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校園內有一個毛利人的傳統聖壇建築Waipapa Marae,不僅能作為歡迎貴賓的儀式空間,毛利語言文化也能在其中更合宜地教授,但最重要的是,那是一個毛利學生能夠感到自在的地方。在今日芭樂文中,邱韻芳老師談的則是暨大「原住民保留地」上一座涼亭的故事。這個涼亭不太一樣,它並非典型的某族群傳統建築,過程中也未邀請部落族人來現場搭建或指導,而是原專班的一位賽德克族學生浩文與他的排灣族學長漢笙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用倆人所理解、想像的「傳統」工法聯手完成的作品。
沒有大型機具,不會畫設計圖按圖施工,也未曾有獨立建造經驗的兩位學生,到底為什麼可以完成這麼複雜的一項工程?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當你看到一個地,你的腦海中就會慢慢浮現出你要蓋的東西……對,看地形就會自動連接到我以前所看過的建築、它的構造,然後就會想要怎麼去蓋……然後看周圍材料有什麼,就去鎖定這個小型建築要用什麼材料,蓋什麼樣的東西,因為農場就是一個大工具箱……。」
這一方面可以說是不同於現代教育的部落傳統學習模式,但另一方面來說,也反映了那種不被「傳統」束縛的想像能量,就像傅柯的「異托邦」(heterotopia)一般,建構了一般大學校園裡難以想像的驚喜風景,也挑戰、刺激他們重新思考原本立下的通則,比如校內不能生火這個規定。涼亭蓋起來之後,火更常被升起,越來越像部落的氛圍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原保地的團隊。正是如此,我們不能輕易地用「傳統建築」來理解這座涼亭,它更像是一個原專班師生們的「夢想之地」。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50
Search
112大學原住民專班 在 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12 學年度招生宣傳影片.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