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21,22,&23)
關於粵語的小品
(自一月開始,「維多利亞*齋講」用標準和鏗鏘的廣東話朗讀我的專欄文章已近一年。由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文化風靡台灣、大陸、東南亞,使廣東話這種地方語言也成為香港以外地區的時尚語言了。1997以來,政府在教育上推行「普教中」,香港出現了語言爭霸現象。翻看舊作,找到2007年寫的幾篇有關粵語的小品,修訂增刪後在此重刊。)
語言爭霸 - 李怡
2007.03.22
我對寫文章的要求首重讓人看得懂。若是看不懂的文章,不管作者自稱研究多麼深入,學問如何博大精深,都無意義。講得更明白一點,如果一個人自稱很有學問,但又不能把他的學問用通俗易明的語言表達,我還真有點懷疑他自己是不是已把他的學問搞懂。
我由於小時候在北平居住,覺得國語的口頭語言與書寫語言接近,年輕時看書和寫作,腦子裡旋轉的是國語。但寫作並不排斥方言,更覺得文章中沾一點方言,就像畫圖中多着一點顏色,會使文章更生動。而閱讀中國古詩詞,粵語更鏗鏘傳神。六七十年的居港寫作,粵語逐漸佔據思考中的主導地位
台灣在蔣家管治時期,推行國語,學校及公開場合禁止講台灣語(閩南語)。到了解嚴以後,鐘擺就擺向另一邊,社會上大講台語,文章中也摻進許多台語,最近當局更有「去國語化」的措施,不懂台語的人,若感在台灣旅行不便,自然就少去了。
去年(2006),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多次下令,封殺各地以方言播出節目,並嚴禁娛樂節目用語「港台化」,還把播新聞帶台灣腔的一些新聞主播撤換。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節目,卻充斥大量北方俚語方言,而上海話、廣東話等方言,在晚會中就成為被調侃取笑的對象。
近幾個月來,大陸各地網民出現了反對「普通話霸權」的聲音。上海市學者與人大代表呼籲要「保護上海話」,廣州學者也說要「力挺粵語」。有廣州網友貼文抗議「北方方言佔據廣州報紙」,說「政府叫我不要講廣東話,報上大行其道的卻是北方土話」,「為甚麼這麼不公平?」
上海、廣州發出捍衞本地方言的聲音,其實和台灣的台語一樣,都是執政者壓制地方方言,卻毫不壓制北方土話所引起的反彈。如當局對各地方的方言寬容一點,另方面提倡書寫時要用人人看得懂的中文,就不會出現中央與地方的語言爭霸現象啦。
講起捍衛粵語,我從書中讀到過一段關於我父親的往事。這件事父親生前從沒有同我提過。
中文大學出版的《粵語的政治》一書,講到1930年代有聲電影日漸流行,而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開始推廣國語運動,想要禁制粵語片,香港就在1935年發起「粵語片救亡運動」,書中寫:「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在粵片界名人李化(我父親)……等號召下,三百餘位粵片影人聚集於香港一酒家……發表聲明」。又記載1937年7月,香港華南電影協會(父親任秘書長)派代表5人到南京請願緩禁粵語片。父親是其中之一。但隨即中日戰爭爆發,南京遭日軍進襲,禁粵片之事不了了之。
「要講煲冬瓜,做鬼都唔制。」 - 李怡
2007.03.23
語言本是一種溝通工具,但因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語言,因此語言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霸權」,是把對方列為與自己同一族類或非我族類的衡量準則。「非我族類,其志必異」,會一下子把對方排拒在外。
中國內地推行普通話教育五十多年,台灣稱之為「國語」也推行了六十年。無論是國語或普通話,推行幾十年都有好處,就是讓講不同方言的各地的人可以溝通。另外,普通話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也幾乎完全一樣,說普通話的人,寫起中文都會較為流暢,但不等於好,也不等於不囉嗦。自小講地方話的人,寫書面語言就得另下工夫。
不過,無論大陸還是台灣,通過教育或行政措施,推行國語都有不大妥當的做法。台灣過去是嚴禁講方言,包括閩南話或客家話,在學校,同學之間講方言還會受罰。而在大陸,普通話常常摻雜進北方土話,進佔文字媒體,而一些搞笑的電視節目則常拿人們說上海話、廣東話來取笑。因此,台灣解嚴後,就有了對國語的反彈,終導致最近的「去國語化」。所謂「去國語化」,就是當局提出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去掉了國語、方言的概念,而把閩南語、客家語、北京話、原住民語言都稱為國家語言,實際上是取消了過去「全國」(中華民國)通行的「國語」。
