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要先了解 補特伽羅無我 ,再了解法 無我 ~日宗仁波切教授《略論毘缽舍那04》. 1.6K views · 3 years ago ...more ... ... <看更多>
Search
為什麼要先了解 補特伽羅無我 ,再了解法 無我 ~日宗仁波切教授《略論毘缽舍那04》. 1.6K views · 3 years ago ...more ... ... <看更多>
而「提」有圓滿功德的意思。而“自性”即是體性。如印度中觀應成派月稱論師所著《入中論自釋》說:「佛之真實於三類補特伽羅處轉。此“真實”就是指法無我之空性,三類補特伽羅 ... ... <看更多>
#1. 046—補特伽羅無我(一) - 圖滇悲桑格西開示集要
在佛教的四部宗義中,從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到中觀自續派都認為,修習「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這種補特伽羅無我,就可以完全根除煩惱、獲得解脫;中觀應成派雖然也 ...
#2. 如何區別補特伽羅與薩迦耶見?
補特伽羅 ,譯義為數取趣,是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意思。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個體,都可說有世俗假我的(受假)。但眾生 ...
佛教認為我(ātman)是對於五蘊的錯誤認識,只是假名,蘊、處、界,皆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無我。因此在提到輪迴主體時,多用補特伽羅來代替。部派佛教時期,也興起補 ...
#4. 如何理解「補特伽羅無我」?
梵文的「補特伽羅」這個詞,翻譯成中文就是「數取趣」。數就是屢次,一次又一次的。衆生一次又一次的在五趣六道裡面來回跑,就叫數取趣。有情衆生 ...
#5. 攝類學釋疑-何謂補特伽羅無我…等三個問題 - 正法林福智深入報導
【回答一】 「補特伽羅無我」,指的是「補特伽羅我」不存在。 而什麼是 ... 沒有人的身體和心識,但卻說房子裏有人。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們說「能夠 ...
補特伽羅 (梵文:pudgala,Pudgalāstikāya),又譯為福伽羅,意譯為數取趣,佛教術語,泛指通常所說的「有情」、「眾生」或是我,實指輾轉輪迴於六道的 ...
「乃補特伽羅,即無我矣」,是說這個「補特伽羅」就是要「無」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我」,「無」在句子裡就是一個動詞了。「空」、「無」這兩個概念當作 ...
這一段論文,補特伽羅就是有情的意思,新譯為數取趣,數數往來於諸趣的意思,就是指在三界中不斷受生死的有情眾生,但在生生死死中卻有一個不生不死的心伴隨著。佛開示說, ...
為什麼要先了解 補特伽羅無我 ,再了解法 無我 ~日宗仁波切教授《略論毘缽舍那04》. 1.6K views · 3 years ago ...more ...
#10.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第六講
在唯識和自續來說,「補特伽羅無我」就是說「獨立自取的實有空」,補特伽羅那一方是獨立自取的實有空,這一點是補特伽羅無我。以應成派、或者是廣論、或者 ...
#11. 下三部宗所主張之「補特伽羅無我」:
假有的補特伽羅. (以分別心安立). 找得到, 找不到. (意思即補特伽羅不由自己方面成立。) 法無我 .唯識宗所主張之「法無我」. 問:為何分「補特伽羅無我」與「法無我」.
#12. 補特伽羅我VS 薩迦耶我《成佛之道》
薩迦耶,是積聚的意思。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 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的特性 ... 說無自性,約眾生說無我,其實是可通的。所以說為法無自性空,我無自性空;. 又說 ...
#13. 認知和能詮聲等三個部分,補特伽羅已經講過了
「疑」,疑就是猶豫的意思,也就是你的心無法去決定到底是有還是無、無還是有、是 ... 苦諦的四個行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這裡所說的無我是屬於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
#14. 宗義建立(第6 講毘婆沙宗-6)
這兩個一個是「補特伽羅無我」,一個是「微細無常」。它有點這樣的意思:一切有為法上了解無常,人上則了解無我,是這樣的瑜伽現量。因為對 ...
#15. 佛學資料入菩薩行論
補特伽羅無我 所依的是補特伽羅,我們的念頭裡面一想出來補特伽羅的時候 ... 把無常的意思跟無我的意思連接就是成立,所以,可以想:把無常的意思更細微 ...
