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看電影] 我們不打算逃走:魯蛇社會學與《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本魯一直想在課程中談「魯蛇」這個概念或現象,但是卻找不到一部適合的電影來導引理論,之前看無敵文青片《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與《紐約哈哈哈》覺得能討論,但又感到不夠貼合,也沒那麼有趣好看。終於讓我等到了阿,阿根廷鬼才導演達米恩的《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Relatos salvajes)無論在主題、概念、敘事、甚至受眾都與魯魯有關,堪稱「魯蛇的異想世界」。先來談談「魯蛇」一概念。
一、魯蛇的認同
魯蛇是英文loser(失敗者)的諧音,這個用詞從2012年底到2013年初的農曆年間(恰巧是蛇年),在PTT八卦版發生大流行,由此成為PTT使用者在鄉民之外最愛的自嘲語,比起略顯生硬的崩世代,魯蛇更能直白地說出這個世代的自我認同(張勝涵,2014)。80年代後期的小朋友們以前大都被「大人」汙名化為「草莓族」,意指「一碰就爛」、「毫無抗壓性」,這樣爛了好幾年,爛到成為一種階層,一種結構,甚至,在社群媒體的推波下同樣描述輸家的「魯蛇」,卻變成一種自詡,一種認同。熟稔柯南辦案技巧且富有海賊之無賴正義的魯魯們,探索著自己一群人被生產出來的「社會因素」,指出各種無奈、無賴、無聊與無助,期待有一天可以吃到星星變無敵。
二、魯蛇的年代
一般來說,經濟因素是形構魯蛇的基礎因素。在吳介民(2013)的〈工資時光機〉一文中說明了台灣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
(一)「工資增長的黃金年代」階段,指1981到1991年,當時正處在勞力密集產業發展的頂峰,「台灣製造」物美價廉的消費品暢銷歐美市場。聞名世界的「明星產業」包括:製鞋、電風扇、雨傘、自行車和縫紉機等等。眾多勞工家庭收入向上流動,「黑手變頭家」不是夢。
(二)「自滿的年代」階段,指從1991到1999年,工資成長明顯趨緩,但是社會財富的餅持續膨脹喔~為甚麼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夕陽工業」開始外移,台灣的代工業,從傳統產業轉向資本密集的電子電機產品,這類產業不利於「黑手變頭家」的創業模式。有錢人開始繼續有錢,中小企業開始被逼迫另找出路,許多去大陸經商成功的故事就是在此時產生。不過,由於民主化、社會運動、性別平等、照顧弱勢、社區營造、生態保育、教改等成為主流論述,全民健保也開辦,安逸而自滿的氣氛瀰漫於「中產消費社會」。
(三)「挫折的年代」階段,從1999年到現在,台灣商業開始感到無法調適劇烈的趨勢變化。第一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帶來的衝擊:彈性僱傭、派遣工、時薪制暢行其道,大大削減資方的勞動成本。第二是經濟開始大幅依賴中國,總體依賴度從1999年的18.3%,升高到2011年的38.0%。與中國高度經貿「整合」帶來「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影響,工資更加停滯不前。年輕人的機會越來越少,結構性的困境讓年輕人們面對市場時感到意興闌珊,「22K」、「崩世代」、「啃老族」等流行詞彙紛紛出現。
我們就是在這個第三階段被迫成為魯魯der。這具有一個歷史-社會過程的性質。
三、日常生活中的魯蛇階層
魯魯的生活就是做著一份連自己都瞧不起的工作,只能跟掃地阿喪打情罵俏,以為在西門町被女學生要電話結果是玩大冒險,看人一眼就被揍到垃圾堆裡爬不起來。哀算惹,回家看謎片打打手槍也就過去了。打開電視覺得全世界都快完蛋了。覺得想要拯救世界,但無能改變,又打開電腦看謎片(無限輪迴)。所有的小確幸都微小到要很用力才能感覺到幸福。
在挫折的年代中,這種絲毫提不起勁的感覺,不只是發生在荷包與職場,也包含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各種社會屬性的歧視跟隨著經濟資本一起發酵,跟隨著自由主義國家機器的無形壓制下,很隱諱地在各種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出惡臭。國家的大惡都被歸咎到雞毛蒜皮的個人小事中,「錯都在你不夠努力!」。
四、《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阿莫多瓦式的世間情
達米恩的《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是由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監製的,全片總共六小段故事,互相沒有關連性,但全帶有濃厚的俗濫趣味、斑斕的影像、鮮明的節奏、誇張的情緒、極端的故事、傻眼的轉折、令人「蛤」的結局。看完之後,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魯魯的故事集,一堆很爛的人生的集結。
