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公視劇集《#斯卡羅》首播引起廣泛討論,然而,鄭有傑執導的《#親愛的房客》也悄悄於昨日在 #Netflix 全新上架,今日則來到台灣電影類排行榜第六名的位置。藉此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演員 #莫子儀 的過程,提供影迷讀者參考。
猶記得去年 10 月中初見莫子儀,映入腦海中的是雙沈穩的眼眸,平靜底下似能穿透人心,勾動他者。莫子儀 20 餘年的表演生涯,走過劇場、橫越電視、跨足電影,飾演角色無數,如同志、鋼琴家、父親、黑道等等,這些角色交互作用,不斷疊合,進而積累成莫子儀的底蘊,在些許抑鬱中混合了幾分堅定,深似海、穩如山,成難忘的獨特氣質。
這些氣質讓莫子儀不僅是帥,不媚俗、不流氣,年屆不惑的莫子儀真的很「好看」。
見面之前對莫子儀沒有太多想法,聊了一個小時後,發現自己由衷欣賞莫子儀,騎車回家路上腦子轉啊轉,想梳理這份喜歡在哪,而後發現,是莫子儀言談中散發出希臘悲劇的特質吸引我,尤其聽到莫子儀說唯一感興趣的是劇本好不好,有沒有能力演好,至於表演之外的事情幾乎都沒興趣,甚至稱自己是「對賺錢沒興趣的人」。
在當代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製作公司只提供大綱時,莫子儀基本上都不會接演,在沒有看到完整劇本以及對劇組不夠認識的情況下,瞎子摸象為了賺錢而接戲,對莫子儀來說是對「表演」的不負責任,也因此推掉許多工作機會、商業活動,甚至是拒絕走紅毯,「叛逆的」與資本主義相抗衡,對公司來說,這就是「難搞」,但對劇本、工作細節的剛正不阿,則是演員需要的「高要求」。
於是莫子儀在去年台北電影獎拿下影帝的致詞時說:「我是一個非常難搞、又高要求的演員。」
不過,身處娛樂產業的體系中,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的搖籃。娛樂產業慣於造神,打造一個可供大眾膜拜的「明星商品」,期望日進斗金,明星、媒體、經紀公司等等,共築美好的幻想泡泡,提供各階級的人避世的方法,不斷循環。身為演員,或更近一步說,若身為商業演員,該怎麼面對這樣的矛與盾?
莫子儀回答我:「我努力抵抗所有的不平等,我覺得生而為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我抗拒我成功、出名就好像比別人厲害,所有跟資本主義有關的事情我都很掙扎,我只想要好好當演員,但是演員不面對媒體,不做演員該做的事,就會遍體鱗傷,我自己處在這個體系、這個世界當中,再怎麼抗拒都逃脫不了,因此很痛苦。」
莫子儀在演員的道路上,不斷迷惘、探問、質疑、否定、沮喪,甚至是想放棄,而經過數十年的時間,莫子儀在自我與體系間拉扯搖擺的風雨中仍舊挺過來,這當中支撐莫子儀的,是對表演的使命感。
「我知道我可以做『表演』這件事,我能透過表演讓世上人們的故事被看見,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或許因為自己活在世上經歷過孤單、害怕和痛苦,但曾經被不同的人陪伴過,我就覺得當我有能力的時候應該要同樣的付出,陪伴這個世界和社會同樣感到恐懼、孤獨的人,給這些人溫暖。」莫子儀堅定的說。
通過這樣的時期,莫子儀返璞歸真,提煉出自己的人生哲學:「這是我自己選擇的天堂路,不會有人同情,這是我選擇對這個世界抗爭的方式,其實到現在一直都是,我不斷定位自己,在做為演員這件事情上,不斷跟社會抗爭,自由、平等和人的價值我一直謹記在心,我覺得我會持續抗爭下去。」
或許可以說莫子儀是用演員身份,投入拍戲反抗自己所不認同的事,從原先在演藝圈光鮮亮麗的浮光中困鬥,到現今善用影像去傳遞美好價值,影像就成了莫子儀反擊不公的利刃。