#16. 成佛之道(增註本)15
補特伽羅 ,譯義為數取趣,是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意思。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個體,都可說有世俗假我的(受假)。但眾生 ...
#17. 有符合「既是體性一,又是同一類別的常法」的例子嗎?
《賽倉攝類學》中有舉例說,瓶子補特伽羅無我與柱子補特伽羅無我是遮破法所屬的反體同一類別。但這兩者是完全不相關的事物,並非體性一,只是因為都標明為 ...
#18. 補特伽羅無我性【法相辭典】—— 佛教詞典
(術語)猶言止持與作持也。即積極的行善根功德勇猛精... 頻申欠呿. 謂身低舉手 ...
#19. 佛教中補特伽羅是什麼?
佛教認為我(ātman)是對五蘊的錯誤認識,只是假名,蘊、處、界,皆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無我。因此在提到輪迴主體時,多用補特伽羅來代替。部派佛教 ...
#20. 三類補特伽羅就是聲聞、獨覺、大乘。這個意思是說
而「提」有圓滿功德的意思。而“自性”即是體性。如印度中觀應成派月稱論師所著《入中論自釋》說:「佛之真實於三類補特伽羅處轉。此“真實”就是指法無我之空性,三類補特伽羅 ...
#21. 應成八大難處關鍵:與自續派相關的論辯有四:第二、聲聞獨覺...
為什麼沒現證法無我呢?因為沒這必要!二乘行者只求解脫,他們不追求佛果,重心在於證悟「補特伽羅無我」, ...
#22. 補特伽羅的意思
補特伽羅 詞語解釋/ 補特伽羅是什麽意思. 簡體拼音: [bǔ tè jiā luó]. 反義詞. 近義詞 ... 佛教主張無我說,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的真實補特伽羅(勝義之補特伽羅),但為解說 ...
#23. 《 法恩無盡》 - 高雄中道
《入行論》當中有提到,我們要依著道,然後能夠圓滿佛果位,這裡面所提到的「道」,是指證得空性的智慧,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去修持「無我慧」,藉由修持「無我慧」, 然後 ...
#24. 補特伽羅
即「我」之異名。或單指人之意而言。佛教主張無我說,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之真實補特伽羅(勝義之補特伽羅),但為解說權便之故,而將人假名為補特伽羅(世俗之補特伽羅)。
#25. 受報
本文僅就犢. 子部的「補特伽羅」觀念,作深入的. 探討,俾一睹犢子部思想的堂奧! 占. (一) 對「無我論」的基本反應. 自從佛敎標擧 ...
#26. 補特伽羅詞語解釋
數取趣,意爲數度往返五趣輪迴者。乃外道十六知見之一。即“我”的異名。佛教主張無我說,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的真實補特 ...
#27. 依止毘缽舍那資糧(六) P.501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 第三依此能破於相續中生見之理分三. 一 決擇補特伽羅無我. 二 決擇法無我. 三 修習此見淨障之理。 初又分三. 一 正決擇我無自性. 二 顯由此成我所 ...
#28. 不相在
補特伽羅 ,譯義為數取趣,是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意思。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個體,都可說有世俗假我的(受假)。但眾生 ...
#29. rwaylin | 廣論止觀研習部落格| 134 頁
如《四百論釋》云:「所言我者,謂若諸法不依仗他,自性自體。若無此者,是為無我。此由法與補特伽羅有差別故,當知有二名,法無我及 ...
#30. 01攝類學
我們的五根知沒辦法去瞭解,只是依著義共相,透過分別知去了. 知的,例如:補特伽羅無我、常法等,都是共相。 ... 羅,它的意思不是把補特伽羅的蘊體施設為補特伽羅,而是把 ...
#31. 藏本調伏天《唯識二十論釋疏》譯注研究
2.13.佛開示「有色等十處」的密意是為了令所化機悟入「補特伽羅無我」. 如同密意思惟化生有情之後,解釋所說的結果;同樣地,密意思惟「有色等處」之後,所要說明的結果是 ...
#32. 由業感輪迴到阿賴耶識(二) - 佛門網- 香港佛教網站
根據呂澂先生於《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所說,「補特伽羅」這個概念可能是來自耆那教。因為耆那教認為生命存在有兩方面:在精神方面的稱為「命我」(jiva) ...
