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星期二 絕對音樂】
「太多的聲音,總會在你不思索什麼,不分辨什麼的時候才聽得到。
人的本能,在很多的時候屏蔽掉很多你大腦不願意聽到的聲音,
身體如此,我們在人世上也如此。
同樣的,太多的美麗,總是在你不在意自己的境況時才被發現;
於是,你的頭腦,其實一直在製約你得到真實美麗的東西。」
SO~~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在意時,美麗細微的一切才慢慢浮現…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其實,粉紅色本來被當成男性的專屬色…》
想到粉紅色,經常令人想到女孩的洋裝。這個顏色總是被拿來與女性化和精緻兩個概念做連結。
但你知道嗎?過去的歷史,並非如此。
紐約時裝學院博物館(MFIT)的館長兼首席策展人斯蒂爾(Valerie Steele)說,「看看18世紀,其實上流社會的男孩與女孩會穿藍色、也會穿粉紅色,並沒有分性別。」
粉紅色甚至曾經是很男性化的顏色。彩通色彩研究所(Pantone Color Institute) 執行總監艾斯曼(Leatrice Eiseman)更進一步表示,在舊有的色彩目錄冊和書籍裡,粉紅色被當作男孩的顏色。
「這樣的概念源於紅色這個原色,紅色給人既熱情、行動力強,又比較有侵略性的感覺。即便調降了色度變成粉紅色,過去依然被認為是屬於男性的顏色」,艾斯曼解釋。
紐約兒童時尚雜誌Earnshaw's 的前身刊物曾在1918年一篇文章中提到,男孩穿粉紅色,女孩穿藍色彷彿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
「原因是粉紅色作為一種表示果決與堅強的色彩,被認為更適合放在男生身上」。
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切都翻轉了?
斯蒂爾說,粉紅色被套上特定性別的過程,十分複雜。
「在1890年代,以及20世紀初,童裝製造商希望透過賦予顏色特殊的意含,刺激童裝銷量」,斯蒂爾說。
不過當時,製造商並沒有統一的作法。有些製造商強打粉紅男童裝、藍色女童裝,也有人固定給小小男模穿藍色,女童穿粉紅色。直到1927年,都還是這樣的狀況,曼哈頓不同的百貨公司,就出現截然不同的景象,一家百貨充斥小男生的粉紅服飾,另一家百貨只看得到粉紅女童裝。
成衣製造商作法的不同,反而讓許多人開始意識到,粉紅色與藍色是否真的一個適合男生,另一色適合女生。
斯蒂爾認為,美國鐵路公司的巨富杭廷頓(Henry Huntington)扭轉了趨勢。1920年代,這名巨富買下兩幅18世紀名畫,這在當時是大新聞,幾乎攻佔所有媒體版面。
而這兩幅畫正巧就是《穿藍衣的少年》(The Blue Boy)以及《粉紅女孩》(Pinkie)。
從此之後,人們開始誤認為,原來在古早時代,男生就是穿藍色的,而女生習慣穿分紅色。
當然這並非事實。斯蒂爾說,如果當年的民眾有接觸到更多名畫,就會發現,名畫裡的男孩或成年男性,會穿藍色也會穿粉紅色,女孩與成年女性亦然。
時至今日
美國歷史學家寶萊蒂(Jo Paoletti)說,的確,有一段時間,男性穿上粉紅色或繫上粉紅領帶,就會被認為是有目的性的,比方說想要表態自己「支持女性」、「是個女性主義者」。
但這種情況也已經慢慢消逝,換句話說,社會其實愈來愈接受男性穿粉紅色,而且就是想穿就穿,就像穿其他任何顏色一樣,並沒有要表態什麼。
(文章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9832&template=fashion&utm_source=fb_crossing&utm_medium=affiliate&utm_campaign=fb_crossing-affiliate_deeplink&fbclid=IwAR2j0jVNyfMryor_jnpdJ3zGXHeKeiUGj0siCElAUSy7ykKAVtuefn-FOU8&_branch_match_id=779985629185140883)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PG財經筆記版主 蔡至誠〈阿爾發投顧財務顧問部經理〉 主題:今周刊出版《投資心理戰:行為金融專家教你看透群眾心理偏誤,掌握獲利勝機》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7:0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4.30 #News98 #陳鳳馨 #行爲金融學...
