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反抗是有用的,因為人是具有同理心的生物.
同理心除了會產生「學習」與「社會性模仿」,更高等的同理心會產生信念,信念本身就是意識積聚而成,信念會對集體意識產生影響,如果集體意識是信仰強暴者的邏輯,訴諸於公正世界觀偏誤,意即,配合施暴者去打壓受害者,甚至群體,那麼,統治者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下一個命令便能結束任何抗爭,並且輕易的彌平人的意識,並施加更大的壓迫.
相反的,如果集體意識出現了信念,那麼除了人群會產生對照,思維可以清楚界定是非,統治者就會面臨無形的敵人,甚或無形的代表,估算成本和自己的能力,甚至害怕支付代價與失去統治能力,所以必須進入信念者的邏輯,妥協、屈服、收斂,甚至退讓.
當一個地區缺乏信念,那統治者根本上,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錯誤,也不會覺得恐懼,他們能捏造真實,代表真實,使熾熱的人心結凍,失去了同理心,要求人人只注視自己的強暴,只在意自己的存續「我就代表一切」,人們也不會有什麼希望,甚至陷入絕望.
那就會像狼在羊群面前捕食羊一樣,其他的羊,不但不會有任何反抗,甚至會覺得是應當的,甚至連逃跑都不會,共同責怪死掉的羊是自己不好,彼此還會互相監視、出賣,獻上羊肉.
有信念存在的地方就不一樣了,就算是要死,也可以讓其他人減輕壓迫,甚至,換取「未來的影子」.
化州人抗爭,反對在茂名建立火葬場,中共可以以維穩之名,像往常一樣當作「國內事」、「興奮源」去處理人民,在強暴者邏輯中任意施加痛苦,但當人們喊出「時代革命,光復茂名」,就具有不同的意義,因為那產生出區隔性,意味著,「不是任你魚肉的人」,所以使中共感到驚懼.
遠在天邊的香港,在中共隔絕資訊的情況下,依然會對他處受暴的人們,發生支撐的效果,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信念,讓你回復對這世界的感知,讓你開始同理其他的人,讓你看清楚真實.
當地村民感慨,「終於知道香港人這幾個月為何上街了」
反觀,我台灣內有不少幫助中共散播恐懼的人,專門進入強暴者的邏輯,他們並不是為了人們的安全著想,而是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有柯文哲說,不要理他們就沒事了,有郭台銘,在中共干預台灣的中國間諜事件爆發後,不敢譴責中國,反而,譴責台灣,譴責台灣人的信念,台灣獨立.
郭台銘明明是個財團代表人,身家都壓在中國,怒罵民主不能當飯吃,如今,卻把政治當成自己的財閥公司經營,把永齡雞雞會一干人等,沒有政治歷練,也沒有民意代表性的女秘書,分別在民眾黨、親民黨,押寶兩端,當作自己的品牌經營,上節目只會稱郭董多委屈,郭董多偉大,簡直是另類的偶像崇拜.
簡直是頂新之下的林鳳營,林鳳營之中騙取人心的乳牛廣告.
如果說柯文哲是要找一群人偶貫徹柯意志,那麼,郭台銘就是要藉這些芭比娃娃貫徹郭意志,皆不是以公共利益為考量,反而是要讓財團直接干涉政治,要台灣人民,為他避險,要國家機器,為他的集團利益買單.
郭台銘是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從他管理血汗工廠可以看出,2010年,14位員工跳樓自殺,結果富士康的反應居然是請五台山的和尚做法事,用以換取平靜,結果,隔天就有女員工跳樓.
郭台銘又稱要大家注意維特效應,說是媒體每天不斷報導,影響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並語重心長的說,盼制止維特效應.
郭台銘甚至還一度要求全體員工,簽「不自殺協議書」,其內容有,「職工意外事件含自殺,自殘等,公司將不支付法律法規規定以外的賠付項目.」
郭台銘找了兩位牧師,向高層主管傳福音,結果竟然邀請在場的員工為郭台銘禱告,原因是因為郭董壓力很大.