#33. 第三章初期佛教「無我」觀
無常的意思是對永恆、常在的否定,無我的意思是對有穩固實體的否定。第. 二種論證 ... 者與滅者亦是補特伽羅之相續無間斷。如帕費特於附錄J 引用之經文之:. 如燎原火雖 ...
#34. 空之探究(卷2)
依《瑜伽論》說:補特伽羅無我(pudgala-nairātmya)與法無我(dharma-nairātmya),總名為大空(mahāśūnyatā)。補特伽羅無我,是「命異身異」的,身外的實我不可得。
#35. 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 ,為梵語pudgala的音譯,意譯為數取趣、人、眾生,指輪迴轉生的主體而言。數取趣,意為數度往返五趣輪迴者。乃外道十六知見之一。即“我”的異名。佛教主張無我 ...
#36. 補特伽羅_百度百科
補特伽羅 為梵語pudgala的音譯,意譯為數取趣、人、眾生,指輪迴轉生的主體而言。數取趣,意為數度往返五趣輪迴者。乃外道十六知見之一。即“我”的異名。佛教主張無我説 ...
#37. 宗義寶鬘(四部宗義) - DEDU
忍、智十六剎那是見道(與主張前十五剎那是見道的毗婆沙宗不同)。 又,因為此宗主張,現量所見之境相必須是自相,所以不讚成細品補特伽羅無我( ...
#38. 《入中論的要義和探究》
是故,. 是以根由有法:「蘊等法」與「補特伽羅」的差別而分也。 (b)何故宣說彼二?為度二乘眾生解脫生死故,說人無我;為. 度菩薩 ...
#39.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所學謂諸菩
愚補特伽羅無我性愚及法無我性愚從此. 能於邪道正道皆得決定由如是相應知麤. 品中品雜染止息制伏能對治智是名世間. 智云何出世間智謂如是制伏貪瞋癡纒諸. 雜染已復能對治 ...
#40. 什麼是獨立自主的我?
這並不是否認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安立的。除了應成派,其他的宗派都會認為境上存有什麼,不然如何安立一切法。問:有沒有補特伽羅?
#41. 從佛教傳承談佛教知識體系
... 無我、涅槃寂靜),是為不生不滅的法印。二為無我見,又分(1) 補特伽羅無我,其建立有兩大類:一是離蘊我(常一自在我),一是即蘊我(五蘊及心為我)。(2) 法無我。
#42. 前言 - 達賴喇嘛
種意思,但是,想一想主要(的意思),大體上指的是煩惱的漏;這樣. (說)或許比較 ... 例如:從成立粗品補特伽羅無我的那些理由能夠了知。同樣的,以. 證成細品補特伽羅 ...
#43. 『補特伽羅』的異想
一期生命結束,五蘊身滅,但「補特伽羅」仍載著努力成果轉移後世,這樣修行才得月意思,方向可清晰了,鼓舞人生。 學佛的我對此論初則欣喜親切,所以有上述感言,冷靜下來 ...
#44. 目录
就是細品無我與無我是同義的意思。是否承認. 無我要看是否承認細品無我。 了解何謂常 ... 補特伽羅獨立自主我空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 問:如目建連尊者、舍利子尊者是修 ...
#45. 宗教現象學與佛學對「自我」看法的探討
... 無我」是「沒有我」,是. Page 2. 182. 資訊. 廣場. 違反常識及一般人的愛好。若主張「無 ... 的補特伽羅實體,然而此不可說我主要是在解決. 輪迴主體的問題而設的。 Walpola ...
#46. 十二緣起的第一支,是「無明」支。
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 ...
#47. 提問二十九
但眾生不能悟解,總以為是實體性的眾生在輪迴,就成為補特伽羅我執。 2、薩迦耶(satkAya)薩迦耶,是積聚的意思。 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 ...
#48. 現在丑一了,正釋了,解釋什麼叫做「盡所有性」了。「善男子 ...
「實相真如」,第二本經就叫做「實相真如」的,「謂一切法」,一切事物,不. 論它有為法、無為法,都是什麼?「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即是眾生,沒有. 一個眾生的「 ...
#49. 解深密經第46集 - 關於我們
... 是清淨法也好你有辦法從你的無漏智慧去體悟的話體悟到他的真實相就是真如了所以每 ... 意思善男子佛陀又再叫了一聲此中遍知事者什麼叫遍知事當知即是一切所知什麼事你都 ...
