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組與演員在戰場上也有出頭天?
.
1944年1月20日,美軍第23特戰隊正式在歐洲戰場啟動。不過他們並非訓練有素的戰士,而是一群由上百位美國各個大學藝術相關科系學生組成的士兵組成。在戰場上,他們不需要操作大砲或駕駛坦克,其任務只有一個────「欺敵」。他們的故事在1996年解密,被稱為「幽靈軍團(Ghost Army)」,而這段精彩故事即將搬上大銀幕。
.
據說當時他們剛運送設備下船的時候,有兩個法國人路經港口,被眼前景象嚇了一大跳,有四個美國人正在將一輛坦克扛起來。一名士兵見狀,有些心虛地對驚魂未定的法國人說:「喔!我們美國人是比較壯一點。」
.
然而,他們抬起來的當然不是坦克,而是一個充氣坦克(如圖示),至於其它所有裝備如大砲、飛機也都是他們一手「研發」出來的擬真模型。
.
幽靈軍團共有1100名士兵,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是藝術家,美軍高層知道與其讓畫家奮勇殺敵,不如運用他們的才華,看看能否創造奇效。招募的對象不只來自針對學生,也包括廣告公司職員、建築師、演員與布景設計師。他們的目的是在歐洲戰場上的一個據點,創造出那裡駐有三萬人的假象,以嚇阻德國人來襲,牽制敵方的進攻動線。
.
就這樣,假坦克、大砲、飛機以及播放砲聲的巨型揚聲器進駐,數萬件大量假制服曬在衣架上。由於士兵對視覺藝術的深刻造詣,他們甚至利用了視錯覺(Optical illusion)的原理,在布陣上營造出各種假象。其中包括讓卡車覆蓋上帆布,組成環形車隊,讓車子不斷在特定的地點繞圈。只需要出動兩輛車,就能創造出現場有成千上百輛的效果。
.
德軍在進行空中偵察時,果然信以為真,不敢輕舉妄動。但如果只是被看見這些偽裝,卻沒有任何「風吹草動」,也還是不夠寫實,於是演員就派上用場了。演員士兵們紛紛換裝潛入咖啡廳等社交場合,刻意高聲談論自己部隊有多威猛,目的是讓潛伏各地的敵方間諜收到假情資,達到混淆之效。
.
不過幽靈軍團不止在一處紮營,隨時要移動去需要他們的地方,兩年之內總共執行了20次任務,從未被敵軍識破。直到戰爭結束為止,他們幾乎沒有真正發動過攻勢。不過據後世統計,他們的驚世偽裝,成功拯救了一萬至三萬盟軍士兵的性命。
.
然而,美軍高層當時認為二戰結束後,可能又要與蘇聯發生戰爭,於是對所有幽靈成員下達封口令,要求他們終身不能透露第23特戰隊的實際作用。戰後,這群深具創意的士兵們,一個個在美國畫壇、服裝設計、建築業等領域闖出名號,其中包括抽象畫家艾爾斯沃茲.凱利(Ellsworth Kelly)、時裝設計師比爾.布拉斯(Bill Blass)等人。
.
他們的故事隨著冷戰結束才逐漸解密,PBS電視台在2013年推出的《幽靈軍團 Ghost Army》紀錄片,邀請碩果僅存的成員現身說法,也令這個傳奇故事更廣為人知。只是目前成員已經迅速凋零,在當時負責操作橡膠大砲、後來以建築師聞名的吉爾伯特.瑟澤(Gilbert Seltzer)在稍早過世,享嵩壽106歲。
.
一名士兵說,當時他們都稱自己為「西席.第密爾(Cecil B. DeMille)的戰士」。西席.第密爾當時的導演的作品《十誡 The Ten Commandments》(1923)表徵了好萊塢早期視覺效果的巔峰。可見與其覺得自己在打仗,大家更覺得自己像是在拍一部電影。
.
《幽靈軍團》的故事實在太引人入勝,本身也的確是適合搬上大銀幕的絕佳題材。導演將由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出任,他的代表作《亞果出任務 Argo》(2012)也是一個關於偽裝的行動,同樣改編自史實。而劇本則將由尼古.皮佐拉圖(Nic Pizzolatto)執筆。
#GhostArmy
argo 電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61年,距今六十年前,以組織和執行「最終解決方案」的納粹要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在以色列受審。這是繼紐倫堡大審之後,納粹成員第一次接受公開審判。
.
