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妍良語的勵志實驗室📜
嗨~大家好,我是三妍良語,勵志實驗狂。
這次要和大家分享跟貧窮有關的書📗
讀書短評【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
為女服務生】美國窮忙族的真實生活
https://reurl.cc/R4MLE9
⭐為什麼我會看這本書?
是某個說書影片推薦的,我想一直以來,
我都在「往上看」有錢人的習慣和想法,
並且當作目標去追尋,
但是我有沒有想過要「往下看」
那些貧窮、活在底層的人們,
能靠著這些有錢人的理論往上攀爬,
脫離階級嗎?
⭐我想在書中找到的答案
當工作佔去一天的體力和時間,
回到家後,真的有體力再去進修嗎?
⭐3個有感句
1.我只是造訪一下這個世界,但這些人往往
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待在裡面
2.「貧窮」充滿了恐懼的滋味
3.在那個世界,疲憊變成一種類似固定
骨折夾板的東西,會把你撐起來。
⭐感想
作者小時候出身礦工家庭,
長大後成為科學家和作家
為了寫下一本書而尋找題材,
她隱藏富裕階級的身份,
去投身美國底層的工作,寫出她的所見所聞。
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到因為富有的人把城市周圍的地都買走拿去蓋大樓,
於是窮人就只好住離城市更偏遠的郊區,
交通費和住宿費吃掉他們的所得,
他們大部分會住拖板車公園,
但有時還是一位難求。
有的沒有盥洗設備的房間,
單日租金甚至還比有附獨立套房
衛浴設備的房間還貴,
因為那些房間一開始要交一大筆押金,
窮人沒辦法拿出押金,
就只好住單日算的租金較高,
而且環境較差的貨櫃屋當中。
作者去應徵清潔婦、廉價速食外場服務生,
還要自行找尋住處,
她發現許多在底層工作的人白人的比例
比黑人還要多,
很多都是離婚婦女或是單親媽媽。
他們一天要做2份工作,
中途吃的午餐是一小包多力多茲
或一個三明治。
他們也沒有錢看醫生,
過勞工作的代價是兩眼無神、蒼白的臉色,
稀疏泛黃的牙齒和過勞疼痛疲倦的身體,
是他們的標記。
他們用工作去撐過每一天,生病發燒的時候
吞的不是止痛藥或感冒藥,
而是用工作撐過去,若是請假一天,
有時隔天的飯錢就會付不出來。
這些低薪工作的老闆或是管理階級
給予他們的薪資很低
他們一天的薪水是6美金,
最高的工作到8美金,
並且縮短他們休息的時間、
沒有個人隱私、生病也不讓人請假,
3個人當1人用,工作超時也沒有加班費。
這些工作對外販售的服務或商品都非常低廉,
縮減的成本部分就是低廉的薪資
整本書看完我沒看過比8美元更高的金額。
而中途作者因為換工作的關係,
經濟陷入了短暫了困難,
於是他去申請社會救濟的食物補助,
她發現社工單位對她的申請刁難重重,
經過一番波折,她總算拿到食物補給品-
數包顏色鮮豔的軟糖、餅乾、多力多滋、
營養麥片、一大塊醃火腿。
富裕階級認為窮人就是愛吃垃圾食物,
但是社會補助給的就是這些不營養卻
很便宜的食物。
之前有認真運動減肥的日子,
我常常去吃健康便當或自己煮,
發現所謂的健康其實很花錢,
尤其好身材除了運動以外,
更是吃出來的。
健康其實非常的昂貴。
這本書看到一半的當下,
我正在摩斯漢堡吃著早餐
我不禁深深覺得
邊悠閒吃著漢堡,
喝著一杯55元的卡布奇諾,
身上還有健身房會員的會籍
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
作者經歷幾次打工後,
儘管她有長期健身的習慣,
體能和健康也比長期營養不良的同事好很多,
但她身體最終還是吃不消,臥底2年決定結束她的體驗回到她的世界。
她藉由寫出她的所見所聞
(經由改編消除一些人事物的名字)
呼籲政府和經濟學家、民眾正視
在數據上消失的底層工作者。
由於這本書其實是2001年出版,
我不知道經過20年經過這麼長的時間,
美國底層社會的結構改善的如何。
書中最後也沒有解答我的疑問,
裡面也沒看到從底層翻身上的例子,
我還是不知道窮人到底缺少了什麼門票,
脫離這個痛苦的循環,
通往一般普通階級的社會生活。
不過到是有許多人在寫作,
甚至在寫科幻作品。
所以作者表明作家身份要離職時,
同事也沒有驚訝的感覺。
我想台灣一直都有勞健保和便宜的醫療
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在有職業傷害的時候,
復健科、骨科等等的金額都是
我們一般人付的起的。
我不知道台灣底層工作的人
實際生活是怎麼樣,
尤其離婚和有小孩的婦女,
似乎只能做一些兼職或團購的工作。
最近很紅的「做工的人」
似乎有在探討底層工作這方面的事,
等我看了再說。
我希望能在其他本書找到
適合自己能通往財富自由的門票,
經由訓練脫離低薪的循環,
也分享方法給其它有同樣問題的人。
#三妍良語的勵志實驗室
#閱讀心得
#我在底層的生活
#貧窮充滿恐懼的滋味
#圖文合作歡迎私訊
美國骨科醫生薪水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二○三○ 健保大限》
2020保費若沒加倍
2030健保自動崩潰
文:張鴻仁
「退休潮:
我生於1956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1955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60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65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
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1965年出生者,2030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
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
2020年全民健保大漲
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2030年滿65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2030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
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