#50. Re: [分享] 「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24)
之前講過,「補特伽羅無我」有粗的跟細的。粗的是「補特伽羅常、一、自在 ... 所以習氣的意思是沒有真正的它,但是仍有一種影響。阿羅漢已經斷了補特 ...
#51. 中觀應成派八大難題
... 的安立法以及對人、法二種“我”的不同看法。小乘有部認為細分無我和細分補特伽羅無我是一個意思。補特伽羅獨立之實有空是細分補特伽羅無我,在十八個部 ...
#52. 談談聞思修
這樣一個意思”,心裏能肯定而沒有懷疑。 Page 6. 談談聞思修. 三、應當“主動及時 ... 若無此者,是為無我。此由法與補特伽羅有差別故,當知. 有二名,法無我及補特伽羅無我。
#53. 《入中論》的七相無我觀探源
其意思是:如果主張「立論者相違的主張」(非 q),則將導致「與事實相違或不合理的 ... 35.黃俊威,1989,《自我、無我與補特伽羅》《諦觀第58 期》,頁119-136。 36 ...
#54. 阿羅漢| 善知識Kalyāṇa-mittatā
《菩提道次第廣論》〈毘缽舍那〉部分可謂深不見底,〈卷二十二〉單就補特伽羅(眾生)無我的闡釋已不簡單,〈卷二十三〉則借補特伽羅與五蘊的關係,轉接至法 ...
#55. 複習班05攝類學一與異答案版| PDF
無遮(二者是無遮法) 3. 所遮是同一類. 瓶子補特伽羅無我柱子補特伽羅無我無遮無遮所遮是我所遮是我 敬禮上師與怙主文殊20170827 八版. 遮遣所屬的反體同一類別→是唯遮同一 ...
#56. 聲聞地-初瑜伽處-1.種姓地-1.4.安住種姓補特伽羅
有種性的補特伽羅是怎麼的情形呢? 1)或有唯住種性 ... 或是修慈觀,或是修緣性緣起,或是界差別,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差別,就是修無我觀的意思。
#57. 《攝類學》07
所謂相違,是指二種法,沒有同位、沒有同是,且是相異的意思。 問:所執境安立為覺 ... 那麼,如果是正行修習補特伽羅無我,就須以自己的五蘊為所緣,從每一一. 蘊──色 ...
#58.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見惑的見,是推度的意思,即 ... 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補特伽羅,意譯為人、眾生、數取趣。補特伽羅無我即是人無我。人何以無我,人是四大和合而有,此中無真實之我。
#59. 攝類學講記目錄前言
義總是一個整體. 的影像,但意思裡也沒有總的意思,所以義總與總別的總不一定 ... 此外,不小的瓶、未破損的瓶、無瓶之處等亦是遮非。 補特伽羅無我是遮無 ...
#60. 倉忠仁波切Tsadong Rinpoche: 2016
... 補特伽羅的事例,那麼補特伽羅就是自方成立,「補特伽羅自方成立」就是補特伽羅無我的「所破」。但是,由於執實的心太強烈的緣故,不滿足於「唯假名 ...
#61. 66 - 什麼是「無我」
... 補特伽羅,也不是一般的有情與補特伽羅,而是獨立的有情、獨立的補特伽羅。執補特伽羅見,亦即執補特伽羅是獨立存在的,意思就是「補特伽羅我執」。
#62.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第三依此能破於相續中生見之理分三
... 補特伽羅無我,二決擇法無我,三. 修習此見淨障之理。初又分三,一正決擇我無自性,二顯由此成我所無性,三. 此諸正理於餘例明。初又分二,一立喻,二合義。 今初. 入中論 ...
#63. 1.有堪能补特伽罗。2.成就下品善根 ...
寅二、別簡(分二科)卯一、標【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定無堪能當得趣入當得成熟。謂離種性無涅槃法補特伽羅。】 這是第二科別簡,這個別簡就是安立這一 ...
#64. 獨立實質有與實質有法脈研討
人的意識是實有的補特伽羅,而人的五蘊和合是假有的補特伽羅。雖然某個人心裡在想 ... 這裡的諸法無我,就是一切法獨立自主我空,也就是獨立實有空。 二、獨立實質有和 ...