每一段的小事都是有可能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隔壁偷聽你講話的是認識的人」、「碰到把你家畫成都更區的的政治人物」、「汽車在路邊爆胎」、「不斷地被拖吊」、「被敲竹槓」、「在婚禮時發現先生與公司女同事有一腿」等等,有些描繪還真的很「魯」。像是停在沒有告示禁止停車的地方而被停車,去繳款時還要面對機歪的公務員,生氣地回家後發現老婆要跟你離婚,公司也裁員你,於是,你就帶著一堆炸彈去把拖吊場炸掉。這樣的奇想,你有沒有想過?你敢不敢想?
阿莫多瓦式的《世間情》就是如此的荒謬人生,在這些小事中,魯魯們也許不知道種種的敗北,有可能具有結構性的原因,有可能是制度的後果,像是妳先生娶妳,是因為自由主義市場與資本主義的財富累積原則在支配著妳的婚姻。社會中可能有更多爛事讓你抓狂,不但考驗著你的EQ,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具有「社會學的想像」。
五、最後的武器:社會學的想像
為甚麼會在這提到這個這麼基礎的社會學概念,即「社會學的想像」。我們總是忽略「社會學的想像」的重要性,太慢而不去想,或是,太快而進入批判。當我們看到一個小爛事,明知道攻擊公務員會被警察抓起來,那為甚麼還要攻擊?明知道炸拖吊場會坐牢,那為甚麼還要炸?你可能會覺得「政府很靠北」,或是覺得「壞人要抓起來」,但這都不是社會學家要做的。
我們要具有一種社會學家的想像,它是一種武器,它可以保護自己。社會學家會試著把這些現象關聯起來,他會去了解眾多被拖吊的人的心聲,他會去留意公務員的制度,社會學家想要瞭解個人小事與國家大事之間的關聯性,這就是社會學想像,一種與社會連結的解釋。
所謂生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生在這個巨大的社會結構中,社會學的想像(至少可以動動指尖上網查超過10筆資料),讓我們可以「似近似遠」地解釋自己的生活,靈活自己的思維,保護自已的權益。好在魯蛇是活在新媒體時代,善用媒介是魯魯們社會學想像的力量來源,魯蛇們的春天已經不遠了。
如果什麼都沒有爭取到,至少可以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社會學的想像 p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評價] 99-2 范雲社會學丁- 精華區NTUcour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轉錄]有修社會學的同學看一下喔~~~社會學名詞解釋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Re: [問題]請問大家怎麼唸社會學? - 精華區Transfer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書摘] 社會學的想像與基礎社會學第一章- 看板Sociology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標籤: PTT - 巷仔口社會學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網路上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網路上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網路上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ptt】社會學系是在幹麻的 - sssssp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Re: [閒聊] 很謎的社會學- 看板Examination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心得] 社會學研究所準備書單- 看板graduate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試題] 110-1 林鶴玲社會學導論期末考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臺大社會學系學生會- 【專訪劉仲恩老師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分享] 