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自己,超越一切的不安和孤獨】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很多你以為過不去的事情,最終都會過去。而生活不只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自我,要學會增強生命的強度,也要提升生活的溫度。
只要你願意相信每個清晨,和堅持綻放的黎明,那麼,每一段困境就不足以成為羈絆。
擁抱自己、擁抱那些孤獨和不安的情緒,我們就能更好地愛自己。
《在孤獨的日子裡,我選擇不當過客》
博客來 ►https://reurl.cc/QdWYY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的推薦目錄:
- 關於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閱讀再進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精華區ck49th316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生命要在每一事件累積抗壓能力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愛悅讀】20130806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心靈]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bioindustry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47╱編輯推薦
天地無窮大,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攝情狂之眼•向高山尋求人文哲思
|| 生態的觀察~藝術的昇華 ||
前言:攝影在生態觀察方面,可充分發揮影像記錄功能,但是走過的痕跡,要有連續時日的累積,才可能成為研究樣本。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喜愛山岳攝影,就會常常花時間上山,在研究與實踐的過程中壯大自己的實力與意志力。
山岳攝影的生態觀察記錄
氣候~南湖大山上圈谷植被
山岳攝影的人文哲思
關於攝影,既不會也不用一些技巧,驚覺自己是登山人而不是攝影者,乃以爬山者眼光與感覺,拍攝當下所見,但為質感表現,我用最好的相機與鏡頭;為晨昏光影,趕早摸黑,常而營宿山頂;為等待那決定性的一瞬間,主力強風中,堅定地忍受冰霜凍寒;為畫面構成,看書、看展,摸索觀摩,不斷思考檢討;為時空的掏取而修練內在美的文學養成。
向高山尋求人文哲思,當然挑戰性也高,那裡盡是美妙風光,誘惑你的眼睛,蒙蔽你的心思。身處大山大水,只管融入吧!放鬆心情,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心眼契合處,乃無窮天地;豁然開朗處,即是人文最迷人處。藉由探索山岳而領悟的哲理,乃所有稱之藝術的歸宿。
文、圖/郭英豪
我與台灣山岳
與台灣山岳的結緣,關係著山岳文章書寫進程。打從開始縱走,我就有攝影、紀錄的習慣,由搜集他人記錄到資料提供者,一路走來沒間斷過。我在台灣山岳投稿的第一篇文章是﹤丹大橫斷﹥,1994年第三期秋季號,就現在看來,記述、水源、營地還是相當可靠,是我出版《雪山山脈縱橫行》的試金石。
而後,台灣山岳由季刊改成雙月刊。再參與是邀稿性質的專題﹤山風影舞﹥,我很喜歡這專題,2000初期年代,紙本印刷還是底片提供為主,一圖一頁讓哈蘇6×6片子得以展現優異影像品質。上班期無緣參與編輯會議,等退休已是2009年了,初次參加編輯會議是場”震撼教育”,美編強勢主導,見識這優良雜誌產生過程,這十年間寫過不少文章,刊登不少攝影作品,已是不可或缺的傳播理念的舞台。近期全力製作的四個專輯,借助台灣山岳傳播,將個人~為山立傳~的理想散播出去,台灣山岳為岳界泰斗。
本於企業回饋社會理念,維他露公司創建本雜誌,台灣山岳一本初衷,自始至終,只談一主題~台灣的山岳,社會變遷,紙本出版無奈於網路傳輸的侵蝕,實令人不禁噓唏嘆息,期盼著能以另一網路型態復生。
#更多內容都在台灣山岳147期
打電話02-27550088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時候累積財富就像「石匠敲打石頭」
可能敲了一百下~
石頭上連一條裂縫都沒有~
但就在第一百零一下~
石頭斷裂為兩半~
讓我了解到~
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那一下~
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
有時候你發現~
你很努力~
但依舊看不到你想像中的結果
要嘛累積不足
要嘛沒有教練或者貴人拉你一把~
#用正確的方法
#在正確的地方施力
#配合對的工具與資源
#圈子
共勉~
-----------------------------------------------------------
成功不是某一天突然擁有,而是不斷累積而成。
生命就是不斷的累積,
今天是昨天累積的成果,明天是今天的累積。
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
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
雖然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
但生活方式卻有所不同,
有些人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有些人卻徨徨度日,
也因此每個人經驗累積的速度也不一樣,
正因為這個原因而造成了日後的差距。
我們今日所有的生活情況,
其實就是過去的累積所反映出來的結果。
過去的累積程度成就了今日的自己,
今日所累積的也將成就自己以後的未來。
持續累積
成功,是由一個人行為持續累積而成。
一個人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人生,
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自己,
將會決定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生命是一種長期且持續累積的過程
彭明輝曾說:「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生命」。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很多當下我們看似很重要的關鍵時刻,
在往後的日子裡回想起來,
都漸漸變得微不足道。
對於你整個人生的生命週期來說,
更加顯得渺小。
持續的力量往往不容忽視,
當你持續地做著某件事,
對於那件事情來說,
它所佔據你生命的重要性就越來越高。
一個人能否持續地專注在自己所認為重要的事情上,
將成為他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生命要在每一事件累積抗壓能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屬於我們不該得的 ... ... <看更多>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愛悅讀】20130806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DaAi2 HD愛悅讀-科普教育《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 ... 有人用「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網路上轉貼與流傳,成為影響無數年輕人生命 ... ... <看更多>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在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精華區ck49th316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ck49th314 看板]
作者: whkuo (瘋狂總幹事) 看板: ck49th314
標題: [轉錄]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時間: Thu Mar 5 22:52:32 1998
※ [本文轉錄自 ck47th330 看板]
作者: Chiaming (打造一個新的天堂) 看板: ck47th330
標題: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時間: Thu Jan 15 10:26:23 1998
剛剛看到了一篇文章,
更覺得心有戚戚焉
感觸蠻深的!!!
尤其是在過了三年大學生活後,
希望大家能夠好好掌握現在與未來的生活
================================================================
題目【困惑與抉擇】
作者【彭明輝】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
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
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
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
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
掛齒.
以聯考為例: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
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
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
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
的排名而有所增減.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
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
什麼好傷心?同樣的,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可是
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
這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聯考
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
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
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
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而不是
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