至於大陸,改革開放後,控制鬆了。去年與今年,上海與廣州都有人在網頁發出「保衞上海話」、「力挺粵語」的聲音。廣州有網友說:「生係廣州人,死係廣州鬼,要講煲冬瓜,做鬼都唔制。」這種廣東話文字化,很可能受到香港影響。
粵語怪聯與怪詩 - 李怡
2007.05.02
清末廣東舉人何淡如,喜以廣東方言作對聯,自成一派。其中最著名的是:
「一拳打出眼火;
對面睇見牙煙。」
以「對面」對「一拳」,以「牙煙」對「眼火」,真是妙手天成,而這副屬流水對,上下一氣呵成。廣東人一看便覺有趣。
另外,他又以一句唐詩配一句粵語作對,如:「有酒何妨邀月飲;
無錢那得食雲吞。」
以「雲吞」對「月飲」,極妙。
《大公報》的陳凡與陳文統(梁羽生)亦喜收集這種以粵語方言對一句唐詩的對聯。其中可供玩味的有:
「徒令上將揮神筆;(李商隱詩)
慣見霸王搭電車。」
「水緊一聲齊走鬼;
風飄萬點正愁人。(杜甫詩)」
「白日放歌須縱酒;(杜甫詩)
黑燈跳舞可揩油。」
「赤柱有食兼有住;
汀洲無浪復無煙。(劉長卿詩)」
廖承志之叔父廖鳳舒,則以寫粵語怪詩而獨擅。他寫的「詠項羽」一首堪稱佳作:
「又高又大又囉唆,臨死唔知重唱歌。三尺多長鋒利劍,八千靚溜後生哥。既然廩氹爭皇帝,何必頻倫殺老婆。若果烏江唔鋸頸,漢軍追到屎難疴。」
另一首詠民初新女性的《自由女》,亦饒趣味:
「姑娘呷飽自由風,想話文明揀老公,唔去學堂銷暑假,專嚟旅館扮春宮。梳成隻髻鬆毛狗,剪到條辮掘尾龍,靴仔洋遮高褲腳,長堤日夜兩頭舂。」
閩南語文白異讀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書在日本🇯🇵專題 #譯者篇 #白水紀子
#譯者的難題 #中文日語客家話閩南語和泰雅族語💬💬💬
台灣文學學者暨翻譯家白水紀子,長期關注華語文學,並親身勵行翻譯,多年來翻譯了多部台灣重要文學作品,是將台灣作引入日本重要的推手之一。
白水紀子翻譯不僅力求精準、正確表達原著,並以優雅流暢的筆致傳達內容。在翻譯的難題/策略上,應該依循原文脈絡,或是選擇容易被當地讀者接受的用語,此間的取捨異常困難,白水總能取得極佳的平衡。
本文專訪白水紀子,邀請她從學者、譯者與讀者的不同角度,分享台灣文學在日本譯介時的經驗。
(引文)我的印象中,任何一位讀者都對台灣文學中描繪的日本感到關心。要說差異,大概是日本讀者大多有前往台灣旅行的經驗,因為這樣的契機而對台灣歷史感到關心,也因此開始閱讀台灣的文學作品。日本讀者在接觸台灣文學時,對於觸及台日歷史的部分,如描繪台灣與日本關係的作品產生興趣,大概是在這樣的脈絡下閱讀。
🇯🇵𝕆𝕟𝕝𝕚𝕟𝕖 🇯🇵 ▌台書在日本|專題 ▌https://bit.ly/2BuKTeg
☀️1.現況篇》這些年,日本讀者看的台灣書➤➤https://reurl.cc/arDm73
☀️2.歷史篇》性別書寫與純文學,敲開日本書市窄門:橋本恭子、黃英哲專訪➤➤https://reurl.cc/Aqlm5p
☀️3.譯者篇》民主與女性議題超越日本,令人嚮往:三須祐介、倉本知明、及川茜專訪➤➤https://reurl.cc/nzM3ol
☀️4.譯者篇》全球文學研究趨緩,台灣文學在日的討論逆勢盛行:白水紀子專訪➤➤https://reurl.cc/b5oMro
☀️5.譯者篇》日文譯者與他/她的台灣作家們➤➤https://reurl.cc/3DQd3j
⏳6/29 正午解鎖⏳
🔒6.出版社篇》透過更緊密的資訊交流,一同支持文學的未來:白水社編輯部杉本貴美代專訪
🔒7.出版社篇》本地線上調查:行銷日本遇見的難題
🔒8.出版社篇》誤會啊,日本出版社不是你想的那樣
⏳7/6 正午解鎖⏳
🔒9.版權篇》類型是其次,共鳴才是重點:太台本屋的版權交易心得
🔒10.版權篇》台灣書籍打進日本書市的問題與現況:訪光磊國際
⏳7/13 正午解鎖⏳
🔒11.通路篇》在台灣的日本書店:訪紀伊國屋、淳久堂
🔒12.通路篇》在日本的台灣書店:訪誠品生活日本橋
🔒13.讀者篇》這些書改變了我對台灣的認識:6位日本讀者的讀後分享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閩南語文白異讀 在 湛昆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文把我們寫成"私達", 一個字借義一個字借音. 怎麼沒有人指責日本人這樣是在亂寫漢字, 在寫火星文?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國家啊幹!
