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首先得有高情商的父母。
孩子會從父母的身教中,
學習如何面對壓力與人際衝突。
想成為一位高情商的人,
首先得提高自我分化的程度,
依照理智而非情緒反應做決策。
自我分化,
是一種人際互動的能力,
代表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
仍保有自主性的運作功能,
能區分情感與理智、
妥善處理曖昧不明的人際情境、
感受並調節自我情緒,
再以適當方式做出反應。
低自我分化的人,
較容易採用情緒系統來處理壓力,
彈性與適應力較差,
在人際中容易過度糾結、
會為了得到他人認同放棄自我立場、
使用自我防衛、退縮、回擊、切斷連結
等方式來因應壓力,
因此較容易產生人際衝突,
較缺乏解決問題的技能,
也較易受他人情緒影響。
高自我分化的人,
能運用理智系統處理壓力,
聚焦於增加解決問題的策略,
並能夠覺察與調節自己的情緒、
自我控制不適當的反應,
因此即便在衝突當下,
也能站在客觀立場表達自己的想法,
也較不易受情境壓力影響屈服於權威。
我們如何與自己對話、相處,
就會如何與孩子對話、相處。
想要改變與孩子的關係,
得從改善跟自己的關係做起。
在練習改變的過程中,
要多聚焦於自己的進步,
多與自己對話、鼓勵自己、
認識自己的情緒與內在歷程,
而非一昧批評否定自己。
在互動中,
被情緒激發根據本能做出反應時,
無須苛責自己,帶著覺察發現這件事,
在腦海中想像下次可以如何基於理智反應,
多次練習之後,基於理智的反應會更能開通。
改變是一個來來回回的歷程,
每一次的來回,都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
摘錄自《#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作者:陳雪如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作者的提醒彌足珍貴,很多時候,父母是為了自己而改變,而不只是為了孩子。我跟父母相處,看到不少認真的父母,在帶孩子的十幾年中,慢慢成為一個更豁達圓融,且能跟人親近又有界線的中年人。
剛開始都會覺得是孩子要改變,常在我面前對孩子有各種數落。用這種方式要孩子改變,孩子常會抗拒,父母更是氣惱。
當父母逐漸意識到,是自己要改變的時候,會從不甘心緩步走向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親子關係是很好的鏡子,妥善運用這把鏡子,可以把我們自己的困境慢慢釐清。
於是,親子攜手成長,此生相互成就。
祝願您,能學習溫柔對待自己,對自己有愛,才給得出來!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290705709084632
.
以上文字摘錄自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880
3/14(日)14:00 #新書分享會 免費報名中
>>https://cplink.co/rVE6fOjL
校園心理師跟你面對面,聊聊孩子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台北📍台中📍高雄,僅此三場!
立即免費報名
>>https://reurl.cc/OXMq03
親子天下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https://www.facebook.com/AshleyPsychologist/
.
贈書直播_情緒覺察與同理,是一個人幸福的關鍵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356153061/videos/234424651487504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自我分化 情緒 反應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小聲說:《個體分化練習團體》招生囉!!!!名額非常有限,請大家依照自己需求選擇喔!
~~~~~~~~~~~~~~~~~
你是否常感覺不到自己?
是否在與他人接觸時,就會覺得自己變得模糊?
你是否在觀點上,很害怕和他人不同?
對於他人的情緒反應不自覺的就會擔憂或是感到罪惡感?
你是否無法安心做自己?
你需要的是,練習自我分化!
