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有人這樣想,好了好了,那麼既然要受啊,等到你受了這個惡趣的苦以後,那麼以往的惡業 ... ... <看更多>
Search
Search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有人這樣想,好了好了,那麼既然要受啊,等到你受了這個惡趣的苦以後,那麼以往的惡業 ... ... <看更多>
#1. 消文(2007/12/25) @ 《菩提道次第廣論》修習部落格 - 隨意窩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 ...
#2. 本週廣論消文 - 共學錄音時間: 2018/11/10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 ...
#3. 2013/07/31 – 12秋05廣論研討(32)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 ...
#4. 20171130 課程內容與總結16秋230(四) –【 看你有多準? 】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說有人這樣說「那既然說造了業、感了果,那麼就不再造業的話,那麼我造了很多的惡業,感了惡趣苦了 ...
#7. 十一、暇滿 - 福智全球資訊網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有人這樣想,好了好了,那麼既然要受啊,等到你受了這個惡趣的苦以後,那麼以往的惡業不是就,感了果就 ...
#8. 《菩提道次第廣論》P62~P65 - oceanann的部落格- 痞客邦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 ...
#9. 暇滿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
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 ...
#10. 廣論消文62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 - 個人新聞台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 ...
#11. V_gino - Plurk
菩提道次第廣論63頁第10行-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 ...
#12. 通過思惟這三個科判,內心要生起取心要的心 - 道次世界
受。實際上對於修行佛法來說,人身是最圓滿的。所以要了解人身這個義 ... ○3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 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 ...
#13. 暇滿〈62~65〉 - 長城 的部落格
如果得不到暇滿人身,種種的苦自然繼續生起,還有什麼比這更欺誑的事呢? ... 【課文】: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14. 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法師譯 - 七葉佛教書舍
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 ...
#15. 生命智慧的寶典– 暇滿(四)
所以這個時候才能有一個佛教徒的擔當,這個擔當是什 ... (四、於惡趣中亦廣造新罪之理者)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樂.
#16. 故說彼等亦名無暇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 ... - cloudfront.net
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刹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 仍須轉惡趣故 ...
#17. c2f82d46-f0c8-4a0a-bfc1-131a68f3307c.txt
這個特點只有佛法裡有,這兩樣東西是互相相互為因的,要得決定勝需要增上生的生生 ... 那有的人會這樣想: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18. 菩提道次第廣論(14) - 喇嘛網
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也就是如果 ...
癸二、遣疑【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如果有人想:通過感受惡趣苦果而消盡往昔的惡業之後,仍然可以轉生安樂 ...
#20.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有人這樣想,好了好了,那麼既然要受啊,等到你受了這個惡趣的苦以後,那麼以往的惡業 ...
#21.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暇滿
供水—默唸〝唵啊吽〞三遍,並觀想藉由供養清淨的水滌除我們所有的煩惱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 ...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嘉15春26青年廣論班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 ...
#23. 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三十一卷B面
所以实际上,堕落的业是容易、而且长、而且可怕,但是菩萨他并不是说,把两个字写在面孔上让你知道 ...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
#24.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 16秋308班班版
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 趣遮 ... 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25. B0067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佛學數位圖書館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二、令於教授起. 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
#26. 菩提道次第廣論 - 屏東-佛恩寺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二令於教 ... 於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 ... 若作是念,由受. 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27.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5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 ... 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已失者。 ... 如是異生及預流者俱作惡業而諸異生非聖種故所造惡業招惡趣苦。
#28. [讀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道前基礎- 暇滿@ 喵星人日誌
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 ...
#29.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 ...
#30.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道前基础暇满 - 显密文库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 ...
#31. 菩提道次第廣論(下) - 佛經電子書。佛經音樂。心經mp3下載 ...
謂由施此物,能令現前離惡趣因,引生樂受究竟利益,能令斷惡或立善處。又於現前雖無安樂,然於究竟能生義利,是則菩薩當施於他。若由施此,現生逼惱後亦無義,或雖現 ...
#32.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道前基礎 - 觀自在禪寺
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 尊者住在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時,曾經 ... 三、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
#33. 菩提道次第广论
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虽剎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
#34. 《思所成地筆記》
自內所證故唯眾苦盡故永絕戲論故一切無戲論 ... 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諸學是為初於此學聰叡. 由此智修 ... 於身語意諸所有一切世間惡莫作由念正知離諸欲勿親能引無義苦.