而莫子儀在《親愛的房客》透過扮演同志角色輕柔陪伴同志群體,希冀讓同志朋友們感到不孤單,對莫子儀來說,這正是做演員的最大意義:「回想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到現在沒有真的放棄。我覺得既然我能夠做這件事情,我就要努力付出自己,陪伴世界上的人。」
與「人」相處,找到「人」在世上的位置,是莫子儀在乎的。不管是劇場、電視或電影,對莫子儀來說僅是平台的不同,雖然空間與場域相異,但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理解人」才能找到「角色」,莫子儀說:「這些演出都有同樣重要的東西,就是角色。各形式的戲劇都是在講人的故事,最重要的就是『人』,所以表演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人身上。」
當一個人 20 幾年都在磨一劍,痛苦與熱愛的事物不斷交互作用,而後找到存在的意義,這是最吸引我的特質。此外,他人眼裡功成名就的莫子儀,話語間仍舊流露謙虛,也讓我相當佩服(莫子儀的謙虛是真誠的,這點在全文中有詳談)。
回看莫子儀口中的自己,與卡繆(Albert Camus)解讀希臘神話的薛西弗斯有幾分相似,薛西弗斯得罪眾神,受罰必須不斷將巨石推到山頂、巨石又滾落山腳,不斷輪迴。而莫子儀在熱愛的「表演」當中,不停碰觸厭惡的資本主義,在疑惑中甘願地持續朝向下一個傷口前進。雖然薛西弗斯是被動受罰,莫子儀是主動找苦痛,但兩人不約而同都在反覆體驗的徒勞、荒謬當中,找到自我的勝利,做生命的主人,而後看見光。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莫子儀是自我矛盾的演員,卻在時間的淘洗下,沖刷出希臘悲劇式的衝突美感,在表演藝術/娛樂產業的路上滿目瘡痍仍奮勇作戰,這份姿態,是謂迷人。
當每個明星都在經營社群、拼粉絲數量、觀看數字時,莫子儀的老派以及對表演的信念,使他成為新時代雋永且彌新的存在,娛樂產業需要的是明星,但表演藝術需要的是莫子儀。
📝專訪《親愛的房客》莫子儀,全文請點👉https://bit.ly/2VXt41M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的推薦目錄:
- 關於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徵文] 2022 明星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看板KoreaDrama 的評價
- 關於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Netflix追劇筆記本-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第12集結局追劇心得更新... 的評價
- 關於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叫世人反省的連環殺人魔 影集沒說的6件事劇情VS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問卦] 韓劇是怎麼到今天這個高度的PTT推薦- Gossiping 的評價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神出生、死亡與復活——Zack Snyder 的擁躉在高潮甚麼? | 盧斯達 on Patreon】
導演版《正義聯盟》(Zack Snyder's Justice League) 在電影以外,本身就是一個電影業的經典暗黑案例,也是奇蹟。