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
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
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2020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
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
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
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
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
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
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
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2020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2030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
漲多少才叫做大漲?
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請詳見原書)是美國1999年到2018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1999年大約六千美元,2018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2018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70%,受雇者負擔30%,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
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2020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2030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或是健保「勞保化」。
公立醫院崩解
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1980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
兩級化
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勞保化」。
勞保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次級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
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就是大鍋飯,菜不要太好,餓不死就好,想吃好的自己加菜。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麻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就是未來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1980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勞保化,這個名詞是形容如同1980年代勞保時期,許多私人醫院都會對病患說:「勞保的用藥比較不好,你要不要自費?」
侯署長愛說笑
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
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
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勞保化,台灣未來變成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次級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
戰爭尚未結束
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
本文摘錄自《二○三○ 健保大限》
美國骨科醫生薪水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接續前文
(前文網址:https://reurl.cc/kWOYK)
約莫二十歲時我剛退伍,當時發生了一件事,癌末的哥哥決定走向臨終照護,於是還是初出茅廬的我,就在骨科、安寧病房、家、工作,這四個地方繞個不停,也看了很多關於死亡下的悲歡離合。但這一次,主角卻可能是自己,知道死亡,跟意識到自己正經歷死亡,其實是很不一樣的感受。
想起當年哥哥骨癌治療後,再度於回診追蹤檢查時,被醫生當面確診復發時的神情,他平淡的盯著X光片仔細瞧,彷彿那不是他的腳,接著到樓梯間,要了一根菸燃著,斜倚著牆壁,望著窗戶外的藍天,碧藍下的白雲流轉著,夾在手指上的一根煙,緩慢的燃燒,從亮紅到逐漸黯淡熄滅。我還記得那天,他小心翼翼的,把整隻煙灰都喀進了一旁的臨時菸灰缸,那是一個生鏽的鐵罐,外頭有著斑駁的克林奶粉字樣,裏頭除了菸頭,還有檳榔汁與唾沫。
很快的,他自己下了決定,決定放棄掙扎與再次截肢,選擇尊嚴的走向人生終點,在他告訴我這個想法時,一份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感受油然而生,在他臉上的神情,我看見了「絕望中的希望」。
當年,一旁的我尚無法體會,但隔了快二十年後,我終於能他當下的心情,亡國感尚可努力,但死亡卻是一種無可避免的事情,除了視而不見外,大家都只能忍著,
💟只是,除了忍著,我是不還有一些事情能做呢?