#65. 諸法無我
[釋]補特伽羅:是梵語(pudgala)的音譯,意譯為人、眾生、數取趣、眾數者(佛光大辭典(慈怡主編))。 [釋]有法:五蘊(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論] ...
#66. 如何理解“补特伽罗无我”?
众生一次又一次的在五趣六道里面来回跑,就叫数取趣。有情众生不断的生起烦恼,造作种种的业,这是能够不断“取趣”的因,而“五趣”则是 ...
#67. ; 二九三1甚深經- 十二緣起法 - 4B1Pco4
能治明者: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 2. 法稱論師觀點:「無明」就是補特伽羅我執的薩迦耶見即壞聚見、我見蓋法界緣起原是但抒法義,與龍樹八不之說, ...
#68. 補特伽羅@ Louisa 陳芷涵的部落格 - 痞客邦
補特伽羅 (梵文:pudgala,Pudgalāstikāya),又譯為福伽羅、弗伽羅,意譯為數取趣,佛教術語,泛指通常所說的「有情」、「眾生」或是我, ...
#69. 全廣II 第162-163講課摘 - 159902
* 一切法無自性,不是實質。究竟補特伽羅無我,但眾生不知如何修,或落入斷見,因此先說有我,等佛法慧力提昇再說究竟真相. * 了義和不了義,哪些經典是了義或不了義?
#70. 瑜伽師地論 - Google 圖書結果
... 補特伽羅無我及涅槃。於當來身起斷滅增上慢。又於所取觀察故。於能取言說自性畢竟遠離。空性所攝不觀察故。名不善觀察所知境界。由執著諸法故求煩惱斷。而諸菩薩則不如是 ...
#71. 法相辭典 - 第 1 卷 - Google 圖書結果
... 我增益四者故前後二種執著失壞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於斷迷失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執法無我無自性故便生驚怖謂無言說自性追求斷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於心迷失差別 ...
#72. 非行非坐三昧之修學: 以《摩訶止觀》、《覺意三昧》、《隨自意三昧》為文獻依據
... 是著重修習「無我與無自性之空性智慧」的蓮華戒也有相同的說法,其《修習次第》云:那位已進入補特伽羅 ... 意思惟,故名不低;於無相界正思惟故,於彼無相不堅執著,故名不昂 ...
#73. 解深密經 疏文斷句 - Google 圖書結果
... 是名內心散動。若依外相,於內等持所行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動。若內作意為緣,生起所有諸受,由麤重身計我 ... 無著無礙一切智見,依於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慈氏菩薩 ...
#74. 倉忠仁波切- 執取境、耽著境、趨入境- 手機版
這就如同成立通達瓶之分別知是證到「瓶的義共相」,事實上並非如此,道理是相同。以不區分經部宗的主張而總說,加行道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比量有顯現「補特 ...
補特伽羅無我是什麼意思 在 Re: [分享] 「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24) 的推薦與評價
: 補充:煩惱障--障礙解脫之障;所知障--障礙佛果之障
(續前篇)
摘自:2009年《宗義建立》雪歌仁波切教授 釋見諦法師(香光尼僧團法師)編輯
(1-1) 的實例,就如「執『補特伽羅為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的分別識」及「由前述
分別識所生的三毒及其種子」。(P42/L10)
這個是煩惱障,所以具煩惱障的根,主要是(執取)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心
,這種分別識就是我執(屬於無明的俱生我執)。
之前講過,「補特伽羅無我」有粗的跟細的。粗的是「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空」,
細的是「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與無我相反,即是我執)現在是細的我執—執取
「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這是煩惱障的最源頭,從這邊產生粗的補特伽羅我
執及各種貪瞋等煩惱。這裡講三毒,從那邊產生出來的三毒。
這裡先是煩惱的部分,然後是種子的部份。煩惱的部分為(執取)補特伽羅能獨立實
質有的這個分別識,還有(由這個分別識所引生的)貪瞋癡等。「等」包括六根煩惱,二
十隨煩惱(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都是與這個分別識的意知心王相應的心所法)。
然後是種子,所有的煩惱都有其種子。「及其種子」,「跟種子一起」。跟種子一起
,是跟什麼的種子呢?就是包括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的種子、貪的種子、瞋的
種子、癡的種子、所有煩惱的種子。
要理解,具煩惱障包含煩惱及煩惱的種子,兩個都要包含。指出具煩惱障時,有講整
個煩惱,也講這些的種子,所以整個都包含。
煩惱那麼多,煩惱裡面最源頭的是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從那邊就產生各
種各樣的煩惱。然後,源頭的種子也好,後面的貪瞋等等煩惱的種子也好,都是具煩惱障。
下面說明非具煩惱障。
(1-2)的實例,就如「執『補特伽羅為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的分別識的習氣」,
以及「由前述習氣所生之心的粗重」。(P42/L12)
這裡是什麼意思呢?前面講具煩惱障的時候,提到(執取)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
分別識的種子,現在講非具煩惱障,就提到「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的習氣」。
所以,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的種子,是煩惱障,其習氣是非具煩惱障。
為什麼這樣區分呢?習氣跟種子有何不同呢?平常我們話裡常會講習氣這個詞,它跟
佛典裡講的習氣差別很大。為何差別很大呢?其實,平常講的習氣是從果的角度說的。
生:過去是種子,這邊(平常口語講的)習氣是不是已經開花了?