電影的製作史抖出來,便折射出「製作電影其實好困難」。擁有 DC 版權的華納高層,太想複製 Marvel 宇宙的成功,便將最不適合的作者向導演,放入「製作委員會」架構,強迫 Zack Snyder 改變前兩部電影的風格和敘述;為了增加每日放映場次,強迫《正義聯盟》必須剪到 2.5 小時,結果必然是整個故事「支離斷裂」。
後來 Snyder 的養女自殺,最終令其退出製作。華納也自信滿滿地拉了《復仇者》導演 Joss Whedon 過來魔改。最終《正義聯盟》如期上映,畫虎不成,變成人人恥笑的怪胎。
逆襲與奇蹟
四小時的導演版能夠重見天日,則是奇蹟。首先是狂熱的教派粉絲大力推廣,買廣告版、買私人飛機拉巨型橫額宣傳,要求釋出導演版。後來電影的演員也在社交媒體發難參戰,站了導演版那一邊。加上串流時代,HBO 要搞好自己的串流影業,就加碼給 Zack Snyde 後期和補拍費,令導演版完汁完味上映。
沒有 Netflix 帶起串流這門生意,一部四小時的電影不適合電影院,就會上映無期。前網絡時代,是大片商主宰觀眾能看甚麼戲,觀眾唯一權力就是買票與否,但對電影製作的影響相當間接。公義一定會遲來。導演版《正義聯盟》由死亡至復生,也在戲外上映了粉絲與大片商的對決,卑微的人類最後以熱情和意志成功逆襲片商,完成大衛打倒巨人的奇跡。電影公司高層屬意的版本一敗塗地,普通人與串流影業的「策略性同盟」,最終復活了導演版本。
整個行動重新定義了「甚麼是電影」,也為「不適宜在商業電影院上映」的異類找到歸宿。在沒有奇蹟的時代,任何小奇蹟都足以令人熱淚盈眶。
為他的執著乾杯
以前我不看美漫,也不太看超級英雄片。應該是看 Zack Snyder 之後,才開始留意漫畫。改編美漫神話的《守望者》,還有 Snyder之後的超級英雄三部曲 (《超人:鋼鐵英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聯盟》) 也許都生錯了時代。2010 年代是 Marvel 的時代,Marvel 成功不是 Marvel 有問題,而是觀眾被特定的經驗局限了, DC 那邊也有諾蘭的三部曲作為前設,大家對超級英雄題材都有預設期望。我剛好沒有,就當劇情片來看,非常受落。
Snyder 的故事並不晦澀,通常是被大量剪走,戲院觀眾才會得出「前因後果解釋不清」。《蝙蝠俠對超人》即如此,導演版多了 30 分鐘劇情,一切都解釋得很圓滿。Snyder 當然有很多放飛自我的自 high 段落。他沉迷慢動作;他沉迷忠實改編而不考慮「非漫畫迷」的閱讀困難;他沉迷營造氣氛,導致每次亞馬遜人出場時都要響那個 BGM。你覺得他經常自 high 過度,但又為他的執著乾杯。
一般導演用對白交代劇情,Snyder 則用 Cinematography 交代劇情。奇觀式的鏡頭和節奏。那些東西無法用文字或者口耳相傳來播道,完全是用心去看才能一個人感受。例如《蝙蝠俠對超人》的開場,他堅持不用言語和對白來直接塑造世界觀,這部電影的時間線是蝙蝠俠已經退休和迷失,正在「墮落」。開場時重演蝙蝠俠父母被打死的場景:中槍的父母倒下,母親的頸鏈化成一顆一顆下墮的珍珠,到最後是韋恩少爺年少時跌入了蝙蝠洞。這一切都意象化蝙蝠俠人生的「墮落」。
然後演蝙蝠俠的 Ben Affleck 第一句說話是一首詩白:
Tere was a time above... A time before…
There were perfect things. Diamond absolutes.
But things fall... Things on Earth...
And what falls is fallen.
In the dream they took me to the light. A beautiful lie.