社會學的有趣世界(二) - Sociology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網路群眾文化及其民主意涵-以PTT+Gossiping看板為例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網路論壇中的強暴討論串分析—以PTT的女性性版為例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現代公民的社會學想像成績提報- 長庚大學板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ptt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陳遠社會學ptt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社群公共領域的性別思考:以PTT 八卦板為研究案例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心得】 臺大社會正取一心得(下):準備方法- 轉學板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週休三日」休星期幾最爽?PTT一片超美好想像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網路論壇的自我孤立與沉默螺旋現象—以PTT 為例 - nhuir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BBS站的客家族群認同建構:以PTT "Hakka Dream"版為例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問題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網路原創BL小說研究 2008-2013 PTT BB-Love板為觀察對象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作者mason710 的總覽(PTT發文,留言,暱稱)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社會學經典名著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社會學經典名著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社會學經典名著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錢都花到哪裡了?PTT理財規畫板神人「A大」推「暴力存錢法」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鏡相人間】我們的青春在Ptt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心得] 讀《想像的共同體》—民族誕生於語言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Ptt傳奇人物1】我們的青春在PTT | 鏡週刊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心靈海ptt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指考ptt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歷史系出路ptt - marenau.fr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Encyclopedia of Taiwanese Urban Legends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轉錄]有修社會學的同學看一下喔~~~社會學名詞解釋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NTU-Exam 看板]
作者: monotones (trivial one) 看板: NTU-Exam
標題: [心得] 社會學名詞解釋 (蔡有月班)
時間: Tue Nov 8 02:42:44 2005
(社會學的想像)
1. 社會學的想像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一種將我們生活週遭經驗與社會生活世界的深層結構關聯起來的思考方式。
也就是我們的經驗不只是個人的現象,同時也與整體社會結構和型態有密切
相關。
(社會學的重要概念)
2. 社會行動 (social action):
指人有意識的行為,而不是本能或無意識的反應舉動。
3. 社會結構 (social structure):
如同大樓的「骨架」,界定了社會關係的類型,也提供人們社會行動的參考
。它是人們在社會團體或大社會中與他人水平或垂直等級地位關係的類型。
