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雲林張麗善縣長在2021/3/14自由時報投書:疲於奔命的農業補貼與焦頭爛額的農業政策一文⋯,我非常的驚訝,這是出自那一位幕僚的文筆。從中國拒絕台灣鳳梨,到缺水,以及因為疫情導致鰻魚無法順利出口。我是每天都為農民的生活而奔波,希望可以在這時代的困局撐開一片天。
看到這樣昧於事實,黑白講的投書,忍不住要說清楚講明白。
文內提到「 如果台灣要設立紅豆博物館,應該要放在哪呢?相信大家的腦海必定會立刻浮現屏東萬丹。原因無他,只因萬丹是台灣最重要也最著名的紅豆產區。就如同上個世紀李國鼎高瞻遠矚決定建設科學園區時,即堅持以新竹為首選,而他當時看重的就是清華與交通兩所大學優質的理工人才。產業群聚與區位優勢的概念是所有政策制訂者所需具備的常識基礎ABC,倘若政策制訂者缺乏產業區位的概念,任何政策終將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當張縣長的丈夫是全國農會的總幹事,當張縣長談到產業群聚且又提到了區位優勢時,我不禁儍眼了,雲林的農產業南有花生、地瓜,北有溪北地區的葉菜類,我就沒看到,明明產地有大宗作物且佔有地理優勢,那張家掌控的北港、水林、元長、土庫等等農會又建構了什麼群聚優勢,該有作為的大大農事團體就叫農會,農會在冷鏈加工契作的系統且做了什麼?答案就是零。
文內提到「 近來為了水果出口問題,農政單位各項補貼救急只能以疲於奔命來形容。為了製作台灣鳳梨出口澳洲的宣傳形象,農委會甚至提供了每公斤105元的運費補貼。荒謬的是,出口澳洲的運費補貼已經是產地收購價的五倍之餘。但鳳梨事件還未消停,又傳出台蕉輸日被驗出殺菌劑百克敏劑量超標、被迫下架回收的消息。農業事件連環爆,除了暴露出台灣農業產銷體系的脆弱性以外,更再次揭露我們缺乏宏觀且長遠的農業政策規劃。」
#如果説台灣農產品之種種,暴露出台灣農業產銷體系的脆弱性,那請問農業產銷的體系裡,最該扮演的產銷體系不就是農會嗎?那農會被誰掌控了呢?不就是張家派系嗎?
既然張的文內提到「雲林是全國產量第一之蔬菜產地,依產銷調節與提升品質政策執行,於雲林設置冷鏈物流中心具健全全國冷鏈物流體系的必要性」。
#那請問那幾家農會有冷鏈物流?農會不就是收取手續費負責宅急便而已嗎?
#當年雲林縣縣政府和幾家基層農會合資成立了雲林物流公司,翻開歷史的軌跡來看,雲林物流公司一點業績都沒有,怎麼還有臉談農業,倒不如說雲林的農業被張家派系的手握著就會搞死了。
#而雲林縣政府所送「雲林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前店後廠建置計畫」,該計畫總經費14.6億元,其中前店-西螺果菜市場改善規劃,所需經費2.1億元,後廠-雲林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建置規劃。其中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初步選定基地是斗南鎮農會所有土地(同意租用年限為109/3/1至119/1/31,10年),預計請中央補助金額12.504億元(不含土地成本)。
雲林縣府多次函送之計畫書,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內容並不完備,包括民間參與效益分析、財務評估報告及土地取得可行性未清楚詳細說明,且對於合理之土地使用年限(原規劃只租用10年),及土地是否符合土地使用管制相關規定,也僅敘明倘計畫核定後,後續再予以妥處,且沒有針對營運評估及配合款提出說明。這樣不負責任的計畫,只要錢,誰敢給?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