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有沒有曾經守護過一些秘密?然而當這個秘密,成為一個你跟他人交換的物品的時候,這個時候你以為,你用秘密換得了別人的信任,但事實上可能在你的經驗當中,這樣的交換到頭來都是你受傷了!
走過這些傷痛之後,你可能會笑自己好傻、好天真,可當下一次又有類似的事情的時候,你真的有把握能夠再守住,自己不能讓任何人知道的秘密嗎?
為什麼跟你分享這個呢?是因為我讀到了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他的一個故事。他那個時候還不是總統,他是海軍助理部長的時候。
有一天呢,他的好朋友突然來找他,兩個人打屁了一下,朋友竟然問了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朋友竟然問他海軍在加勒比海的某個島嶼上建立基地的事情。
這個其實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的軍事機密,朋友就看著羅斯福,懇切的問只要你告訴我,我所聽到的那個關於基地的傳聞是不是真的,你只要告訴我「是!」還是「不是!」,就可以了。
羅斯福一聽到之後,他愣了一下,朋友愛打聽這件事情其實是機密,可是又是好朋友提出這樣的一個要求,拒絕也不是,不拒絕也不是,這樣的兩難情境,到底該怎麼辦呢?
於是呢羅斯福就看著對方,兩個人沈默了一會兒,這個時候羅斯福四處張望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閒雜人等,然後確認沒有之後,壓低自己的嗓子,跟朋友反問,那你能夠保證你會保密不張揚出去嗎?
當對話談到這裡,如果你是羅斯福的朋友,你會不會覺得羅斯福快要說出真相了?這個時候你一定很興奮很期待,對吧?
於是呢好朋友也面露這樣的表情,然後急切的說:「可以!我可以保證不會張揚出去。」
想不到羅斯福聽到朋友的保證之後,馬上微笑很肯定的跟他的朋友說:「那麼我也可以!」。
這個故事跟你分享到這裡,不知道你聽懂了沒有?如果這個朋友能夠保證,他能夠保守秘密,那麼羅斯福他也能夠保證,他也能保守秘密。
那既然羅斯福保證自己是一個能保守秘密的人,那麼就沒有理由要告訴朋友,到底那件事情,是不是真的有沒有存在?
那當然回到你身上,你聽這個故事,你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聽它。第一個角度叫做我們可以怎麼「回應別人」!
特別是當有人要套我們話的時候,我想羅斯福的做法,是可以當做是一個範例,但是第二個層面如同今天我開頭所分享的,你是不是曾經遇到有人要刺探你的秘密,或者是他用他自己的秘密跟你交換你的秘密?
彷彿透過秘密的交換,你們才可以確認彼此的友情,確認彼此是好兄弟、好姐妹。可是呢你真的仔細想想,在人生當中這樣的一個狀況,通常到最後都會得到受傷的結果!
為什麼?因為秘密本身意味著不能讓別人知道,然而不能讓別人知道,不等於不信任眼前的人,也更不等於我要拿秘密去,換得彼此之間信任的認證。
可是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用這樣的話跟我們說:「你不告訴我,就是不相信我,難道你不信任我嗎?為什麼你不能跟我說?」,或者是:「我都已經跟你說了,你怎麼不跟我說?」。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這些話的背後是把「秘密」跟「信任」綁在一起,然而我在這邊就要特別提醒你,任何人,我講的是「任何人」不管他是你的誰,只要把「秘密」跟「信任」綁在一起的話,那麼你都要好好的評估一下這段關係。
尤其評估眼前的這個人,因為當一個人把秘密調包成信賴的議題的時候,他其實同時也在綁架你,然而就算是按照秘密等於信賴的邏輯的話,那麼如果我有一個秘密,我自己都不能守護它,那你為什麼要信賴我跟你的交換是真的秘密,或者是你為什麼要信賴我這個人呢?因為我守不住秘密!
我希望你到這邊,還聽得懂我在說什麼。其實當你遇到有人要把「秘密」跟「信賴」混為一談的時候,記得此刻你一定要響起心中的警報器!
