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隨緣家書📖] 日前提及,港英殖民地早年的警察系統有「ABCD」四隊,當中D隊是來自山東威海的魯警,而B隊就是來自印度半島的錫克警,他們出現在香港的緣起,也很值得重溫。
昔日民謠的「大頭綠衣吹BB」,描寫的其實就是錫克警執勤,原因是有別於華警戴三角型竹帽,錫克警因為宗教信仰的「髮規」,會帶著稱為Turban的錫克頭巾。根據本地法例及案情,這些宗教規定得到政府容許,例如錫克教徒可以申請以宗教理由豁免駕電單車時戴頭盔,或是合法持有名為Kirpan的宗教匕首。
錫克警察自然非昔日香港獨有,不少人將錫克警等同於印警,本質上也是過於簡化。原因是所謂的「印警」來自不同背景︰印度教、回教及錫克教,而後兩者是不會同時戍衛同一個社會的。錫克警之所以成為大英帝國管理東南亞及東亞警政的重要一員,正是因為大英帝國對印度教軍警的不信任所致。
印度兵變發生前,倫敦政府對殖民地的管治態度是「外判」與「間接管理」,即透過「外判」權力予東印度公司,負責處理印度次大陸事務及東亞殖民地的開拓,而東印度公司則透過與當地王公的合謀管理其他地方。然而,1857年發生印度兵變,當地的印度教及回教軍警對抗英殖統治,令倫敦不得不「撤回」東印度公司的管治權,直接全面管治。沒有主動參與兵變的錫克教徒,因昔日「反英抗暴」留下的好表現,被英國政府吸納為新的印度軍警骨幹。而世居旁遮普地區的錫克教徒,也因為土地被不同的印度教及穆斯林地主吞併,本來就對印度教徒及穆斯林無甚好感,出外營商固然是一個方法,但加入警隊也是不少錫克家庭的出路。大英帝國的殖民網絡,以及錫克教徒游走不同殖民地經商的民間網絡,意外令錫克教徒成為「輸出警力」的一大族群。
早年香港警察系統源於倫敦及愛爾蘭體制,從英國本土招募退休警官及軍官,以及印度孟買步兵團的軍人。自從英人擔心印度兵變影響對印籍警察對殖民政府的忠誠,兼常與本地華人衝突,華籍警察又未能有效處理涉及華人的秘密社團、走私及潛在暴動的工作,加上軍官從軍時及退休後所習得的貪腐陋習,令時任港督麥當奴要求改革當時的警隊。根據學者曹寅研究麥當奴與當時殖民地部的電文,時任警務處副總監克雷(Charles Creagh)的印度經驗,是錫克警最終被港英政府招攬的原因。儘管錫克警在處理日常警務工作上或有缺失,但當從事一些涉及殖民政府安全如鎮壓暴亂、戍守軍政重地、協助打擊海盜等問題時,表現獲一致好評。
錫克警成為英屬殖民地的絕對主力,香港的錫克警成功經驗是一個重要參考。馬來亞及海峽殖民地之所以建立屬於它們的錫克警部隊,就是參考了香港當時的做法,甚至連改革警隊的薪酬制度,也是參考當時香港警隊的工資水平,略低於香港而已。「同工不同酬」在錫克教徒的社區廣傳,因此大多錫克教徒均不願意到馬來亞服役,結果令馬來亞要加薪挽留人才,消息卻又令在港錫克警不滿,最終又是透過改善福利解決。正如曹寅指出,馬來亞及海峽殖民地的公共秩序改革,或多或少以香港為藍本,例如引入宵禁制度,從香港招募華警,仿傚香港設立獨立的錫克警校等,可惜往事如煙。
錫克警制度息微,因為港英政府發現有錫克教神父試圖散播民族主義,加上早前提及的阿姆利則屠殺,擔心錫克教社區強大的凝聚力,最終會成為警政內部的潛在反抗勢力,決定另覓人選,處理涉及殖民地安全事務的警政工作,也就是魯警招募計劃。二戰後,印度獨立及印巴分治等議題,令港英政府難以再向印度及巴基斯坦直接招募員警,「印警」制度正式落幕。
時移世易,香港既不是英屬殖民地,也不再以「種族警政」的方式處理治安問題(雖然近年來也有加強招募南亞裔港人)。但回顧警政發展的歷史,香港一度是輸出「警察制度」良好管治的地方,通過殖民地網絡,將香港優秀的警察制度,傳播出去;香港警隊1974年後高效、相對清廉的專業形象,也成為不少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參考的樣本,本應是香港其中一個軟實力品牌。
要建立優秀的警政系統,從上述多個案例表明,既要有宏觀的國際視野,了解不同種族處理警務工作的特性,也要了解當下社會民情轉變對警隊工作的影響,不會一成不變地以舊方式回應。錫克警「以夷制華」,於是引入第三勢力改善警隊質素;魯警的「以華制華」,卻是平衡外來種群、本地社區與殖民管治的衝突。香港及新加坡的錫克警制度引入、改革以至廢除,背後也涉及不同委員會的調查、研究及管理。今天的特區政府,有勇氣重啟制度改革,開拓警政新風,還是單純一句「影響警隊士氣」、「不會出賣警隊」輕輕帶過,容讓警察繼續成為鬥爭祭品,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7月19日
https://simonshen.blog/2019/07/28/警察的管理藝術︰由錫克警到2019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bcd大頭綠衣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 日前提及,港英殖民地早年的警察系統有「ABCD」四隊,當中D隊是來自山東威海的魯警,而B隊就是來自印度半島的錫克警,他們出現在香港的緣起,也很值得重溫。
昔日民謠的「大頭綠衣吹BB」,描寫的其實就是錫克警執勤,原因是有別於華警戴三角型竹帽,錫克警因為宗教信仰的「髮規」,會帶著稱為Turban的錫克頭巾。根據本地法例及案情,這些宗教規定得到政府容許,例如錫克教徒可以申請以宗教理由豁免駕電單車時戴頭盔,或是合法持有名為Kirpan的宗教匕首。
錫克警察自然非昔日香港獨有,不少人將錫克警等同於印警,本質上也是過於簡化。原因是所謂的「印警」來自不同背景︰印度教、回教及錫克教,而後兩者是不會同時戍衛同一個社會的。錫克警之所以成為大英帝國管理東南亞及東亞警政的重要一員,正是因為大英帝國對印度教軍警的不信任所致。...