4. 文化 (culture):
指造就人們生活方式中的各項語言、信仰、價值觀、行為規範等抽象的符號
系統。 (或,一群人或一個社會所共同持有的各種風俗、價值、信仰、知識
和表達符號。)
5. 權力 (power):
指人們對他們所要作或去完成的事之決定能力。越有權力的人越有能力抗拒
別人的意見而能夠完成想要作的工作。
6. 社會體系 (social system):
指社會各部門之間相互影響所形成之整體。社會的運作與每個部門之間息息
相關,因此一個部門的改變常常造成整體的調適。
(現代社會)
7. 現代性 (mordernity):
就是我們通稱的現代社會,它是指18、19世紀以來由於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發
展所造就的一個特殊而複雜動態的社會過程與結果。
(社會學的分化)
8. 微視社會學 (microsociology):
是以社會關係、社會互動與社會心理為主體的社會學研究。這類社會學家研
究的興趣包括社會化、語言或行為溝通、社會網絡的形成與轉變、小團體內
部的決策模式等。
9. 巨視社會學 (macrosociology):
是以社會結構、社會整體變遷與社會制度為主體的社會學研究。這類社會學
家研究的興趣包括整體政治經濟變遷模式、經濟和階級結構、歷史或跨社會
比較研究等。
(典範)
10. 典範 (paradigm):
一個「科學社群」最基本的一些共識,包括這群研究者共同接受的預設、理
論、方法及範例等。任何科學活動都離不開背後的典範,因為唯有透過一定
的典範,科學研究的問題意識、概念定義及研究程序才有所依據。
(理論)
11. 衝突論 (Conflict Theory):
強調社會裡存在著不同的群體、利益和價值,彼此間經常會產生衝突,因此
社會學必須有能力去探討衝突的起因、過程和可能的解決方案。馬克思主義
為衝突論最激進的形式,而韋伯的理論也含有對現代社會衝突根源的解釋。
12. 功能論 (Functionalism∕Functional Theory):
將社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每個部分對於整體的生存都有一定的功能
。涂爾幹、帕深思和盧曼等人分別以不同觀點說明這些功能,而墨頓則應用
「反功能」、「顯性功能」、「隱性功能」概念補充社會學的功能分析。
13. 互動論 (Interactionism∕Interactional Theory):
以符號互動論和現象學的論點為基礎,強調社會行動者具有主體性,會根據
自己的主觀意志對外界反應。因此社會世界可視為行動者相互「共謀」而「
建構」出來的人為情境,觀察者需要對互動過程進行詮釋,才能理解行動的
意義。
(方法論與方法)
14. 方法:不斷發展更可靠的工具來幫助研究者製造出更多的知識。
15. 方法論:
檢討知識本身的獲取及檢證過程,涉及社會科學如何保證其知識的「客觀性
」與「有效性」。也就是說,「方法論」是以邏輯推理的方式來反省科學家
使用的「方法」。
(研究方法論 (Methodology))
16. 因果關係:
指事情的前因與後果間有著規律性或法則性的聯繫,亦是科學解釋所期望的
「知其所以然」狀態。但社會科學企圖說明的因果關係,極少屬於「必然」
的法則,多半是以「或然」的概念來解釋現象間的關係。
17. 變項:
科學研究中,將欲探討對象或研究概念加以具體化,也就是用可觀察或測量
的變項來界定概念內涵。「變項」具有不同的「變值」,「自變項」是研究
者可主動操縱的變項,「依變項」則是操縱自變項後可能受到影響的變項。
18. 相關性:
意指兩組事件或變項間有規則性的關係存在,通常這種關係表現在一個變項
改變而另一變項也有改變。科學的假設與驗證往往是為了確定哪些變項間有
真正的相關,而哪些是虛假的相關。
19. 信度:
指研究的可靠程度,也就是對同樣事情,用同樣的方法重複研究時,得出同
樣結果的比率。若每次的結果都能一致,則信度很高,反之,則可推論研究
設計不良,無法取信於人。
20. 效度:
指研究的有效程度,若研究者所蒐集的資料,不能有效達成解釋的目的,其
效度便有問題。因此在研究設計中,必須對資料與事實間的效度加以衡量,
才能提高解釋效力。
(方法的類別)
21. 量的方法:
以一定的調查方式取得資料,並對原始資料作定量分析,如多變項分析、多
元回歸分析等,各式各樣的統計檢驗。這類量化研究常需應用電腦及統計套
裝軟體,有較為精準與標準化的優點,是目前社會學實證研究的主要方法。
22. 質的方法:
凡是非量化的研究方法,都可歸類為質化研究。其資料通常以定性方式處理
,使文字或符號,而非數字來表示,其優點在於能傳達較豐富的意義面向。
(文化的社會生成)
23. 社會生成 (social formation):
一種認定文化的產生並非來自天成或神意,而是來自人類的社會生存需要的
觀點和立場。透過這個觀點,我們可以解釋文化的誕生原由和建構過程。
24. 主流文化:
為當下多數人所共同擁有的各種風俗、價值、信仰、知識和表達符號等。
25. 次文化 (subculture):
相對於主流文化而言,由較少人數或弱勢團體共同持有,並且流通於特定社
