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6/20
* 【巴西第三波冠病疫情 累計死例逾50萬】巴西星期六(6月19日)通報新增2301起冠病死亡病例,目前的累計死亡案例已達50萬零800起,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冠病死例超過50萬起的國家。
據法新社巴西本週日均死亡人數自5月10日以來首次突破2000人。
聖埃斯皮里圖大學(Espirito Santo University)的流行病學家馬西爾說:「第三波疫情即將到來,病例和死例曲線已經出現變化。」
巴西暴發第三波冠病疫情 累計死例逾50萬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0-115846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接種進度難達標新毒株又更強 拜登促美民眾盡快打疫苗】美國總統拜登在上任150天內,已讓民眾完成3億劑冠病疫苗接種,不過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拜登呼籲尚未接種的民眾盡快接種。
拜登前天在白宮就疫情發表講話時說,德爾塔(Delta,原稱B16172,最早在印度發現)變種病毒的傳播力和潛在致命性更強,對年輕人尤其具有威脅,而要預防感染變種病毒,最有效方法就是完成疫苗接種。
* 【伊朗總統選舉結果公佈 極端保守派教士萊希當選】據伊朗內政部週六公佈已統計了90%的選票結果,極端保守派教士萊希得票率62%,大幅領先其他三名候選人,三人也已向萊希表達了祝賀。
據彭博社分析。這名極端強硬派主政,可能令西方列強要恢復伊朗核協議的努力複雜化。西方列強目前在維也納舉行會談,要爭取在魯哈尼卸任之前恢復核武協定。萊希向來敵視西方,當年曾激烈抨擊2015年簽訂的伊朗核武協定。不過,他在競選期間卻向選民表示,若當選會考慮保留此協定。
* 【港大研究:接種輝瑞疫苗者 抗體水平遠高於打科興者】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接種BioNTech冠病疫苗(即輝瑞疫苗)者體內的抗體水平,比接種中國科興疫苗者高得多。
據《南華早報》領導該研究的流行病學家考林(Benjamin Cowling)說,這可能意味著一些接種科興疫苗者得施打第三針疫苗。
* 一名來自烏干達的東京奧運會代表團成員,在抵達日本後確診感染了冠病。這是第一位抵達日本後確診的奧運代表團成員。
東京奧運烏干達代表團一成員確診冠病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10620-1158468?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比利時安特衛普市(Antwerp)的一個學校工地星期五(6月18日)下午發生坍塌事故,造成五人死亡、九人受傷。
比利時一學校工地坍塌 5死9傷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0-115847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最新數據顯示,新加坡現有超過50%的人口接種了至少一劑冠病疫苗,完成兩劑的有約36%。
衛生部長王乙康今天(6月19日)在面簿上貼文,提到冠病未來很有可能轉為「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以及我國接下來的應對策略,包括持續提高疫苗接種率。
他指出,當冠病成為地方性流行病,意味著病毒會不斷變種和在社區中傳播,如同流感一樣,因此人們必須適應與病毒共存。
「慶幸的是,過去一年,我們建立了應對能力。現在已可以快速地測試、追蹤和隔離接觸者,也已經為好一些人接種疫苗。有了這些防護措施,我認為往後不須要再採取病毒阻斷措施,可以讓多數商家維持運作,繼續大家的日常生活。」
但與此同時,王乙康說,在這之上,要助餐飲場所和健身房繼續開放,甚至是恢復旅遊,新加坡的疫苗接種率必須再提高,才能在病毒擴散時更好地保護大家。
他承諾,政府會盡快為所有人接種冠病疫苗,由於目前供應有限,當局將努力確保疫苗能按時送達,並盡早開放更多時段供人預約。
注射至少一劑冠病疫苗的新加坡人口剛過半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10619-1158319?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ntwerp university」的推薦目錄:
- 關於antwerp university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ntwerp university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ntwerp university 在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ntwerp university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ntwerp universit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ntwerp universit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ntwerp university 在 UAntwerp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antwerp university 在 Why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Antwerp?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antwerp university 在 University of Antwerp (uantwerp) - Profile | Pinterest 的評價
antwerp university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BBC中文網】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凖的美?