關於斷層掃描,要不要進一步檢查,我心底還拿不定主意,家裡的女人也不打擾我,也不逼我做決定,就讓我自己靜靜的想,不焦不躁的等著我自己想通。
結婚十年來,知道女人辛苦,要生育、照顧家庭與事業,是蠟燭兩三頭燒,我也從不開口要求她,為一天工作後滿身疲憊的丈夫,去專程燒一頓晚飯,但自從看完報告後,她卻默默開始上網爬文,找食譜學做飯了,每天提早下班衝去黃昏市場,去挑新鮮蔬菜,在肉攤翻撿生肉,仔細看血色紋路,然後挽著重重的公事包,踩著傳統市場中濕漉漉的地板,穿梭在攤子之間,陪笑著臉套著交情,要大叔阿姨們再算算價錢,由於她夠親民,老闆們也常樂得給她便宜。
有次,我忙完工作已晚,回家時帶著一身的心煩意亂,卻在車庫停車時,透過窗戶看到老婆在廚房燒飯時的背影,她費力地從沉重的RO水桶裡勺點水,打算待會燒開用,一旁的鐵鍋裡熱油正吱吱作響,前一天買的魚,不知何時從冷凍庫解放出來,靜靜地躺在水槽裡,她俐落的剝去外頭的塑膠袋,拿起來端詳並嗅了幾下,在窗戶外的我正想提醒她,要注意解凍是否完全、要拿紙巾吸乾水份、要抹點鹽巴,但在裏頭的她,已經大辣辣的捏著魚尾,用鍋鏟輔助將魚滑進熱油鍋中,溫度差異一大,果然噴油了,老婆的手八成濺了幾滴,她快速甩了幾下,但仍專注著盯著鍋裡的狀況,而我就站在遠處,凝視這讓人瞬間平靜下來的,感動的一幕。
💟生活在放手後,在危機發生後,反而得到的最真實的回饋。
一開始上桌的魚,總是煎得破碎,還帶點焦苦味,但卻是我這輩子吃過最鮮美的滋味,兩個孩子的嘴巴挑,也還在狀況外,老嫌她母親菜炒得不夠嫩,魚煎得老,這讓還在整理廚房的老婆聽了,顧不上圍裙還沒脫,一雙手還沒甩乾,拿了雙筷子就來嚐,我連忙狂使眼色,要他們通通閉嘴,當時老婆探頭來,伸手夾了自個煎的魚,嚐了一口問我:
「這樣煎得還可以嗎?」
「很好吃啊!」我趕緊配了一口魚,再扒了一口飯,狂點頭。
「今天煮得好不好吃?」她又轉頭問孩子
「呃!我覺得那道..」
老實的兒子吞吞吐吐地想說什麼,我跟捧著湯碗正準備喝的女兒,則有默契的,同時在桌下伸腳偷踢他椅子。
「嗯!很好吃~」被踢椅子的弟弟居然頓悟了!哈~
又有好幾次,我跟女兒的腳意外互相踢到,錯失第一時間暗示的良機,但兒子愣了半响,一時半刻下,腦筋居然也反應過來,講了讓人暖心的話。數不清的剎那,我跟女兒在達成鼓勵任務後對視彼此,不可言喻的笑容掛滿整個臉龐,父女倆心底都甜滋滋的,一起拍拍弟弟的背表示讚賞。
晚上睡覺時,我會趁老婆睡著後,偷偷牽起她的手,小心的幫她手上被油濺傷的地方上點藥,看著她熟睡時的臉龐,牽著她的手,讓我莫名感到心安,原來我不需要堅強,因為最堅強的那份力量,其實就在我身旁。
但是,關於那個檢查,依然像把刀一樣扎在心上,那陣子工作越來越忙,忙的時候會讓人暫且遺忘,但晚上睡覺時靜得很,靜得讓人睡不著覺,靜得讓我必須單獨面對這份恐懼,我曾以為忙碌,能讓我就此脫身而出,但事實上根本不可能真正解脫,人無法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對未來的擔憂,依然無時無刻的,滲透進人的內心深處。
💟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喊口號或念力,就騙自己事情過去了,
💟當然,除非你想朦看看,市長當一百天後,再去拐個總統選看看。
當時,我一直問自己,最好的狀況是檢查沒事,那麼最糟的狀況呢?如果,這個橫逆在眼前的課題,是必然會發生的,那麼這份惡意,是不是能化成對自己與孩子的人生,一份正向助力與資產呢?