#35. 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卷二 - 西园寺
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 ...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 ...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 ...
#36.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册(20) | 自由微信| FreeWeChat
余道众生却非如此,如狗能食睡,却无法作布施等,终其一生亦无法成办人类须臾所作之 ...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
#37. 暇滿難得 - UG99《廣論》修習
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 ...
#38. 第4 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然於當受之苦。亦同如是。思惟惡趣苦中。 ... 第一,由此地下越三萬二千瑜繕那下。有等活獄。 ... 彼亦由念法功德,於彼如理修習門中而為憶念。是(攝正法經)義。
#39. 藏漢對照菩提道次第廣論5(S5392 L) - SlideShare
A8}-$1-,=-+{-0au0-.8m- 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40.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中士道
共下士道,念死無常、思惟三惡趣苦,能使我們的心不再貪著這. 一世,希望來世能得善趣 ... 的善趣,當作安樂,應該生起希望解脫的心,把善趣當作是惡趣一樣的厭. 惡。
#41. T1579 瑜伽師地論- 卷/篇章95 | CBETA 線上閱讀
能盡諸. T30n1579_p0840b28:漏。當知此中聞不正法。不為寂靜。不為 ... 由此見. T30n1579_p0840c25:故。作是思惟。我有。其我於現法中是實是
#42. 菩提道次第廣論-6 - awe部落格- 痞客邦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厭捨現世,於後善趣發生 ... 何故世尊,為順彼義之次第,而作是說:「諸苾芻,此是苦諦,此是集諦耶?
#43. 「《成佛之道》網路讀書會」厚觀法師回應問題集
由上二文看來,「正法」好像有深有淺,深的可解作「證入涅槃法」,淺的可解作「聽聞正法,並加以瞭解、通達」。 再對照《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說:「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 ...
#44. 可不可以即起心动念又不分别?作意瑜伽师地论般若經解深密經 ...
又於諸惡。耽著不斷。引發於捨。又於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歡者。謂從本來清淨 ...
#45. 《菩提道次第廣論》 - 藏傳佛教依法不依人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 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 ...
#46.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 - 岐黃醫林--中醫論壇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 ...
#47.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謂佛世尊昔菩薩時。棄上妙欲捨離居家。受持身語所有 ... 謂如有一有學見迹作是思惟。我應當證三界離欲。諸結永盡。 ... 遂能斷滅諸貪欲纏及貪欲纏為緣所生心諸憂苦。
#48. 教材《安論道論精要》 - 圖滇悲桑格西開示集要
因爲如此惡趣諸苦實是無以忍受,所以難得得而義大的暇滿圓滿身已得到的此刻,必當證得堪能斷除所有惡趣苦的上師佛果位。 皈依三寶:對皈依境當作善妙明晰的緣念,憶念著此 ...
#49. 雜阿含》等經與《瑜伽師地論》「體義伽他」之相互對照
於身語意諸所有一切世間惡莫作由念正知離諸欲勿親能引無義苦 ... 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悕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 ...
#50. 法空恩师讲《广论》58讲,内明,密宗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 ... 原文: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 ...
#51. 《法句經》選集
見自善業已,他樂他極樂。 17現世此處苦,死後他處苦,作諸惡業者,兩處俱受苦,. 現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 18現世此處喜,死後他處喜,修諸福業者,兩處俱歡喜,.
#52.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pdf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二、 ...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 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 ...
#53. 掌中解脫
第十一天三惡趣苦. 附錄一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速道前行念誦次第易行儀軌· 有緣頸嚴. 附錄二[ 供養上師儀軌] 資糧田圖解[ 圖像]. 附錄三《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
#54.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若作是念 ,.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 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 ...
#55. 大寶積經(卷3) - 漢文大藏經:優雅地閱讀佛經deerpark.app
若有比丘成就四法,謗佛菩提。何等為四?本造惡業已成就故,毀壞正法,如是比丘不自發露不善異熟諸 ...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 - 見悲青增格西説法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 ...
#57. 佛經阿含經:: 南海觀音寺 - Webnode
受生死苦最後之身也。法華經序品曰:「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大部補注六曰:「婆沙云:或有說者,阿羅漢最後陰,是苦際。」 [5]五蘊:蘊是積集的 ...