在另一個時代,你會不會是一個美女?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發現,吸引力的易變性和主觀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比常人大一號的喜劇演員唐·弗蘭奇(Dawn French)不大可能稱自己為性感尤物,難道她只不過是生不逢時嗎?「如果我生在畫家魯賓斯(Rubens)的時代,我會被奉為模特界的女神,」她曾經自嘲說,「凱特·摩絲(Kate Moss)?嗯哼,她就是普通的路人甲了。」
弗蘭奇可能是在說笑,但她的所闡述的觀點卻值得嚴肅認真對待。審美標凖會隨時代變化而變遷嗎?亦或是有一些特徵,即使在不同年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被普遍公認為具有普適性的吸引力?
進化論上甚至有一些合理的推論解釋了為什麼美可能是永恆的。生物的某些特徵可能標誌著健康、健美和生育力強——理想伴侶所不可或缺的素質——而我們可能發現這些特徵散發著性吸引力。然而,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探究得越多,就越覺得難以找到美的純生物學基礎。
平時大家普遍認可的審美標凖中,我們顯然更喜歡勻稱、均衡的容貌,科學上的解釋似乎有點道理:孩童時代的疾病和壓力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體的發育,引發一種「失衡」,從而使得一側生長得與另一側略有不同。因此,面部長相上些微的不對稱可能象徵著其人身體的虛弱——使他們不像自己的父/母那樣清秀動人。
而問題在於之前的許多實驗僅僅覆蓋了一小部分的被試者——從而使僥倖出現的結果更容易變得顯著。當安特衛普大學(University of Antwerp)的斯蒂芬·範·唐元(Stefan Van Dongen)在一項工程浩大的薈萃分析中對以往結果進行合併研究,發現當你的樣本量足夠大的時候,這種效應幾乎消失了。事實上,面部勻稱很可能並沒有透露出關於你身體健康的多少信息:一項2014年的研究對5000名青少年進行三維掃描,並對他們的醫療病史進行測試,發現那些容貌最為勻稱標緻的人並不比其他人更健康。
生物學家還曾假設,我們更喜歡象徵著「男子氣概」的男性面容或體現了「女性特質」的女子面容:男人要有喬·哈姆(Jon Hamm)的寬下巴;女人要有米蘭達·可兒(Miranda Kerr)精緻的面容。基本原理又一次看似合理:骨骼構造反映出在我們血液中跳動奔湧的性激素的水平,所以正像它們可以反映出一個男性的優勢地位一樣,它們也昭示著一個女性的生育能力與性格特質——挑選配偶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僅僅調查了西方社會。當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的伊莎貝爾·斯科特(Isabel Scott)和他的同事們決定擴大樣本範圍時——覆蓋了來自亞洲、非洲、南美洲和俄羅斯的社區團體,它們發現了多元化的偏好。他們發現,實際上,只有在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較為陽剛的男性和較為陰柔的女性才對異性呈現出強烈的吸引力;而在規模更小、更偏遠的社區群落中,許多女性其實更喜歡長相「陰柔清秀」的男子。
身體形態同理。在西方,人們稱道女性的長腿,卻不那麼喜歡「瘦骨嶙峋的男人」。然而,在納米比亞(Namibia)的遊牧部落辛巴族(Himba)的社會裏,品味剛好相反。其實,西方人的偏好似乎也隨著時代變化而變遷;甚至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維納斯(Venus)——一度身為西方美女的典範——長著相較於身體格外短小的雙腿,與如今對模特外形的要求相去甚遠。而即使是沙漏型身材的女子和長著V型寬肩和窄腰的男子也在許多地方為人欣賞。所以,人們理想中的完美形象因社會環境而異。
也許,我們需要具有靈活性的擇偶觀,以便我們可以在當前的環境下選擇最佳的配偶。
「比如說,在面臨饑荒威脅的地方,對分量較重的配偶的偏好是可以預期的,因為這樣的人對食物短缺具有最強的耐受力,」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的安東尼·裏特(Anthony Little)說道——而實際上,情況似乎確實是這樣。出於同樣的原因,相較於那些不太容易感染疾病的人,面臨著更高患病風險的人更容易重視象徵著身體健康的標誌——像面部勻稱。在強權備受推崇的地區,人們同時更喜歡長著方形下巴的男子。「比如說,我們發現女人親身受到男性間較量的刺激,例如親眼目睹男人們打架,會對陽剛的男性面容的有更深喜愛,」他說。
所以,儘管美貌似乎是虛無縹緲的,但是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它就是環境的產物。一致性的影響同樣值得我們注意:層出不窮的研究都已表明,如果你聽說或者看到別人被其它人的外貌所吸引,那麼你就極有可能將後者想象成自己。通過這種方式,對某種類型的外貌的認可就會在人群中傳播開來,從而改變我們對美貌的認識。
「這個過程的好處是,你不需要去了解每一樣事物,僅僅從其他人的經歷中你就能了解到一切,」裏特表示:「有趣的是,在現代社會中,社交媒體使得這種了解的過程得以在全球的範圍內進行。」
來自巴爾的摩(Baltimore)的約翰霍普金斯凱瑞商學院(Johns Hopkins Carey Business School)的科研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利用一個交友網站,讓實驗對象隨機地評估這個網站上的人的相貌。在他們給出評分後,讓其中一部分實驗對象看到其他的網站訪客所給出的平均分數。儘管這裏並不存在對錯之分,這些實驗對象仍然很快地認識到什麼樣的人會更受大家歡迎,並在對其他面孔評分時給出與平均分相近的分數。很快,所有人的品位就趨於一致——僅僅通過一個網站,他們的審美就已經發生了偏移。這還是發生在所有人都匿名參與的情況下——這種時候,維持現狀並不能使人們獲益。
我們很容易想象出是某些名人從這種從眾行為中受益。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你可以很輕易地通過與你可能與之結合的人走在一起而獲得類似的效應,例如與異性在一起。其他的人會以為你已經取得了成功,並開始模仿你的舉止。
我們的吸引力同樣受到熟悉度的左右:人們看到你的某種樣子的時候越多,它就越具有吸引力。在一個整形手術變得越發司空見慣的時代,這為我們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啟示。與其改變你那不同尋常的臉來迎合當下的時尚,你還不如用你的相貌來改變時尚潮流。
#藝術
antwerp university 在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演講資訊】
➡️演講題目:The Res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isputes in 2020 and Beyond