然後居然公布死者遺書,把其中字句畫重點記號,「因為富士康多少會賠點錢,這是兒子唯一能回報你們的了」在股東會公布,稱「我們認為人道的關懷,發了不錯的撫恤金,結果沒想到造成變相的鼓勵」,把明明應該是自己應負的責任,說成是自己多給的關懷,造成了反效果,現在他要收回來了,這種逆轉是非的方式,把責任歸給被害者,屍體不會說話,在大眾面前,任意公布遺書,這就已經違反了人道,公布給他的投資者,用屍體建立自己的信心,簡直沒有人性可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xYuM4SCHw
人們無可奈何走上絕路,撫恤金應該是事後慰問、彌補錯誤,結果他把這一環去掉了,說成是人們的死因,明明自己關懷不夠,甚至管理不當,苛刻員工,製造了一個絕望的環境,一個使人陷入絕望的人,放棄生存的人,居然說,自己給的關懷太多,反而把應該要給的收了回來,連帶收回了自己的責任,照郭台銘的說法,反而自己的員工圖自己的錢財,然後自殺陷自己於不義了.
何其荒謬.
他在股東會上又表示,「12位墜樓者中,三位有重大精神疾病,八位有情緒障礙」其手法,和中國共產黨如出一轍,如果這12位真如他所言,當初為何要雇用?這些人被精神疾病了以後,究竟是原本就有,還是進入了富士康以後便得了精神疾病?郭董這種卸責方法,明明施予了高度的壓力,又用威權管制工廠,薪資低,工時長,人人感受不到希望,結果變成是,他們有精神病,所以自殺,而不是「什麼原因和環境使得他們得到精神疾病?」、「為何這個企業沒有相應的支援措施?」
「為何這些人紛紛在死後被指控精神疾病?」
顛倒了是非和因果,檢討被害者,在死者身上踐踏,這樣的謊言,天理不容.
自己闖了大禍,歸因於外部,歸因於死者,就是不會歸於自己.
郭台銘,本身就是要被時代革命的對象.
郭台銘,在海外製造了富士康這樣的自殺機器,使人陷入絕望的環境,如今,又要攻擊台灣人獨立自主的信念,他們的工廠,他們的員工,就是被削去了自主性,沒被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
「富士康管理人員管理方法粗暴.」
「富士康等級森嚴,管理上對底層員工人格上存在歧視現象.」
富士康就像是一個小支那,郭台銘,可以說是黨國的縮影.
郭台銘說台獨是垃圾,似乎把台灣獨立的倡議者,當成自己的員工了,想藉由修理台灣獨立,來博取自己的政治地位.
恰巧相反.
台灣是你爸.
台灣長你,養你,還給小時候的你一間廟宇,擋風擋雨,今天,居然敢消滅台灣人的自主意識.
郭台銘如此害怕台灣獨立的信念,就像中共害怕茂名興起的時代之聲.
因為,那會揭曉你破敗的人格.
台灣,不能變成郭台銘的生產線,或者,鴻海集團的籌碼,我們應當拒絕郭台銘的意志進入台灣的國會.
凡仲介的黨派,親民黨、民眾黨,都應該予以抵制,第三勢力更應該團結起來,拒絕這樣極度自我中心,毀壞他人人生,還要其他人來同情自己的老闆,作為第三勢力的代言人,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矯正腐敗的靈魂】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神父牧師分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神父牧師分別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神父牧師分別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神父牧師分別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神父牧師分別 在 請問神父和牧師之間的差別(fwd) (fwd) - 精華區Oh-Jesus 的評價
- 關於神父牧師分別 在 特別是明顯的羅馬領(在領子... - 〖澄清信仰、破除疑惑〗天主教 ... 的評價
- 關於神父牧師分別 在 天主教與基督教在外觀上的區別[完整版] 肆(5/5)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神父牧師分別 在 神父牧師分別、告解英文、神父日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神父牧師分別 在 神父牧師分別、告解英文、神父日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神父牧師分別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宣教士談兒女教養(二)》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常聽人說,當牧師的孩子不容易,因為周圍的人無形中會對他的品格和信仰有更高的期許。的確如此。我也深深體會到,牧師當起爸爸也額外有壓力,若孩子表現不好,人自然會認為是父母有問題。這不純粹是猜測,而是生活中實際所看見、所經歷。偶爾聽見一些傳道人的孩子不信主,我心裡有莫名的擔心。另外更常見的情況是,傳道人的孩子不單不想當傳道人,甚至對傳道人這個職業有許多負面印象和回憶(父母都不在家、看重教會過於家人、在教會一個樣,在家裡另一個樣……)。我常想,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如何面對?
