾個月的時間輕易扭轉。Buan月亮說話做的事情很渺小,希望提供給那些受到歧視或者想要消解歧視的朋友,一個立場清晰的平台與空間,提供一些知識與思辨的資源,也提供一些思考的方法;比如對於加分政策的質疑,我們可以從替代路徑的思考,告訴他們原住民族過去承擔被殖民的血淚都是一種已經被替代的風險,我們在這個島嶼活下來的人,都一樣承擔著過去族群衝突的血淚,而加分政策可能是一種解決的方式,我們可以去討論如何修正政策,而非指責同樣被政策壓迫的原住民族人。
因此我們仍然在做的事情,與過去三十年原運前輩做的事情一樣,透過一種自我賦權的過程,去爭取權益,也試圖去藉由批判與反省,讓原住民族集體的創傷有彼此療癒的機會。今天來自阿美族的心的工寮也在這裡,我想推薦大家也去關注他們的工作,在這塊土地上,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團隊,願意在部落去打開族語與文化學習的管道,能夠在部落裡有機會學習文化知識是一件非常可貴的事情,尤其在現在多數原住民族青年都在都市討生活,部落若能獲得大家的支持,就能繼續長出自己的樣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的網紅林郁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oCA Video【籠罩下的巨大哀愁】藝術家訪談 Part.2 吳柏賢 -------------------- 藝術家簡介 -------------------- 2018年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碩士班畢業。目前工作與居住於臺北。平面作品中常以光源作為視線與缺席指代。亦關注記憶的身體感,作品...
物化異化 在 林郁晉- Yu Jun L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作品介紹
Part.2 吳柏賢 <有著蒙娜麗莎微笑的猩猩>
詳細資訊|https://reurl.cc/bXy09v
動物以寵物身分和各種卡通塑造的奇觀造型,存在人們家庭生活與想像之中,因此對於動物概念認知是漂浮的。
放置與人等身大猩猩軟雕塑於生活場域支解熟悉的日常。人面對猩猩的回應投射日常樣態的慣習,每個場域之間的差異透過猩猩作為試劑,此異質的介入被翻攪挖掘地更為清晰,觸及「某種真實與夢境的尷尬臨界」。
人們早已習慣因商品量變而帶來的物化或質變,帶著擬人眼神與笑臉的猩猩,也可視為人類因消費主義而不斷自我異化的寫照。
更多訪談|https://reurl.cc/mLOaXj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1/08/07(Sat.) ─ 09/12(Sun.)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廣場電視牆 MoCA Plaza LED TV Wall
播映時間| Mon. ─ Sun. 16:00-21:00
特別感謝| 贊助單位
厭世會社 @mis.society
#王鼎曄 #吳柏賢 #陳嘉壬 #黃彥超 #黃淑蓮 #蔡傑 #鄭爾褀 #鍾知庭 #林郁晉 #A_Dark_Cloud_of_Sorrow_Looms_Over
#MisanthropeSociety厭世會社
#厭世會社
物化異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物化學、友誼與差異的力量】
說我從來都沒融入學校生活,可能有些輕描淡寫了。
由於小孩子最喜歡的莫過於攻擊外人,通常會變成開放狩獵本人的季節。「你是瘋子。」「她是外星來的。」「你應該要住在動物園。」(我個人最喜歡動物園那句。)
聽起來好過分啊,你大概會這麼想。從某些角度來看,我想,是真的很過分。我一開始明白那些刻毒言語與圈內笑話後(因為我通常得花好幾個小時才會真的理解那些言語為什麼惡意滿滿),會把頭埋進棉被,號啕大哭,伴著耳鳴,在柔軟安靜的被套之內,熱騰騰的血打進雙頰,直到臉龐髒兮兮,頭髮 黏答答。