因為他們早就獨立建國了, 他們早就有國家可以保護他們的主體性了! 就算是亂寫漢字又如何? 他們日本人自己看得懂就夠了啊! 他們自己有把文字標準化成所有日本人都看得懂就夠了啊!
上面那段文字我是流著淚打完的.
只有建國, 我們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文字要怎麼寫, 才能保護自己的語言跟文字, 不受到其他不相干的人在旁邊下指導棋, 其實都在削弱台灣人的主體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lan.3/posts/10205019465723030
今天想聊所謂漢字這回事
這篇不用台文寫的理由是因為我的台文程度還不夠, 跟我的第一外國語文, 也就是中國國語文相比還差很遠, 沒辦法把這個話題用全台文寫還能寫的通順, 我自己也覺得難過, 嫌礙眼就跳過這篇ㄅ
另外這篇文也沒有什麼引用學術資料來源, 內容都是一位朋友的講座, 另一位朋友的粉專內容, 以及接觸台文這些日子以來的感想, 我想大概也不適合發在任何一個粉專上面, 寫成網誌也沒人會看, 乾脆就當成普通的發文發掉ㄅ
--
不只台文圈內曾經為了"台文因該用漢字寫還是羅馬字寫"這件事吵了無數次, 事實上台文圈外的人在看到用羅馬字寫台文的時候, 多半也會有疑問, 為什麼不用漢字寫? 漢字才是老祖宗使用的文字啊? 漢字才有東方文化的底蘊與美感啊? 每個台語詞素必定都有相對應的漢字才對, 只是找不找到的問題而己, 諸如此類的"指導棋"
每次遇到這種人, 我的回答永遠都是"你要用漢字去寫你就自己學", 實在不想跟沒學過台文的人爭執這個. 但是台文圈內就不一樣了, 大家都會聽說讀寫台文, 漢羅之爭實在不該流為意氣之爭, 台語都要死了為什麼還要爭這個?
我抱著非常遺憾的心情寫這篇. 我的想法是"漢字也好羅馬字也好, 只要跟中華民國無關的寫法都很好". 事實是, 沒有國家的人無法保護自己的語言.
--
遙遠的過去, 一個叫做秦的國家消滅了鄰近的其他國家. 東亞大陸第一次出現如此龐大的帝國.
在這個國家的境內有著無數不同的族群, 說著不同的語言, 彼此無法溝通, 這對於追求行政效率的秦帝國來說因該很困擾ㄅ.
他們做了一件事叫做"書同文"
注意, 他們沒有要求境內所有人都說同一種語言, 他們只有要大家寫一樣的文字而己. 要大家說同一種語言的是中華民國, 用消滅所有母語的方式.
根據維基, 書同文指語言書寫的標準化, 筆談時用同一種符號體系, 或者是不同語言共享同樣的文字體系. 帝國境內各語族各自說著不同的語言, 彼此根本無法溝通, 但是如果大家都使用同一種符號當作文字呢? 是不是光看這些符號就可以猜對方的意思了呢?
於是, 被稱為漢字的符號, 開始了系統化, 是為漢文.
漢文, 也就是文言文, 根據維基的描述, 那是一種書面語, 也就是專門拿來寫的語言, #並不是任何一種自然語言, 沒有人講話的時候會用文言文那種方式說話, 就算是千年前也沒有. 在帝國做官, 只要會自己的母語以及這種書面語就夠了, 不需要學皇帝的母語. 閩人, 晉人, 徽人, 客人, 湘人, 吳人, 粵人, 甚至朝鮮人, 日本人, 只要看得懂文言文, 都能用筆談方式溝通. 真是十分有效率的系統. 很多人看不懂日文就用日文裡面出現的漢字猜意思, 完全不用害羞, #這本來就是漢字的功能, #也是漢字唯一的功能
既然這是一個大家共用的書面語, 他就必須以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內容. 書面語也不需要為境內所有的語言服務, 他就是一個人造的語言, 只要大家在官方文書上面照規則寫就夠了. 書面語也不需要跟各族語言相對應, 只要有一定程度的共通就夠了. 根據維基, 閩南語的核心詞彙僅49%與華語同源. 所以說起來, 漢文的性質其實跟世界語, 高位精靈語, 克林貢語比較接近, 甚至更像電腦語言, #都是拿來寫而不是拿來說.