師:對。平常我們講,「這是什麼習氣啊!」好像過去的某個東西變成了一種習慣,
於是就累積成一個結果。我們講話時,會說「某人在那方面的習氣很重」。人們講話中有
所表達的習氣,事實上是一種果。
佛典裡面的習氣就完全不是這個意思,譬如說:業的習氣,某個煩惱的習氣。這些習
氣的意思與平常人們口頭上講的習氣,意思差距蠻大的。
為什麼差距蠻大呢?各位想一想,以人們口頭上的習氣來說,過去執著補特伽羅能獨
立實質有的心很強,現在更強,人們認為:現在更強的是他過去的習氣。
這樣想的話,那麼強的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分別心,當然是煩惱障,不可是非具煩
惱障。若按照人們口頭上的說法,這種「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分別心的這個習氣」,它
肯定是「具煩惱障」,不可能是「非具煩惱障」,「具煩惱障」裡面很粗糙的。
按照這個解釋來看,它完全不是人們的口頭上所說的。這裡講的是補特伽羅能獨立實
質有分別識的習氣,它不是具煩惱障,而是非具煩惱障。
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它不算煩惱,非常微細。是具煩惱障的話,就很粗糙。非具
煩惱障微細的程度,就是連阿羅漢都還未斷除。那些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他們心中仍
有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分別識的習氣。所以,這個習氣是很微細的,絕不是粗糙的。
總之,平常人們口中講的習氣,跟佛典所說的,意思完全不同,簡直有天壤的差別。
要瞭解,佛典裡講的習氣,與人們平常口頭上說的或腦海中想的,完全不同。佛典裡
面的習氣,其意思有點像殘留下來的榴槤味。譬如說,我在這個房子或冰箱裡,放了一個
榴槤,後來將它扔了,但是它的氣味還在。
就像這樣,煩惱已經沒有了—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已經沒有了,但是還
有一個怪怪的影響,這就叫習氣。
所以習氣的意思是沒有真正的它,但是仍有一種影響。阿羅漢已經斷了補特伽羅能獨
立實質有的分別識,就是煩惱已經斷了,但是他的習氣還在。
習氣還在的意思是,沒有它(沒有煩惱了),不過還是有一點點影響。各位不要這樣
想,若是這樣的話,我們都沒有習氣。我們煩惱在,習氣也在,二個都在。
生:造作等流果,跟佛典上說的習氣,有沒有關係?造作等流是因為煩惱?
師:造作等流果跟種子有關係,跟習氣沒關係。
種子比習氣還更強,還更有力量。用種子這個詞,表示它真的能感出來煩惱。這是什
麼意思呢?種子要真的能生果,譬如花的種子能夠生花,才叫花種。
(註:種子會產生煩惱;習氣不會產生煩惱,習氣不是煩惱。)
生:這樣的話,平常說的等流果,造作等流,就是剛才(1-1)所說的「分別識所生
的三毒及其種子」那個種子,對嗎?