現在大家每每提到這場審判,多半聚焦於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她在著作中指出艾希曼本人並不邪惡,進而闡述邪惡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提出「平庸的邪惡」之說。然而,卻極少人去討論到,到底在阿根廷隱姓埋名的艾希曼,好端端的是怎麼被綁到耶路撒冷受審?在境內綁架一個人也許不難,但兩國距離一萬兩千公里之遙,這起綁架行動到底是如何開展、又是如何進行?
.
由猶太裔的克里斯.魏茲(Chris Weitz)執導、馬修.奧頓(Matthew Orton)編劇的《最終行動 Operation Finale》(2018)便是以整起綁架行動作為主軸。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飾演以色列特工「摩薩德」的幹員彼得.馬爾金(Peter Malkin),描寫他與夥伴如何潛入阿根廷境內,捉捕已經安居落戶的艾希曼。
.
在第一場戲,編導就給觀眾下了一記猛藥。彼得依照指示捉走了一名納粹成員,同僚隨之予以槍決,但他卻發現原來根本抓錯人,此納粹並非彼納粹。行動固然失敗,但最後這件事情卻並未造成實質上的「困擾」,而是以一句「反正都是納粹」便帶過。以此開場的用意,即在直接向觀眾表明──以色列人認為殺害與綁架納粹乃是正義,人道與程序正義不在考量之中。
.
如果觀者想要深究的是,前往綁架他國綁人到底是否合乎情、理、法?那《最終行動》不會解決你任何的疑惑,因為它已經作出了明確的前提。只是本片的確破解了一些觀眾對這場行動的迷思,其實以色列當時對捉拿納粹的任務不再有太大興致,過程本身不僅存在風險,也可能將自己陷於外交危機。
.
但一起明確的情報從阿根廷傳來,幾乎確定躲藏者是親衛隊領袖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左右手阿道夫.艾希曼,風向自然有所轉變。以國政府這回不希望再採用暗殺的方式進行,而打算活捉示眾,讓國人參與審判過程,揭露納粹暴行。
.
只是這場行動的潛在風險極大,時任阿根廷總統是強人裴隆(Juan Perón),曾在納粹德國時期在德、義兩國受訓的他,對納粹主義素有好感,使得戰後的阿根廷成為納粹的主要庇護地。就算摩薩德能夠潛入,也得先經過身分確認,確認之後也未必能輕易將之捉捕,即便捉捕也不見得帶得回來,無論行船抑或飛航,都存在阻礙。
.
更荒謬的是,即便航空公司同意配合,礙於程序,還得要艾希曼簽署切結書,宣誓他願意主動前往以色列。一場單純的綁架行動,逐漸演變成雙方的心理戰,也演變成納粹擁護者與以色列特工的兩方對峙。其實就結構與劇情發展而言,與《亞果出任務 Argo》(2012)有著高度相似。
.
題材甚佳,也有傑出演員撐場,除了奧斯卡.伊薩克之外,飾演艾希曼的是奧斯卡影帝班.金斯利(Ben Kingsley)。只是故事畢竟是以以色列所認定的正義為題,在人物的刻畫上不免流於極端的正邪對立。當善於操縱人心的艾希曼露出邪惡面目時,簡直是對漢娜.鄂蘭之說狠狠「打臉」。
.
就電影本身,《最終行動》可說是一部「平庸的佳作」,該有的類型元素都有,也帶給觀眾對歷史、人性的省思,不過卻也僅止於此,因為就劇情刻畫而言,看得出來它存在的限制。
.
這個限制來自於編導不得不透過模糊化與妖魔化的方式來呈現前者的形象。因為故事的一大篇幅在於彼得試圖說服艾希曼的過程,若以過長篇幅描寫他的醜惡,既不合理,也容易使得電影顯得膚淺。因此只能將他的外貌與言行尋常化,但為了創造綁架行動的合法性,以及讓所有觀眾澈底無法同情艾希曼,又必然得以妖魔化的刻畫來作結。
.
事實上,《最終行動》不過是一部建構以色列神話的政宣之作。當年建國之後仍處風雨飄搖之際,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正是為了穩定國家根基,才刻意透過艾希曼的電視直播審判秀,來達到凝聚猶太民族的效果。猶太人被迫害的痛楚隨著艾希曼的旁觀、受害者的泣訴達到情緒最高點。而這場審判,甚至不被認為符合國際法,在司法史上堪稱一次惡例。
.
