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有「有美感」的校園了!】
台灣「#缺乏美感素養」被檢討多年,「有得用就好」的校園一直是眾矢之的。現在,改變正在發生!
想像這樣一所學校,位於台灣屋脊的中央山脈上,遠眺雪山山脈。走出教室,就可以迎向山林,迎向家人長輩辛勤種植蘋果、雪梨和甜柿的身影。
那是梨山國中小校長 #洪永明 內心的嚮往。他期待,這裡不只培養孩子的美感,還能讓他們一輩子都能記得,從小奔跑、學習成長的地方,就在台灣的屋脊上,是一個好美的地方。
梨山國中小學曾在106到107年,連續兩年在教育部補助的 #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 中榮獲特優肯定。
經過與教育部指導團隊不斷的溝通,校長洪永明才了解,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的核心不是重新裝潢,而是 #藉由環境改變影響教學,而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先找出學校的特色,找出學校獨有的DNA⋯⋯
讓「美感」可以深植在師生日常的點點滴滴中 👉 https://bit.ly/2Pjhye6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620的網紅黑炭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服役心得》 教育服務役145梯-第130期管理幹部-張嘉軒,彰化縣永興國小 許多人還是認為替代役就是不用出操不用進行戰技訓練不用拿槍打靶投擲手榴彈的爽兵…認為教育役就是站在門口當警衛、坐在辦公室接電話、走來走去送公文…嗯,不可否認這些工作也占據了我們不少的服勤時間,但我們教育役也花費了很多的心力在...
藉由環境改變影響教學 在 黑炭日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服役心得》
教育服務役145梯-第130期管理幹部-張嘉軒,彰化縣永興國小
許多人還是認為替代役就是不用出操不用進行戰技訓練不用拿槍打靶投擲手榴彈的爽兵…認為教育役就是站在門口當警衛、坐在辦公室接電話、走來走去送公文…嗯,不可否認這些工作也占據了我們不少的服勤時間,但我們教育役也花費了很多的心力在為教育盡一份心力我們維護校園環境與安全,只為了給學生一個安全的上學環境,我們憑藉著各自的專長陪伴學生度過一段最單純的時光,我們將過去二十幾年社會投注在我們身上的資源,回饋到國家的未來上。
替代役與常備役都是兵役,只是工作的性質與內容不同,無所謂誰輕鬆誰艱苦,真要比較起來,反而替代役的貢獻相對常備役更多元,更與社會接軌,重點完全是態度問題而已。看看我們教育役,不論高山、離島、偏鄉,只要有學校,有學生,就有我們的足跡,在這些地方生活更為不便,更需獨立自主,但我們卻不以為苦,因為我們心中充滿著愛,我們知道用心的陪伴與守護都足以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這是多麼偉大又有意義的工作啊!我以身為教育役的一員為榮,相信你也是!
當兵前,常聽長輩說當兵那段日子是人生中最精實的日子,每個男孩過了成功嶺才會變成男人,但那時的我總是嗤之以鼻,心想,我哪裡還有甚麼需要學的啊。走過成功嶺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三周,雖說不太想承認,但是,我的作息變得正常,體能明顯變好,更學到了如何與其他人合作。一開始我常認為基本教練所教的東西相當無所謂,然而,動輒上百人的團體不論要做甚麼事情,這樣的秩序都有其必要性的,它不只代表了我們的紀律,也真實地反映在我的效率上。身為教育役,我們應用所學,透過不一樣的方式向國家貢獻心力。現在,人雖已離開成功嶺,但是我看到了資質最高的教育役男們在高雄澄清湖表現得出類拔萃。再加上,長官們就像大學生辦營隊般盡心盡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又隨晨曦灑落時分開始一天新的工作,這樣事必躬親的努力,我想各個役男都看在眼裡的。所以,再分發之後,我也將以這般的態度將教育役的精神散布下去。