我不認為傳道人的孩子必須當傳道人,我也沒有十足把握自己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出現上述情況……但我深信,孩子的成長與原生家庭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儘管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簡單公式)。所以我們夫婦也竭盡所能,盡上做基督徒父母的職責。我們沒有太多獨特的方法和策略教導孩子,因為我們相信,父母在生活中活出信仰,就是最好的教材。
本文列舉一些我們在育兒上的重點,但不代表我已經在這幾方面做得很好。其中有些經過多年確實看到一些果效,另一些則仍有好長的路要走。我們一方面沒放棄目標,另一方面則不斷地修改管教方針。
一、建立孩子與神的關係
我的母會是聖公會,所以兩個孩子小時候就已在教會接受嬰兒洗禮。對我而言,這儀式主要的意義不在孩子(孩子當時還不懂事),而是提醒父母——孩子屬於神,父母有責任帶領他們,讓他們自己與神建立關係。孩子是神暫時託付給父母照管的產業,有一天我們要將他們還給神。父母的責任就是在那一天到來之前,確保他們懂得信靠和跟隨神,去行神為他們所定的人生路程。
由於孩子長期跟隨我們在外宣教,沒有什麼機會學習中文,我們便要求他們每天用中文讀十節聖經,並要抄寫其中一節。希望藉此幫助他們持續性接觸中文,同時讓他們能有真理話語的灌溉。孩子不見得喜歡,有時候也會偷懶,但這是我們在他們還小時定下的規矩和習慣。讀經被列為他們每天必須完成的事,若沒有完成,他們就不被允許去做其他想要做的事。起初孩子也會抗拒,但由於我們已經堅持多年,他們也漸漸習慣了。有時候,他們會對所讀的經文有所疑問,開啟了我們之間的信仰話題,甚至探討神學議題。最記得兒子問過一個問題:「神在創造世界之前在做什麼?」
我們盡量避免對他們要求過多,更不讓他們感覺自己必須在信仰知識上勝過其他孩子,才讓父母有面子。這樣做不單只是滿足父母的虛榮心,也可能造成反效果,以致他們對屬靈的追求感到厭煩。與此同時,我們不會完全放鬆,因為曉得人的惰性,若不是有某種程度的強迫,孩子們不可能自動自發地追求屬靈事物。有時候,孩子們因特別狀況問我們是否可以暫停,我們也不會完全拒絕。在聖經中,律法對神的子民有許多要求和守則,但它們在被應用時有彈性,絕非不顧人情。一旦人的價值觀被更新,他便自然會對美好的事產生渴慕,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二、培育孩子成熟的品格
一個屬靈的人不能只在乎宗教性的活動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被吸收的真理塑造,活出好品格。我們相信好品格也可以從小培養。在管教的原則方面,我們聽取一位屬靈長輩的建議,孩子小時嚴格要求,孩子漸長之後,就慢慢放寬,或是改換管教方式。
在諸多品格中,我們最認真看待誠實。他們從小就被告誡:「人難免會犯錯,但務必馬上承認。犯錯不認而後來被爸媽揭發,後果會遠遠比自己犯錯之後自動承認來得更嚴重。」孩子們小時候都嚐過撒謊被抓包的下場,而且我們也讓他們感受到犯錯後認錯的結果不是想像中那麼可怕,所以至今孩子們都會主動向我們報告他們在學校出現的錯誤。即便當了牧師,我們還不是經常會犯錯嗎?神既然給我們這樣的恩典和接納,我們也應該這樣對待孩子。關鍵在於,承認。
有一次,大兒子天洵在學校休息時間,被其他同學摔暈在操場地上。他回家把事情說給我們聽,追問之下,原來有一位中國同學被其他阿拉伯同學欺負,他上前阻止和協助,而遭阿拉伯同學攻擊。我了解之後,囑咐他要小心,也讚揚他勇於助人的舉動。我告訴他:「千萬不要因為這一次的經歷,而讓你以後看到需要不出手幫忙!」對的事情,付上再大的代價也要堅持去做。
三、教導孩子分享已有
宣教士的生活雖不富裕,但我們也沒有缺。無論如何,我們期待孩子從小經歷兩件事:一是神的恩典夠用,另一是人真正的喜樂和滿足不來自於所得,而是所施,如聖經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生命的富裕不在乎擁有多少,而是在於願意施予多少。