蒂爾線上看 在 虎妮媽-法國代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法國inouitoosh藝術印染圍巾品牌 由兩個朋友, 麗莎和瑪蒂爾德建立, INOUITOOSH 是一個法國品牌, 它與時尚無國界的哲學原理有關。一個中性的標籤, 它對優良材料的熱愛和對祖先技術的尊重, 每一塊都閃耀著光芒。材質使用柔和羊毛和絲綢的混合,圖案配色閃閃發光。虎妮媽是他們的愛用者,每一條圍巾都太美了,每次購買時都陷入糾結,讓我中樂透吧這樣就可以全包了!!🥰🥰🥰🥰
19年新款圍巾:https://bit.ly/2VR5BO4
過季折扣圍巾/服飾:https://bit.ly/2LsdOEp
🙏報價很簡單-->請私訊留言虎妮媽
✔️每一件商品官網網址(非購物車連結,只提供圖片沒辦法報價喔,非常感謝)
✔️尺寸和顏色
➖➖➖➖➖➖➖➖➖➖➖➖➖➖➖➖➖➖➖➖➖➖➖➖➖
✔️ 全家店到店(60NT) ✔️黑貓宅配(運費由收件人你付給黑貓司機大哥)
❌無蝦皮 ❌無超商取貨付款 ❌無線上刷卡
➖➖➖➖➖➖➖➖➖➖➖➖➖➖➖➖➖➖➖➖➖➖➖➖➖
💖【下單即表示您同意虎妮媽的代購須知】💖
🙏購買前請先看『代購流程說明』(在粉絲頁的網誌裡可看到)
蒂爾線上看 在 米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前在職對於有多一個身分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但吸引人們去多做深入的執行興趣
往往回饋到本業
它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也不是為了企圖
我想就是忠於自己內心吧
簡單來說,如一位睿智的朋友所下的結論,「要很努力,持續的努力。」
「如果你夠努力,即便機會之門只開一瞬間,你也抓得住。」
--------------------------------------
「/」的想像
前陣子有本話題書:《斜槓青年》,作者是位中國女性Susan Kuang,她自己就是斜槓青年的代表:Linkedin專欄作家 / 自媒體人 / Cross Fit健身課程一級教練。然而「斜槓」(Slash)一詞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於2012出版的書籍《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她在書中指出現今有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而是藉由多重收入、多重身份來體驗更豐富的人生。「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 / 』來區分不同職業,於是『 / 』(斜槓)便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相關概念還可以回溯到更早,「1996年,美國學者阿蒂爾和盧梭就提出了類似的概念:無邊界職涯。無邊界職涯強調以提升個人能力替代長期雇傭保證……亦即,能力才是賺錢的關鍵。」
不過,談到斜槓青年時,我們得先區分幾件事,首先,它不等同於兼職。Susan在接受端傳媒訪問時曾說,「『Uber司機 / 淘寶店主』不是斜槓青年,除非你真正熱愛開車和賣東西。斜槓青年最重要的一點:不是一個人有很多種賺錢的方式,而是擁有很多真正熱愛的東西。……Slash不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結果。Slash是鼓勵大家去追求不同的東西,釋放自己的天性和潛能。」
「斜槓青年算不上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而意味著一種生活態度──不再『被動地等待機會發生』。」
其次,如上述這段話的重點──不再被動等待機會發生,斜槓青年也不等同於自由工作者。Susan在書裡定義了一種新身份:自由創業者。自由創業者從自身出發,有自己的信念、熱愛的事物及專長,有能力創造工作(開創事業),但又不僅以單一事業定義自己。
再者,斜槓青年未必沒有正職,或說,並不是一定要離開一份正職工作才能成為斜槓青年。「 / 」是一種看待工作和生活的新概念,至於實踐方式,並無特定。我比較傾向這樣的理解:「斜槓青年」鼓勵的是「發展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態度,而非執著於複製別人的成功。