時 間:2019年12月18日 (三)15:30-17:30
地 點:台積館901演講廳
演講者:Professor Peter Van den Bossche
主持人:彭心儀教授
報名:https://reurl.cc/9zLmpV
本次演講邀請瑞士伯恩大學世界貿易研究中心之主任,同時也是該校法學院之國際經貿法講授教授——Peter Van den Bossche教授,講述WTO爭端解決機構之危機。美國持續杯葛WTO上訴機構法官之選任,加上中美貿易戰對於國際經貿多邊體制所帶來之衝擊,使得WTO面臨嚴重危機。未來可能因應之道為何?
Peter Van den Bossche教授是國際經貿法學領域最具代表性之學者之一,自2018年起,接任於國際經濟法領域具權威之學術網絡——國際經濟法學會(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SIEL)主席一職。於2009-2017年間,Peter Van den Bossche教授擔任WTO上訴機構之成員,並於2015年開始擔任上訴機構之主席。其自歐洲大學研究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取得博士後分別任職於歐洲聯盟法院與馬斯垂克大學,自1997年起即於WTO擔任要職。Peter Van den Bossche教授學術著作等身,曾出版The Law and Policy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與 Essentials of WTO Law 等國際經貿法重要專書,目前亦擔任諸多國際知名法律期刊編輯委員,如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Law and Policy。
Bibliography of Professor Peter Van den Bossche:
Peter Van den Bossche is Director of Studies of the World Trade Institute and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t the Faculty of Law of the University of Bern, Switzerland. Since 2018, he serves as President of the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SIEL). He was a member of the Appellate Body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rom 2009 to 2017 and served as its chairman in 2015. In 2018 and early 2019, he continued to hear appeals in cases assigned to him before the expiry in December 2017 of his second and last term as a WTO appellate judge. He is an honorary professor at Maastricht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since 2018), and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LUISS Guido Carli University, Rome, Italy (since 2016), at the Universidad San Francisco de Quito, Ecuador (since 2016), and at the College of Europe, Bruges, Belgium (since 2010). He is a member of the Advisory Board of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the Journal of World Investment and Trade, the Revista Latinoamericana de Derecho Comercial Internacional and the WTO Chairs Programme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Peter Van den Bossche holds a doctorate in law from the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Florence, an LL.M.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aw School and a Licence en Droit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ntwerp. Van den Bossche is the author (with Werner Zdouc) of The Law and Policy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4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1077 p.; and (with Denise Prévost) of Essentials of WTO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302.
antwerp university 在 University of Antwerp (uantwerp) - Profile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University of Antwerp | English Pinterest page of the University of Antwerp: 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with 18.800 students. ... <看更多>
antwerp university 在 UAntwerp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UAntwerp, Antwerpen (stad). 14470 likes · 192 talking about this. Official English Facebook fanpage of the University of Antwerp. The University of...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