很多弟兄姐妹很關心宣教士子女,所以孩子們經常會收到禮物和紅包。他們為此非常開心,因為可以用來買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或為将来多做點儲蓄。後來,我們覺得孩子不能只有領受而不懂付出,於是決定教育孩子們分享。我們在柬埔寨工場時,孩子分別是八歲和五歲。我們要他們把收到的一部分紅包分別出來,到了學校假期,一起到市場去購物(食物、文具等),再送到鄉下、垃圾山等窮人家聚居的地方,親自分給那裡的孩子們。每當我們帶學生去探訪貧民窟、街頭露宿者、墳墓村、艾滋孤兒院等地方,他們也一定隨行。我們期待孩子能從分享中感受到深層的喜樂(雖然按本性他們更喜歡用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要他們從小就察覺,幫助別人是神兒女不容推諉的責任,以及我們在地上生活的特徵。
四、幫助孩子發掘自己
為人父母者往往會對孩子有自身的期許,甚至希望他繼承上一代的事業。身為牧師,我心裡自然也會期待孩子們有一天一樣會全職事奉。可是,打從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問過他:「你長大後想做什麼?」他曾說過飛機師,也想過開捷運、當音樂家、廚師、畫家、發明家……但就是沒說過要當牧師。可是當我冷靜一想,卻發現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不一定正確。一方面,我們不應該認為只有當傳道人才是最榮耀神的事,每一個職業都可以、且都應該榮耀神,同樣尊貴。另一方面,神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設計和旨意,不一定每一個人都適合當傳道人。兒子的興趣很廣,也很善變,不容易堅持。但無論哪一樣,只要是我們能力許可的範圍,都盡量給他機會去嘗試。我們相信神對他有獨特的旨意,我的責任是幫助他發現自我,以他自己的方式榮耀神。
五、訓練孩子對自己負責
放手,是每一位父母必須學,卻不容易學好的功課。父母心裡知道有一天孩子會離開我們而獨立生活,所以希望他們在那一天來到之前已經做好準備。每個孩子學會獨立的時間不同,而做父母的總是心疼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掌控和放手之間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和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我們也有這種掙扎。
宣教工場搬到德國以後,我們和孩子們都需要學習新語言,他們到政府的小學去,我們則到政府指定的語言學校去。孩子們語言的學習進度比我們快得多。這種情況其實也間接幫助孩子們學習對自己擔當一些事物、解決一些難題,因為我們根本幫不上忙。當他們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只給他們建議幾個管道,讓他們自己去尋求幫助。有一次兒子丟失了學校儲藏櫃的鑰匙,他需要自己打電話到出租公司去申請配鑰匙。孩子在學校出狀況,他們也需要自己去找老師或相關人士解決。坦白說,有時候感到挺心疼,畢竟他們年紀都還很小。或許,這是神要我們學習放手、讓孩子們學習獨立的方法。
以上一切努力,目的不是要塑造孩子成為父母想像中的樣子,而是要讓他們體驗,跟隨神的生命何等精彩。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五十九期(2019年9-10月): https://gointl.org/cn/magazine-59.php#imission
神父牧師分別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魚泡泡 超美!