或許,待我垂垂老矣之時,也將向我的後輩說出這段日子,這段讓我人生有了大大的改變的日子。
2015年2月9日是我來到彰化縣永興國小的第一天,永遠記得在澄清湖專業訓練的時候專員說你選到的學校是因為有緣分才會選到,一方面也是因為住在彰化所以要回家鄉服務的概念,另一方面是要讓自己有時間可以準備面對未來職場的挑戰。
一到了永興國小,這裡的學生真的很活潑,學校的教職員也很熱情,剛來我的管理人總務主任也很熱情的請我吃午餐-大腸麵線,學校剛好還有一位替代役學長棋元也給我很多幫助讓我很快的適應學校的生活。
因為我的勤務其實就是每天早上跟傍晚負責開關門、協助工友大哥維護校園整潔安全,還有在傳達室執勤,因此常常會接觸到很多老師、家長還有小朋友,有時候在走廊上看到小朋友在奔跑就要發揮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要跟小朋友說這樣的行為是不行的會受傷,也是培養我耐心的一個方式。
其實真的覺得很幸運來到這間學校服役,這就是緣分吧!當時選單位時我因為是半家因所以可以優先選擇在戶籍地服役,但當下上台撕榜單的那一瞬間想都沒想的就決定了永興國小,老天爺安排了這個際遇,或許就是我人生其中之一的轉捩點也說不定,抱著隨遇而安的態度來創造服役生涯的價值。
從服役的開始到結束,可說是身經百戰!體會什麼叫做達成不可能的任務,學習多項專長,油漆、綠化、攝影、製片⋯等,與其說是工作,倒不如說是為校園盡一份服務之心力,留下不可抹滅的價值,那才是最具珍貴的意義。另外,學校的青春動力來源不外乎來自小朋友與老師,很開心近距離與孩子們的接觸,可感受孩子的天真、喜悅,讓生活增添了活潑的氣息,看到愉悅爽朗的笑容,對於身為教育服務役的我們是最棒的回應!最後,在緣分的牽引之下,讓我認識最喜歡的你們,一群亦師亦友、親如家人的老師、替代役學長學弟、護士姐姐、學生弟妹,因為你們的存在,讓我感覺生活的每一天是充實是幸福是珍惜的,謝謝你們對我的包容、照顧與指教。
在服役的過程也很榮幸很開心能夠擔任管理幹部,讓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去接觸其他役男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第二次回去澄清湖受訓真的讓我感觸良多,也認識到全國各地的優秀管幹夥伴,讓我在服役期間可以拓展人脈,藉由每次與管理人和役男夥伴的訪談過程中讓我收穫很多,也讓我體悟到應該要把在自己學校的幸福感分享給其他役男夥伴,服役這一年,大概是影響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年,我在這裡發現服務的價值,感謝教育役的長官,讓我成為管理幹部,藉由這個身分,讓自己想要服務的理想,能夠放大到校園,還有社會的各個角落,感謝彰化縣聯絡處的教官們的肯定,讓我有機會分享自己的成長歷程,感謝我的服勤處所永興國小的肯定,讓我有舞台發揮自己所長,更感謝教育部黃專員以及何沛珊教官的支持,管理幹部受訓期間讓我加入了「教。寓意」製作團隊,藉由不一樣的視覺呈現,散發更多感動,最後更感謝我服勤處所的長官,以及役男弟兄們,因為有他們的支持與鼓勵,我才能夠心無旁鶩的為這一切努力著,謝謝教育服務役,因為這一年,我著實感受到服務的美好。
也很幸運的服役剩下的半年裡,來了一位一般替代役的學弟偉榕,真的很開心偉榕來跟我當夥伴,跟我共處的五個多月裡謝謝他時常給了我很多幫忙,也聽我講了很多天馬行空的夢想還有一堆屎話,也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夠在一起共事,做我們想做的事業。
其實在永興國小的這11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其實在這個學校真的每位教職員都很親切也對我很好,尤其總務處佳琪主任、教務處銘國主任、學務處玉華主任、輔導室燕惠主任、總務處耿銘組長、護士姐姐、瓊儀老師⋯我想我應該會在役期結束的那日還捨不得離開吧!還有幾位小朋友也令我印象深刻,就讓我用相機記錄和他們美好的回憶吧!若問我再給我一次機會選擇教育役的服勤學校,我一定會選擇永興國小,因為永興國小讓我這11個月過的非常不一樣。感謝永興國小的你們,謝謝你們。收拾行李這一刻,才真實的感受到自己要退伍了,很不捨!服役生涯結束,但教育役的精神會無限延續,一起努力,感謝大家!
