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朴子分局長,由屏東縣枋寮分局張桂霖分局長調任】
嘉縣高階警官異動 六個分局長全都換
自由時報 2016-08-12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內政部警政署今天下午發布重大人事調動,嘉義縣警政高層大搬風,除局長甫在八月一日就任外,兩位副局長、督察長、主任秘書與六位分局長全部都異動,幅度之大可說是歷年之最。
嘉義縣警局兩位副局長吳周榮、黃順益分別調任臺南市警局與高雄市警局督察。
主任秘書張偉中調任屏東縣警局督察長。
民雄分局分局長翁偉仁調升嘉義縣警局督察長、
水上分局分局長王智琨調嘉義縣警局民雄分局分局長、
朴子分局分局長蘇榮明調屏東縣警局里港分局分局長、
布袋分局分局長蕭惠珠調基隆市警局第三分局分局長、
中埔分局分局長李俊德調雲林縣警局斗南分局分局長、
竹崎分局分局長潘金葉調南投縣警局埔里分局分局長。
#朴子分局
#重大人事調動
#警政大搬風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590的網紅林俊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車視野輔助系統安裝率已達99.6%,為何事故仍頻傳? 近來發生多起大型車轉彎未注意導致的悲劇,內輪差死角的議題再次引起國人關注。事實上,我過去就曾提案要求大型車強制安裝視野輔助系統,並且獲得交通部快速採納並執行。 根據交通部的報告,大車視野輔助系統安裝率已高達99.6%,幾乎每台車都裝了,...
警政大搬風 在 林俊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車視野輔助系統安裝率已達99.6%,為何事故仍頻傳?
近來發生多起大型車轉彎未注意導致的悲劇,內輪差死角的議題再次引起國人關注。事實上,我過去就曾提案要求大型車強制安裝視野輔助系統,並且獲得交通部快速採納並執行。
根據交通部的報告,大車視野輔助系統安裝率已高達99.6%,幾乎每台車都裝了,理應有效改善事故率才對,然而再看看警政署的資料,去年大車造成的A1事故(嚴重死傷)數卻不減反增,兩個數字完全相反。
我研究後發現,原來原因就出在許多駕駛裝了行車視野輔助系統後卻不知道如何操作。根據運研所的報告,近8成大型車駕駛轉彎時並未使用行車視野輔助系統,交通部對於該系統的使用操作宣導並不充足,相關的教育極有待加強。
除了從駕駛宣導著手外,路型改善也是一大重點。以荷蘭為例,荷蘭是世界上自行車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卻仍然能夠保持極低的事故率與交通秩序,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們良好的路型設計。在轉彎處設立凸起物以及規劃自行車專用動線,使得大小車真正分流,自然就不會互相影響釀成意外。
過去我們在檢討交通事故成因時,時常忽略路型設計不良可能帶來的風險,尤其台灣的公路標準多是從美國直接搬來,不符合台灣的使用環境。所幸近來各界開始注意到了路型對道安的重要性,林佳龍部長也允諾路型改善會是交通部道安計畫的重點項目之一。我會持續督促,為民眾打造更好的用路環境!
警政大搬風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舊中區警署在1864年落成,是香港第一所警察總部。舊中區警署與舊中央裁判司署,以及域多利監獄組成中區警署建築群,於19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香港賽馬會於2007年4月,向政府提交了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概念建議,並建議以捐贈形式承擔建築群的翻新工程及發展費用,及支付管理及維修保養費用與營運虧損。2008年7月,政府與馬會訂立伙伴合作關係推展項目,保育和活化古蹟。馬會曾預算耗資18億元活化整個建築群,擬加建一座「巨型竹棚」設計的藝術地標大廈,大樓內更會有瞭望台、表演廳、兩間戲院,及零售店等。不過,大樓被指喧賓奪主,及過份商業化,引來大量反對聲音,最終馬會亦放棄該計劃。至2010年10月,馬會公布中區警署建築群的修訂設計,包括兩座新建築物「奧卑利翼」及「亞畢諾翼」。建築工程則到2011年11月展開。中區警署建築群由「赫佐格和德默隆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負責總體規劃及設計,該所建築師事務所過去曾設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鳥巢」北京國家體育場。項目的執行建築公司為本地建築師嚴迅奇領導的「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保育顧問則為建築師事務所Purcell。而據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透露,負責活化保育工程的是金門建築。
曾為港督府邸,前身為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1917),有圓頂小教堂,大樓外亦有曾安放聖像的壁龕。大樓亦曾是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65)及最高法院(1989)等。1989年大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1997年主權移交後,大樓成為終審法院,直至2015年9月搬至前立法會大樓。又名中央警署及大館,因應1850年代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引發的難民潮而建設;最早的建築為1864年營房大樓,原高3層,1905年再加建1層;大樓屬維多利亞式建築,揉合中西建築風格,於1995年成為法定古蹟。面向荷李活道的主樓建於1919年。正門寫著Hong Kong Police,並有G及R兩個紋飾,代表英皇喬治5世 (1910-1936年在位)。中央裁判司署建於1913年,於1995年成為法定古蹟;大樓的上部和下部分別由紅磚及花崗岩砌成,設有狹窄長門供法官出入;門頂寫著1914年落成年份,並有英國皇冠標誌。當時疑人要到法院應訊,警察會將其由地道押解往來裁判司署、警署及監獄。附近的亞畢諾道,曾是公開執行死刑的地方。域多利監獄又名中央監獄,是香港首個監獄,建於1841年。於二戰日治期間曾用作囚禁英軍及政治犯,1980年代改作接收越南船民及非法入境者。於1995年成為法定古蹟,2005年停止運作。域多利監獄為三層高、兩層高和單層式建築物各三幢所組成,於1841年落成,分為 A、B、C、D、E、F 倉。當中的 D 倉分有東翼和西翼,於1895年以新喬治亞式建築風格興建,另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興建 F 倉。整個監獄群大部份為紅磚屋,內部包括有單式、複式囚室及特別看守室,尚有醫院診所、廚房飯堂、洗衣工場、庭園操場、營房宿舍和行政大樓等。早期域多利監獄由印籍警察看守及巡邏,不定期有太平紳士前往視察及接受犯人的投訴。有記載指域多利監獄活像一個陰暗的古代地牢,三層樓內居下者為初犯;居中為在獄復犯者;居上則為女犯及罪應淹禁者。囚犯皆穿白衣,餐為各白飯一盂,鹽漬魚數尾;禁至三年者,則肉各一臠。至五十年代,黑暗的情況才逐步改善,舊監房陸續拆卸重建,新監房的光線較為充足,設施亦較完善。域多利監獄最初因拘捕大量海盜及土匪興建而滿額,為可容納更多囚犯曾改建和擴建。孫中山先生(1866年~1925年) 於1900年代在香港的革命地下活動至後期,曾一度在監獄拘留。傳聞港英政府當時收容了一些反清革命分子,再安排轉送外國,而國父孫中山據說亦在其中。另外,曾在香港組建越南共產黨的胡志明,於1931年亦在香港被港英政府逮捕,關押在域多利監獄,並等候押返越南的法國政府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