群內的文化價值。其重要性對這些社群成員而言,並不亞於主流文化。
26. 反文化 (counterculture):
拒絕或挑戰主流文化,並提出與主流文化對立的創新文化規範、價值者。
27. 相對自主性 (relative autonomy):
一種相對於絕對自主性的說法。這種說法強調文化並不全然從屬於政治、經
濟或軍事等的運作與支配,它具有某種程度的內在運作自主性。
(文化的組成要素)
28. 價值 (values):
可視為一套社會成員信守,並認為是必須加以維護或實現的的原則。它的存
在提供社會成員一套判斷是非、善惡,甚至美感的基礎標準,是以一種廣泛
而抽象的形式存在於社會之中。
29. 規範 (norms):
一種成文或不成文的生活規約,得以判斷人的行為是否得當,使社會控制的
進行有所依據。相對於價值的抽象存在,規範則較特定明確。
29+ 國家機器 (state apparatuses):
國家用以貫徹政令和統合人民思想與意志的制度性機構。各種正式的政府組
織和非正式的人民團體與組織,都可能扮演這種角色或具備這類功能。
30. 符號 (symbols):
以符號的形式而言,它可以是一種物體、姿勢、聲音、顏色或圖案。人類社
會的組成,除需價值與規範的維繫外,尚需符號作為意義凝聚與表達的工具
,此需求是建立在人類社會必須以某種溝通形式作為建構社會的基礎條件。
30+ 圖騰表記 (totemic emblem):
以自然的圖騰物為對象,所描繪、刺青或雕刻出來的符號標記。它是氏族建
構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其神聖性在圖騰信仰中也是最高、最不可侵犯的。
31. 語言 (languages):
和符號的作用一致,用以提供我們一個溝通和認識世界的管道。通常每個社
會都會有一套自己的語言。
(集體記憶)
32. 集體記憶 (collective memory):
一個團體或組織所具有的獨特記憶。它的存在與建構使團體成員擁有一個命
運共同體的經常感受,同時也可增強團體成員的政治和社會認同。
(文化相對性與多元性)
33. 文化震撼 (cultural shock): 由於文化差異造成認知與心理上的衝突。
34. 文化相對論 (cultural relativism):
一種觀察和對待文化的立場。這種立場認為我們應當以社會的生存環境來考
慮文化的良窳問題,而不是用一種假定適合所有社會的普遍標準來衡量。
35. 種族中心論 (ethnocentrism):
將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自己的行為、價值、規範和信仰視為唯一合理的方式,
並以此作為判斷他人生活為優或劣的思考模式。
36. 誇富宴 (potlatches):
出現在物產豐富地區的一種初民交換方式。這種方式通常以大型宴會來達到
物資流通和人情交換的目的,甚至也可以在其中建立個人的聲望與社會影響
力。
37.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一個經由資本、媒體、衛星和網路溝通所形成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它的出現
與現代資本主義的全球分工、市場競爭以及科技文明的快速進步有著直接的
關係。
38. 文化衝突 (cultural conflict):
隨著兩種不同文化的接觸,或一種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入而產生的衝突
現象。
(後現代社會)
39. 後現代社會 (postmodern society):
一個以科技為基礎,以消費、傳播和訊息符號為發展主導的社會型態。在文
化的發展上,它強調的是一種去中心化和承認差異的發展型態。
40. 消費文化 (consumer culture):
隨著科技與資訊發展而形成的文化形式,使符號性消費成為當代主流。而大
量的生產,與其隱含的複製和模仿,使得「真品」不再存在。那些透過大眾
媒體所創造出象徵權力、聲望、地位和品味的消費,其實都只是一種對複製
品與符號的消費。
(社會與我)
41.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意見和評價的綜合。影響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很
多,但其中有很大一部份是透過和別人互動交往,設想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而逐漸成型。
[by Cooley]
42. 鏡我 (looking-glass self):
我們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用這面鏡子來「看」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個人
以看到的別人評斷為基準,發展出對自我的某種感覺。