畫面繼續,韋恩少爺倒在蝙蝠洞,然後一堆蝙蝠包圍他,帶他緩緩上升,象徵他用蝙蝠俠的身份治療創傷,向上飛出那個象徵黑暗回憶的蝙蝠洞,但他說,光明的出口是一個漂亮的謊言,他在義警生涯早已失去信仰。後來他對管家說,他不在乎報紙寫甚麼,他一向是一個罪犯,跟他打擊的罪犯沒有兩樣。
這一段是整部電影的開首。通常是觀眾姍姍來遲,或正在吃爆谷時不留心的時間線,但訊息量非常大。它一開場,就是氣勢不凡的大師之作。
神之降生、死亡與復活
那麼這三部電影合在一起,究竟講了甚麼?它其實講了一個宗教故事,或直接說,是耶穌和凡人的故事。《超人:鋼鐵英雄》講耶穌降生、《蝙蝠俠對超人》講耶穌受難,《正義聯盟》則講耶穌之死啟發了門徒,門徒集結起來對抗降臨世界的邪惡,還有耶穌死後復活。不是過度解讀,而是 Snyder 的影像交代明顯得不能再明顯。
《超人:鋼鐵英雄》講超人對自己與別不同的身份困惑,最後在人類家人的啟發下,選擇為人類而戰,成為啟發人類變得更好的神子。敵人要他交出自己,便類似經書中的客西馬尼園,電影還特意安排超人到一所教堂找神父聊天,將耶穌的玻璃壁畫與主角並排呈現,他就是神的化身。
《蝙蝠俠對超人》講人類如何面對外星人存在於世界的難題,整個世界都在批判超人是否應該行動,而他的救人行動都會有無關的傷亡者,令「神之子」良心受到責備,受到考驗。墮落的蝙蝠俠、操持一切的 Lex Luthor 都代表人類,人類無法接受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也不能忍受上帝之子不受人類控制,於是在十字架上釘死耶穌。
可以殺死氪星生物的氪星石,最後被製作成一支長矛,即歷史中刺中耶穌的朗基努斯之槍(Lance of Longinus)。最後超人用它來殺死故鄉的怪獸,同歸於盡,令質疑他的人類最終接受了「全善」確實存在。超人之死令蝙蝠俠「悔改」,重新找回行俠仗義的初衷。
《正義聯盟》,耶穌死後落葬,而蝙蝠俠則為了應付外星侵略者而招集隊友,是第一代聖徒集結起來的戲份。管家問為甚麼他做這些事,為甚麼相信這個行動,蝙蝠俠說:「因為信念 (faith)﹗」非常的宗教感。
聖禮
大致橋段的發展,導演版基本上是 re-contexualize 了 Joss Whedon 版本 (或者反過來說)。 Joss Whedon 的版本是超人最終一個救全家,其他人都成了配角,一部爆谷電影輕鬆完結; Syder 的版本則突出鋼骨起源與重要性,還有閃電俠在行動失敗之後突破自己,將時間倒流的段落。雖然超人還是各種能力點滿,但整個行動沒有其他人努力參與亦不會成功。你會感受到 Syder 對這個故事的角色充滿關注充滿愛——有時是太多的愛,所以一些刪掉也可以的段落,也在這次「告別之作」全部保留。
整部電影經歷了導演養女的死亡,之後電影死亡又重生,那種來自古老世界的神話意象撲面而來,一切最後以一首《Hallelujah》作結,與其說是電影/影集,整件事更像一首神話詩。它像一部21世紀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帶出了英雄和諸神的起源,世界的危機和墮落,講述人們的信念失而復得。
在《蝙蝠俠對超人》被評為「太過自我質疑的超人」和「太過黑暗的蝙蝠俠」,都只是處於「神被死亡試煉」的章節,他們都在《正義聯盟》完成了角色的弧度 (character arc) 。超人死而復生,成為之後人們熟知的樂觀積極的超人;蝙蝠俠由不再相信別人,變成懂得相信別人。Snyder 的角色是有發展的,只是發展速度不符我們的心急預期,像他的慢動作一樣,很慢,但看到最後一刻,看到所有的點和線都連結起來,確實有非同凡響的滿足感。