藝展報報《紐約現場直擊》~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Costume Institute)2018年度大展「天賜美體:時尚與天主教意象」(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Costume Institute,2014年已更名為安娜.溫圖爾服裝學院『Anna Wintour Costume Center』)每年從五月進行到十月的年度大展總是讓時尚迷引頸期待。
第五度夏天特地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觀看服裝學院特展,這回大概是最讓人震撼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宗教議題與政治、墮胎、槍枝、種族等類一樣敏感,但不可否認,天主教一直是形塑西方文化相當重要的一環,直到今日,仍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
服裝設計師們在尋找靈感時,免不了擷取天主教藝術元素,例如玫瑰念珠、哥德式教堂百花窗紋飾、修士修女服、教皇聖袍,甚至文藝復興時期宗教畫等。例如2010年自殺身亡的英國天才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生前最後的2010年秋冬系列便挪用強烈的宗教圖像,其他如Chanel、Valentino、Dior、Dolce & Gabbana等各大品牌皆曾運用此類象徵於設計之中。
這回的展覽主題「天賜美體:時尚與天主教意象」(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就是為了呈現時尚與中世紀天主教藝術的聯結和對話。分別在第五大道本館The Met 5thAvenue及分館修道院博物館The Met Cloisters兩館共25間展覽室同時展出,展覽面積高達6萬平方英尺,規模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歷年之最。
大都會本館原來便有極為豐富的中世紀文物收藏,而位於曼哈頓島北方的分館:修道院博物館The Met Cloisters更是由4座年代約於12~15世紀,原址在法國、西班牙的修道院修復之後組成,其中包含三座仿中世紀園藝設計與植栽的修道院庭園,可比喧囂塵世中的一處秘境。
展品以場地特色區分,本館主要展出東羅馬拜占庭華麗盛美的天主教意象:教皇、聖母瑪利亞、天使、牧師、神父等。分館則偏向修道院的禁慾、苦行特色,設計靈感多來自於修道院傳統,如修士、修女服,以簡潔的現代解構線條呈現。
身處被濃濃綠蔭包圍的修道院博物館裡,常常已有恍若走進遙遠靜謐中世紀的錯覺,將這些具有天主教符徵的服飾置放於如此環境,更能創造展覽的整體氛圍。布展效果激盪精彩,除了震撼還是震撼,即便是非教徒如我,都能藉由另一角度認識天主教的傳統和故事。
本館另外在地下室服裝學院展區還有時尚女魔頭Anna Wintour動用人脈遠從梵蒂岡借來的禮拜儀式祭衣、聖器,以及約40件教皇聖袍,年代自18世紀中到20世紀早期。其中個人最有興趣的是曾被拿破崙一世在1809~1814年之間囚禁的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聖袍。
時值暑假,不論本館或是修道院分館皆是人群洶湧人聲嘈雜,得大早博物館一開門便進場才能享受些許自在時光。然而因沈浸於豐富中世紀文物與壯闊動人旋律,在本館見識到了中世紀天主教會曾經創造的繁華盛景,在修道院分館領略了修道院著重沉思冥想的清簡肅穆,這依舊是一場神聖、莊嚴卻又充滿驚喜的時尚藝術盛宴!
溫馨提醒 : 圖片較多,適合閒心靜氣時慢慢享用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攝於2018年7月
《Copyright © 2018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轉貼》
神父牧師分別 在 特別是明顯的羅馬領(在領子... - 〖澄清信仰、破除疑惑〗天主教 ... 的推薦與評價
為甚麼有些牧師穿著天主教神父的衣服,特別是明顯的羅馬領(在領子處的一塊白色布料), ... 對呀,連good TV的牧師都這樣穿讓我很納悶內 ... 佛法和聖經有什麼分別? ... <看更多>
神父牧師分別 在 天主教與基督教在外觀上的區別[完整版] 肆(5/5)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天主教會的神職人員被稱為教宗、主教、 神父 ,且都是奉獻度獨身生活的。 ... 在長老派裡稱為長老,在路德派被稱為 牧師 ,在其它小教派裡被稱為神的僕 ... ... <看更多>
神父牧師分別 在 請問神父和牧師之間的差別(fwd) (fwd) - 精華區Oh-Jesus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YYHung 信箱]
作者: [email protected]
標題: Re: 請問神父和牧師之間的差別 (fwd) (fwd)
時間: Wed Jun 17 11:02:01 1998
*** Forwarded file follows ***
發信人: Anthony Fok <[email protected]>,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Re: 請問神父和牧師之間的差別
發信站: University of Alberta (Tue Jun 16 18:22:44 1998)
轉信站: Palmarama!news.ntu!spring!news.maxwell.syr.edu!scanner.worldgate.com!ro
Origin: async14-9.remote.ualberta.ca
※ 引述 搞永續經營中 <[email protected]> 的銘言:
> ※ 引述《[email protected] (小呆)》之銘言:
> : 您好!請問神父和牧師到底哪裡不一樣?Tks!!!