[by Mead]
43. 自我 (self):
由「me」和「 I」兩部分組成。「me」指的是受外在整體社會影響的那一部
份的我,只是一些想法念頭,無法作出具體的行動。唯有經由「 I」,才能
把想法念頭付諸行動,而使得自我有種自由、主動的錯覺。
[by Freud]
44. 本我 (id):
受本能左右的我。而本能是指不需經學習,天生就會的行為。
45. 自我 (ego):
真實的我。是理性的我,會衡量所處的真實世界,來調節本我和超我的張力。
46. 超我 (superego):
理想的我。會作有力社會的行為、追求完美的我。
(社會化的定義)
47. 社會化 (socialization):
是個人獲得人格和學習社會團體習慣的終身社會過程。
48. 態度 (attitude):
個人對某一事物的喜好程度。態度的形成深受外在環境之影響,父母、同儕及
大眾傳播媒體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的喜好程度。
49. 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對於我們個人的態度、價值和行為的形成具有極大影響力的人。
(社會化的來源)
50. 歸因 (attribution):解釋和理解行為的過程。
51. 組織社會化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個人為了成為組織的一員而學習該組織價值、規範和所要求行為的過程。每個
團體組織都有一套自己的訓練課程,來幫助新進人員。
52. 再社會化 (resocialization):
一種在範圍上更徹底且更迅速的社會化過程。對於原有的價值和行為,要在很
短的時間內放棄,並學習另一套新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社會化與刻板印象)
53.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對於某一社會團體成員之行為和特質的一套看法。這看法可以是負面的,也可
以是正面的。
54. 偏見 (prejudice):
對某一社會團體的成員持有負面態度。例如,上司認為女性比男性會處理家務
,但在處理公務上比不上男性,就是一種偏見。
55. 歧視 (discrimination):
會導致對某一社會團體成員有不利後果的行為。歧視指的是作出實質的行為,
而此行為會損害某一社會團體成員的利益。
(團體的定義)
56. 團體 (group):
是指具有相同規範、價值與期望的一群人,彼此規律地和有意識地互動。
(團體的類型)
[by Cooley]
57. 初級團體 (primary groups):
一種傳統社會普遍存在的團體。團體成員關係親密,成員會有我們 (we) 的感
覺,彼此用非正式的關係來往,同時也彼此分享情緒。
58. 次級團體 (secondary groups):
是工業社會現代大型組織中普遍存在的團體。團體成員關係是依照組織角色互
動,關係較片面,也比較正式化,人際關係短暫,缺乏親密非正式的關係。
[by Sumner]
59. 內團體 (in-groups):
一群人形成的團體,他們彼此有我們團體的隸屬感。中國人習慣用「自家人」
來比喻內團體,換言之,內團體成員所建立的集體感情與認同是如同自家人一
般。
60. 外團體 (out-groups):
生活中很普遍區別團體的現象。被排除於內團體之外的一群人,往往會產生他
們不屬於某些團體,而有被排斥或歧視的外團體成員感覺。
61. 參考團體 (reference groups):
是一種人們思考與行為的標準受其影響的團體。參考團體可以是具體所參與的
團體關係,也可以是沒有直接參與的團體或人群。
62. 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s):
是一種由社會聯繫 (social ties)聯結起來的社會結構式。也可解釋為人與人
在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關係中,直接或間接地連接成蜘蛛網狀的關係結構模式。
(組織的形式)
63. 科層組織 (bureauacracy):
是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中的一個普遍的組織形式。組織結構特性有分工 (
division of labor)、權威層級 (hierarchy of authority) 、成文的規則和
規定 (written rules and regulations)、非私人性 (impersonality)、技術
品質為基礎的聘僱法則 (employment based on technical qualification)。
63+ 彼得原理 (Peter Principle):
這個定律強調每個人在科層層級依照能力往上升遷,總會面臨到升遷到某個位
置是不適合自己也無法勝任的現象。
64. 日本式組織 (Japanese organizations):