#58. 本卷89為第二科處擇攝,處是指十二處,即六根
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尊告訴諸比丘:「當以正確智慧觀察眼 ...
#59.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三 - 佛弟子文庫
何緣應知如是施設令業清淨不應道理乃至由所逼切三品苦受不得生故等者。 ... 欲界未得離欲受厭離已獲得最初或復第二沙門果彼作是念凡我所有由多麁重由多熱惱所造惡業。
#60. 《菩提道次第廣論》福智官網版彙整+全文搜尋+頁碼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 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
#61. 法苑珠林: 第八十六-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曾經受得五八十具三聚等戒。 ... 作是念已求覓是處。 ... 10, 汝若不調馬放逸造眾惡云何離慚愧舍棄調伏法威儀及進止為人所樂見飛鳥及走獸睹之不驚畏行恐傷蟻子慈哀憐 ...
#62. 菩提心觀修方法之探究- 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研討 ... - nhuir
繞了遠路,還受盡千辛萬苦,甚至無法圓滿成佛;佛法修行的最高目標是成佛,菩 ... 八)王子瑞,《由苦而生菩提心–試析《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苦諦思想》25.
#63.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 WordPress.com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寶雲經》又云:“由此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若想:以感受惡趣 ...
#64. 《道次第教授成满智者所愿》 1 by 尊者文集 - Issuu
在正式传授《广论》的教授之前,我们先来念诵说法前的课诵文。 ...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 ...
#65. 別譯雜阿含經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提婆達多獲得四禪,而作是念:「此摩竭提國誰為最勝?」覆自思惟:「今日太子阿闍世者,當紹王位,我今若得調伏彼者,則能控御一國 ...
#66. 雜寶藏經 - DocuSky
如來大悲,遣諸弟子,遍化諸國,迦栴延者, 即是惡生王國婆羅門種,佛尋遣迦栴 ... 作是念已,即往詣尊者迦栴延所, 而問之言:「今晨開門,忽見寶鉢,其上印題云與惡 ...
#67. 《十住毘婆沙論》卷6 - 〈分別功德品〉第十一1
羅蜜時,應作是念:『如諸佛所知,諸善根迴向是真迴向。我亦應以是法相迴向。』是名正迴 ... 又賢聖偈中說:「實法如金剛,業力將無勝,今我已得道,而受惡業報。」.
#68. 瑜伽師地論卷第10
業所引果有五趣別,由是建立那落迦有乃至天有。如是一切,若欲界 ... 由念慧劣,是故名衰。 ... 若作福業、或不動業,便起不追悔歡喜所引心相續住。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2-2)---上日下常法師
這有它的原因,因為以前的出家人都是一心修行,真的有事,出去的時間只有午前,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70. 貪 - 大乘百法明門論研究
「於苦具憎恚」是說吾人對於煩惑及惡業,生起憎恨心,厭惡它!咀咒它!名之為「瞋」。又可分五種: 1.對自己的惑 ...
#71. 菩提道次第廣論 - Google 圖書結果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 ...
#72. T1828_. - SAT DB
由近住者不能盡壽離惡行欲行。 T1828_.42.0361b22: 故別解脱三類建立。或靜慮等至果斷律儀. T1828_.42.0361b23: ...
#73.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P262 - 翻页书页数251-300 | FlipHTML5
結果反而是貪欲不斷增長,最終墮入惡趣吃盡苦頭。 ... 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 ...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 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難得之理:從因的角度成立 的推薦與評價
敬錄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https://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辛二、難得之理分二:一、從因的角度成立 二、從果的角度成立
壬一、從因的角度成立分二:一、真實 二、遣疑
癸一、真實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如果這樣想:暇滿人身為何如此難得呢?