在這基礎上,我想提出進一步想像,未來或許不是以企業或職務為核心,每個人找一個座位填補,不管自己是50%適合還是80%適合。或許有可能變成以每個人的能力為核心,在不同企業或專案中貢獻自己最擅長的部分,以《斜槓青年》的說法,「每個人自己就是一個企業」,然後因為不同的專案或任務結盟。
就如同許多職務需要不只一種能力,一個人也不會只有一種興趣和擅長,然而,我們很難要求某一種需要多元能力的職務,能和某個人的多元興趣及專長100%相符。因而,工作中總有不那麼令人滿意的部分,也總有痛苦和犧牲,對企業主和員工來說皆然。它也漸漸造成了我們對「工作」和「渴望的人生」分離之接受,甚至認為理所當然,因為現實中圓滿的可能性太低。
然而不論是時代的進步或是我們自己的覺醒,改變都是必然。跳脫既有觀念的束縛,我們會發現,「哪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一個人的信念是他行為的指標,只要信念轉向,所看到就是新的世界。「工作」和「渴望的人生」不再是兩件事,工作不再只是賺錢或為了過好生活的手段,工作就是目的本身,就是我們「渴望的人生」中重要的部分。
不過,在這之前有個前提,我們得先累積實力。想要「錢多事少離家近」的人,永遠不可能成為斜槓青年。你得要有能「給」出去的能力(有人願意為此提供報酬),有你的熱情想要貢獻的領域(願意為此不斷充實自己),才有可能脫離「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的現況(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才能真正為自己和他人創造價值。先成為自己,「 / 」才有可能。
我想起育華在她某一期專欄〈那些德國人教我的事〉文章中曾提到,她認識許多德國朋友都有「第二身份」,例如「大學教授 / 業餘音樂家」,每週與樂團練單簧管,每年一場正式表演;「醫生 / 專業慢跑者」,哪裡有馬拉松就往哪去,持續超過三十年;「律師 / 西洋棋手」,參加過幾次國際棋賽都有前幾名的好成績;「科學家 / 柏林愛樂的大提琴手」……
育華說,她要談的不是世俗價值中厲害的頭銜,「而是他們在難以被取代的專業之外,同時擁有高度熱情、長時間持續、並與他們正職表現同樣精彩的第二身分。」
我想,這些歐洲人是最接近斜槓青年的一群(或許他們也不在意什麼是斜槓青年),因為他的生活中,幾乎全部或極大部分是在培養自己、發展自己。不是「為未來作準備」,也不是追求「輕鬆」,簡而言之,生活就在當下,工作有可能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但它立足於實力累積而不是空想。
把我們小時候曾經有過的好奇和興趣呼喚出來,任何奇怪的特質組合在自己身上都能成立,「模型收藏家 / 設計師 / 游泳教練」非常好,「美食家 / 工程師 / 推理迷」也很棒,那是每個人之所獨一無二的原因,也是活得平衡自在的斜槓青年今日帶給我們的啟發。
那是真正的自由。
#ShoppingDesign3月號
#斜槓青年
試閱搶先看→https://goo.gl/7geAeR
線上購入→https://goo.gl/XYkrYL
蒂爾線上看 在 豐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PG財經筆記版主 蔡至誠〈阿爾發投顧財務顧問部經理〉
主題:今周刊出版《投資心理戰:行為金融專家教你看透群眾心理偏誤,掌握獲利勝機》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7:0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4.30
#News98 #陳鳳馨 #行爲金融學
#收藏好書:今周刊出版《投資心理戰:行為金融專家教你看透群眾心理偏誤,掌握獲利勝機》https://bit.ly/2Phb5R6
行為金融起源於一個簡單的信念──在現實生活中,投資人並不理性。
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類決策過程中包含多個導致思考偏誤的特徵。
《投資心理戰》教你精準判讀人性與金融市場,避開賠錢股,提高交易勝率!