See More
abcd大頭綠衣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童謠救港?》
「何家Hihi何家猜」,相信是今日大家琅琅上口的歌謠,我也因此想起有關童謠的二三事。
這幾年幾位同事都添丁,由於實驗事忙,有時同事也應接不暇,我就充當湊仔公,幫忙照顧孩童。有時,我們講起不同國家的童謠,我才發現,現在粵語的童謠已沒有以前流行了。
歌謠,盛載的文化內涵很豐富。《詩經》就是記錄了古時邦交和民間傳頌的歌謠,移風易俗,相比現代教育,你會詫異古人普遍文化豐厚。民謠也鞏固族群意識,美國傳統民謠《Yankee Doodle》,本來是英人唱來取笑美國人鄉下佬,後來卻被改編成美國的愛國歌曲。
童謠,更是簡單易記,民間傳頌,或記載時事,或諷刺時弊,或教育孩童,安撫童心,刺激童趣,影響一代人。BBC的文章《超越純真:童謠背後的黑暗秘密》,也講述不少歌謠關及歷史事件,例如羊毛稅、黑死病等。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SD)人文藝術學院院長Seth Lerer道:「童謠是悠久傳統歷史的一部分,是抵制上層文化和皇室的一種流行的政治形式。」
香港經典的童謠,有反映風俗的「氹氹轉,菊花園」,也有「ABCD大頭綠衣捉唔到賊吹BB」,記載了當時社會對警察的壞印象。以前的孩童,小時候會讀《聲律啟蒙》,培育出當代才子,可惜現在才子難尋,才華難見。以往的兒歌,歌詞也富有文采,充滿志氣。
華夏歷史中的童謠,更是政變時常被引用,令奪權顯得合乎天意與人心。《開皇初太原童謠》「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東海。」,被引為預言了唐高祖李淵將成天子。相傳駱賓王為拉攏宰相裴炎對抗武則天,造了「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之謠,由孩童傳頌,令當時有十萬軍呼應對抗武后。(《朝野僉載》)
我想,何不「造謠」,撰寫童謠,影響民心,鄙視警渣,敵擋港共,迎接美國,抵抗中共呢?古時造謠者有殺頭之禍,今時沒有,我拋磚引玉寫幾首,大家發揮創意,教孩童唱。
(幼稚園style歌)
US gunship coming! (Fa Fa Fa Fa Mi Re)
US gunship docking! (Fa Fa Fa Fa Mi Re)
US’s Liberating Hong Kong! (Fa Fa Fa Fa Mi Re Mi Do)
(屁孩最愛屎尿屁)
中国佬,好鬼嘈,四圍瀨尿Jer生草。
共產佬,屙生蠔,搔完屎忽搔港島。
美國佬,wowowo,打死中国共產佬。
(動作類)
一個差佬一碌棍,亂咁打人正衰人
兩個差佬兩枝槍,槍槍爆頭好頭暈
三個差佬三篤屁,大話多到嚇死人
四個差佬一齊死,死完大家好歡喜
寄調Mary has a little lamb
Welcome welcome USA USA USA!
Welcome welcome USA! Welcome to Hong Kong!
寄調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China town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China town is falling down. My dear Hong Kong.
圖片來源:
http://www.hkmemory.org/central-police/text/station-q5.php
我關於兒歌的隨筆:
https://www.facebook.com/1586779741564688/posts/2065286227047368
BBC《超越純真:童謠背後的黑暗秘密》
https://www.bbc.com/…/150904_vert_cul_dark-side-of-nurs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