個體分化,是一個個體轉化為獨立自我的過程,所需要歷經的練習,需要能夠處理人我之間分離及差異的情緒衝擊,及人際壓力之外,還能給予自己內在的情感的支持及自我肯定。對於受到長年家庭及學校制約的個體而言,對於個體的分化過程,會歷經許多的恐慌、不確定,及罪惡感等自我責備。
個體分化團體,透過團體的實際體驗活動,及和團體成員的相互練習,協助每個個體覺察自己認知及情感的分化歷程,如何運作、發生。並且覺察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如何依賴他人的給予及認同,而忽略及漠視了建立與自己的關係。
如果,個體的獨立是令你感覺混淆及恐慌的事,你也很困難面對與他人的分離或不同,對於做自己,去維護自己的獨立思考及感受權利,感到疑惑和不安,這門團體課,適合你的參加,協助你從團體中體驗及練習這門很重要的功課。
帶領講師: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地點:璞成全人發展中心 小教室
團體日期:2016年5月6日(五)、5月20日(五)、6月3日(五)、6月17日(五)、7月8日(五)、7月15日(五)
團體時間:晚上7點~9點止
團體成員名額:8人(小班制)
報名費用:原價4800元(4月5日完成報名繳費者,早鳥優惠4500元)
團體內容:講師授課、體驗活動、小組討論
線上報名網址:
http://puchencenter.com/admin/class/front/index2.php?id=127
自我分化 情緒 反應 在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共依附」的親子關係
吳麗娟
所謂「共依附」關係是指一個人失去自我, 忽略真實自我與需求, 依賴外在某些事物以求生存,不能做自己的主宰;例如:個體過度依賴他人的肯定以建立自我價值;父母的自我價值是由孩子的行為態度所決定等。「共依附」常源於我們的不安全感──我們需要覺得被需要、被肯定,才會覺得自己是不錯的,這也是「共依附」的內涵。 換言之,「共依附」者自尊的高低, 端視其是否被需要,是否被重視而定;其自我價值是由他人的行為態度所決定的。「共依附」關係讓我們和他人的關係像兩個重疊的圓,完全融合,彼此間無界限,缺乏獨立性,讓另一個人的行為影響自己,而自己亦會不自主地想去控制對方的行為。在親子關係中所呈現出來常見的「共依附」的現象是父母把孩子的幸福完全視為是自己的責任,父母情緒的好壞由孩子的行為來操控,父母自尊的高低,端視其是否被孩子需要,是否被重視而定,例如,有些父母的教養方式是讓孩子過度依賴他們,看似滿足孩子的依賴感,事實上也是滿足父母自己被需要的需求,由「被孩子需要」中來肯定自己的價值與重要性。一般而言,我們都希望被肯定、被需要和被重視,這是人們的基本心理需求,但若只能由被別人需要、別人的肯定中,才能找到自己的自我價值,則可能具有「共依附」特質。具體而言,一個成熟的人能區分且接納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獨立個體,能有清楚的自我界限,能和他人建立良好、有界限但親密的有意義關係,而不會過度「溶入」對方生活中而迷失自己,但「共依附」者常是溶入對方生命中,以對方幸福為己任,「背對方同行」。換句話說,高度自我分化的人能在自己與家人之間畫出界限,較有人際界限的意識,在彼此互動時較不會有情緒上泛濫或過度反應的情形發生,「共依附」的父母常把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或把孩子的事完全視為自己的事,與孩子間完全沒有界限,故常為孩子而過度反應,陷入情緒的糾結中而難以自拔, 導致許多的衝突與不快。例如,在親子關係中常看到父母太在乎孩子,「自以為是」的關心孩子,情緒隨著孩子而起伏,急於想控制孩子,但又不自主地被孩子的一言一行所左右──當孩子順父母意、聽父母話、願意被控制時,父母能感受到自己能愛人、也被愛,能感受到自己被重視、是有價值的,情緒是歡喜、快樂的;但當孩子不順父母意、不聽父母指揮時,父母情緒則隨之轉壞。當孩子肯被控制時,看似父母操控、指揮孩子,但父母實亦被孩子所控制。父母是否快樂,端看孩子的表現是否如他們所願,情緒起伏由孩子來掌控,生活重心也放在他人(孩子)身上;沒有自己,愛得辛苦,愛得累。當彼此的愛沒有適當的空間與距離,愛得過於黏稠,關係過於緊密時,愛即成為負擔與痛苦的深淵。當父母有共依附傾向時,有些父母採操控子女的方式以滿足自己情緒緊密連結的需求,有些父母則藉著疏離的方式來避免自己過於溶入,以保護自己。這兩類過密或過疏的不健康關係皆會造成親子間種種的衝突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