傳統金融理論假定市場參與者們完全理性,然而很多投資人在面對市場訊息時,不是反應過度,就是反應不足。
在投資中,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避免犯錯,與如何取得成功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心理偏誤確實會影響人們對股價的判斷,因此投資大眾應善用行為金融理論,擬定更優質的財務計畫。
◤投資人不僅會犯錯,還會以某種可預測的方式犯錯◢
現實金融世界中有許多事件,根本無法透過「效率市場」觀點解釋。
股票並非以其實際價值交易,而是以投資人認為的價值。
《投資心理戰》引用廣泛的心理學領域研究,指出投資人經常會出現的各種非理性行為:
#過度自信與樂觀──人們呈現「過度自信」傾向時,往往會交易得更頻繁。當換手率上升時,投資淨利也會下降。
#直觀偏誤──人們傾向使用另一件非常相似的事物來評估當下狀況,卻忽視機率的存在。投資人常會陷入將一間好公司,視為一檔好股票的錯誤思維。
#可得性偏誤──常見事件,比罕見事件更容易浮現腦海。實際上你對股票的選擇,更有可能是受到媒體,或甚至是某些看似可靠的消息來源所影響。
#模糊趨避──人們特別害怕涉入曖昧不明的情況。這導致投資人偏好自己熟悉的選項。
#框架依賴──事實上,所有人都受環境影響。如果只留意公司盈餘而不看現金流,將會有很高機率買到賠錢股。
#損失趨避──比起獲利,人們更厭惡損失。投資人往往會繼續持有賠錢股,並樂於賣出賺錢股票。
#賭資效應──人們對風險的感知,會因先前的回報而有所改變。當市場表現良好,人們會傾向願意冒更大風險。
很多投資書都在講應該做什麼,但本書卻要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基於多年業界經驗,國際上備受敬重的行為金融專家詹姆斯.蒙蒂爾,提出數種協助投資人不受行為偏誤與心理缺陷而左右交易決策的關鍵方法,以及妥善應用行為金融學說,幫助投資人:釐清投資風格輪動的重要性、如何評估一支股票、如何建構投資組合、如何做好資產配置,以及公司理財與投資之間的關係等重要議題。
在影響市場方面,心理因素就跟企業的財務報表一樣重要。
想從市場中賺錢,就必須理解大眾。
這不僅能讓身為投資人的你避免虧損,更可幫助你有效利用市場的不理性穩穩獲利。
📣 更多 #財經起床號 專題影音:https://bit.ly/2QvBR55
🔍 馨天地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uVbXdQ
KKBOX:https://bit.ly/3bezcYP
Spotify:https://spoti.fi/3beL7pj
-----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APP下載
• Apple App Store:https://news98.page.link/apps
• Google Play:https://news98.page.link/play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Podcast
• Himalaya:https://www.himalaya.com/news98channel
• Apple Podcast:https://goo.gl/Y8dd5F
• SoundCloud: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蒂爾線上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挖掘一個很驚人的真相,就是呢如果你沒搞懂什麼刻板印象,你很可能就是被『標籤』封殺的人才。
無論正在看影片的你,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不知道你從小到大,有沒有被人亂貼標籤,取一些莫名其妙的外號,像是「肥豬啊、懶鬼啊、娘娘腔」這一類的?
又或者是呢,因為你所從事的工作,被認為是「工程師就很無聊啊!」、「業務員就油嘴滑舌啊!」…這些都是偏見。
我想喔,你可能會知道亂對別人「貼標籤」,是一件很沒有禮貌的事。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種不經意的、脫口而出的偏見,會對人造成什麼影響,尤其是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輕鬆一點喔,先說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太太,她到賭城玩吃角子老虎,運氣很好贏了一大桶的硬幣。她決定見好就收,於是呢帶著這一桶硬幣,回到自己酒店的房間。
當老太太在電梯門口,等電梯的時候,電梯門一打開,她發現裡面早就站著兩個黑人。而且呢,其中一個身材非常的魁梧,高大得有一點嚇人。
老太太喔,有一點害怕。她心裡的直覺第一反應就是:「這兩個黑人,會來搶我的錢。」
但她回頭想想,又覺得這兩個黑人,看上去還滿有紳士風度的。所以她就不斷的告訴自己,不要對別人有偏見啊、不要誤會人家啊…。於是呢,老太太鼓起了勇氣,走進了電梯。
沒想到老太太進了電梯之後喔,還是非常的緊張跟害怕,她完全不敢看這兩個黑人。過了幾秒鐘,電梯依然在原地不動。
老太太心裡開始覺得很害怕、冷汗直流。就在這個時候,她聽到一個黑人說:「Hit the floor!」
老太太馬上趴到地上,慌慌張張的放開自己的硬幣桶,然後大喊說:「你把錢都拿走,你不要傷害我!」
沒想到,電梯裡安靜了幾秒鐘,老太太聽到另外一個黑人,非常有禮貌的跟她解釋說喔:「我的朋友說『Hit the floor』,指的是你要按下你要去的樓層的按鈕,而不是讓妳趴到地上,夫人!」
解釋一下喔,在英文裡面「Hit the floor」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你給我趴到地上!」,而另外一個就是「按電梯的樓層按鈕,Hit the floor」
這兩個黑人呢,他們把老太太扶起來之後,互相對看一眼,忍俊不住喔要自己憋著這樣子。直到這兩個黑人,把驚魂未定的老太太送回房間。
就在老太太走進房間的時候,老太太她聽到這兩個黑人,在電梯口大聲的爆笑出來。老太太喔,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很愚蠢的錯誤,但是她就是沒有辦法向這兩個黑人道歉。
結果沒想到第二天一大早,一束鮮花送到老太太的房間裡面,而且呢,每一朵鮮花上面,都掛著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
鮮花上面附了張卡片,上面寫到:「感謝夫人,帶給我們非常愉快的一晚。」最後呢,屬名送花的人是麥可.喬丹和愛迪.墨非。
這個故事呢,不知道是真的還假的,我也沒辦法查證。但是重點就是喔,這個笑話為我們說明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喔,並不是你知道「偏見」不好,你就能夠阻止自己,內在那種「深層的焦慮」。
就像剛剛那位老太太一樣,正因為過去對黑人的刻板印象,讓她不自覺認定「hit the floor」;從黑人的嘴巴裡脫口而出,就是要搶劫、就是要你趴在地板上。所以她才會對於知名的NBA球星,和好萊塢的巨星如此的失禮嘛。
我們其實都不喜歡「偏見」,也很快的能夠認出「偏見」,但即使你知道「偏見」不好,大可以不理會,但你知道嗎?