> 最大的差異是「牧師是新教(基督教)的神職人員」而「神父(與修女)是
> 天主教的神職人員」。當然兩個體系對神職人員的看法可能略有差異,以致於許
> 多制度方面會有不同。例如最明顯的,牧師可以結婚(甚至被鼓勵結婚),神父
> 不結婚(ㄟ!我不確定是不是規定不可以結婚,也許請天主教的網友來說明一下
> 更好)。而牧師與神父的工作內容也會有差異。
謝謝! ^_^
不錯,羅馬天主教的神父(仍稱「司鐸」)和修女是規定不可以結婚。
至於東方的天主教會(教派?)(如 Ukrainian Catholic Church
烏黑蘭天主教會?)的禮儀、規例等各有特式,已婚的男士可以領受神品
升為神父,但未婚神父不可以結婚,而已婚神父,其妻去世後,不可再婚。
(註:這些東方教會 (Eastern Rites) 雖然禮儀、規例等與
羅馬教會有別,但皆一致承認羅馬的教宗,所以大家都是天主教。
(你們在台灣可能沒有機會見到這些東方教會的禮儀了。 ^_^)
也就是說,東方天主教教會與「東正教」(Orthodox Church) 有別。
天主教與東正教間的交談和合一,還有相當的一段路要走。)
不過,這些東方教會中,修道院中的修士 (? monks) 則一律要
守獨身,而東方教會的主教則從這些修士中選出,所以東方教會的主教
全部不結婚。
西方的羅馬教會的規例稍有不同。初期教會中,司鐸(神父)和主教,
不論東方或西方,都可以結婚,但不久以後,聖教會一致鼓勵神職人員
守獨身,後來更成為規例。在中世紀,羅馬教會(=拉丁教派? Latin Rite)
守獨身的規例已經確立了。註:此乃教會的紀律規例 (disciplinary rule),
並非教理 (doctrine);而那項規例的實施,並不代表任何教理的變更。
近年來,我們見到一些已婚的羅馬教會神父,其中一些是從路德會
轉入天主教的,有些原是路德會中已婚的牧師,也有越來越多是從
聖公會 (? Episcopalianism) 轉入天主教的。這些都是特殊情況,
守獨身例外的例子。
天主教會中的神職人員,選擇獨身,有多個原因:
瑪竇(瑪太)福音 第十九章 12 節:
「……有些閹人,卻是為了天國。……」
(「閹人」此處解作守獨身的人,不是真的像宦官一樣被閹割!) ^_^
格林多(哥林多)前書 第七章
「32. 我願你們無所掛慮:沒有妻子的,所掛慮的是主的事,想怎樣悅樂主;
33. 娶了妻子的,所掛慮的是怎樣悅樂妻子:這樣他的心就分散了。
34. 沒有丈夫的婦女和童女,所掛慮的是主的事,一心使身心聖潔;
至於已出嫁的,所掛慮的是世俗的事,想怎樣悅樂丈夫。
35. 我所這話,是為你們的益處,並不是要設下圈奪陷害你們,
而只為叫你們更齊全,得以不斷地專心事主。」
也就是為了天主,效法耶穌基督和聖保祿宗徒的榜樣,欣然自願克己獨身,
希望全心事奉天主和祂的子民。(見《天主教教理》#1579, 1580)
另外,https://www.catholic.com/answers/tracts/celibacy.htm
內有更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 :-)
東東
--
Anthony Fok Tung-Ling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mail protected]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email protected] Keep smiling! *^_^*
Come visit Our Lady of Victory Camp -- https://olvc.home.ml.org/
or https://www.ualberta.ca/~foka/OLVC/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140.112.8.76 ] [Login: **] [Post: 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m8.ntu.edu.tw)
◆ From: cox.math.ntu.e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