但從某種關鍵而獨到的角度來看,這樣反而很棒。因為,所有把我從遊樂場社交圈擠掉的事情,也賦予我一組其他人都沒有的鎧甲。我花了很長時間才體認到這點,但這種差異其實替我裝備了極大優勢。我對同儕壓力免疫,不像這星球上許許多多神經典型的青少年(相信我,我很努力不讓自己免疫)。
可不是因為我情操高尚或判斷力優越,我並不是反社會現狀,只是沒辦法理解。不過我對參與群眾的沒興趣,卻讓我得以自由觀察群眾的節奏;我的觀察可是非常仔細。午休時間,我會坐在遊樂場一旁高地的長凳上,觀察不同的小圈圈與小眾文化,有摩肩接踵完一場足球賽的那群,有老是盈滿尖叫聲、 笑鬧聲、忙轉個不停的那群,還有在邊緣遊晃的兩三人小群,從我高高的座位處,可以看到遊樂場上各族群的生態系統。
眼前所見卻教我疑惑。太多矛盾之處了,尤其是個人的性格與團體的互動。為什麼人會因為身旁的人或特定的情境,行為舉止就格外不同?為什麼我看見的是男孩受到社交圈平均值的吸引,模仿彼此行為,連小細節如聲調、髮膠的量都趨向一致?如果你曾疑惑為什麼某個朋友與新朋友互動時,舉止突然不太一樣,我的感受,你也能體會:你以為自己認識的人卻突然開始假扮成另一個人,真難懂。
這些隱而不現、違反直覺的社會連結,對我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我可以透視看似隱形的友誼貨幣交易正在進行,而且與那人原本的個性並不對稱:他們正在改變外觀與行為的特點,僅是為了模仿那些想打好關係的新朋友。但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也無法明白什麼逼使人放棄某一部分的自己,只為了加入社會上的團體。我觀察的那些人如果成為社群動物,並不會讓他們做自己,其實是磨損了自己的獨特個性與喜好。
僅透過觀察人群,沒辦法讓我真的為人類行為建構模型,資料太多了,我無法適當掌握。不過,後來有了重大突破,但不是在遊樂場,也不是在實驗室埋首研究,而是某個週末,在交誼廳觀賞足球賽。
我沒那麼仔細注意球賽,倒是花較多心思觀察球員。有些球員不停溝通,互相吼叫,打成一片,有些則待在負責位置,只專注於分內之事。有些球員一直在球場內到處奔跑,有些大部分都守在分配到的固定區域。這是一支足球隊,但集結了形形色色的個體,隨時回應變化多端的狀況,大家都帶著自己的技能、個性、觀點,為這群體貢獻一己。不僅是二十二個人踢著一顆足球,在球場上四處移動,更是人類行為的實驗;實驗儘管有其局限,卻足以獲致實用的結論,比起任何在試管內設計的實驗還有意義得多。
我雙眼睜大,樂不可支,頓悟了箇中真諦:這種互動行為事實上正足以為人類行為建立模型。我倏地起身,幾乎是狂吼:「他們就跟蛋白質一樣!」Eureka!我感覺自己剛剛踢進了制勝的一球,但其他人看起來不像滿心歡喜地準備好包圍住我。茫然不解、憂慮不安的臉龐轉過來,回瞪著我。「小蜜,好好看比賽。」
興許為生平首度,從我可理解的透鏡來觀看人類行為。足球隊員各司其職,這種非比尋常的模式讓我聯想到蛋白質分子的合作如此有效,得以維持身體運作正常。
蛋白質也是其中一種最具學院風格的分子,因此是我們體內重要的分子。蛋白質各有各的角色,協助身體解讀內外的變化,傳遞訊息,最後決定行動。我們的身體之所以能運作,很大程度是因為蛋白質知道自己的角色,尊重同儕的工作,謹守本分。蛋白質團隊合作,但完全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與能力,活力四射,界線卻分明,在團體中凸顯個體特色。我們擘畫人事與人際互動時,可將蛋白質視為新的模範生,依樣效法。蛋白質並無異於人類,會依據情勢回應,傳遞資訊,做出決策,接著付諸實踐;蛋白質卻又異於人類,是秉著本能互相合作,不會讓私人衝突、私人問題或辦公室政治阻礙工作進行,而且並不是讓自己「合群」,融入環境,而是順性而為,善用彼此截然不同的化學作用:接受相異的「類型」,相輔相成。
蛋白質的團隊合作模式,是將差異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不是一味壓抑,比起人類在社會情境下爭相追求同質性,渴望合群,可說是厲害太多。我們不以自己的獨特技能與個性為榮,不將這些當作差異化的因素,只管遮遮掩掩,究竟抹殺了多少優勢?