這三部電影攤開來,就是兩個主要角色的聖禮。本來是破碎的,然後通過試煉,變成更好的人,變成更好的英雄。前兩部電影的所謂「黑暗」只是為了鋪設他們後來的脫胎換骨。只是公司迫不及待,拔苗助長,最後浪費了精品。還是那句,華納太想學 Marvel,但你不是耶穌,你不能把水變成酒。你要醞酒,要找對人,還要給時間。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出生、死亡與復活——Zack Snyder 的擁躉在高潮甚麼? | 盧斯達 on Patreon】
導演版《正義聯盟》(Zack Snyder's Justice League) 在電影以外,本身就是一個電影業的經典暗黑案例,也是奇蹟。
電影的製作史抖出來,便折射出「製作電影其實好困難」。擁有 DC 版權的華納高層,太想複製 Marvel 宇宙的成功,便將最不適合的作者向導演,放入「製作委員會」架構,強迫 Zack Snyder 改變前兩部電影的風格和敘述;為了增加每日放映場次,強迫《正義聯盟》必須剪到 2.5 小時,結果必然是整個故事「支離斷裂」。
後來 Snyder 的養女自殺,最終令其退出製作。華納也自信滿滿地拉了《復仇者》導演 Joss Whedon 過來魔改。最終《正義聯盟》如期上映,畫虎不成,變成人人恥笑的怪胎。
逆襲與奇蹟
四小時的導演版能夠重見天日,則是奇蹟。首先是狂熱的教派粉絲大力推廣,買廣告版、買私人飛機拉巨型橫額宣傳,要求釋出導演版。後來電影的演員也在社交媒體發難參戰,站了導演版那一邊。加上串流時代,HBO 要搞好自己的串流影業,就加碼給 Zack Snyde 後期和補拍費,令導演版完汁完味上映。
沒有 Netflix 帶起串流這門生意,一部四小時的電影不適合電影院,就會上映無期。前網絡時代,是大片商主宰觀眾能看甚麼戲,觀眾唯一權力就是買票與否,但對電影製作的影響相當間接。公義一定會遲來。導演版《正義聯盟》由死亡至復生,也在戲外上映了粉絲與大片商的對決,卑微的人類最後以熱情和意志成功逆襲片商,完成大衛打倒巨人的奇跡。電影公司高層屬意的版本一敗塗地,普通人與串流影業的「策略性同盟」,最終復活了導演版本。
整個行動重新定義了「甚麼是電影」,也為「不適宜在商業電影院上映」的異類找到歸宿。在沒有奇蹟的時代,任何小奇蹟都足以令人熱淚盈眶。
為他的執著乾杯
以前我不看美漫,也不太看超級英雄片。應該是看 Zack Snyder 之後,才開始留意漫畫。改編美漫神話的《守望者》,還有 Snyder之後的超級英雄三部曲 (《超人:鋼鐵英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聯盟》) 也許都生錯了時代。2010 年代是 Marvel 的時代,Marvel 成功不是 Marvel 有問題,而是觀眾被特定的經驗局限了, DC 那邊也有諾蘭的三部曲作為前設,大家對超級英雄題材都有預設期望。我剛好沒有,就當劇情片來看,非常受落。
Snyder 的故事並不晦澀,通常是被大量剪走,戲院觀眾才會得出「前因後果解釋不清」。《蝙蝠俠對超人》即如此,導演版多了 30 分鐘劇情,一切都解釋得很圓滿。Snyder 當然有很多放飛自我的自 high 段落。他沉迷慢動作;他沉迷忠實改編而不考慮「非漫畫迷」的閱讀困難;他沉迷營造氣氛,導致每次亞馬遜人出場時都要響那個 BGM。你覺得他經常自 high 過度,但又為他的執著乾杯。
一般導演用對白交代劇情,Snyder 則用 Cinematography 交代劇情。奇觀式的鏡頭和節奏。那些東西無法用文字或者口耳相傳來播道,完全是用心去看才能一個人感受。例如《蝙蝠俠對超人》的開場,他堅持不用言語和對白來直接塑造世界觀,這部電影的時間線是蝙蝠俠已經退休和迷失,正在「墮落」。開場時重演蝙蝠俠父母被打死的場景:中槍的父母倒下,母親的頸鏈化成一顆一顆下墮的珍珠,到最後是韋恩少爺年少時跌入了蝙蝠洞。這一切都意象化蝙蝠俠人生的「墮落」。
然後演蝙蝠俠的 Ben Affleck 第一句說話是一首詩白:
Tere was a time above... A time before…
There were perfect things. Diamond absolutes.