光是「偏見」本身的存在,就會大大的影響我們看待自己,和看待我們的任務的表現。也就是心理學裡面,所說的「刻板印象威脅」。
這個「刻板印象威脅」理論,它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史蒂爾,和阿倫森,他們在1995年提出來的。
其實長久以來,美國黑人學生的平均成績,相對於白人,會顯得比較差;也有比較高的機率在輟學啊,這方面能夠呈現出來。
但關於這種現象的各種解釋裡,也包含了可能是「黑人學生天生就比較笨」這樣的一種有一點惡意的論點。
然而呢,史蒂爾跟阿倫森,他並不相信這樣的說法,他們認為這是「刻板印象威脅」,而去影響了學生的成績表現。
所以在一項經典的實驗裡面,史蒂爾跟阿倫森,他們讓一百多個大學生,去參加一個非常困難的考試。
可是他們告訴學生說,這個考試的目的,並不是要測驗你的能力。而在這個考試的結果就發現,黑人學生的成績,跟白人學生其實是不相上下的。
等到他們又換了另外一批學生,做同樣的實驗,但他們這次在剛開始的說法是,他告訴學生我們正在進行一項「智力評量」這樣的測驗。
結果發現,白人學生的平均分數維持不變,而黑人學生的成績,卻很明顯的下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因為社會環境的刻板印象,讓這些黑人學生在考試前,他們就已經覺得自己的「智力」一定比較差。
然而如果是這樣,那要怎麼解釋,在第一場考試裡面,黑人跟白人的表現,他們是旗鼓相當的啊?
事實上呢,根據史蒂爾跟阿倫森的研究,顯示出來喔,當測驗的環境引發了「刻板印象威脅」的時候;不管這個暗示多麼的輕微,它都會降低一些學生的自信心,去影響他們的正常表現。
而在史蒂爾跟阿倫森,他們開創了「教育心理」的新局面之後;又有很多的研究人員,做了其他的實驗也發現。
白人在數學競賽,在面對亞裔學生的時候;或者是,在運動場上,白人面對黑人的競爭的時候,他們也會感覺到挫折感,去影響到白人的自信心跟表現。
所以,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數百個研究證實,「刻板印象的威脅」它存在於所有的社群。
它危害了那些社經背景,比較弱勢的學生成績;和那些社會身分,比較敏感的人在工作裡面的表現。
所有的實驗都指向一個結論,那就是「刻板印象威脅」,實在是一個令人痛苦的心理壓力。
回到你的生活裡,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某些看似無心的「偏見」,而你卻不知不覺的受到了影響?