我們的奇特與差異不只可以讓我們成為自己,也可以促使友誼、社會團體與工作關係更有效運作。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獨有的怪異引以為傲,但不只是因為感覺舒爽,而是因為有助於事情更加順利。你可以從我身上獲得例證。許多人以為ASD、ADHD、焦慮症替我設下重重障礙,但我卻發覺,這些病症才是我的超能力,賦予我珍貴而獨到的視角。
摘錄自《#人類使用說明書》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作者以她對蛋白質的了解,來比喻人類的珍貴獨特性,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就很獨特。我很珍視作者的獨特,對我來說,這是人類的資產—儘管她從小可能受盡了人類的欺凌。
我好希望藉著這本書,讓更多人願意理解,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不等於壞人。我個人的認知是,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只是我們平常習慣戴著面具社交,所以看起來差異不大。
祝願您,能坦然接納不一樣的自己,能對這個世界有著開放廣闊的心!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705356337084950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類使用說明書》
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博客來 https://bit.ly/2UL8LAY
大 塊 https://bit.ly/331aGFM
誠 品 https://bit.ly/2ISQHT4
金石堂 https://bit.ly/2UKBPbC
讀 冊 https://bit.ly/35KCP62
Momo https://bit.ly/3lJfS8K
大塊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495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物化異化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MoCA Video【籠罩下的巨大哀愁】藝術家訪談 Part.2 吳柏賢
--------------------
藝術家簡介
--------------------
2018年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碩士班畢業。目前工作與居住於臺北。平面作品中常以光源作為視線與缺席指代。亦關注記憶的身體感,作品呈現上強調感官感受的模擬與再經驗,整個過程界在真實與夢境之間,形成一種虛擬劇場。
--------------------
作品介紹
--------------------
動物以寵物身分和各種卡通塑造的奇觀造型,存在人們家庭生活與想像之中,因此對於動物概念認知是漂浮的。
放置與人等身大猩猩軟雕塑於生活場域支解熟悉的日常。人面對猩猩的回應投射日常樣態的慣習,每個場域之間的差異透過猩猩作為試劑,此異質的介入被翻攪挖掘地更為清晰,觸及「某種真實與夢境的尷尬臨界」。
人們早已習慣因商品量變而帶來的物化或質變,帶著擬人眼神與笑臉的猩猩,也可視為人類因消費主義而不斷自我異化的寫照。
-----------------------------------------------------------------------------------------------------------------------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 The great sorrow under the shroud】
日期 Date|2021/08/7-09/12
地點 Location|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藝術家|Artist
王鼎曄 Wang Ding-Yeh
吳柏賢 Wu Bo-Sian
陳嘉壬 Chen Chia-jen
黃彥超 Huan Yen-Chiao
黃淑蓮 Wong Shu-Lian
蔡傑 Tsai Jie
鄭爾褀 Zheng Er-Qi
鍾知庭 Chung Chih-Ting
影片拍攝與製作 Film production | Shane 影像工作室
音樂製作 Music production | 黃柏諺 PKG
動畫製作 Animation production | 羅悅慈 Lo Rax
設計 Design|蔡傑 Tsai Jie
翻譯 Translation | 黃文 Huang Wen
策展人|Curator
林郁晉 Lin Yu-Chin
協同策展 | Co-curator
黃鼎鈞 Huang Ding-Jun
感謝贊助|Sponsors
厭世會社The Misanthrope Society
果拾 Pick Up
特別感謝|Special thanks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掀牆藝術聚落 Open Wide
打開藝術工作站 OCAC
嘖嘖 Zeczec
張喬翔 Shane
陳小乖
劉柏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