而當時的電視新聞上,賴閣揆剛上任,新聞台正炒作著前任林閣揆的一例一休是惡法,引發勞方與資方互相攻擊。我自己觀察的社會現象,假突然變多是好事,卻也是禍事,因為推動得太倉促,基層老百姓是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到好處。
很有趣的事情,是在馬時代時盛行責任制,大家都拼命加班,去嘗試掙老闆賞一點加班費與獎金,於是媽媽社團中,每天都能聽到女人們發文抱怨,說老公都只會工作與加班,每個女人幾乎都是偽單親,男人是不幫忙照顧小孩的,像這種問題,過去幾年中,我一路回答安撫了不少人。
但一例一休施行後,強制休假下,男人放假時都回到家裡,結果社團內反而開始不斷有人發文,抱怨政府幹嘛限制加班,造成老公能放假後,反而都賴在沙發上佔著遙控器,薪水變少帳單支付有困難,會應變的男人會趕緊找兼職,磨練出第二份專長,但大部分的男人其實只想趁此機會喘口氣,至於幫忙照顧孩子或打掃家裡,根本不再規劃裡,也沒想過陪伴孩子成長,是一個男人的基本責任,於是一個原本立意良善的法案,變成夫妻開始吵架失和的引火線.世界上大概只有台灣,政府要包山包海包生兒子。
麵包與休假,在不少基層人民眼中是很簡單的選項,有工作我們就做,有休假我們就休,問任何一個老百姓,誰人不希望工作多?誰人不優先希望收入增加?而政府剛上任時這項變動,與之後賴揆再度修法的過程,老實說我們也不是先知,當時真的沒人懂,只覺得莫名其妙,於是勞方與資方,都將政府幹翻解氣。
然而在三年後,看到中美兩國真的開幹,在貿易大戰下,覺悟到時代潮流已經變,電子業四哥包含上中下游產業,開始大舉回台投資幾千億,就終於能懂為何當初轉了這個大彎,這麼修了。因為很明顯的,在2018年1月1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再度修正勞基法,大家罵聲連連,而就在兩個月後的3月22日,川普卻宣布對一系列中國貨物徵收進口稅,每年稅額約600億美元,以懲罰中國對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的盜竊,鋪陳了一年多的中美貿易大戰,正式拉開序幕,台商開始思考該走了,而有人已經搶先一步動手築巢引鳳。
而最諷刺的是,當初信誓旦旦的說,中美貿易戰很快就落幕的一哥,前幾年還嗆說要結束在台灣的所有產線,根本沒想過回台投資,因為鐵齒親中的關係,如今深陷中美戰場下的命運,只剩下打落牙齒和血吞一途,老闆乾脆自己跳出來參選,每天噴著口水罵政府,展示舔盤子吃草,說要帶大家拚經濟,卻忘記公司股價跌到雲深不知處去。
至於我,我這一個小庶民,一個小小的送貨司機,儘管還在面對死亡課題,但在國際局勢中,卻隱約嗅到不尋常的氣氛,我的力量微薄,只能做最糟的打算,最好的準備,於是我開始注意黃金與日幣,其實我根本不懂投資,但我知道一點,世界局勢動盪時,黃金是最能保值,而中國若被美國處理起來,日本蹲了那麼久韜光養晦,勢必在亞洲重新崛起,兩年後回頭看黃金與日幣走勢,我想自己好像歪打正著了。
但是,家庭的責任,依舊是我身為男人的重點,關於死亡,我還一時半刻參不透,但對於生命,我知道不能消極的坐以待斃,能做一分是一分,方向對一步步的捱著走,總會能積累出一番成果。
2018年初,我開始調整自己,每天勤奮的游泳、健身,並開始與孩子對話關於死亡,把日子過得更真實一點,因為我相信,人只要把每一天的本分盡好,就是一股最真實的力量,而「真實」自有沛然莫擋的萬鈞之力,就像現在在電視上,那位最不起眼的人,在逆境中踏實的去做該做的事,用理性呼喚起理性,不激情不矯情虛偽,看似像沙包一樣被扁,卻逐漸形成一股潛龍勿用的力,顧著人民能正常運轉著生活,深綠的仇恨是一種力量,深紅的激情也是一種力量,在兩股失去理智的力量努力交互糾結,試圖將台灣的現在與未來擰成死結時,有個人用「真實」與「放鬆」之力,讓台灣人民多了一個選項。
而我也有自己的生死課題要面對,經歷過無數黑暗的我知道,事情無絕對但如果有個萬一,是要提早讓孩子,理解到可能會沒有父親的日子,在接受斷層掃描前,我必須再陪著孩子走上一段路,去幫他們再成長一點,我得教導孩子如何爭獨立。
💟那段日子看似驚滔駭浪,一家人卻很神奇的過得特別平淡而自然。
(這是一段很長的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