組織結構特性包括終生雇用、共識化的決策方式、集體負責、緩慢評估與升遷
、非正式的控制、非專門化的內部生涯流動與全盤性的關懷。
65. 志願組織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立基於社員共同的興趣,成員志願義務付出時間與金錢參與的組織。
(未來的組織)
66. 網絡化組織 (networked organizations):
面對全球化的市場與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更有創新和彈性的組織模式。此組
織的特性有無界限、溝通虛擬或面對面∕正式或非正式、即時或非即時互動、
多重團隊合作、扁平層級與創新學習的目標。
(醫療角色)
67. 專業角色 (professional role):
站在專業的立場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質,即為專業角色。
一個職業具備下列三個條件始可稱之專業─
(1) 擁有一套知識理論體系,並透過專門的教育機構,長期有系統地訓練後進者;
(2) 形成專業協會和社會組織;
(3) 建立證照制度的權威性。
(醫療化)
68. 醫療化 (medicalization):
從健康和疾病的角度,界定人類的某些行為和狀態,而以醫療意義詮釋行為主
體,即身體狀態的過程。
--
以上資料取自《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一至五及十三章,
多數跟課本無異,少數是只出現在課本內文。
一群解釋名詞前的 () 是其取自的主題, [] 是其主張者,+ 表示為原題號之子單元
多數名詞都附有英文,因為老師說考試的名詞解釋題目多數是寫英文._.。
希望以上整理對大家有所幫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0.148
※ 編輯: monotones 來自: 140.112.250.148 (11/08 02:4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62.10
... <看更多>
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Re: [問題]請問大家怎麼唸社會學? - 精華區Transfer 的推薦與評價
續上。
相較於土法煉鋼 若抓到架構其實可以學的很快,但這套思考模式
是需要時間內化的,不難 只是你習不習慣這樣想 會了就不用背
總共有一個圖 三個理論 社會學想像 念完社會學
一個圖是所有教科書的基本架構
美國的教科書都是功能論的體系 一章一章排下來
像是有本史美舍(Neil Smelser)的教科書 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出現
前蠻紅的,而他就是Parsons的學生。
而台灣的教科書也一部份去參考了這樣的架構。
根據Parsons 社會體系 大致是長這樣 圖非常的醜
制度化 社會化
文化系統>>>>>>社會系統>>>>>個人系統(社會化不全的話就會產生偏差)
偏差
社會控制
換言之,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的章節都分布在這個架構中,記一個圖
就等於知道了整個組成。
然後三個理論
衝突 功能 符號互動論
如果你把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的每個主題 看做是 我用這三種理論切換
的話 你就不用念的要死不活了
換言之,教育是什麼
你就可以用功能論切一次 然後換個角度說 衝突論會怎麼想
符號互動論會怎麼看
拿新聞現象 你身邊的事 走在路上 上bbs 隨時隨地都可以練
個人覺得這是基本功啦。但是因為太多人都是用死背的 所以以遇到
要分析時 就寫不出來 然後重複背了太多套東西。
而這三個理論 我會對應到三大家
功能比較接近實證主義的傳統--所以是接近涂爾幹
注意!!!是接近 但不是等同 其實功能論和涂差蠻多的
但是初步的理解可以先化成一類(我也是考研究所時 才知道的)
符號互動論近於 詮釋典範的傳統 weber
衝突論 近於批判典範的傳統 Marx
而我認為社會學批判理論的核心概念 就是權力 意識型態 宰制 再生產
甚至可以說社會學對權力是非常非常的敏感
所以我會這樣從資本家對工人 應用在性別上 就變成批判的女性主義
男人 對女人 應用在種族上 就是 白種人 對有色人種
同樣的邏輯 念一遍就夠 一理通 百理通
簡單指點到這
再來是社會學想像的部份
如果你不知道這是什麼 報名費省下來吧..
但我要提的不是這個概念 而是社會學的想法 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知道社會學想像 但也只是背書而已 卻不會用
我看過太多 很用功的人 但我只要問一句話
"什麼是社會學???" "社會學和經濟學差在哪"
"和心理學差在哪???"