But things fall... Things on Earth...
And what falls is fallen.
In the dream they took me to the light. A beautiful lie.
畫面繼續,韋恩少爺倒在蝙蝠洞,然後一堆蝙蝠包圍他,帶他緩緩上升,象徵他用蝙蝠俠的身份治療創傷,向上飛出那個象徵黑暗回憶的蝙蝠洞,但他說,光明的出口是一個漂亮的謊言,他在義警生涯早已失去信仰。後來他對管家說,他不在乎報紙寫甚麼,他一向是一個罪犯,跟他打擊的罪犯沒有兩樣。
這一段是整部電影的開首。通常是觀眾姍姍來遲,或正在吃爆谷時不留心的時間線,但訊息量非常大。它一開場,就是氣勢不凡的大師之作。
神之降生、死亡與復活
那麼這三部電影合在一起,究竟講了甚麼?它其實講了一個宗教故事,或直接說,是耶穌和凡人的故事。《超人:鋼鐵英雄》講耶穌降生、《蝙蝠俠對超人》講耶穌受難,《正義聯盟》則講耶穌之死啟發了門徒,門徒集結起來對抗降臨世界的邪惡,還有耶穌死後復活。不是過度解讀,而是 Snyder 的影像交代明顯得不能再明顯。
《超人:鋼鐵英雄》講超人對自己與別不同的身份困惑,最後在人類家人的啟發下,選擇為人類而戰,成為啟發人類變得更好的神子。敵人要他交出自己,便類似經書中的客西馬尼園,電影還特意安排超人到一所教堂找神父聊天,將耶穌的玻璃壁畫與主角並排呈現,他就是神的化身。
《蝙蝠俠對超人》講人類如何面對外星人存在於世界的難題,整個世界都在批判超人是否應該行動,而他的救人行動都會有無關的傷亡者,令「神之子」良心受到責備,受到考驗。墮落的蝙蝠俠、操持一切的 Lex Luthor 都代表人類,人類無法接受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也不能忍受上帝之子不受人類控制,於是在十字架上釘死耶穌。
可以殺死氪星生物的氪星石,最後被製作成一支長矛,即歷史中刺中耶穌的朗基努斯之槍(Lance of Longinus)。最後超人用它來殺死故鄉的怪獸,同歸於盡,令質疑他的人類最終接受了「全善」確實存在。超人之死令蝙蝠俠「悔改」,重新找回行俠仗義的初衷。
《正義聯盟》,耶穌死後落葬,而蝙蝠俠則為了應付外星侵略者而招集隊友,是第一代聖徒集結起來的戲份。管家問為甚麼他做這些事,為甚麼相信這個行動,蝙蝠俠說:「因為信念 (faith)﹗」非常的宗教感。
聖禮
大致橋段的發展,導演版基本上是 re-contexualize 了 Joss Whedon 版本 (或者反過來說)。 Joss Whedon 的版本是超人最終一個救全家,其他人都成了配角,一部爆谷電影輕鬆完結; Syder 的版本則突出鋼骨起源與重要性,還有閃電俠在行動失敗之後突破自己,將時間倒流的段落。雖然超人還是各種能力點滿,但整個行動沒有其他人努力參與亦不會成功。你會感受到 Syder 對這個故事的角色充滿關注充滿愛——有時是太多的愛,所以一些刪掉也可以的段落,也在這次「告別之作」全部保留。
整部電影經歷了導演養女的死亡,之後電影死亡又重生,那種來自古老世界的神話意象撲面而來,一切最後以一首《Hallelujah》作結,與其說是電影/影集,整件事更像一首神話詩。它像一部21世紀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帶出了英雄和諸神的起源,世界的危機和墮落,講述人們的信念失而復得。
在《蝙蝠俠對超人》被評為「太過自我質疑的超人」和「太過黑暗的蝙蝠俠」,都只是處於「神被死亡試煉」的章節,他們都在《正義聯盟》完成了角色的弧度 (character arc) 。超人死而復生,成為之後人們熟知的樂觀積極的超人;蝙蝠俠由不再相信別人,變成懂得相信別人。Snyder 的角色是有發展的,只是發展速度不符我們的心急預期,像他的慢動作一樣,很慢,但看到最後一刻,看到所有的點和線都連結起來,確實有非同凡響的滿足感。