因為會把這兩件事混為一談的人,他背後所藏的絕對不是信賴跟友情,而是一種「控制」。就像對羅斯福而言,眼前的這個人到底是朋友還是間諜,誰知道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回到你我身上,當我們在行走江湖的時候,難免要跟各方人馬交流,那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能夠去辨識出,眼前這個人要跟我們交換資訊,他的動機、他的出發點到底是良善的,還是可能會讓我們受到傷害的。
這樣的一個判斷能力,我想這是我們所有人,要能夠在俗世生活裡面,圓滿的一個必要的能力,所以我在7月21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讓你學會怎麼樣看懂、聽懂眼前的人。
並且透過好的問句,能夠取得重要關鍵的判別資訊,另外在6月份關於這門課也有相關的講座,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EJG9VyYSLc/hqdefault.jpg)
邏輯 的藝術 ptt 在 [心得]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法-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如何欣賞藝術品?五個步驟學會「邏輯式藝術鑑賞法」
運用五種理性思考架構看懂藝術,啟發感性的心擁抱更多可能性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gical-art/
你知道如何欣賞一件藝術品嗎?藝術不只是「看起來好美」和「色彩很鮮豔」的表象,更
有意思的是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包含了它的作者生平和創作年代,以及整體的政治、經
濟和文化背景。為什麼有些人看得到藝術品背後的「價值」?欣賞藝術品的技巧,甚至還
能應用到其他領域?
這本書在說什麼?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的作者是日本藝術策展家堀越啓,
他認為世界變得愈來愈模糊與不確定,知識、理論等左腦取向的價值相對降低,反而是感
性的事物開始受到人們重視,他強調道:「學習欣賞藝術,磨練自己的感性思考,才是未
來生存和開拓世界的武器。」
他知道平常人對於藝術總是有一種「距離感」,覺得一個人要能夠感性地欣賞一件藝術品
,可能是一件需要「天賦」的事情。但是在他多年的策展經驗之中,他發現了一種「以理
性的方式開始,能夠引導感性的發展」的做法。
他在書中提出這個具體的「五種理性思考架構」,有步驟、按部就班地,帶領我們去拆解
欣賞藝術的各種方式。透過理性的累積,反而能夠培養出更加感性的思考。欣賞藝術不但
能夠鍛鍊感性思考的能力,還能夠提升生活的品味,甚至強化職場表達和分析的能力。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我跟「藝術」有一段淵源。我自己出生於台灣後山的最後一片淨土(大家都這麼說),小
學在父母的鼓勵之下進入了「美術班」就讀,美其名是發展藝術天分,實則是鄉下人家對
於資優班的偏好。我就這麼學了各種繪畫和雕刻技法,其實也頗有興趣,就繼續升學到國
中美術班。
在中、小學的藝術薰陶下,或多或少培養了些許的「美感」,我尤其喜歡創造東西的感覺
。在水彩畫紙上揮灑色彩,在陶土上刻出痕跡,用鉛筆把繽紛的世界轉換成黑白的素描。
只是,我很不喜歡「理論」的東西,西洋藝術史、東方藝術史我完全不感興趣,只喜歡盡
情地擺動畫筆。
漸漸地,我知道藝術鑑賞是很吃「人文史地」涵養的一門學問,卻偏偏我又不喜歡接觸那
些文縐縐的東西,久了便跟這條道路漸行漸遠。這次出版社向我邀約掛名推薦本書,正好
打中了年輕的我一直不得其門而入的弱點。上了年紀,開始學會靜下心來閱讀,也對原本
我排斥、抗拒的事情,多了一份接納和探究的好奇心。
那麼,究竟要如何欣賞藝術品呢?我對這本書感到十足的興趣,我的「創作者」靈魂,似
乎正渴求著「觀察家」的滋潤。
為什麼要學習欣賞藝術?
正是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作者套用源自於管理和軍事的術語 VUCA 來說明
,我們面對的世界充斥著四種特性:多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
、複雜性(Complexity)、含糊性(Ambiguity)。我們越來越難憑藉直線性的邏輯、也
難以單純仰賴電腦運算,去洞察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很多人對於藝術的看法,都是很「抽象」,很難「描述」。但反過來想,商業環境背後複
雜的運作,以及對自己未來數十年職涯能力的發展和培養,不也是充滿了多變和不確定性
?我們很難用一加一等於二的簡單邏輯來思考整體的事情,我們更需要的是透過既能宏觀
、又能微觀的感性思考,來觀察和看懂這個越趨複雜的世界。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感性思考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內在羅盤」來替自己指點迷津,
而學習「鑑賞藝術的方法」就是很好的鍛鍊方式。作者認為,欣賞藝術就是一件「以自己
的感受詮釋所處環境,由自己判斷解決問題的方向,並且發起行動」的事情。
1.「3P」時代、地點、人物
一件藝術品的誕生少不了「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欣賞一件藝術品的時候,最基本的
方法,對所有藝術品都適用。
首先確認這件藝術品是在哪個時代(Period),這時候你可以回想起那個時代背景的藝術
特色。接著,是找出這件藝術品製作的地點,藝術品的發展與地點(Place)密切相關,
例如許多重要的藝術品都是發源於富裕地區。最後是認識哪一號人物(People)創造了這
件藝術品,他的個性、生平、遭遇都會對這件藝術品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2.作品鑑賞檢核表
這個步驟有點像是一份「檢核表」,藉由許多主觀的項目,紀錄下來你自己對於一件藝術
品的主觀感受。這份檢核表包含了這些項目:題材、色彩、明或暗、簡單或複雜、大或小
、喜歡或討厭。依據你自己觀察這件藝術品的感受,記下對每個項目的具體描述。
這個步驟鍛鍊的是你的「洞察力」,從宏觀來感受這件作品,然後又從微觀去紀錄細節,
這個時候,你已經漸漸地在打造內心的羅盤,發展你對這件作品的判斷,並且逐步提高自
己的感受力。
3.故事分析
到這一步是我最喜歡的,用故事分析裡面的「英雄之旅」套路來分析這件藝術品的作者。
藝術家的人生故事,往往是比藝術品本身更吸引人的事情。
你可以用這個順序分析作者的生平。旅程的起步,他如何踏上藝術家之路?他有什麼際遇
,他的老師、嚮導、夥伴是誰?他遇到了什麼重大的試煉,是讓你印象深刻的?他的改變
和進步,結果如何?他的使命是什麼,為什麼他會創造出這件作品?