以此來看,彼得苦苦勸說艾希曼可以得到公平審判的承諾,便顯得有些荒誕。當然,相信也沒有人認為艾希曼不知道自己陷入了一場秀。但他的「平庸」形象在審判時創造了一個「反高潮」之後數十年,猶太電影工作者(包括資方)鍥而不捨,仍然想將艾希曼「塗改」成他們所想像中的樣貌。
.
當漢娜.鄂蘭在審判後說出「我們內心期待將看到一個獸性之人,卻在他身上看不見絲毫魔性,他只給人一種如同你我般的尋常人印象」之語後,她遭到了猶太人社群的惡意攻擊。從《最終行動》可見,原來直到現在,以色列主旋律仍然屹立不搖。
.
.
(圖為《最終行動》劇照。圖左為飾演彼得的奧斯卡.伊薩克,圖右為飾演艾希曼的班.金斯利。)
#最終行動 #OperationFinale #Netflix
#AdolfEichmann #漢娜鄂蘭 #OscarIsaac #BenKingsley #HannahArendt
argo 電影 在 晞。觀影記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軍情諜報》短評幾句】
1. 首先得大讚Benedict Cumberbatch演出簡直係影帝級數,後半段本身已搞到有少少似《Argo救參任務》(當然仲有距離),唔止眼神同小動作睇到你同佢一齊驚,直頭同佢一齊標冷汗--唔知係化妝定佢真係演到標冷汗
2. 以為Benedict Cumberbatch減廿磅演出係噱頭,點知果場仲要全裸,堅震撼同有劇情需要,個人覺得比當年《解碼遊戲》更值得提名
3. 有Benedict Cumberbatch又係「諜」又係有迫供冤獄,好難唔諗起《誣罪審判》,我會話各有千秋啦,overall震撼力唔及果套,但呢套相對緊張同有情味
4. 身處極權國度唔代表一定要愛國,良知要付出好大代價,但都值得以身犯險,小人物一樣可以改變世界
5. 兩男關係同樣具感染力,世界崩壞都唔可以埋沒友情,無奈可能各位其主,但都識英雄重英雄,最後果場好感動
6. 劇力同娛樂性兼備——再次重申睇睇下堅似《Argo救參任務》,只係估唔到前半段有唔少笑位,而幾個元素拎到平衡位,睇時又幾流暢
7. 呢間好多諜戰,又《懸崖之上》又《誣罪審判》又《間諜之妻》又《軍情諜報》,唔同故事背景,都講緊類似嘢,為公義為良知,即使被世界遺棄,搏老命都要做一件啱嘅事,由唔同angle去講,都幾得意
8. 今個星期有《黑白魔后》可能你會繼續睇《F9狂野時速》,但都唔好遺忘呢套
《Argo救參任務》、《解碼遊戲》、《誣罪審判》觀後感可看留言連結。
‼️電影網店全新貨品已上架,低至$5起,快啲嚟搶購啦:https://bit.ly/3qLPkpk
【Patreon加強版】尊享優惠、更多深度獨家電影文章:https://www.patreon.com/travelerwithmovie
📣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你的支持是我的原動力。請給點心意,給小弟寫更多好文章,歡迎透過payme課金以作支持🥳:https://bit.ly/3a9wOzy
或使用Payme link:https://payme.hsbc/jackyhei
或透過Paypal捐款:paypal.me/jackyhei
【IG請follow】www.instagram.com/travelerwithmovie
【MeWe請Follow】mewe.com/p/travelerwithmovie
🙏感謝各位支持,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有意者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https://bit.ly/3dRuUWu
argo 電影 在 亞果出任務ARGO - Yahoo奇摩電影戲劇 的相關結果
《亞果出任務》改編自真實事件,記錄一場攸關生死的臥底行動,揭開在伊朗人質危機下為了解救6名美國人的幕後祕辛,這些真相已隱瞞世人幾十年之久。 ... <看更多>
argo 電影 在 亞果出任務--Argo @movies【開眼電影網】http://www ... 的相關結果
榮獲第8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改編美國中情局機密檔案的真實故事,班艾佛列克再度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藉由一部假拍電影,實際展開一場拯救人質 ... ... <看更多>
argo 電影 在 逃离德黑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逃离德黑兰》(英語:Argo,香港译《ARGO–救參任務》,台湾译《亞果出任務》)是一部於2012年上映、由班·艾佛列克自导自演的美国惊悚政治剧情片,编剧克里斯·泰瑞欧 ... ... <看更多>