這三部電影攤開來,就是兩個主要角色的聖禮。本來是破碎的,然後通過試煉,變成更好的人,變成更好的英雄。前兩部電影的所謂「黑暗」只是為了鋪設他們後來的脫胎換骨。只是公司迫不及待,拔苗助長,最後浪費了精品。還是那句,華納太想學 Marvel,但你不是耶穌,你不能把水變成酒。你要醞酒,要找對人,還要給時間。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Netflix追劇筆記本-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第12集結局追劇心得更新... 的推薦與評價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第12集結局追劇心得更新 人心比深淵還難解,可是總有些人必須要迎難而上,而 且他們需要解讀的還不是其他人,而是罪犯的心理,有 ... <看更多>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叫世人反省的連環殺人魔 影集沒說的6件事劇情VS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金南佶#韓劇由金南佶主演的《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是改編自權日勇和高納穆創作的犯罪小說《追逐怪物的人》權日勇就是劇中犯罪側寫師的 ... ... <看更多>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netflix 在 [徵文] 2022 明星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看板Korea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劇名 ▌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集數 ▌
12
▌導演&編劇 ▌
導演 朴寶藍
編劇 薛伊娜
▌主演 ▌
金南佶
陳善圭
金素辰
厲雲
▌影片&照片 ▌
▌劇情簡介 ▌
講述在沒有側寫師、精神病概念的年代,因為極惡的犯人連環出現,使得大韓民國陷入恐
懼之中,為了追捕那些惡魔,需要傾聽他們內心聲音的側寫師們的犯罪推理故事。
▌附註 ▌
2022 SBS 演技大賞 大賞得主
原著中譯本《追逐怪物的人》
(BUT,但是,韓文原著的書名等同劇名《解讀惡之心的人們》,為何要改成這個書名請問
出版社)
(哇阿災)
▌推薦原因 ▌
有的人會簡稱為 『解惡』(跟懂惡無關)
我比較喜歡簡稱『惡之心』(因為這是重點)
首先,這是有原著/原型人物的改編劇
本尊-權日勇教授 & 演員
權教授:南佶是演我年輕的時候!
想知眾教授:不要以為我們沒見過你年輕的時候(笑)
再來,這是有真實發生殺人案件的改編劇情
自傳的文字要成為生動的表演,拿捏上必須小心翼翼
不管是角色的重塑還是案件的梳理,既要有戲劇的張力,還不能改到最後變成四不像,更
要留意不能對被害者及其遺族們造成二次傷害
這一點來說,要很真心為劇組及演員們用力拍手
差點忘記,還有跟組多月的原著兼拍攝顧問的權教授
在劇中,我們的男主角宋河英
(我知道劇中有寫到漢字是霞泳,但我還是要叫他河英)(任性)
他是個共情能力100%(or UP)的人,從年幼時期意外落水撞見那具女屍後,他開始不由自
主地吸收身旁人各種情緒,哪怕只是倒在路旁的小動物,他都能為其難受
然而,就是因為他異於常人的能力,他才被賞識千里馬的伯樂發掘,深信他會是打開韓國
搜查系統新里程碑的那個人
讓宋河英成為人的國榮秀
榮秀明白河英超群的共情能力,將犯罪心理剖繪的教科書交給他
(Mind hunter 中譯《破案神探》,原著作者為美國FBI匡蒂科犯罪行為科學組的元老,【
簽名特徵signature】是他開始用的)
(這些書是我的,有興趣者可洽博客來)