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
什麼,然後安安穩穩,勤勤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
時間多半再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
心:從此不在為文憑而唸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
國念博士.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
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
的人,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
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
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
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再這"兩年"之前
我已經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
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而從碩士畢業到拿
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
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常人不
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
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
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
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
,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
嗎?""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
什麼.""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那你就先考研究
所好了.""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因此念的不甘
不願的.""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可是......."我完全會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可
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
作,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庭,其實骨子
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
上四顆下午三顆",後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三暮四".其實,
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
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
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
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
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
ꈠ 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
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
處.如果看得夠遠,人生常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甚至
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
比較難考上研究所?"我只能這樣回答:"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或者他不
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
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
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
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我高
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
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
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
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
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
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
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累積
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
做的.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好像是前年
的時候,我載往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再男家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
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乙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四年都拿
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
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
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
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問過我,
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
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
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計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
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 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精神的關懷,會持續一生
去探討.事實單單純純的只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而不在乎別
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就出國,今天是不
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從不這樣想.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
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
必在乎那三,五年?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
羨慕.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這卻又是大部
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
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
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剛服完兵役時,長子
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
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
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
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
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
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
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
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
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
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
--
┌───┬─┬─┬─┬─┬─┬─┬─┬─┐
│ 臺 │安│沙│鹿│雞│東│西│斐│澄│
│ 灣 │平│鯤│耳│籠│澳│嶼│亭│台│
│ 八 │晚│漁│春│積│曉│落│聽│觀│
│ 景 │渡│火│潮│雪│日│霞│濤│海│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m8.ntu.edu.tw)
◆ From: u5303b.dorm.cc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m8.ntu.edu.tw)
◆ From: 140.112.244.10
--
我是愛gigi和valen的可愛加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m8.ntu.edu.tw)
◆ From: formosa.ee.ntu.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