像是「危險情人」他一直洗腦你,他說要是你跟他分手、離開了他,你就會沒人愛你。或者是在職場上,那個你一直貶低你的老闆;他老是說你上班沒帶腦。
但是反而讓你在第一線,看到很多實際的狀況卻又不敢說,因為說了又會被認定是草莓族、沒有抗壓性。
甚至於是你的爸媽,經常念你不懂得存錢,認為呢繳費上課是亂花錢,讓你每一次花錢都很有罪惡感;卻不知道學習的本質,其實是在投資你自己,為你更好的未來做準備。
其實這些一直往你身上貼的,像是「沒人愛啊、草莓族啊、亂花錢啊」…。這些「標籤」啊,就跟「刻板印象威脅」是一樣的;它正在默默的,損害你自己的自信心。
幸好啊近年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人員,對於「刻板印象威脅」如何產生焦慮,以及我們該怎麼樣對抗跟防範,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研究者發現喔,透過「書寫」這個途徑,進行一個簡短的信心提升的小活動,就有可能縮小不同種族的學生,他們在學業表現上面的差距。
所以,為了印證這樣的發現它的可信度,早在2003年,美國的教育工作者,就把這樣的推論,用非常簡單的方法,拿到很多族裔的校園裡面去做測試。
他們在學習剛開始的時候,選了全校七年級的學生做實驗。他們只把學生,分成「實驗組」跟「對照組」。
那接著呢,他們讓「實驗組」的學生,寫下他們認為重要,也想要擁有的才能。像是「人緣好啊、肯努力啊、能力強啊」…這些的。
而另外一組「對照組」,則讓他們寫下一些無關緊要的事;結果只因為這個小小的動作的介入。
到了學習結束,曾經寫下「人緣好、肯努力、能力強」的實驗組的黑人學生。他們顛覆了過去成績的刻板印象,他們大幅縮短與白人學生40%的差距。
這個研究證明了一件事,我們會發現,「刻板印象」本身,其實是根本沒有根據的。
因為不管是黑人或者是白人的學生、男性還是女性科學家;他們的成就差距,並不是能力有別,而是反映著一般人的偏見。
然而這些「偏見」,是可以透過有效的引導,以及透過「書寫」來破除的。我相信在你的生活裡,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對於你有偏見,或者是亂貼你標籤的人。
而你會發現這些人的共通點,就是不懂得尊重你,會不斷的侵犯你的「界限」。除了讓你疲於解釋跟證明之外,對於你沒有任何實質的好處。
如果你不意識這些「偏見」跟「標籤」,為你帶來的這些「刻板印象的威脅」;那麼你將損失的,就不只是時間、精力、金錢。
它還包含你對自己的信心、還有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很多人啊,都太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其實這背後都有「界限」這個議題。
而我們所成立的啟點文化,正因為多年深耕「人際溝通跟表達」這個主題,所以,我們太清楚在人際關係裡,並不是你想跟別人好好相處,對方就會不帶偏見,不對你貼標籤,跟你做良性的互動。
所以囉我的伴侶,嘉玲老師她深切關注這個現象,並且希望幫助你活出自己的力量。她特別設計了一門線上課程,叫「人際斷捨離」。
尤其在這一門課的第四講裡面,我們設計了一個陪伴你破除「刻板印象威脅」,去找回你內在自信的小活動。
只要你加入課程,跟著嘉玲老師的引導,你就能在這個小活動裡,透過簡單的「書寫」,幫助自己釐清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這三個就是「你習慣把誰的需求放在自己的前面?」,第二個「你從這段關係裡面,得到什麼?」,以及第三個「你貢獻了什麼,讓這段關係可以繼續?」
透過「書寫」回答這些問題,清楚自己在關係裡面的位置跟模式。我們會陪伴你去發現,對你來說「什麼事情是你可以的,而什麼事情是不可以的?」;這就是把「界限」找回來的具體前進。
最後呢,要根本的活出自己想要的自在,關鍵在於你的信念。
嘉玲老師會透過四個具體的步驟,讓你找到自己的「快樂宣言」,去改寫你困住你自己的舊思維、舊信念。
我們的課程推出到現在,已經有很多朋友透過這個過程,創造出新的內在對話。
就像安裝一個新的電腦程式一樣,把那些他人的偏見,或是對你造成的影響,自然而然的從你的生命當中移除,讓你掙脫要命的「刻板印象威脅」。
其實啊,我們沒有辦法拿掉別人的有色眼鏡,但我們可以透過學習,改變大腦裡面的內建程式;撕掉別人貼在我們身上的標籤,並且適度的回應。
透過這個過程,讓你的關係有效的調整,長出真正的自信,活出你想要的清爽與自在。
「斷捨離」它不是一個想法,而是一個行動的過程,然而這個行動的第一步,就是加入「人際斷捨離」。你要相信,你值得更好的關係、還有更好的人生,在這邊祝福你!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分享的「人際斷捨離」課程。
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誠摯的邀請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活出你想要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