簡言之 看事情的角度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然會有人背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上的定義上給我
但我只要問 好 那麼同一個事情 經濟學家怎麼看 社會學家怎麼看
他就倒了 就代表這一套思考模式 完全沒有生根
我也不是說我多厲害 我花了三年多 思考這個問題 才漸漸有點頭緒
簡單講 社會學是從關係 也就是社會條件
把一個人放在更大的脈絡下去看一個人 像是 歷史 與文化
如果你沒有考慮這兩者 就不太是社會學的思考方式
好比 很多說法會說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可是社會學會告訴你階級的條件
我喜歡 但是我買不起
只要人人努力 都可以上台大
但是社會學會進一步問 假設大家努力程度一樣 但是在分配的資源上
一個隔代教養的鄉下小孩 怎麼和市區的小孩比?
社會條件
經濟學 會假設人是理性自利的 但社會學是先從這個人在什麼樣的關係
讓他變成這樣
好比 你用微軟 不見得是他是最好的 是因為你的朋友都在用
而社會學像是涂爾幹所說的 具有整體大於部份的總和
其自成一類(sui generis)像是生理活動不能夠靠化學變化就能解釋完的一樣,
社會現象也不只是靠心理過程就能解釋完。
再說下去就太多了
總之 記得 什麼是社會學的觀點 他和其他學科的分離點在哪
然後 可以常常用社會學想像
你的個人煩惱是什麼 和社會結構的公共議題有什麼關係
好比 你的煩惱是考研究所
那麼換個時空 你的選擇就會變得很奇怪
十八世紀的農奴要煩惱這嗎
你爸媽那一代要煩這嗎?
如果不要 為何???
好比 好人卡也不是理所當然的阿
發卡是在自由戀愛的前提下阿
媒妁之言 指腹為婚 有的你發卡的空間嗎?
或是你的煩惱是減肥
這個煩惱有沒有共通性呢 有沒有性別的差異呢
為什麼?
大致講到這
還有最後一部份是 情報力與批判性補充閱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29.73
... <看更多>
社會學的想像 ptt 在 [評價] 99-2 范雲社會學丁- 精華區NTUcour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99-2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范雲 老師
δ 課程大概內容
社會學的想像
社會學的研究如何進行
現代經濟的崛起:台灣經濟篇
現代政治與權力:台灣經驗篇
階級
團體與組織
家庭
性別
工作與消費
現代性
社會運動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秩序繽紛的年代》
文章選集讀本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投影片 會放在ceiba上 主要是老師上課的內容
小組討論 大概十幾個人為一組 討論每周的主題 每次都會有兩個問題
老師上課常常會問問題 讓大家發表意見 偶爾會點人回答
有時會放影片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紮實偏甜
平時成績35%(上課發言、心得與回應、小組討論佔25%+助教評量10%)
期中小考15%
指定作業15%
團體學期報告35%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期中小考是三選二的申論題
(今年似乎比較簡單,看考古題之前似乎考得比較複雜,有申論解釋名詞等等)
指定作業是一個蠻簡單的預算訪問作業 分數不難拿
團體學期報告則是分小組做不同題目的社會學報告
另外上課前有指定文本內容要看完寫心得(任選六周 多寫會加分)
下課前5分鐘要寫對當周內容的心得和回應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課程不難,所以應該無須基礎
加簽是全簽
老師不點名,不管遲到,但小組討論時助教會看,而且每周都有心得回應要交,
所以沒到老師幾乎都會知道,可是老師有說如果偶爾幾次沒寫心得回應也沒關係
,因為佔的分數其實沒那麼重
Ψ 總結
社丁是我這學期很喜歡的課,雖然每周的文本內容很多,常看的很累,而且最後
的期末報告真的會花很多時間,但是真的學到很多東西。至於評分是紮實偏甜是
因為其實作業有點多,但是認真一點,真的可以拿到好分數。
另外,范雲老師真的很棒,雖然課程不難但是老師很認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而且老師很能接受學生不一樣的意見,很鼓勵大家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下課有
問題找老師討論,老師也會很親切的解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6.5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