所謂的漢語, 就只是迷信而己, 因為漢文根本不是拿來說的. 沒有任何現存語言被稱為漢語, 而所謂的漢語系這個詞也是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東西.
繼續談下去. 雖然漢文本身自成一種語言, 但是沒人規定說各語族的人不能自己 #把漢字拿去用, 於是有些語族開始把漢字"馴化"成自己語言的文字. 某個字要怎麼讀, 可以查一種東西叫做"反切韻", 也就是"用漢字去幫漢字注音", 如此一來只要學會幾十個漢字"在該語言裡的的讀音", 就能把所有漢字都用該語言讀出來了
在日文的場合, 這叫音読み,日本語における漢字の字音による読み方である.
在台文的場合, 這叫Tha̍k chheh im, 也就是文音.
但是自然語言一定是比文字先出現, 有很多漢字所表意的東西是在該語言裡早就有相對應的稱呼了, 這時常常發生的狀況是, 寫成漢字但讀音是該語言本來就有的讀音.
在日文的場合, 這叫訓読み, 只借用漢字的形和義,不採用漢字的音
在台文的場合, 這叫Pe̍h ōe im, 也就是話音
像是日文的山可以寫成 やま (訓読み) 跟 さん (音読み), 草可以寫成くさ(訓読み)跟そう(音読み), 月可以寫成つき跟げつ...... 案例太多不及備載.
像是台文的林可以寫成nâ(話音)跟 lîm(文音), 蛇可以寫成chôa(話音)跟siâ(文音), 山可以寫成soaⁿ跟san…...案例太多不及備載.
有趣的東西要來了, 這個現象叫做" #文白異讀 ", 根據維基, 以及中文系"不需要解釋的概念", 文白異讀是"漢語系方言"的特徵.
但是同樣有文白異讀的日文, 從來不被當成漢語. 莫名其妙又何其幸運.
繼續談下去, 由於漢字並非設計來對應每一種語言的, 一定有些詞是找不到漢字的, 在書寫的時候, 只好找 #同音的漢字 寫下去. 過去日本人在使用的 #萬葉名 就是這個概念.
安以宇衣意, a i u e o. 後來日本人覺得滿滿漢字 #礙眼又難讀, 把借音的漢字直接簡化寫成"仮名", 變成了あいうえお, 把借音的假名跟借義的漢字差異化, 方便又好讀.
台文漢字有沒有借音字呢? 當然有, hoān-sè 寫成"凡世", hân-bān寫成"咸慢"...... 案例太多不及備載.
甚至在書寫的時候, 各語族也會自己創造"原本的漢文所沒有的字". 像是 #焿 這個字就是個台語字, 這個字不會也不該被唸成ㄍㄥ, 這個字就唸kiⁿ或是keⁿ.
我之前在使用日文輸入法的時候, 發現日文沒有"爸"這個字, 後來才知道漢文本來就沒有這個字, 這是北方人自創的字. #台文跟日文都不會也不該出現這個字.
這些借義借音甚至自創字, 從漢文的角度來看都是亂寫的火星文ㄅ. 但其實這就是一個語言在馴化一種符號來當成文字的過程, 是該語言專用的文字.
像是日文把我們寫成"私達", 一個字借義一個字借音. 怎麼沒有人指責日本人這樣是在亂寫漢字, 在寫火星文?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國家啊幹!
因為他們早就獨立建國了, 他們早就有國家可以保護他們的主體性了! 就算是亂寫漢字又如何? 他們日本人自己看得懂就夠了啊! 他們自己有把文字標準化成所有日本人都看得懂就夠了啊!
上面那段文字我是流著淚打完的.
台灣人因為沒有自己的國家, 連文字的詮釋權都在中國(ROC)人手中, 我中國人說你們台灣人的台文不能亂寫, 要用康熙大字典裡面的字寫, 不能用你們那些亂七八糟的自創字, 要照中華民國教育部建議用閩南語漢字寫不能用民貫漢字, 不能寫"哭飫"只能寫"哭枵". 講難聽的, 幹你寫康熙大字典的人不要說台語, 搞不好連台灣都不知道在哪, 白話字的正當性都比用康熙大字典的教育部用字高, 至少發明台語白話字的傳教士們住台灣會說台語.