榮秀一路陪著河英經歷所有開心的、不開心的、難受的、煎熬的、不被信任、被揶揄、被
側目到後來總算熬出頭
榮秀始終不離不棄(雖然他是始作俑者)站在河英身旁,還時不時要注意河英的身心健康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監獄訪問連續殺人犯,聽著那些殘忍無情甚至不人道的內容,心理素
質差一點都無法堅持的過程,他們兩個帶著可愛的宇宙
正面迎擊那個時代韓國最著名的三件連續殺人犯事件
偉哉劇組及演員們,幾乎快要100%還原現實中犯人的模樣及舉動
雖然過程中跌跌撞撞,傷心又傷身
卻又好加在他們身旁總有雖然不懂他們在幹嘛,卻願意給予支持的同僚
尹組長在那個年代能夠當上組長不是那麼容易
(也許現在也差不多)
吉票前輩跟白科長的存在太重要,他們扛下了8成來自上層的壓力,才能讓專案組一年又
一年撐下去
或許案件過程的殺戮讓人噁心,或許會出現很多揪心的情節,或許一個不小心家裡面紙又
會少了一半
但這是一部完美符合嗜血哭哭團(你誰)心頭好的劇,有血有淚有推理有親情還有感動
就讓我們在12集內,陪著榮秀與河英和宇宙宙一起喜怒哀樂,看著他們日漸強大吧!
但是,千萬拜託記得一件事就好!
請不要以為我們河英會像某位神父一樣身手矯健地唰唰唰把犯人打倒在地,再給犯人銬上
手銬
他最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側寫讓刑警們能有方向尋找兇手,還有抓到人之後的問訊,找尋
突破犯人心理防線的方式
不要用錯誤的期待,會有更舒服的觀劇體驗
(我還是很記仇)
(編劇有讓他帥帥多打兩場)
(犯人現實中都是那樣被抓的)
※同場加映①
惡之心停播期間特輯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BD3KVgNp_ozVH5aEfw2-RlIy6G-1klYN
(用淺顯易懂的例子解釋專有名詞來上課的權教授,還有認真聽講非常專心思考的南佶演
員)
※同場加映②
各種衍生閱讀(?)
Ⅰ具英春→原型 柳永哲
電影:追擊者(2008)、韓國 雨衣兇手 全面通緝(2022 Netflix)
Ⅱ南基泰→原型 鄭南奎
綜藝:環環相扣的老故事S2 EP.06、勇敢的刑警們S1 EP.05
Ⅲ禹浩成→原型 姜浩順
綜藝:懂有犯詞S1 EP.07
+模範計程車S1 EP.01的某犯人是柳永哲mix鄭南奎(這樣不算爆雷吧?)
+想知道真相EP.1188 韓國重大案件罪犯特輯,除了上述三人還有【華城連續殺人事件】
的李春在&【素媛案】的趙斗淳
+勇敢的刑警是當年抓捕鄭南奎的組長親自上節目講述抓捕過程,跟環扣的內容不大一樣
#結果找延伸閱讀反而花更多時間
#其實延伸閱讀還很多,我只有提我看過的
#《追擊者》當年我是手遮住一半眼睛看完的
#我寫了這部,sofa大可以寫別的劇唷!
#原著中譯本現在多了本劇劇照的書腰
#劇本書(原文)我沒買,y大有買
#權教授本人非常有趣,他後來也有出版新書及最近簽經紀公司
#南佶跟善圭會叫權教授,『日勇兄!』
#雖然韓國很多奇葩的辦案方式及莫名其妙的警察,但看完此劇會相信認真做事的警察還
有很多
#再次借用H大精美的梗圖,這是對付劇中必須出現的糟糕警察最佳方式,感恩H大,讚嘆H
大
#徵文好難寫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69.67.6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oreaDrama/M.1679587014.A.DC2.html
他們倆個+嗚啾啾缺一不可阿!
破案神探我每一本都要切割好幾次才能看完,不然一下吸收太多太累了
感謝大樹維基資料齊全~
※ 編輯: singerjoan (219.69.67.64 臺灣), 03/24/2023 12:31:5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