論中從三個方面作回答。
【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
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就像《中觀四百論》所說:「人們多數都是行持不善業,所以諸凡夫死後多數決定趣
入惡道。」這是說,因為善趣的人類等,多數也都行持十不善業等不善品,因此死後多數
也都是趣入惡道。
此段是通過人類等普遍造集十惡業,而成立多數人都將失去人身,墮入惡趣。
【又如於菩薩所起嗔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
又比如對菩薩起嗔恚心,隨起多少剎那的嗔心,就需要經歷這麼多的劫數住在阿鼻地
獄當中。
《入行論》說:「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最極寂
靜神變經》中說:「妙吉祥,若菩薩於菩薩所,發起嗔心,發起慢心,起時即彼自言我當
經劫住於地獄。」
這是通過對菩薩起嗔心為例,說明人類極易造下嚴重的罪業,由此罪業將導致長劫住
在惡趣而不得人身。
以上二者皆由「造集新罪」的角度,來成立人身難得之理。以下再由「宿業未消」來
成立。
【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
趣耶?】
何況人們內心當中,現在還有過去多生以來所造集的許多惡業,這些惡業的果報尚未
產生,又不曾以對治力破壞罪業的種子,那怎能不經多劫住在惡趣中呢?
無始至今,在無邊漫長的時間中,我們不知造下了多少罪業。想想自己貪嗔癡的惡習
之重,即便在今生短短一天當中都要造下許多罪業,由此即可比量推知,自己往昔無量生
中,以三毒煩惱造下的罪業必定無量無邊,就像《行願品》中所說:「假使罪業有體相者
,盡虛空界無法容受。」現在既然相續中存在如此多的罪業,而且果報也尚未成熟,又未
曾以四種對治力破壞罪業種子,那麼,這些罪業定將成熟惡趣的果報,而且以其數量之多
、罪業之重,必定會使我們長劫住在惡趣。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
極稀少。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
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如是對過去生中所造下的惡趣之因,若能決定以四力懺悔淨治,並且防止未來再造新
罪,那麼諸善趣雖然也不是很稀有珍貴,但是能夠這樣做的人實在非常稀少。如果不這樣
修治,就必定會趣入惡道,一旦趣入了惡趣,就無法修習善法,只有相續不斷地造惡,因
此經過許多大劫,即使善趣的名稱也聽不到,何況修集善趣之因,所以那時想要再得到人
身已非常困難。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
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入行論》說:以我如此放逸的行為,來世將得不到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而轉生惡
趣,那只有造作惡業,完全沒有善行。如果現在具足人身有能力行善的時候,我卻不努力
行持善法,一旦墮落惡趣被劇苦障蔽,那時我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
,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
在惡趣中非但不能行善,反而造下許多惡業,如此縱然經過一百俱胝劫,也聽不到善
趣的名稱,何況轉生善趣。所以,佛陀在《雜阿含經》等經典中說:人身非常難得,就像
盲龜的頸項要穿入漂浮在海中軛木的孔隙一樣困難。
「盲龜值木」的比喻,是說明從惡趣死後轉為暇滿人身的可能性很小。盲龜在海底每
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軛木在茫茫大海中四處漂浮不定,盲龜沒有能看見軛木的眼睛
,軛木也沒有尋找盲龜的心,所以盲龜浮出海面,其頸項恰好穿入軛木孔隙的機率,幾乎
是零。暇滿人身就如同盲龜值木這般難得。
【「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入行論》說:即便是在一剎那間造作重罪,尚且要在無間地獄中長住一劫,何況無
始生死以來不斷地作惡,如此怎能轉生善趣呢?
癸二、遣疑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如果有人想:通過感受惡趣苦果而消盡往昔的惡業之後,仍然可以轉生安樂的善趣,
因此要從惡趣中脫離並不困難。
這是以「受苦消業」來成立惡趣並非很難脫離,下文即以在惡趣中受苦時仍需時時造
惡,破除這種觀點。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
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
因為即便是在感受惡趣苦果的同時,仍會時時造作新的惡業,以至於從惡趣死後,仍
然必須轉生惡趣,所以很難脫離。就像《入行論》中所說:並不是僅僅感受惡趣苦果之後
,便能脫離,因為正在感受惡趣痛苦之時,又會造作其它惡業。
譬如:狼在感受旁生果報的同時,仍要依賴殺生活命,由於一生所造殺業無數,死後
必定又墮入惡趣,很難得到殊勝人身。又如:炮烙地獄的眾生,由於粗猛的淫欲罪業而招
感燒紅的鐵柱變現成美女,當彼等被淫欲的業習驅使而擁抱「美女」時,卻慘遭烈火焚身
的痛苦。復活之後又忘記此苦,再次抱向鐵柱,如此周而復始地以淫欲造諸惡業。因此,
墮落得越深,則越難脫離。古人常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正是這個道理。
--
諸佛正法僧伽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為利眾生願成就佛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70.207.17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