師:對,那是從種子產生出來的。
種子是這樣,我們生煩惱的時候,馬上會種種子。煩惱一產生的時候(煩惱起現行)
,會種下一個將來能生煩惱的種子(現行薰種子)。
譬如,學佛也會種下將來修行的善根種子。一樣的,心生起貪心、瞋心等煩惱的時候
,它會反覆地種下很多將來生起煩惱的種子。
當我們造業時,也會種下這個種子,譬如說造殺業,或其他不好的業,做的時候,同
時種下了將來想做這種事情的種子。將來這個種子會產生它的果報,那個時候,就叫造作
等流果。
生:習氣是不是等於潛伏在我們那邊?藏在那裡面?到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做出某
種行為或講出某種話?
師:這個不可以說不知不覺。這個有點細,你們若學心類學,就會比較會理解。
例如,連已經瞭解空性的觀察修或觀,這樣止觀的「觀」來說,它還是我們的心(分
別心的止觀),它不是「現量」,現量能赤裸裸地看見。
我們觀的時候,不是赤裸裸地看見,還是透過邏輯思惟的力量而「觀」這個空性。觀
空性的時候,我們的思惟,還沒有到達現量的階段,還是分別識。
在分別識的階段,它對無自性或不真實,瞭解得很清楚,但是它還是有真實存在的顯
現(分別心的覺知當中有自性成立的顯現)。
這個顯現(自性有的顯現)是習氣造成的。所以連觀修不真實的空性、無自性,一切
法完全沒有自性,一切法是自性空的,在觀修的心裡面,還是有一點實有的顯現。
這個實有的顯現(自性有的顯現)就是習氣造成的。就這個來說,就有一點不知不覺
。因為它真正知覺觀修的是無自性,空性的道理。
這個顯現(自性有的顯現)無法擋住,顯現(自性有的顯現)還是出現。你的問題好
像是,沒有特別注意,就生起貪心、生起瞋心這些。
生:您說的是無記嗎?
師:不是無記。平常我們講「不知不覺中我生氣了」,這個不知不覺是本身沒有特別
刻意,但是有生氣。相對心本身來說,它是一種知覺,是主動地生氣。有誰願意生氣呢?
誰喜歡生氣呢?誰都不會有這種生氣的意願。
生:習氣是不是心裡還是一直覺得「我」的存在,有那個我?譬如說,證得空性的聖
者,如果有一天從懸崖掉下去,那個剎那,他還是覺得「我掉了。」那個我存在,有我的
存在,有一個東西在,有一個我在?是不是這樣?
師:剛才講的可能不夠清楚,我講的不是瞭解空性的這些人,如你說的,有時候好像
實有顯現一下。
我講的是,連修空性,觀空性的當下,它也「實有顯現」(空性顯現為自性有的自性
成立),在觀修的同時,也有實有顯現,這個實有顯現很細很細,好像自己完全觀空性了
,但是心裡面,還有一個實有的顯現。
為什麼實有的顯現?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好像有自己的主意,有一個邏輯思
考,所以自己的邏輯在分別的時候,就一定會出現一個實有的顯現。
這樣修空性,慢慢地,就變成不需要主意或思考,境跟心碰上了,連接了,它不需要
特別主意而觀察它,已經通了。我們常講「如水入水」。
像這樣觀通的時候,自己就不需要主意,就不是分別的階段,所以不是分別識,它就
直接「水入水」,這樣暸解的時候,它才去除掉實有的顯現。
剛才你說的例子,此人已經暸解空性,他會不會偶爾產生實有的執著?他實有的執著
心還是會生起。
這個人雖然已經暸解空性,譬如說,菩薩也會生氣啊。菩薩雖然已經生起大悲心、菩
提心,但是偶爾不小心,就會生氣。
《入行論》有說,菩薩生氣的話,會摧滅他多少劫的善根。這些是針對菩薩說的,不
是一般凡夫,連菩薩也是會有。但是他們生氣是一下子,很短暫,解釋瞋恨心的過患時,
就講一剎那生起瞋恨心的話,會影響到多少。
雖然菩薩已經理解,已經證得大悲心、菩提心,但是如你說的掉下來或者什麼,短暫
間會不會生起一下?會的。
同理,菩薩或一個已經證得空正見的行者,他偶爾還是會生起執著心。同樣地,已經
證得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的道理,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已經理解,短暫間會不會
生起補特伽羅實質有的執著心?也是會的。
現在是講,習氣的顯現,不是執著心本身,執著心本身是煩惱障。已經證得空性,已
經證得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但是,短暫間也會生起這些執著心與煩惱障。
剛才講的不是煩惱,而是非煩惱習氣造成的顯現(實有的顯現、自性有的顯現)。
習氣造成的顯現,這顯現來說,一個人修行時,並非因為沒有注意,沒有那麼認真情
況下就生起煩惱,連修打坐中,也有這個顯現。所以這有點不同。
生:剛開始我的理解是,雖然這個是習氣,其實它比第一個還嚴重,聽到後來,好像
它變得很輕?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
師:沒錯。習氣很細,很輕。
生:對已經證到阿羅漢、或菩薩地的修行人來講,他們的習氣很細。是說一生起來,
只是一剎那,他馬上就能壓下去,能止息掉它,還是說會變成很嚴重?