我確信當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個人的生命中,一定是充滿了各種不一樣了意義與緣分;而我,在這群小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中進入了他們的人生,我覺得我不能只是他們生命中的過客,雖然一年的時間可能只占了他們成長足跡的一小部分,但我願意用我最多的力量,讓這一小部分不可抹滅。
►黑炭個人社群 / 歡迎訂閱追蹤►
Youtube ► https://reurl.cc/nV3lz8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iahsuan_315/
------
⚈ 工作邀約請來信:黑炭⚈
heitansheshi@gmail.com
藉由環境改變影響教學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藉由環境改變影響教學 在 IC之音 · 竹科廣播 FM97.5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要更加關心台灣的環境,使用環保餐具減少污染!」《看見台灣》紀錄片今天(11/15)在關西高中放映,近八百位學生欣賞後感受到台灣是美麗之島,背後有濃濃的哀愁!學生們踴躍的在酷卡上書寫了對土地的承諾,讓映後演講的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老師感到欣慰。他說,希望學生們可以像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環境和生態共盡一份心力。
齊柏林導演拍攝的《看見台灣》用直昇機的視野帶大家觀看美麗的台灣,更看到不當開發和污染造成造成土地的傷痕。今年齊柏林導演在取景的過程中不幸發生意外,長期支持推廣環保教育的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竹市愛惜社區推展協會,決定持續《看見台灣》紀錄片巡迴放映,並贈送《看見台灣》藍光DVD公播版權給學校,作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教育常態教學課程的教材,並希望藉由此活動可以有更多人關注台灣環境,延續著齊柏林導演未完成的夢想。
關西高中是這項活動巡迴第35所放映《看見台灣》的學校,應用材料公司集團副總裁暨台灣區總裁余定陸表示,台灣應用材料公司是美商應用材料在台子公司,在台營運二十八年秉持企業在地化,環境教育尤其是企業公益關注的核心議題。齊導演的離開,留下未完結的故事;但這不是故事的結局,接下來每一個人都可以運用自己的力量,延續齊導演的初衷。台灣應用材料公司的公益贊助計畫會持續支持優質的環境教育,讓環境生態保護的議題討論,在現實中透過人與人討論中延續,開枝散葉。
齊柏林導演的好友有鳥人之稱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老師,以自身與齊柏林導演的經歷,帶領同學了解齊柏林導演的動機與堅持,也分享了來自西螺的麵包車及許多精彩的故事,希望可以帶給年輕學子更多借鏡,讓他們可以身體力行去改變周遭的人事物。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不幸驟逝,清華大學王俊秀教授表示,追悼齊柏林的最好方法就是「成為他」,承繼並發揚齊導演的精神。王教授引用日本高中生推動讓日本熊有個家的營造森林活動寫信給天皇夫人,美國小學生為非洲募集蚊帳防範蛟蟲叮咬等而寫信給比爾蓋茲而獲得300萬美金捐助,提醒同學們可以身體力行推動生態環保。他更號召同學成為「三件客─隨身攜帶筷子丶水壺和環保袋」,人人都成為「環保三件客」!
這次也特別放映去年擔任講師導演林冠廷「台客劇場」影片,藉由「方便人生」與「環保人生」兩部短片,讓學生們感受到一個人一星期製造多少垃圾,並見證改變過後的成果,學生們看完後紛紛表示,要多用環保餐具減少垃圾汙染。
關西高中近800位學生在看完了影片和聆聽了劉克襄老師的演講後,都在酷卡寫下想改變的地方以及實際行動的作法,學生表示看了影片才知道台灣有這麼深的傷痕,大地和河流都嚴重受傷,學生看起來無力改變,但透過這次演講可以從自身垃圾減量,少用塑膠袋做起。更有學生認同吳念真導演說的,不要成為破壞環境的共犯,不到違法開發山坡地的民宿,不買高山茶和高山蔬菜,用消費力影響產業。
2017《看見台灣之後》活動,在桃竹苗12所學校巡迴放映《看見台灣》影片,邀請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和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常務理事郭榮信,分別在不同學校參與映後演講座談會,合計有上萬名同學參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