什麼本字, 什麼漢語系方言, 什麼文化的深度, 就是一個把台灣人綁住的概念而己啦, 就是你他媽的台灣人就是附屬在中華文化底下的漢人啦, 至於什麼是漢人什麼是漢語, 對中華民國人而言那不是重點啦!
我的主張很簡單, 一開始就寫了, 漢字也好羅馬字也好, 只要跟中華民國無關的寫法都很好.
但是只有建國, 我們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文字要怎麼寫, 才能保護自己的語言跟文字, 不受到其他不相干的人在旁邊下指導棋, 其實都在削弱台灣人的主體性
族群独立, 蠻番建囯. 加忌 ê 母語加忌救, 加忌 ê 囯家加忌建.
--
Kám-siā 友志 AThiⁿ 糾正:
『所謂的漢語, 就只是迷信而已, 因為漢文根本不是拿來說的. 沒有任何現存語言被稱為漢語, 而所謂的漢語系這個詞也是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東西.』
(y)
「漢語」hit 个「漢」本成是「漢人」个漢、不是「漢文」个漢。「漢文」个漢 kap 中華「智」識体制 hit 个「漢」無 sáⁿ tī-tāi。(「漢人」chit 个詞 tī 北唐山本土 káⁿ-ná 是有機个、有伊 ka-kī 个脈草、不 koh chit-má 華人仔个「漢人」chhām he mā 無 siáⁿ 仝。)
『漢文, 也就是文言文, 根據維基的描述, 那是一種書面語, 也就是專門拿來寫的語言, #並不是任何一種自然語言, 沒有人講話的時候會用文言文那種方式說話, 就算是千年前也沒有.』
1000 tang chêng ū-iáⁿ bô, m̄-koh siōng chèng-thóng thong-hêng ê Hàn-bûn chiàu-kóng chhām 2500 tang chêng tang-A chi̍t kóa só͘-chāi ê kháu-gí ū tùi-tâng. M̄-sī seⁿ-sêng tiō sī ngē kek—ê. He sī to͘-chhī thoân-soat.
『在日文的場合, 這叫音読み,日本語における漢字の字音による読み方である.
在台文的場合, 這叫Tha̍k chheh im, 也就是文音.』
『在日文的場合, 這叫訓読み, 只借用漢字的形和義,不採用漢字的音
在台文的場合, 這叫Pe̍h ōe im, 也就是話音』
日本語个『訓読み』是對應台語个訓讀音(~訓用字)。台語个讀冊音・白話音 hām 日語學个「漢音」kap「吳音」加減對同。
『像是台文的林可以寫成nâ(話音)跟 lîm(文音), 蛇可以寫成chôa(話音)跟siâ(文音), 山可以寫成soaⁿ跟san』
Chiah-ê m̄-sī hùn-iōng / hùn-tho̍k—ê. NÂ, CHÔA, SOAⁿ, chioh Ji̍t-gí-ha̍k ê sû-lūi lâi kóng, tiō sī Gô͘-im, m̄-sī "訓読み". LÎM, SIÂ, SAN tiō sī Hàn-im.
“Gô͘-im,” “Hàn-im,” chit cho͘ sû, khêng-si̍t mā chin sek-ha̍p Tâi-gí...
另外、「讀冊音」chit 个詞是設想講台語無 tè 寫、nā 讀冊 tiō 是讀漢文冊。Bē 輸台文冊・漳泉文冊不是冊。Kà-nā 讀台文冊 mā 是讀冊、LÎM、SIÂ、SAN hit 組音 ka 号做「漢文音」不 chiah khah 妥當。簡稱「漢音」。Tú 好 koh hām 日語越南語對同。
閩南語文白異讀 在 台語(閩南語)文白讀音與廣東話讀音比較- 語言板 的推薦與評價
更,對於大家給的建議小我感激不盡,那之後若有台語和廣東話的比較時我會採取IPA(國際音標)跟注音, 這樣兼顧到學術性也能讓一般人大概了解。 ... <看更多>
閩南語文白異讀 在 失控的台語課- ❝ LC文白異讀(01) ❞ #LC01 ▍會臺語的人 的推薦與評價
官話偶有文白異讀,即「讀音/語音」,但口語不顯又少用,且罕有辨義功能,如「讀音‧張栢〔ㄅㄛˊ〕芝/語音‧張栢〔ㄅㄞˇ〕芝」、「讀音‧鹿死誰〔ㄕㄨㄟ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