師:不是。這個習氣不是一下子就可壓的這種。
剛才講的,就是連打坐時,它都在啊。怎麼壓也壓不掉的。它是怎麼樣去除呢?就是
打坐的時間很長、很長、很長,就講成佛是三大阿僧祗劫。去除習氣細的部分,很難很難
。所以斷習氣,就講三大阿僧祗劫,斷煩惱,可能今生可能三世就可作到。
生:照這樣講,這應該是很重的病,不好醫!
師:對。它是很細微,不能說很重的樣子,但很難斷根。
生:只有成佛才能斷習氣?
師:對,習氣是連定中都在。我們一直今生,或好多好多生,甚至三大阿僧祗劫中,
慢慢慢慢地修,它就不見了。
習氣裡面還分很多層,這個後面會說。譬如說,修道裡面,平常講十地菩薩,十地菩
薩要斷非具煩惱障,就慢慢、慢慢地,從初地、然後二地、三地,一分分地斷除。
總之,執著心跟習氣,中間差別很大。再者,習氣分很多層,這個分一般人無法想像。
佛已經知道一切法,我們現在並不知道一切法,我們所以不知道一切法,當然一定有
一個擋住我們的障礙,一般說,那就是所知障。
我們會這樣想,所知道方面的障礙,就是所知障。所以,意義上,好像已經承許了所
知障。好像毘婆沙宗真正地了解並主張所知障的樣子,只是他們不承許這個詞,所以問題
是這個詞。
所知障這個詞,解釋的時候有關聯到,簡單說,所知障關聯到一切相智,他不是用一
切智,是用一切相智。佛典裡面說所知障的時候就有一個關聯,解釋所知障的時候,就關
聯到一切相智。
毘婆沙宗不承許一切相智中的「相」字,他承認一切智。因此,關聯到一切相智時,
就說不承認所知障;所知障這個詞關聯到一切相智故。
(下略...轉自:道次世界 https://lamrimworld.org/)
>>>>>
[1] 煩惱的種子,有時候也會說是煩惱的習氣。這時候,種子和習氣是同義。
然而,說到所知障是煩惱的習氣時,就不是前面說的那種習氣。前面說煩惱的習氣種
子屬煩惱障,會再生煩惱。後者說所知障的煩惱習氣,這種習氣不屬煩惱,不會生煩惱。
[2] 這是10多年前教授,當時仁波切中文表達能力有限、詞彙沒那麼豐富,雖然只用簡單
辭彙但整體骨幹架構大概都有了,其中細節部份就要更進一步去學習,辨識的更清楚
,如《增一阿含經》云:「汝今當修二法所謂止、觀,復更當修二法,智與辯也。」
[3] 摘自:倉忠仁波切教授__「種子」、「習氣」有何差別?
1.某一覺知(心識)隨眠時就轉為「種子」或「習氣」,「種子」(某一覺知隨眠的
習氣)將來會引生為覺知。
如以「我執」(例如執取補特伽羅獨立實體有的分別心)來說,通達「補特伽羅無我
」之時,之前心續中現行的「我執」就隨眠為「種子」。
當「我執」的種子(即我執的覺知隨眠的習氣)遇緣又發(習氣種子起現行),「我
執」現前之時,就是「習氣」(我執的種子)顯現為覺知的體性;隨眠之時的習氣就是「
種子」,因為遇緣會再顯現為覺知,具有這種機會的習氣就是「種子」(屬煩惱障)。
2.後來完全不再有機會顯現為覺知的體性,這樣的習氣不是「種子」,僅是「習氣」
。如八地以上菩薩心續中沒有機會顯現我執,但心續中有我執的「習氣」(屬所知障)。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92876006.A.96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