懂得用「英雄之旅」的方式去分析作者的人,也可以把這種手法運用在商業行銷模式上,
例如我之前寫過的另一本行銷好書《跟誰行銷都成交》的筆記,就是把英雄之旅的故事分
析方法,導入商業運用的絕佳案例。
《跟誰行銷都成交》閱讀筆記 https://readingoutpost.com/building-a-storybrand/
4.「3K」革新、顧客、競爭
相較於前面三個步驟,看的是作品和作者的本身,這個步驟就像是「鳥瞰視角」,帶我們
從橫向的角度去欣賞一件藝術品。
這三個K是日文字的羅馬拼音組成。革新(Kakushin)指的是當時的技術和科技發生了什
麼變化,這經常會影響藝術品的創作方式。顧客(Kokyaku)指的是這個作品賣給誰、為
誰而創作?競爭和共創(Kyousou)指的是當時有彼此之間競爭的流派嗎?還是作者跟其
他作者共同創作?
5.「A-PEST」政治、經濟、社會、科技
最後是「宏觀」的視角,這個步驟可以讓我們認識一件作品最全貌的「藝術風格」(Art
)。這個部分必須搭配一些歷史的知識,透過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ics)、
社會(Society)、科技(Technology)的綜合面向,去觀察這件藝術品被創作出來之時
的背景氛圍。
這個手法也時常被用在商業世界,例如分析一家公司,或者一整個產業。通常我們很難用
一張財報就完整理解一家公司或產業的發展情形、未來趨勢。如果我們能夠透過 PEST 的
手法去深入研究,就更能掌握整件事情的全貌,發展出自己的洞見。
後記:有價值的其實是…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這本書中除了談邏輯鑑賞的方法之
外,作者用大眾熟知的大師級藝術家引導我們前進。舉凡達文西、梵谷、羅丹、林布蘭、
庫爾貝等知名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作者都透過邏輯式的步驟解析,讓我多認識了這些
人不凡的人生。
以前的我只略懂一幅畫表面的「技法」,畫得真不真實、筆觸細不細膩、光影拿捏如何。
但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程度,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之前我讀了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
對書中取材的畫家高更很感興趣,稍微瀏覽了他的生平和畫作,便對整部小說產生了更多
的共鳴。
直到這本書學了一些藝術鑑賞的方法,還有作者對藝術家們的說明和分析,我漸漸明白藝
術品背後的「價值」,其實是基於整個故事和環境的交錯影響。世界上許多的事物也是如
此,其背後的價值大多不僅僅是表面所見,而是探究細節、宏觀俯瞰後的綜合考量。
上週我剛好也接觸到一首歌「It’s OK」,這首歌是30歲的罹癌歌手 Nightbirde 在美國
達人秀的爆紅成名曲。如果只聽歌曲本身、單看歌手本人,恐怕只是一首「很好聽」的曲
目。我試著瞭解這首歌的人物、創作背景,用故事分析去認識歌手故事,再搭配現在的社
會動盪帶來的絕望感氛圍,發現這首歌不但幫人們傾訴內心的苦,更教人勇敢面對未知的
艱難,並且抱持堅定的希望。
Nightbirde 的動人故事 https://readingoutpost.com/nightbirde-its-ok/
最後,這本書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讓我們能透過有步驟和順序的理性方式,激發敏銳
的感性大腦,探究作品背後的潛藏價值。「看懂藝術」不是專家獨有的本領,而是每個人
都值得學習的本事。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4.226.2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25280729.A.93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